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14岁女孩玩《龙族幻想》充值六万元被发现后自杀,之后其家人与游戏代理方腾讯公司协商退款未果?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ming-5-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我还是太温和了,这样不行的。

就应该直接找个人大代表提个提案,网游每月消费超过200元,网游公司无法证明是成年人消费的,可无条件申请退款。

你网游公司要么想尽办法让消费者证明自己是成年人,要么踏踏实实做好内容留住用户,讲道理,单客年收入2400,不少了。


@睡前消息 吃一记反对再说。

某些韭菜精给网游公司百般洗地的样子真丑。

解决未成年人充值问题技术上根本就不难,只看网游公司有没有动力去做罢了。

现在国家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每月充值不能超过200元(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那么超过200的时候就应该触发特别审核机制,比如与客服视频手持身份证同意充值等(举例)。

别以为这是什么新鲜玩意,也别觉得有多过分,我们银行业出售理财产品的销售流程不知比游戏公司规范到哪里去了,银保监局照样要求双录(在指定的销售区域由有销售资格的人员向经过风险评级的消费者销售理财产品,销售过程要全程录音录像),为什么?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在游戏充值金额直逼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动辄几万几十万,银行理财产品也就是5万起,保险类1万起,可游戏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约等于0。

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百分之百验证是成年人本人签字,金额大部分时候也不高,真要扯起皮国家照样护着老百姓,要知道银行一大半还都算国家的,你游戏公司何德何能扯一些有的没的不承担社会责任?

你们真觉得现状合理?


user avatar   withnag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氪金游戏猛于虎!


呼吁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买台游戏主机。

淘宝搜了下,PS4 Pro、switch,都不到3000元。

或者给孩子买台电脑,帮他们注册steam账号。

打完折的3A大作,经常不到100元。


这些开销或许一时有些多,但总体在可控范围内。

而免费游戏,往往意味着付费无封顶。

为了让玩家掏出更多的钱,免费游戏常常利用人性的弱点,诱导人不断充值。

成人都未必能跳出免费游戏的付费陷阱,更何况孩子?

在玩游戏这方面,堵不如疏。

与其让孩子们小概率充值大量金钱,不如让他们大概率花费小额金钱,

更能提高孩子们对游戏沉迷的阈值,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意识。


无论是主机,还是steam,随便买几款打折的3A大作,

那表现力、可玩性,不把氪金游戏们碾压成渣?

玩惯3A大作,还沉迷氪金手游的概率,相信会大幅降低。


周末拿起手柄,陪着孩子一起玩会儿游戏,

还能增进亲子感情,了解孩子内心世界。

成人与孩子间,原本存在的压力和误会,这样可能就会逐渐消解了……


user avatar   xiao-jin-yu-dou-dou-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单亲家庭,跟着妈妈住在外婆名下的房产里。听着挺可怜是吗?不不不,我要说的是 我妈对我的教育。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妈就告诉我,需要钱就去抽屉里拿,拿得多就告诉妈妈一声,永远不要去偷。

妈妈告诉我,如果哪天不小心鬼迷心窍做了错事,比如偷了东西偷了钱,一定要立刻告诉妈妈,妈妈知道你是好孩子不是故意的,妈妈帮你补救,别等事情闹大了就人人皆知了。

妈妈告诉我,很多事情小孩子是解决不了的,但大人可以轻松解决。小孩子以为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大人看来不过小事一桩。不要绝望,再大的事情等你长大了回头看都只是一个谈资笑料。如果哪天你惹了大祸,觉得天塌了死定了没救了,一定要立刻告诉妈妈,妈妈不会责怪你,因为你不是故意的,妈妈一定把事情给你解决了,你千万不要瞒着妈妈自己去想办法,这只会让事情越来越大。你看电视里那个XXX偷钱被抓住了,从此受人威胁去做更多的错事走上犯罪道路了;你看电视里那个XXX偷偷怀孕了,不敢告诉妈妈怕挨打,自己去小诊所打胎丧失了生育能力还弄得全校皆知。他们都是怕告诉家里之后挨揍,小孩子自以为聪明能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只能把事情搞砸闹大。妈妈跟那些家长不一样,妈妈只会帮你解决问题,妈妈不会责怪你的,你尽管告诉妈妈。

看见新闻上 充值跳楼、作弊跳楼,惊心动魄。再瞧瞧我上蹿下跳的小闺女,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在她身上呢?

