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啊!海军》? 第1页

        

user avatar   dang-ran-yao-yuan-liang-ta-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这个老电影因为鬼畜又火起来了

但是今天我不想谈鬼畜相关来打趣,因为仔细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背后的内容实在是太深刻了。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啊,海军» 是日本右翼所拍摄的,是典型的日本军国主义反战败类型的宣传电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也确实给了我们这些中国青年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抗日战争那段沉重的历史。


全片大概内容如下:

首先,一开场我们会看到我们的男主角:平田一郎是一名普通的日本青年,因为公开发传单反对军训被教官批评了一顿。

平田一郎最大的梦想是考上第一高等学校,可是他好友本多一句话就点出了本片最大的问题:“一高?可是国立学校也得自己交学费,我们穷孩子想要念书就只有上军队的学校。...我得考陆军学校,不然就找不到职业,今后是军人吃香的时代了”

这句话说明,在20前期的日本帝国,由于日本内部巨大的贫富差异导致平民出身的孩子们最普遍也是最可靠的阶级跃迁方式是通过军校/参军

在高考前夕,本多和他未婚妻阿信在林中密谈。阿信要本多忘记她,然后掩面哭泣。因为家庭贫困阿信不得不被父母送去城市做了妓女。(再一次指出日本国内严重的贫富差异问题,以及平民子女没有可靠的阶级跃迁方式)阿信最后的结局是无颜面对本多,羞愧自杀堪称人间惨剧。

再后面就是主人公平田一郎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去江田岛海军学校。在那里被洗脑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分子,随着ijn征战四方。在所罗门群岛勉强捡了条命后又调回了江田岛海军学校当教官,最后随着江田岛学员出操的歌声中被当做炮灰送往了冲绳。


其实本片50%以上的内容被我以:“随着ijn征战四方”给带过了。因为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是:“为什么日本会战败?”

第一点,日本社会内部结构畸形,军人几乎成了平民子弟阶级上升的唯一通道。而我们知道,军人是没有生产力的,这也就意味着日本除了军国主义无路可走。

第二点,旧日本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低迷。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阿信身上看到,如果阿信但凡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补贴家用,在日本这种性压抑的耻感社会中也不会选择做妓女这条路线。

第三点,旧日本贫富差异极大。这里要补充一个背景知识:建造江田岛海军兵学校耗资巨大,内部装修相当奢华,连学员宿舍的红砖都是千里迢迢从英国运来以此效仿英式海军教育。也许少买几块红砖的钱就足够阿信补贴家用了,也许就不会出现阿信后面自杀的惨剧。


由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推导出日本几乎只能走军国主义,第二点跟第三点可以看出日本内部社会矛盾突出。而侵华战争在这时成为了日本帝国转移矛盾的突破口。可是问题是,战争只是政治上的一种手段,而政治的根本则是为了经济。

侵华战争根本无法短期内取得大量利益,相反,中国沦陷境内抵抗军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迫使日本持续消耗巨额军费来维持中国境内的治安战消耗。这样的消耗战加剧了日本内部的资源匮乏和经济衰退。

这样的战争形势把日本活活拖进了一个资源消耗的负循环中。日本国内人口不能再制造产品而是要帮助制造军用物资,治安战需要大量兵员撒布在整个华北华中沦陷区来维持统治,更多新征劳动力被从日本派往了中国。更多劳动力从日本本土调走意味着生产力进一步匮乏。加上美国开始主动禁运,日军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放在劫掠大洋洲/东南亚欧美殖民地。

山本五十六也只好开始走上了新一轮的赌国运,很显然,这一轮日本在全面工业化的美国面前输的很彻底。

看完整个电影以后不管是平田一郎,本多,阿信,山本五十六亦或者是整个大日本帝国在我面前我都只看到了四个大字:“走投无路


user avatar   gilmour-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火了以后再说两句吧。


日本反战败片的常用套路就是只告诉观众们主角的结局,却不告诉观众主角他们为何沦落至此。

如何反制这种套路?姜文的《鬼子来了》做得就非常好,电影辛辣地在行将结尾的时候将《军舰进行曲》和日军屠杀村民的镜头结合在一起,告诉观众这首威武雄壮的军乐在抗战年代响起之后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回到《啊,海军》,如果想把它改造成一部真正的反战片,就该给观众们看看以本多为代表的日本陆军屠杀中国民众之“英姿”,平田为代表的日本海航精英轰炸重庆之“壮举”,以及他们最终在瓜岛和冲绳被美军炸成肉块的结局。

不说别的,至少不会有那么多我们的网友去刷“很有精神”的烂梗,因为我们都看到这种精神最终被用在什么地方了。




一个日本青年被时代和国运裹挟,最终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军人模范的悲惨故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给军国主义涂脂抹粉的闹剧吗?

不全是。

从平田的变化开始看。

平田一开始想从军校退学,结果到了后面母亲去世不回家。

佐川一开始在课堂诘难平田,结果到了后面却坦诚自己为了学英语而参军的行为是可耻的。

不光是他们,很多日本兵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怕死也有七情六欲的青年,为啥到了战场就能变成比豺狼虎豹还可怕的野兽?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军国主义的洗脑。

这些有争议的反人类情节都被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我认为可以看作是导演对这种反人类行为的讽刺。

同时也为电影埋下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战逻辑。

当然,有些人看到旭日旗就高潮了,肯定不会注意影片中的这些细节。

但要说这片子是完完全全的反战片,也不尽然。

毕竟,从右翼的角度来看,以上那些片段又全部都可以看成对这些军国主义行为的赞许,

而且电影树立的日本军人形象又极为完美,

完美到让对岸的权贵子弟看了都心驰神往,

以至于把“联合舰队”和“江田岛精神”都写进自己的屠龙纲要里面。

我个人认为,

这部电影确实存在极多美化成分,

只不过不像其他反战败电影那样,

着重美化军国主义和所谓的“大东亚圣战”,

而是力图美化日本、日军和日本军人三个形象。

为什么说美化?

因为真实的日军是一支极为野蛮的部队,对外残忍,对自己人更残忍。

像是片中平田一郎求学时的经历就完全是在胡扯,

作为新兵在课堂上怼老师,居然没有事。

后面遭受学长霸凌的时候只是被抽耳光。

两次居然都没有吃到精神注入棒,完全违背了帝国海军的光荣传统。

至于帝国军队の力量之源——觉醒剂,突击锭之类的甲基苯丙胺(冰毒)制品就提都不要提了吧?

