你用2%水杨酸,痘好了,红斑出来了,这不是过敏,而是出现了“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的状态,也就是俗称的敏感肌。所谓过敏的是皮肤接触了特定的过敏原之后出现的变态反应。而敏感肌其实是各种原因奠定的皮肤本身的脆弱,再经过一些伤害刺激而出现的皮肤高反应状态,皮肤感觉紧绷、刺痛或者瘙痒,可以出现泛红、充血、干燥、脱屑,但也可以是正常皮肤颜色。据统计亚洲人发病率40%-55%。
像水杨酸这类去角质产品,是天使,也是魔鬼。高浓度可以用于医疗用途,2%以下浓度作为护肤品,皮肤健康的人短期用用或有奇效,但对容易敏感肌的人长时间使用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其他就还用了什么乱七八糟的就不知道了。
所以不客气的说很多敏感肌都是作(zuō)出来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天生悲催,有自身皮肤脆弱的本底。
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是敏感肌形成的关键。角质层是皮肤屏障的最外层,你嫌它老,嫌它厚,嫌它糙,很多美白、嫩肤都是用各种方法对角质层进行剥脱。虽然角质层不断再生,但是修复不见得有破坏的快。
我太太当年还是女朋友的时候,我买过一个C打头牌子的“洗脸神器”送她,就是那个著名的超声电动洗脸刷,那时候这个产品在美国很火,国内还不多见。结果她试过一次之后就宣布不用了,以为她皮肤很薄,尽量避开这些东西。虽然洗脸刷的毛刷很软,但对皮肤屏障的破坏隐患很大,后来不少用户出现敏感肌问题,这类产品走向了没落。
美容性美白嫩肤与破坏性损伤皮肤屏障之间其实是没有一个明确界限的,有的人做完洁面后皮肤有紧绷感刺痛感,可能这时候已经坏了。有感觉说明皮肤感觉神经功能也开始出现失调,还包括了辣椒素受体的激活,敏感肌的临床症状开始正式出现,血管反应性也出现升高。其背后还有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参与,不仅仅是物理化学的损伤而已。
总之,这种敏感肌,很多是源自护肤品和化妆品的不当使用,仗着年轻,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都敢往脸上抹,有的含刺激成分,甚至糖皮质激素,或者医美激光,也有潜在风险。当然,日晒风吹,天干物燥,环境污染,熬夜焦虑,皮肤疾病,还有疫情期间长时间戴口罩,都可以造成敏感性皮肤,也不全是主观的问题。还有的人,就是基因不好,肤质如此,天生敏感,所以男女都有。
敏感肌一旦开始出现,容易反复发作,生活平添很多禁忌,是个麻烦的问题。
针对这种敏感性皮肤,护肤必须要很小心。一方面是防护,一方面要修护。防护就是要保护皮肤屏障,避免再次损伤。修护就是使用特定的功效性的成份,对皮肤屏障进行修复和保护,保持良好状态。
敏感性皮肤的修护,有三大关键目标:
需要围绕这些目的功效性护肤品,而不是普通护肤品。而且修护成分需要精准,功效成分要明确、专一。坚决反对那些宣传无所不包,样样兼顾的产品。
比如舒敏保湿特护霜,其中主要成分都是指南建议的,青刺果油对神经酰胺的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者是修复角质层细胞间质的关键成分,还可以促进局部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分泌,改善表皮微生态,修复皮肤屏障[1]。另外一个主要成分,马齿苋提取物,含马齿苋多糖,与α-红没药醇都能抑制炎性反应,舒缓敏感,快速缓解症状,避免进一步损伤。还有以透明质酸钠为主的葡聚糖类是人体固有的一种保湿润滑成分,无刺激性,外用于皮肤可以锁住水分,避免肌肤干燥。这些成分功效都明确,并且不含糖皮质激素等有长期隐患的添加药物,不产生依赖。[2]
敏感性皮肤用敏感肌专用的护肤品,另外根据个人的皮肤实际性质,可以有一些细小的变化,比如在皮肤中性和干燥的地方可以用舒敏保湿特护霜,如果面部鼻子周围T区偏油性,可以在局部涂抹敏感肌型的控油凝露。
可以关注下4月19号开始的中国敏感性皮肤高峰论坛,薇诺娜研究院主办,联合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中国非处方药分会等五大协会,大会将发布《敏感肌肤精准防护指南》以及今年相关临床指南的专家共识,倡导「科学护肤,精准护肤」的理念。有我院的美女教授讲的敏感性皮肤的防治的题目,值得期待一下。
还有,如果确实存在原发的皮肤病还是需要规范就诊治疗,医院也有更多的物理和药物治疗的选择。以及刚才提到,一些长期的皮肤病很容易出现敏感肌,比如特应性皮炎。
其中大约一半的人形成敏感性皮肤,在养护方面其实是接近的,保湿和舒敏是关键,皮肤屏障也需要修复,舒敏保湿霜也可以尝试使用。
总的说来,敏感性皮肤,关键还是防护。爱惜身体爱惜皮肤,不要乱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