我一直努力成为我妈妈这样的母亲,很难啊,纸上谈兵看起来轻松,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和高于一切的爱与包容。

复制是做不到了,尽量多模仿一点吧。

妈 你真好啊


user avatar   du-du-du-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跳楼的孩子特别多。

有补考作弊被抓,羞愤难当跳楼的。

有刷家里6万块钱玩游戏,羞愤难当跳楼的。


但是这些羞愤难当的跳楼的孩子,如出一辙拥有同款家长,要甩锅和讨说法的样子真的像一个培训班培训出来的。


他们普遍把孩子心理脆弱的事情一笔带过,然后大肆渲染孩子死跟自己无关。

都是老师没教好,游戏公司毁人。

这个世界没有人情味儿。没有人能理解他们孩子的无助。


其实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羞愤难当呢?

因为这些孩子实际上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是他们仍然控制不住自己,要铤而走险。

说白了,从他们做这件事情的一瞬间,他们是没有担当的,毫无责任心可言。

他们扛不住后果,但是仍然被利益诱惑,选择做了这样的事情。

而后续从家长的反应里,我非常倾向于这种没有责任心的行为,没准就是遗传的。



先说那个盗刷家里钱打游戏的小孩。

她非常清楚自己家的家庭条件不怎么样。

但是,她选择玩一个氪金才能变强的游戏。


真正善良有同理心有责任心的孩子,会衡量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足够玩哪些东西,不应该碰哪些东西。

他们会早早地明白自己抽的人生牌跟其他的人不一样。虽然很羡慕别人投胎投得好,但是,不会把自己没投好胎的错误甩锅给自己勤勤恳恳正在努力工作的家长。


这个小孩儿有预谋地屡次借自己亲妈的手机,以查东西为理由进行充值,并且每次都计划周密地删掉了交易记录。

也就是说这么多次偷刷家里钱的紧张和内疚,以及东窗事发的恐惧,都敌不过刷卡成功的快感。


而跳楼是因为刷得足够多,爹妈终于要去银行查账的时候,她觉得事情瞒不过了,无法面对接下来的责骂。所以选择一死了之。


这个家长是什么反应呢,大骂氪金游戏,毁孩子前程。

????

花钱装逼的事情多了去了,你孩子如此周密地盗刷,不是在这个游戏,就是在那个游戏,不是在这个领域就是在那个领域。

面对这些诱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除了花钱装逼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样不花钱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装逼的方式,难道不是家长最应该教导孩子的吗?



道理她都懂,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的面对这种结果的时候能不能扛得住。

而家长这个甩锅的态度也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种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只想说: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社会不欠你1对1的私人家教和心理疏导。

想成才先成人,成人的话就要先对自己破坏规则破坏约定的行为负责开始。


虽说死者为大,但是我想说这些孩子的自杀就是因为父母自己爱甩锅,导致孩子们认为直面不好的后果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同时责任心又不到位。

一个爱甩锅的人,责任心本来就不会特别到位。

最后,他们对自己的家长没有办法全然的信任。

经不住诱惑,又没有办法承担后果,也无法依赖任何人,才会酿成如此的悲剧。


不说充值了,光那些欠高利贷的,也不至于都自杀吧。

很多人走上歪路了还是敢和父母说一下的吧。


我心疼这些三观没发育好的孩子,心疼他们有这样的甩锅家长。心疼他们无法依赖他们的家长。



我觉得教育和心理健康这件事情,不是有钱的家庭才应该看重的,普通的家庭,更应该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普通人家的孩子,面临的诱惑更多,他们为自己搞砸了的事情买单的成本也会更高。

当他们宣布自己的人生破产的时候,也就是无可挽回的时候。


抱歉周一给大家添堵。

但是从立志做个靠谱家长,必须从我们自己做起。

不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最不屑成为的那类人。



这篇首发公众号。


然后评论区画风是这样的。







家长真的想给孩子断网,就只能老人机了。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一理其中的关系:

死者使用的是家长购买的手机,注册可能还用到了家长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花费的也应该是家长账户上的钱,之后被家长发现,在家长询问过后自杀身亡。

后续发展是,当地检察院为家长找了法律援助。

也就是说这孩子是在家长监护下被逼死的,然后监护人成了原告,在检察院的支持下向游戏公司提起赔偿要求……

怎么看都像是,富士康里有工人跳楼了,当地民众纷纷慰问富士康,严厉谴责政府修的路面太硬。

好好想想,你是关心“有一个孩子死了”,还是在关心“有一家成年人损失了六万块钱”?


user avatar   crow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龙族幻想》第一个自由行动的场景,就做了雪山公主房,特别把柜子加上了镜子特效,再加上人设风格,针对的是哪个群体,不言自明。

00后在05年多胞胎换皮吸血端游时代还在咿呀学语,没有经历过这段教训,对于免费抽筋模式可以说毫无警觉性。

少女往往单纯而感性,甜美的人设和浪漫的、少女风满溢的场景,对她们的吸引力,显然不是几句“吸血游戏”空虚的告诫能比得上的。我懂,是因为我曾经也算个被理科耽误的文青,但多少外人能懂呢?能看出这些甜蜜背后的陷阱,糖衣中的子弹?