还有本多和平田作为陆军和海军的形象代表,居然能相谈甚欢,

甚至陆军可以在瓜岛管海军要到大米,

所以这部掺杂大量私货的电影在上映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没有在日本引起任何反响。

毕竟当年的老兵、娃娃兵们可都还没死呢,他们都知道旧日军什么样。

看看日本真正的反战片,如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山本萨夫《战争与人》,你就会知道《啊,海军》的片面与私货夹杂在何处。

而且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也不需要再去树立什么完美的军人形象,

除了死硬的右翼。

他们需要这种东西给自己持续注入精神,才能在高潮时梦回大日本帝国。

最终,时间将日本互联网上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抹平到只剩下那句非常魔性的“好,很有精神!”这也可以说是非常平成了。

再说两句题外话,

日本绝大多数的反战电影里,基本上只有关于太平洋战争的题材才会有反战精神,这部影片也是如此。

所以要认清楚,日本人所谓的反战只是反对美作战,并不是反对华作战,这是基本概念。

此外海军将侵略责任甩锅给陆军也是日本反战败电影的传统艺能。

但海军做的恶又少了吗?

二战最早的无差别战略轰炸计划——重庆大轰炸的始作俑者,正是影片里海军的反战将军井上成美。

轰炸重庆的也是日本海军航空队。

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的也是海军。

论手上的罪恶日本陆海军完全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甩锅。

这也是该电影被作为内参片引进的原因——作为反面典型,批判地观看。

只是架不住某团伙的核心成员看得过于入迷导致其走向了不归路。

随后上面制作了另一部内参片——《军阀,动荡的昭和史》借用该片的观点对某团伙进行批判。

所以作为后世的吃瓜群众,我们要领会上意,把这些电影结合起来,再批判地观看。


user avatar   neo-anderso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政治运动的经济逻辑》之中,曾经分析过,任何政治运动,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政治理论分析:政治运动的经济逻辑


如果某人或某政治组织,能一毛不拔,零成本获得绝大多数组织成员的无限忠诚,并能推广复制,那么此人或这个组织,就可以零成本组织政治运动,这显然违背《政治运动的经济逻辑》总结的结论。


一通演讲、洗脑或法术,就可以让成员无条件忠于某个人或某政治组织,让成员自费参加政治运动,并不断发展新成员。这种脱离经济基础的政治行为,在短期内是可能存在的,但是在长期看,是完全不现实的。


说到底,人是要吃饭的。肉体承受的饥寒交迫会迅速扑灭头脑中脱离物质基础的狂热。


即使宗教,这样看似从神哪里获得合法性的组织也不能免俗:一个成功的宗教领袖,必须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神的代言人,一方面他是物质资料的管理者。在教徒的眼中,他是最虔诚、最神圣的,在现实之中,他必须是世俗,丝毫不能放松对物质资源的追求。


只有这样,这个宗教组织才能一方面举办宏大的宗教仪式、提供医疗服务、物质救济,吸引信徒,一反面供养数量庞大的脱产、半脱产的神职人员,让这些神职人员集中精力研究玄而又玄的教义,对数量更庞大的教徒进行精神辅导(或控制)。当然,如果物质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以建立宗教审判所和僧兵,对任何敢对该组织教义提出异议的异端进行武器的批判。


所以,即使是邪教组织,也要求成员在加入组织之后,捐献财产——天上的神不食人间烟火,凡间的信徒需要吃喝拉撒睡。神的旨意,不能解决现实社会之中的物质问题。


如果一个组织不能维持稳定且足够的物质基础,那么各种政治意志就无法从上向下贯彻,组织本身必然分崩离析。


解放前夕,保密局、党通局待遇大幅缩水。对此,吴站长不在乎,他能买下广东半个县。余副站长不在乎,他最终的净收入是27根金条。李队长不在乎,他的行动队到处查抄黑市,他还能缺钱?谢若林不在乎,他的情报生意越做越大,党通局的薪水只是零花钱。盛乡在乎,于是他去找谢若林卖情报了。


这时,每一个组织的成员都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运动,哪怕损害组织的整体利益也在所不惜,整个组织处于迅速土崩的状态。


从《潜伏》看国民党反腐——为什么蒋介石的反腐运动越反越腐(上)

从《潜伏》看国民党反腐——为什么蒋介石的反腐运动越反越腐(中)

从《潜伏》看国民党反腐——蒋介石的反腐运动为什么越反越腐(下)


以上是宏观角度看待物质资源与政治运动和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从个人微观的角度,看看个人对政治组织的态度。


每一个组织都强调成员对自己忠诚,必然国民党就曾经要求党员无条件忠于国民党。《色戒》之中,国民党军统上海站的老吴,


老吴声嘶力竭地呵斥王佳芝,恰恰说明,忠诚的国民党党员并不是普遍现象,而是珍稀动物。尽管老吴声嘶力竭,但是王佳芝最终还是放弃了狙杀易先生的任务,易先生由此死里逃生。老吴的“三个忠诚”教育,显然很失败。





军统的“凝聚意志,保卫XX”口号宣传,显然也不成功。


忠诚显然是不能靠洗脑维护的。


怎么赢的成员的忠诚,并牢牢维系这种忠诚,是每一个组织都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的问题。


对个人来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如果我们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的话,人的意志是不能脱离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必然受物质世界的影响。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很有精神”的表情,但是,看过出现这个表情的电影《啊,海军》的人并不多。


电影内容并不复杂。


昭和八年,1933年,主人公佃农、单亲的穷人家的孩子平田一郎中学毕业,是一个潜在的赤色分子。


在军训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军训的不满,被教官训斥——“读书,读个屁!聪明人容易变成赤色分子!”





为了继续念书,他同时报考了免费的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和学费高昂的日本帝国大学预科的日本第一高等学校。


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先到,平田一郎去江田岛报道。不久,平田在报纸上看到自己被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录取,向分队长提出退学,被分队长(教官兼班主任)冈野大尉拒绝并被四年级学生森下殴打。


昭和十六年,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


此时的平田以上尉军官的身份积极参战,对战争已经毫无抵触情绪。


昭和十八年十二月,1943年12月,参加过瓜岛争夺战并负伤回国的平田在伤愈后,去江田岛担任教官。


此时的平田已经是少校,对江田岛校长招自己回国任教表示异议,要求上战场。


1945年,已经在校任职一年半的平田,再次被安排上战场,地点是冲绳岛。


此时,日本正在对美搞神风特攻,大量飞行员作为人肉炸弹,驾驶战机冲撞美国军舰。前往冲绳显然难逃一劫,有去无还。但是,平田欣然接受任务,前往冲绳。


故事至此结束,平田大概率以中校身份或上校身份30岁阵亡在冲绳。


是什么原因,让平田从一个左翼青年,潜在在赤色分子变成了狂热的日本军人?是简单的洗脑和旧日本军队内部上级军官对下级军官、老兵对新兵疯狂的虐待吗?事情显然并不这么简单。


《啊,海军》这部电影,可以看出男主角平田一郎的思想转变史,也可以看出平田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晋升史。


最初的平田,就是一个佃农家的单亲孩子,靠母亲种地维持生活,靠向地主家借债缴纳学费完成了学业。


平田去给地主女儿补习功课,在地主家蹭饭,减少自家的口粮支出。那时,他就是考上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其实也拿不出学费。


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对自己和自己同阶级的劳动者的处境不满,希望改变社会。


他进入江田岛海军学校以后,生活质量马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大家可以看到,他听说自己被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录取的时候,手里拿的是什么?没错,是汽水。在老农吃不上自己种的庄稼的时代,这绝对是稀罕物。


从他进入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那一天起,他的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就不断上升。


他刚进校,听说自己被第一高等学校录取,要从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退学的时候,向分队长提出要借海军的军服去报到,因为他甚至没有一身完整、体面的衣服。


几年以后,他从海军军官学校毕业,以中委身份,陪同长官去高级餐馆吃饭的时候,已经西装革履。这几年之中,他不但生活优渥,还请了自己读书的欠账,还置办了一整套行头。


战争爆发前夕,地主家的小姐来东京找他,向他告白。此时,他和地主小姐的身份已经逆转,当年他是去地主家蹭饭的穷孩子,现在他已经是帝国海军的军官。他直接婉拒了对方。





当时日本的经济并没有蓬勃发展,而是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国内矛盾尖锐激化,因此爆发了二二六兵变。


参与二二六兵变的军官煽动士兵的话,让人闻之动容:“国民苦不堪言,你们家人也一样吧?老农吃不上自己种的粮食,在满洲前线的士兵的姐妹要靠卖身才能活命……”


在一个“国民苦不堪言,姑娘还没有牛马值钱,政客和财阀们却越来越富”的时代,在全民阶级跌落的时代,他的生活质量却在不断稳步提高。


平田是聪明人,很明白自己的逆势上涨的待遇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大萧条的时代,阶级固化的日本,出身贫苦的他,离开海军,能干什么?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政治家吗?当大资本家吗?当地主吗?显然都不可能。如果不像母亲一样当佃农,最多在村公所当一名贫寒的小职员。


海军的地位、能获得的物质资源与他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与日本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如果没有对外扩张的政策,也许为了镇压国内劳动人民陆军的地位和待遇还会较高,但是海军显然不会有这样的地位和待遇。海军、陆军彼此敌对,互称对方为马鹿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在国力贫穷的背景下,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


对平田来说,反对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政策,就是直接反对自己的生活。虽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改善,甚至在迅速恶化,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已经大幅改善了。他从一个左翼青年,变成了一名职业军人。他不再考虑国内政治,而是考虑如何在对英美的战争中善战能胜。



相比有父母姐妹的其他日本军人,平田孑然一身,国民的苦难,对他来说,相对间接。


相比之下,平田的中学同学兼好友本多,考上了陆军军官学校,因为牵挂自己深爱着的在东京工作却没有音讯的阿信,思想依然相对左翼。不久,本多在东京色情区见到了已经成为性工作者的阿信。他酒醉之后,训斥阿信,质问她怎么不去死。他准备替阿信赎身的时候,阿信却羞愧自尽。





阿信死后,本多的政治态度也迅速转向,成为一名坚定地支持战争的日本军人。最终,本多战死在瓜岛。


如果平田和本多生活质量没有发生这样质的飞跃,而是被不断克扣军饷,甚至裁军、失业,或者,他们都有父母、妻儿、兄弟姐妹要牵挂,他们是否还会发生这样巨大的思想转变,六亲不认,是大大值得可疑的。


平田和本多,都是日本农村穷人家出身的聪明孩子。除了军职和军饷,他们一无所有。如果没有对外战争,就没有他们已经拥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如果战争失败,他们将一无所有。与其说忠于日本帝国或者日本军队,不如说忠于他们自己。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接受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跌落。两个人都选择战死,为战友报仇是一方面,已经预期到战争即将失败,一旦失败,自己将一无所有,是另一方面。


毫无疑问,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战后必然大裁军。作为平民出身的校官,平田和本多即使在战争中幸存,也大概率会失业。与其在贫困中屈辱地活着,不如在战场上战死。当然,两个人都没有预期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不久,中国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政府高薪返聘日本旧军官,也没有预期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重新武装日本。所以,两个人都选择了以死相拼,孤注一掷。


可以预期,如果平田和本多没有战死在瓜岛和冲绳,在战争中幸存,晚年大概率也会是美化日本战争的右翼分子,定期去靖国神社祭拜自己战友,投票支持右翼政党,为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


由于大萧条和太平洋战争,许多日本家庭陷入极度贫困。读军校不需要钱,所以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是很多穷人家孩子的选择。这些穷人家的孩子报考军校,并不是对战争感兴趣,打算做一个优秀的军官,而是想找一个免费读书的地方。这些人出身贫寒,聪明好学,其中有大量的左翼分子。平田当年如此,平田担任分队长时,新生佐川也是如此。佐川的父亲说,只有在江田岛才能学习英文,而且不用立即被征召上战场。


但是,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有充分地信心把这些不想当军官的穷人家的孩子转变为立场坚定的军官。


平田在江田岛读书时的分队长冈野大尉和四年级学长森下下士曾经谈论平田。森下认为平田内心仍然不愿意当一名海军军官,在使用各种方式抵触。冈野大尉则认为平田过一段就会成为出色的海军军官。事实证明,冈野大尉看事情更准确。冈野大尉当年,大约也和平田一样,不情愿进入海军学校,最终却顺利的转变了思想。所以,冈野大尉看平田,就像看到自己当年。最终,佐川也是如此,在江田岛完成了思想的转变。


抛开平田、本多、佐川的政治立场转变的是非以及江田岛的军国主义色彩不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左翼青年思想右转的过程。