嘲笑她们不懂吸血游戏的话,其实你也不算多理性。很少有人玩游戏时还能多理智的,花60000想不开是少女单纯,没你“聪明”,但718打竞技游戏猝死就不是感性、冲动了?


任先生 @睡前消息 说游戏无罪,全怪家长没教育好孩子,我倒想问一句,任先生有没有孩子,任先生接触过多少教师行业?

现在在QQ群一地,随便就能百度到,14岁做到借/找父母亲戚手机、身份证的,完全没有你想的那么难。这些常识,稍微有点教育工作的经验都不会陌生。

然而,游戏界却在自嘲“游戏策划比爹妈更懂孩子”,没错,游戏策划们每天做的工作,就是实证人类行为学的样板,从第一感场景吸引人,日常养成登录习惯,首付打破“免费”心理预期,月卡的“理性选择”陷阱,关卡间数值张力设定和培养成本磨掉玩家耐心,暗改概率把大部分玩家榨的差不多了给个甜枣,再加上类似零点酒吧后第一时间全频道控评的公关等等等等。

任先生,请你讲讲,家长们凭什么,靠什么和这些专业的大牌游戏策划斗、“夺回他们的孩子”

大部分家长们可能面对这些状况,直接眼前一白,什么都不知道了。他们不会把作业和零花钱做成10环循环任务,不会给孩子培养点正反馈更好的业余爱好,不会把日历变成30天写作业签到,不会想怎么能花648让孩子不去偷偷花掉64800。

如果他们懂,他们也能成了游戏策划。

这在“游戏婆罗门”和“你们”眼里,变成了“游戏无罪”,“都怪家长不会教育孩子”。

的确,他们只会投举报信,只会把严重网瘾的孩子送去治疗,只会负反馈棍棒教育和把游戏机、手机砸烂,他们只会骂游戏是电子鸦片,为什么不去死。当孩子出了事,说出模仿血暴颜色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懂怎么正确教育叛逆期的孩子,只会怪罪游戏害的他们家孩子变坏、早孕早育、被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他们太无知,太粗鄙了,哪儿有你们坐在办公室里光鲜、油头粉面?

但当你的孩子被游戏策划玩弄在鼓掌之中还不可自拔的时候,请问你,又有什么主意呢?

如果你有,用你上网时间把这些总结起来,写书,开家长培训班,你能轻轻松松赚到财务自由,轻松搞到外国永居,而不是在网络上戾气爆棚的怨天恨地怪“大象”不让你玩游戏!

乃至“相关部门”都能直接破格给你个专家教授坐。


我一直认为,国产免费游戏策划是有原罪的。

而越是年轻的孩子,对付费越没概念。没经历过工作,又没吃过苦的孩子,他们眼里648和64800甚至没有什么区别。

而前段年份的“校园贷”,现在的借用父母身份和银行卡借花呗的漏洞等等,客观上都可以算是为“吸血游戏”利用孩子的单纯榨取这些家庭提供了渠道。而事实上能有效阻止这一点的,人脸识别,又因为被抵制严重和数据处理问题太大,无法落实。不可否认,人们对照片信息的敏感性,强推人脸识别,很可能会杀死绝大多数游戏,

而游戏机禁令后更加扭曲的《征途》时代,网吧禁令后的少年犯上升,证明了对游戏的管理存在着无数个“电车难题”,绝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每个看似随意的“一刀切”背后,都是雪花般的家长举报信和专家意见的考量。

对,这一切造成了现在这个扭曲的游戏市场!是的,这很扭曲,这很难看,这很因噎废食,但最终怪罪得了谁呢?

是谁设计了60000的付费额度,是谁把“第九艺术”做成了“实践人类行为学”,像“巴普洛夫试验”一样搞“用户行为规划”呢?是谁把没有监管的页游时代和早期手游时代,变成了互相换皮抄袭滚服消费陷阱一地的修罗地狱?

是谁?

是谁?