一个人转变思想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训话、反省和忏悔,而是外部现实世界的物质基础。让一个人思想转变最根本的手段,不是语言的刺激、反复的忏悔和传销式的洗脑,而是改变他所处的物质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和社会地位。


江田岛和海军有充足的预算,让新生和未来的军官过上他们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自然有信心让左翼青年(潜在的赤色分子)进来,右翼军官出去。






江田岛用在提高新生生活上的预算,就是转变这些年轻人思想的成本。只要江田岛的预算充足,新生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他们自然会考虑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路径选择,并转变思想,让自己的思想符合自己的选择。否则,没有预算,或者预算大幅下降,新生们的生活质量大幅下跌,只剩下精神注入棒,那就会赤色分子成群结队,非出兵变不可了。

像平田一郎一样,历史上,日本武士在战争不利的时候,往往选择战死沙场。如果我们抛开所谓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就能发现背后的经济逻辑。


古代日本极其贫穷。即使到德川幕府末期,溺死婴儿(尤其是女婴),把女孩卖入妓院,遗弃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也是常态。在这种社会之中,靠劳动实现温饱,基本不可能。想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就要在各藩担任官僚。但是,各藩的官僚由世袭武士担任,而不是采取科举制对外招考。藩主与武士之间,是一种家族式的关系。为了维护队伍稳定,藩内的职务都是子承父业,藩主不会轻易雇佣外来武士和本藩武士竞争。在这种环境之中,武士除了武艺高强,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足够的田产,更没有巨额资金,一旦成为浪人自然极难谋生,必定极其贫困。


本藩战败,意味着本藩的土地被其他大名兼并,所有幸存的武士将集体失业。失业对武士来说是什么后果?可以看看1962年的日本电影《切腹》。






宽永七年十月,一名叫作津云半四郎的浪人来到名门井伊家,要求在庭前切腹自杀。家老斋藤勘解由起了来此提出同样要求的千千岩求女的事情——家老欣然应承了求女提出要求,然而在为他准备好一切后,求女却又用再等一、两日来推托,后来众人发现他携带的原来是一把竹刀便逼他以竹刀切腹,求女不堪痛苦最后咬舌而死。原来求女是半四郎的女婿,他为了给妻儿治病,才出此策筹钱。半四郎呵斥那些人不问缘由就逼他切腹,所谓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虚饰。井伊家的武士们围住了半四郎,武艺高强的半四郎奋勇地砍倒了几个家臣,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到。最后,半四郎切腹,因此而死的家臣们被说成是病死,井伊家的勇武之名依然响彻四方。


津云和求女的父亲,当年都是福岛正则家的武士。福岛被剥夺封地之后,两人失业,成为浪人。求女的父亲剖腹自杀,求女死于贫穷,津云最终也选择了战死。


1962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将近20年,《切腹》这部电影其实在影射日本战后失业军人的命运。


类似的还有忠臣藏事件。赤穂藩藩主被判切腹,封地被没收,赤穂藩武士全部失业。于是,前赤穂藩的47名武士,在飘雪之夜,去找主公的仇人寻仇。





此外还有西南战争。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当年支持维新的旧萨摩藩的武士集体失业,于是推举西乡隆盛为首领,造反了。搞笑的是,好莱坞拍了《最后的武士》,把旧萨摩藩武士造反归结为保留武士的传统。把经济矛盾,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这些造反的武士,当年也是积极投身倒幕运动的武士。他们真尊重德川家给他们制定的传统吗?显然不是。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喝足,养尊处优,谁在东京(江户)掌权都无所谓。但是,如果剥夺他们的生存条件,他们只能铤而走险了。


对日本武士来说,一旦战败只有两个选择,死于贫穷或者战死,从金字塔中上层跌落到底层,生不如死。所以,与其说日本武士更忠于主公,更不惧生死,不如说封建时代,日本更加贫困、社会固化更加严重,武士的利益与藩主的命运结合得更紧密,战败武士即使生还,也没有再就业的机会,注定走投无路。日本武士不是不怕死,他们是知道贫困的可怕,与其战败后像流浪狗一样屈辱地活着,最终死于贫病,还不如一了百了。所以,他们的选择自然是要么战死,要么自尽。





自古以来,一些统治者或政治集团,总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忠诚,甚至一毛不拔获得对方的忠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比如,韩信对项羽和刘邦的评论。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是出身贵族的偶像级人物,武力值全满,魅力值全满,天生高富帅,自带光环。刘邦和项羽比起来,就是一个小地方出来的矮矬穷。两人上抖音的话,项羽必然有一群小迷妹,实力碾压刘邦。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项羽放弃关中的地利条件,丧失对其他诸侯的军事威胁,还四处拉仇恨。对方服从自己的三个原因,利益结合、恐惧威胁和报仇雪恨。项羽是全部反向操作,怎么让对方远离自己怎么来。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对项羽的分析中,包含利益关系、恐惧威胁和报仇雪恨这三方面互相交织。不过,这一部分集中讲利益关系,关于恐怖和仇恨的内容,不展开讲,以后会谈。


项羽把天下的士人豪杰、其他诸侯和平民百姓当愚昧无知的工具人,以为自己是偶像巨星,个人魅力光芒四射,亮瞎对方的钛金眼,对方就会自动臣服于自己,无脑盲从,为自己赴汤蹈火、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在奴隶制贵族时代,也许确实是这样。一小撮贵族,统治无数愚昧、羸弱的文盲弱鸡。贵族决斗,决定天下归属。文盲弱鸡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是炮灰,也是战利品。


但是,此时此刻,是秦末汉初。天下经历过百家争鸣、孔子式的普及教育、军功爵制取代世袭贵族制、刀笔吏取代世袭官吏、春秋争霸和秦灭六国,文化和武力已经流散到士人阶层。这些士人有些是没落贵族,有些是崛起的平民,他们的身份不是贵族,却拥有文化,掌握政治和军事技术。


他们渴望进入统治阶级。他们看待贵族,再不是农奴看待奴隶主那种自下向上仰视、敬之如神的眼神,而是“大丈夫生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项羽的自带光环,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看来,只能算加分项,不是基本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不仅如此,由于各国普遍推行编户齐民,军民结合,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平民的军事能力普遍大幅提升。平民也有自己的想法,平民出身的陈胜也能甩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话,并且能顺利组织起一支军队,说明当时的普通劳动者有强烈自我意识,懂得并有能力追求自己的利益,已经不是奴隶时代的没有大脑和自我意识工具人了。


在这样的时代,不能获得士人和劳动人民的普遍支持,是休想获得全国战争的全面胜利的。


多说一句,随着教育普及和武力扩散,越来越多的拥有自主意志的社会中下层被或主动或被动拉入战争中来。一方面,全民战争能最大限度调动人力物力发动总体战,另一方面,违背民意的战争很难持久。比如,美国在二战之中阵亡29万余人,在朝鲜战争阵亡3万余人(大口径5万余人),越南战争阵亡5万余人,但是美军能在二战中坚持到底,却不能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坚持下去。国内反战浪潮此起彼伏,士兵厌战情绪弥漫,使得美国统治阶级不得不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并最终结束战争。原因很简单,因为德意日法西斯要征服世界威胁到所有人的利益甚至生存,但是朝鲜和越南的共产主义军队显然没有这样的目标。





美国年轻人的态度很明确:我和朝鲜人民军、中国志愿军、越共游击队远日无冤,近日无仇,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为什么要我跨过半个地球去和他们厮杀?更何况,在越南,许多时候,就是滥杀无辜。


别和我说什么,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是你的国家,长官!去你妈的,老子不去!






话题转回来。对于劳动者来说,刘邦、项羽,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结束战争,停止征粮、征兵,给他们修养生息的机会。劳动者们支持一位宽厚的长者作最高领导人。这方面,主动提出约法三章的刘邦显然比喜欢屠城报复的项羽高明。


对士人来说,谁给他们成为王侯将相,阶级跃迁的机会,他们就投身谁的阵营。


项羽把自己的饮食分给士人,士人们是差这口饭的人吗?士人立功了,不提拔,士人为什么追随项羽?为了项羽能赏给他那口饭?韩信当年确实没有饭吃,靠漂母施舍一口饭混日子。但是,此时此刻,天下大乱,士人的文武艺是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韩信知道自己的屠龙术的市价,绝不只是一口饭而已。


项羽彬彬有礼,待人和蔼,与士人有关系吗?为了锉英布的锐气,刘邦当着英布的面洗脚,但是刘邦肯封英布为淮南王,韩信为齐王。只要能满足这些士人的野心,就是刘邦当着他们的面上演AV,他们也不在乎。


说到底,刘邦的胜利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项羽的偶像巨星身份,只能吸引无脑粉丝看热闹,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实际的人气。项羽出身贵族,没有充分理解到“大人,时代变了”——现在不再是少数贵族决斗决定胜负的时代,而是士人和劳动人民为了自身利益积极参与全面战争,由他们的态度决定战争胜负的时代了。


项羽的武装力量的核心,是八千子弟兵。这些子弟兵追随项羽的原因,无非是项羽力能扛鼎,勇冠三军,善于使用骑兵战术突击,对敌作战的胜率更大。项羽定都彭城,除了关中已经被战火严重破坏,也是为了满足这八千核心老兵的愿望。一旦项羽的军事能力在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士人面前碰壁,垓下被困,四面楚歌,这些子弟兵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就纷纷卷起细软开小差了。他们在战争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财富,刘邦的修养生息政策大概率也不会与他们为难,何必为项羽实战到底?


当最后的核心老兵的利益也与项羽的利益发生分离的时候,项羽成为独夫,只能单枪匹马对抗汉军,自刎乌江了。


比项羽更低一档次的是袁术的谶纬加传国玉玺路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术趁乱获得了传国玉玺,结合“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自认天命在身,于是称帝。


袁术这蠢货,大约以为获得传国玉玺,就会魅力无限,获得天下人的盲从,结合谶纬就更能获得全天下的绝对服从。其实,无论是对士人还是对劳动者,传国玉玺就是一块石头,乱世之中,谁兵强马壮运气好,谁就能夺过来。需要的话,还可以再找一块美玉重新刻一块玉玺。这样的石头,怎么可能有号召力呢?至于谶纬更是由士人创造的假语村言,解释权在当权者和民间的士人,需要的话,完全可以作出对当权者有利的解释或者制造新的谶纬。不是拥有这两样东西,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而是成为最高统治者就可以获得这两样东西。靠这两样东西,怎么可能获得天下的绝对拥护呢?


比项羽的偶像巨星路线和袁术的谶纬加传国玉玺称帝路线更进一步就是自我造神运动。


卡利古拉、尼禄、康茂德,这些人都想把自己打造成世间的神,至少是万人迷的明星,结果都输得一塌糊涂。





卡利古拉在日耳曼兵团中有超强的人气,提比略不敢轻易对他下手。但是,他执政以后,却忽视了平民和军人的利益,只是把自己装扮成神明。他先是试图对日耳曼军团实行报复,后是试图使用各种手段增加财政收入,弥补因为他挥霍造成的财政窟窿。


取消了罗马公民权能够传予后代的法律,限制行省人民、获释奴隶仅能将公民权给予“第二代”,藉以增加缴税的人口;他要求人民在遗嘱中必须将皇帝列为遗产受赠人之一,否则该遗嘱便无效力;他还默许各式的诬告构陷,并以法庭判决没收被诉者的财产。卡利古拉甚至将奥古斯都与提比略皇宫内的器具拿出来拍卖,并派出近卫军队长征收一切商品交易的税捐,甚至连搬运工人、妓女(溯及既往)也全得缴税。这些措施公布之后,使得卡利古拉丧失了一般人民的民心。


卡利古拉绰号“小军靴”,在继位之前,有超强的人气,获得军队的支持。但是,一旦继位,掌握宰割天下利益的大权之后,就不能脱离利益获得人气。在利益分配问题上违背多数人的利益,虚幻的人气马上烟消云散。卡利古拉的对策不是调整利益分配,而是继续把自己神化,装神弄鬼。


原先古罗马的执政者只有在死后才被奉为神明,但卡利古拉命令将从希腊运来的诸神雕像的头部去掉,换上他自己的头像,并要求人们经过时必须向自己的神像致敬;卡利古拉自命为神,告诉众人他常受诸神邀请到天庭生活。


卡利古拉最终遇刺身亡。


后世的尼禄把自己打造成文艺明星,康茂德则是兼顾卡利古拉和尼禄,即是角斗场上的常胜冠军又cosplay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两人都不得好死。





粉丝对明星的疯狂,只是局限在明星不触犯他们的经济利益的范围内。一旦明星搞得粉丝破财破产,家破人亡,人心惶惶,粉丝们还会对明星疯狂吗?这是值得极大怀疑的。


洪秀全cosplay耶稣的弟弟,对早期劳动者有一定迷惑性。但是,进入南京之后,他迅速转型成封建统治者,开始享受奢侈的世俗生活,太平军高层之间为了权力大肆火并,普通将士和民众的生活并没有明显改善,对太平天国将士和民众的号召力也就立即下降了。对当时的青壮年来说,加入太平军和加入湘军,没有太多的区别,无非是那边的胜算更大,军饷给的更高而已。