到底是谁?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限制网游的最高充值额度,比如每个账号每年最多不能充值超过3000元,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防治网游沉迷,给网游厂商以压力改善游戏规则和品质。


user avatar   inkiu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手游程序员。

我看了新京报的完整报告,女孩28天内有25天在充值,充值了108笔总计6万元。

报道中说她父母发现这些消费后,询问了她。然后父母怕是盗刷,就把余额取出来了,说要去报警。最后,女孩坠亡,留下遗言“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着了。你能原谅我吗?谢谢你,妈妈。”跳楼前,女孩给她妈妈打的最后一通电话,也没有打通。

我看原报道中讲得是女孩坠亡后,父母发起的退款。这个悲剧,和不退款没有关系,更像是父母为了退款甚至赔偿而带的女孩都坠亡了,游戏公司还不退款的节奏。

而且该父母说腾讯一再推诿,但是我看腾讯的客服回应说的意思是,钱还没到腾讯,可以找苹果退款,一般都有一次机会。这个客服回应的没毛病啊,有原因有解决方案,怎么就是推诿了呢?而且这个客服说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如果腾讯退款了,那家长还可以去找苹果退一次,那就要亏损了。更多内容请看我另一个回答

很多人批评手游充值,觉得应该再加限制条件来保护未成年。我们来看看目前的手游充值6万有哪些条件

  • 首先要用成年人身份证注册,因为未成年人有充值和游玩时间限制
  • 其次要拿到父母的手机的指纹或者faceid解锁
  • 最后一般手游充值一笔最大是648,所以6万元需要100多笔。这100多笔需要不被父母发现扣款信息,发现后第一次能退回。

再看看父母能做什么

  • 女孩用的成年人身份注册
  • 女孩长时间玩游戏
  • 女孩能拿到父母的卡进行付款(卡号和手机验证码)
  • 女孩连充28天,108笔总计6万元父母没发现
  • 6万元,仅仅6万元就让一个女孩跳楼
  • 女孩最后一通电话没打通

难道没有发现,游戏软件做的限制已经足够了吗?而父母这边哪怕只要做好了一点,结果也不至于这么惨。而且父母想要做好非常简单,有好几点都可以轻松做到。比如管好银行卡,2点钟下决心做,3点就可以做好。即使是有些人口中的忙于生计疲于奔命的家长,1个小时也是有的吧?这种情况下,何必甩锅给外部呢?

就算按网友的意见加上了充值前拍照,也只是三层锁变成了四层锁,治标不治本,这种悲剧还是会发生的。

而且在这个问题下大家都说要加充值拍照,但是换一个隐私保护的问题呢,那些网友同意吗?

还有一个答主举例银行监管多么多么完善,如果是柜台办理我觉得是的。但是手机上银行业务真的能确保是本人吗?以小孩能解开faceid以及知道验证码这个程度,拿银行app买个理财不是分分钟?银行尚且没有要求购买理财前,脸部识别。现在要让游戏加,是不是苛责过分了,还是因为游戏公司在中国比较怕事?

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和游戏的所有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不可否认游戏相比其他的娱乐方式有更大的代入感。但是孩子在游戏里寻找代入感的前提,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关注关怀和快乐为前提的。如果现实生活很快乐,游戏里再快乐,能有现实生活中快乐吗。现在的家长重视孩子大多还停留在物质上的给予,而忽略了孩子精神层面的需要。

孩子面对繁重枯燥的学业,精神上得不到关怀。业余也没有什么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甚至根本没有业余。这样的孩子沉迷进一个幻想世界,寻找寄托,很奇怪吗?这几乎是必然的。

我读书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小孩,那时候没有手游,我沉迷的是网络小说,三四天看一大本。

管好手机

这个悲剧里,能够消费到6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手机。手机作为现代人新的器官,随随便便就可以支出几万甚至几十万。在知道密码的时候,就相当于一张无密码存折,这种东西,一定要注意管控。新闻中14岁女孩的父母,也就30多40不到,应该有能力做到的。只能说,意识薄弱吧。

有人会说家长太忙疏于管教,但最起码的财产管理应该做到吧。这样即使孩子沉迷游戏,也不会产生大额消费。


--------------------以上是2020.06.08 16:20的回答--------------------


始终有人说应该面部识别,好像面部识别就万事大吉了。我说过与其一味地苛责游戏公司,家长自己做好监管明明要更容易。就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宝微信有那么难吗?有人说有手机都玩不明白的家长,但是这件事中14岁孩子的家长也就30多岁,正当壮年,怎么就玩不明白手机了?好,我就算你弱你有理,家长玩不明白手机,管不住自己的钱了。那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教育她正确的消费观总可以吧。什么?你说教不来,孩子不听。养不教,父之过懂吧?