脱离物质基础的造神运动,是没有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并不能稳定的造神。这种造神运动,最终必然归于失败。脱离物质基础的神坛是不稳定的,必然垮台。一旦垮台,就会伤及台上的卡利古拉、尼禄、康茂德、洪秀全这类人造神。


各种宗教起源的初期,可以依靠神迹忽悠少数无知的精神脆弱需要心理安慰的愚民。但是,一旦发展壮大,必须与绝大多数不那么愚蠢的劳动者和野心勃勃的士人打交道扩展信徒和神职人员的数量的时候,就不能不正确处理利益分配问题。



教育的普及,是人间统治者造神运动之敌。稍微有一点文化,敢于怀疑,心智正常的人,都能看穿造神运动。自我神化,装神弄鬼的把戏,只能在洪秀全对待文盲、愚昧的劳动者的场合有用,连洪秀全身边的烧炭工出身的杨秀清都糊弄不了。


对这些人来说,卡利古拉、尼禄、康茂德、洪秀全的自我造神的把戏是骗不了他们的。如果有足够的物质利益,他们愿意配合演出,逢场作戏,一起装神弄鬼,创造神迹,人工造神。如果没有,那就别怪他们翻脸无情。


卡利古拉、尼禄、康茂德死于非命以后,并没有发生罗马版的忠臣藏事件,不是因为罗马人的武勇不如日本人,而是因为没有人因为这些独夫民贼的死亡而在经济上陷入绝境。


事实上,刘邦早年也搞过类似的事情,比如自称自己是龙子太郎,自己斩白蛇之类。但是,这显然不是他获得多数人支持,并最终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随着士人的加入,刘邦很快就把获取忠诚的重点,从造神运动转移为提拔和分封。刘邦很清楚,造神运动,糊弄不了这些士人。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长期统治欧洲,靠的不是《圣经》和传说中的耶稣的神迹,而是拥有庞大的财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


这和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情况完全一样,当时天主教会不分阶层,不分出身,不分财产,在人民中间挑选优秀人物来建立其教阶制度,以此作为巩固教会统治和压迫俗人的一个主要手段。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的人物吸收进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和江田岛一样,有信心做到左翼青年进来,反动教士出去。


从统计上看,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有背叛自己经济地位的个人,没有背叛自己经济地位的阶级。绝大多数的人的意识,都支持对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利的领袖、组织、政权和政策。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转变,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转变。个别人可以因为理想等原因忠于对自己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利的领袖、组织、政权和政策,绝大多数人则绝无可能。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与其说他们忠于自己的理想,不如说他们忠于自己的利益。要平田和本多忠于二战前夕的日本军队,就要给予他们在经济全面萧条期,逆势上涨的经济利益。同理,要绝大多数人忠于自己,必须真正给予绝大多数人足够的物质好处,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user avatar   mourtzouphl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对《啊!海军》这部电影感兴趣,其实并非因为某些再创作,而早在我们的父辈(注:笔者为00后)之时,这部电影已经是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不仅是因为近代中日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还因为这样一部舶来品竟然可以进入象牙塔的顶端。

而后来某知名中二少年看了日本电影 《山本五十六》,《啊,海军》, 对日本宣扬武士道精神, 复活军国主义津津乐道, 便不由得说出:“我们也是联合舰队, 我们也要有江田岛精神。”于是,“调研小组”遂改名为“联合舰队”。而随着1971年“联合舰队”的覆灭,“江田岛精神”就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也能琅琅上口的历史名词。20世纪80年代以后,《啊!海军》等所谓的“内部观摩片”解禁,普通民众也能好奇的观赏,居然又掀起了一阵新的“江田岛热”。而在近几个月,对这部老电影素材的再高雅创作竟然又掀起了一股“很有精神”的狂潮,这大概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怪哉”的奇闻之一。

从《啊!海军》拍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特点上看,中国观众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1969年,大映株式会社继续制作其内容庞杂的《啊!》系列电影。这个系列起自1969年的《啊!江田岛》拍摄跨度近十年。包括《啊!零战》《啊!特别攻击队》等九部内容补充和的单片。

这几部电影并不侧重描写太平洋战争的经过或者是ijn的“赫赫武功”而是着眼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那一带日本人,或者说是“最后的昭和一代”(这里指战前的昭和史)。

GHQ占领期间, 日本基本没有产出反应所谓“勇武”精神的二战影片。直到 1952 年,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电影检查制度也随之取消,日本电影从“民间情报教育局”(CIE,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Section)和“民间检查分队(Civil Checking Department,CCD)的双重束缚下解放出来,很多在战后被指为战犯的电影人也陆续回到了电影的岗位。

但《啊!》系列的导演村山三男也不是旧海军的成员,而是而是一部三级片导演。此军此前最著名的作品是为香港邵氏公司拍摄的几部格调不高的成人片。让他知道这一批历史题材作品,当然不是看重其再现历史全景,而是希望他刻画人物方面有所突破,而他也确实在布景剧情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军国主义体制之下的武士道要求就是“全体国民对天皇的一元化效忠”,而“忠”的理念就体现为对天皇的崇敬,对上级的服从和对战友的热爱。村山三男的“啊!”系列电影正是从军营和战场两个空间体系来体现这种信仰。

《啊!江田岛》(Oh! Edajima,1959)透过神龛上“美英击灭,武运长久”的牌匾,描绘出一幅铁打的“江田岛精神”图,里面有用战争来塑造“武士道精神”的军国形象,有从懵懂无知的年轻人到1969年的深谙武士之道的“政治人”的人物思想变化等,将黩武和服从的信念移植到电影中,以此达到美化战争的目的。《啊!零式战机》(Oh! Zerosen moyu,1965)将镜头对准特攻队员,以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设置,将影片的忠勇之道渲染到极致。