最后各位键盘侠奉为究极方案的面部识别,真的有用吗?孩子游戏充值需要面部识别,那用闲鱼总不要吧?孩子上闲鱼花680找一个成年人帮她充一个648,可不可以?面部识别解决得了?

这时候键盘侠又要出招了,让闲鱼也加上面部识别。什么淘宝也可以下单?淘宝也加上,所有App都给我加上。

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生了信息泄露,黑客攻击了苹果服务器。有人又会说了,苹果很安全不会被攻击的。好,那我不攻击。我开发一个软件叫《约约》,进我们软件需要全套认证,身份证、面部识别、电话号码、声音认证,够安全了吧。咱这《约约》注册人数也不要那么多,一万人吧。

我拿到这一万人的所有信息后,我不干别的,我拿去网贷。每个人贷一千,一万人就是一千万。然后这些用户,莫名其妙就多了一笔网贷。这就是信息泄露后的结果。网贷这个举例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绝对有比这更严重的后果。

虽然我自己是游戏程序员,但是我坚决反对在我们的游戏里加面部识别。说得好听叫保障玩家财产安全,说得不好听就是非法采集公民信息。

最后的最后,面部识别没有用了,键盘侠们能给我再支个招吗?如何在家长不配合,甚至唱反调的情况下,阻止孩子充值?

我告诉你吧,不 可 能 !


--------------------以上是2020.06.06 22:20的回答--------------------


如果你对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感兴趣,请看这篇文章: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今早看到的新闻:

试问,如果这个玩游戏花光了50万还欠了15万的人,也发生了题目中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


首先,必须吐槽一下,TX坑不坑?真坑。你看看多少好游戏都让他们给运营“烂了”,一心就想着“钱,钱,钱!”不好好做游戏........

但是,有似乎又没有理由责备它,为啥,人家开门做生意不就是为了挣钱,你情我愿的事情,我们能埋怨人家什么?你觉得人家坑可以不玩啊.......


个人觉得,公里公道的说,不能一出什么事情就怪“游戏”,怪“运营”厂商........

现在只有“游戏”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我有个女同事,超级迷恋某几位“男星”,杂志,海报,各种各样,在我看来“垃圾”一样的东西,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这个同事其实收入不低,但是为了买这些“破烂”,每天都省吃俭用,还不忘了对着那些海报,杂志“发春”.......据说,在她们所谓的“粉丝团”里有不少学生(未成年),比她还“疯”.........


说实话,想这种“未成年人”给游戏大额充值的事情,如果非要问责,手当其冲的就是他们的家长!“看管不严”他们是首要责任,是他们的失职,只是,因为加入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属性,所以,给了他们“甩锅”的理由!


游戏厂商确实应该加强管理,毕竟现在对于“未成年人”的审核机制还是松了一点,但是,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自己加强看管,是不是更靠谱一些呢?


想起了以前去一个同学家,他不喜欢看孩子,他儿子来找他求抱抱,他就把手机给他儿子:“去去那边玩去.......”然后,和我们说:“这小子聪明着呢,现在玩XXX(游戏),比我还溜......”,后来,他儿子上小学了,我们去找他玩的时候,他儿子确实不来烦他了,但是,他儿子那么小抱着手机就走不动道了,于是,每次我们去玩,都能听见他训孩子:“玩玩玩,就知道玩手机,你说你能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会帮爸爸妈妈干活了,哪像你一样,就知道玩........”


别到了真出了问题,才想起来“甩锅”!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gnad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相关话题

  网传腾讯视频制片人张萌被抓,腾讯证实其违反公司「高压线」,事实真相可能是什么? 
  如何看朋友圈被刷屏的:给我一个圣诞帽!@微信官方 ? 
  微信称朋友圈表情包评论功能「为灰度测试」并确认已关闭,原因是什么? 
  微信平均一个用户有多少个好友? 
  如何评价 4 月 19 日腾讯官宣再次启动战略升级,设立「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 
  腾讯游戏公布寒假未成年人限玩时间, 最多可玩 14 小时,将产生哪些影响? 
  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杭州阿里创业投资等进行行政处罚,腾讯、哔哩哔哩被罚款 50 万元,释放了哪些信号? 
  如何看待今日头条推送的新华网斥责腾讯文章「还要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 
  如何评价腾讯网游加速器在线商城低价出售《鬼谷八荒》的行为? 
  相亲对象疑似隐瞒自己「腾讯外包员工」身份,这一行为厚道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流浪的蛤蟆会被喷?关于阅文新合同有什么新情况?
下一个讨论
“流浪的蛤蟆”等网文大神为什么不看好监管?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