《啊!海军》是整个《啊!》系列的收官之作,在播出之时并未得到日本观众的欢迎,这也非常正常。主演在出道二十多年后才开始走红,而剧情和叙事方式也并不能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同,这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啊!海军》上映的1969年,首相佐藤荣作出访美国,以坚持日美安保条约和向美妥协为基础达成冲绳归还,遭到日本共产党和社会党领导的广大青年学生的一致抵制,左翼社会思潮和工运、学运走向高潮。而大映却在这个时候却在成批出产《啊!海军》一类的反潮流“硬派”电影,无疑是在为佐藤政府的右倾文化、社会和外交政策张目。“缅怀”以忠君、爱国、勇敢、坚忍为核心的“昭和精神”,反击左翼的革命热情,这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战争电影的共性特征。

另一方面,这样一部失败的作品,当初则是作为“批判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罪证”引入到中国的,这不能说是毫无道理。大映和东宝等几家日本历史电影大户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与昭和政府近20年的“言论统废合”、一元化宣传一起成长,在战争期间充当了为日本对外扩张张目的共犯。


影片给平田这个法西斯军人披上一件“贫农”的外衣,戴上一顶“爱国”的桂冠,并着力编造了一个所谓转变过程:

开始,平田一再表露对腐败政治的不满

但是,影片力图使人相信,就是处在这种社会地位的日本青年,经过法西斯教育的几番手脚,也能转变成一个使日本军国主义称心如意的“爱国军人”。

他用法西斯的“军人之道”克服了“自我”,

忘掉了父母,甚至母亲逝世不来奔丧

忘掉了爱情,拒绝了仰慕已久的女子的告白

更是忘掉了个人的生死

影片为了显示平田能够抛弃个人的一切,死不回头地去为天皇帝国竭尽忠诚,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两相对比的场面:

当山本五十六这个军国主义魔鬼被打死后,平田竟痛不欲生,决意举枪自杀;而他的劳累一生的母亲生命垂危时,却不回去探望一眼,还“激动万分”地向教官表示:“我现在首先是海军军人,而不是母亲的儿子,因此我要忘掉一切。”

影片中可以清楚看到,他们要平田忘掉的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的母亲,还有那个“乡下姑娘不如牛马值钱,政客和财阀却越来越富”的黑暗现实。他们不仅要平田自己把这些忘掉,而且当平田的朋友本多的未婚妻沦为妓女后,还要平田去劝本多“放弃不管”。他们把人们对阶级压迫的不满,都归结为“世俗的名利心”,统统属于“克服”之列。

一句话,就是要人们忘掉日本劳动人民的苦难,不许追究造成这些苦难的阶级根源,更不准触动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但是,影片反复强调:有一点“绝对不能忘记”,那就是奉行法西斯“军人之道”,“注意力应该转向国外”。

正如列宁所说:“凡是只靠刺刀才能维持的政府,凡是不得不经常压制或遏止人民愤怒的政府,都早就懂得一个真理:人民的不满是无法消除的,必须设法把这种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别人身上去。”



引用:
[1]刘怡.活着的理由 《啊! 海军》的反响与反思[J].现代舰船,2008(12):37-40.
[2]1971年《光明日报》评日本影片《啊,海军》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走不出安保条约的儿国地位,宣扬昔日光辉就是意淫与笑柄,等哪天走出来了,蓝水海军飘扬的已是八一旗了。

地缘政治边缘板块的辉煌终究是可笑的,无论多么形式主义。

说到底中国不争气太久,原本不该出现的大日本帝国海军,于是配角换主角,还出了场了。但角儿就是角儿,无论戏多晚,都会更好看。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位于兵库县宝塚市的宝塚音乐学校一直有学姐指导学妹的传统,内容包括外表仪态、校内规矩、对待学姐的态度等,虽然不是明文规定,却一届届传承至今。

但由于近年来一些过度指导和欺凌行为备受指责,学校决定废除这些不成文的规定。

废除的规定包括:

向学姐乘坐的阪急电车行礼
超大声问好(改为默礼)
见到学姐时摆出规定的表情
回答学长时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等规定的词语
一个犯错的学妹道歉时,其他犯过同样错误的学妹要主动承认并一起道歉
学姐1对1教育校园打扫方式,并要求学妹提供详细生活报告。

所以说感情宝冢这也是,学姐说听不见就是听不见!

看了一下S1卓明谷讨论。补充一些细节

帖子名字叫国将不国:宝冢歌剧团取消很有精神。

将预科生远远望见高年级生就必须用超大声音问候改为默礼
关于表情,废除在上级生面前必须眉间紧蹙嘴角下拉的预科生表情
关于言辞,原则上在上级生面前只能用“是”或“不是”回答,这条也废除
关于道歉,被抓住违规向上级生道歉时,其他预科生也必须说自己违规,并连续向上级生道歉的规矩也废除
关于扫除,一对一的指导废除,改为群体对群体。


宝冢规矩非常多,光是打扫卫生,窗户缝要用小毛笔刷,房间死角要用针尖抠,灰尘多要用胶带粘。
天海佑希当年刚进学校,敲门进屋关门一套动作被上级生来来回回的练,练到崩溃。
有人受不了收拾东西回家,在车站被同期拦下来(后来当上了主演)
向阪急列车行礼是因为里面(可能)坐着上级生。
感觉日本这种前后辈关系存在于所有演艺集团
曾有宝冢男役路上被杰尼斯家的小朋友误认为前辈鞠躬问好。PS:那位宝冢家的男装大佬并没解释身份,潇洒挥手留下一句“你们也辛苦了”就走了。

看那帖子里有些人无地不洗,以及吐槽管的多严格,宝冢DVD日常翻车还是挺好玩的。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了稳定,限制敌对立场的电影流入。

只要对文化品有限制,就一定会有人用权力来突破这种限制。这样,观看“限制级”的电影,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用来人工制造阶层隔阂的工具。

又因为人性就是越紧缺越想得到,无形中提高了被“禁”的东西的价值,也就提高了能提供这种电影的人的身价。

那个可以提供“限制级”电影的人,就可以它来发展一套黑话体系,用来构建小圈子的认同。

然后这种小圈子,反过来又威胁到了稳定。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理解)《啊!海军》是一部形右实左的片子。这部电影很好反映了日本民众(二战前和二战期间)当时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导致尽管这部电影本身的定位是右翼片,但现在看却会看出左翼的味道来。

“聪明的人容易变成赤色分子。”你品,你细品。

主角平田写了张反对军训的传单,被教官一顿批,平田心里老大不愿意也只能跟着军训,因为除了军校,别的学校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正常来说上不起,上起了也不见得找到工作。巨大的贫富差距,使绝大多数普通人只能想着维持生计或者阶级跃升,而无法像现在的大多数日本人一样,正常地实现上学读书找工作这种似乎“理所应当”的幸福。


没有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没有足够大的国外市场,却有足够多的贫困人口。

而贫困人口,因为缺乏善意的教育(不让你成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见识,导致找不到自己的未来出路和发泄不满的对象,只能感受到痛苦,却不知道痛苦的根源。

与此同时,顶级华族和大财阀越来越富,却不愿意被分蛋糕。


“爱国不绝对,就是绝对不爱国”,这是当时日本的大环境。

加上有之前日本明治维新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果实”做基础,自然而然“一致对外”就是最“政治正确”的选项。

“爱国”嘛,还能有错?

更何况,随大流“忠君爱国”没准还能实现阶级跃升,有这等好事还不赶紧“爱国”?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聪明的人”也只能收声明哲保身,或像平田那样弃疗求重生,或转移战场再图发展,做一些地下工作,不这样的话,自己不体面,别人就会帮自己“体面”。

所以,如果说战前日本民众是不是支持“军国主义”,他们行动上当然是支持的,因为只要在当时参加了工作,成为了“战争机器”的一部分,那就是在支持,哪怕只是在跟着摇旗呐喊。

但这些行动真是他们发自内心就想要去做的事情吗?其实未必。

《啊!海军》尽管带有私货,但它还原了这段历史,从侵略者的角度,通过平田和本多们的短暂一生,通过那些海军学校学生逐渐变得“政治正确”偏激狭隘,展示了什么叫“旧社会把人变成鬼”,也间接展现了造成这一切的当时日本的财阀贵族们的狂妄、自私和虚伪。

对大多数人来说,选项真的没有那么多,大多数人只能选择那个看起来“正确”“安全”的选项,至于选项的后果,没办法事先就“事后诸葛亮”,即便那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选项,很可能导致无法想象的灾难,而看起来最悲惨的结局,反而可能是幸福的开始。


user avatar   ma-yong-zhi-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平田一郎拒绝了地主家小姐的好意可能是受了好朋友和本多和青梅竹马恋情悲惨结局的影响,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然而后来对IJN有了点了解之后再看这片子:平田一郎,海军兵学校首席毕业,如果没遇到开仗估计肯定能上海大而且名次应该也还不低,井上成美的人,还搭上了山本五十六的线…按IJN论吊床号排期数的惯例再加上跟对了人,如此这般混下去,不犯大错误怎么也能捞个中将退役吧,运气好了还能升大将当三长官,这时候再看地主家的小姐那就是个…平田一郎啊平田一郎,想不到你这么浓眉大眼的也是挺有想法的嘛……


user avatar   zhang-can-86-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题目里怎么连描述都没有!!!!!

这个字号,根本看不见!!!!!!(看不见!看不见!)

四年级学生说看不见就是看不见!!!!!!!

字号这么小,还想开军舰!!!!!!!

狗头完毕。

这个问题居然是2017年提出来的,乘着小破站的浪潮,最近又火了一把。一方面是大家对于四年级学生老大哥精神十足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大家不自觉地就把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代入到平田一郎的那个时代了。实际上,这片子早就在国内掀起过神秘的观影潮了。大家现在在网上找到的《啊!海军》,是不是都标注了“配音内参”之类的字样?没错,《啊!海军》刚出来,永远与健康之子就叫人翻译了一套,供自己和亲信观看。《啊!海军》里表现的“江田岛精神”,和“联合舰队”,都被他neta为了自己的小集团精神和小集团名称。

所以这部片子是有难得的官方定性的,“军国主义的招魂片”。

但要论招魂,其实《激动的昭和史~军阀~》这部片子更招魂,毕竟把东条上等兵当作主角来描写,而且很巧妙地把锅都丢给了不知道什么人,东条上等兵坐上陆军大臣开始就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了。《啊!海军》更多的则是跟现在日本反战败片一样的套路:通过战争时期小人物的曲折经历来论证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巨大伤害,只不过平田一郎最后的结局要比今天反战败片主角们更加昭和——平田一郎在好友、战友、领袖、学生先后牺牲后,毅然返回战场,与米国鬼畜决胜长空。

那么电影毕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昭和”不仅仅代表日本动荡的三四十年代,更代表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六七十年代。平田一郎不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分子,要论军国主义程度,四年级学生老大哥更加纯粹。在平田一郎身上,除了出身乡下、因为学费不够被迫去读了不要学费的军校,实际上,平田一郎更像是战后昭和时代普通日本人正面价值的集合——坚忍、敬业、重视平辈和下属胜过皇国,但为了情义也可以牺牲自己。要知道,按照《军人敕语》,典型的“武士道”军人首先要遵从君臣关系,战友、兄弟、父母、夫妻都要视情况往后靠。

在得知陆军与自己出身差不多的青年将校发动二二六兵变,又被扑灭之后,平田一郎表现出的是理解和同情。在那个时代,陆海军之间矛盾深到海军想借助镇压二二六彻底搞垮陆军的程度,平田一郎这个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佼佼者,思想不受海军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啊!海军》拍摄的时候,日本正处在成功举办了东京奥运会的经济腾飞期,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政治的膨胀,重新讨论“战败”的话题随着日美协商冲绳归属、自卫队扩军并开始仿制武器等动作打开来。当年参战的老兵们,为日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中年,也迫切需要一种解释,来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做支撑。在这种环境下,《啊!海军》横空出世。老兵们早年的经历,也变成了高不可攀的地主女儿、亲切监管的四年级学生老大哥这样似是而非的回忆。旧道德最终让位于新道德,平田一郎最后走上战场,与其说是在复刻1944年的美日斗争,倒不如说是六十年代的日本,正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向美国发起新一轮的冲击的暗喻。




        

相关话题

  为什么张召忠教授的微博称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 
  如果以现代技术建造一级战列舰,会是什么样的?和二战战列舰相比战力会强出多少? 
  北部战区海军归北部战区还是海军管? 
  为什么IJN在山本上台后改变了战略?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装甲车辆损失主要由什么造成? 
  中国军队抗战后期仍惨败于日军,几年后却打出抗美援朝,是如何完成巨变的? 
  如果以中国当时的军队代替伊拉克军队打海湾战争,会是什么局面? 
  中国会引进苏57吗? 
  如何评价2017年俄罗斯红场阅兵式中的武器装备? 
  如何评价美"麦凯恩"号驱逐舰在马六甲海峡与商船发生碰撞? 

前一个讨论
二战日本陆军是不是人类史上最残忍的军队?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360在坦克世界近期的一系列迷之操作?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