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一个在青岛(大市)生活了三十余年最终移居苏南的土生土长的青岛(乡下)人来强答一波我理解的青岛。
(还是把本来写在最后自己的心声贴到这里吧,不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争辩,我不是来引战地域黑什么的,就事论事说说一个城市的过往与发展,您也别太当真,更别较真。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并不意味着说青岛不好,青岛很好。而是一种期待,希望青岛在新时期国家经济版图剧烈调整、重排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幡然醒悟,知耻而后勇,打破思想桎梏,奋起直追,走上大发展的征途。)
青岛,一座"天赋异禀",美的让人羡慕的城市。来苏南后同事问我老家哪里的,我说"青岛",他们的反应出奇的一致,"哇,青岛是个好地方",每每这个时候,我心里充满了自豪。青岛东有道教名山—崂山,西有天然深水良港—董家口港,海岸线横贯市区南部,真正的海滨旅游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青岛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蓝天白云,红瓦绿树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溢美之词也不必多讲,毕竟风景不能当饭吃。今天就从产业角度来说说青岛,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不兴并不能让一个城市真正富强,三亚不能,厦门不能,青岛也不能。由青岛的乡下"庄户人"到青岛大学求学,前后在青岛市区呆了八年,对青岛可以说了解的比较透彻。说到青岛的发展,我感觉像极了"够级"(胶东半岛的一种非常流行的扑克玩法),抓了一手好牌,比如三个虎,四个二,最后走了个三客(哈哈,青岛人知道我说的是啥),不能说很差,但真的不能说很理想,有点可惜。从2011年到2020年10年间,青岛GDP在全国的排名下滑了3个位次,相比省内其他城市,似乎感觉还好,但不要忘了,这几乎是举全省七分之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发展青岛,更可怕的是趋势,再下一个10年,会怎样?情况不容乐观,能保住前20已经不容易了。
曾经的"东方瑞士","上青天"(老青岛人才懂)、品牌之都,在新时代新经济的浪潮中黯然失色,籍籍无名,不由得让人唏嘘感叹。2010年之后的这个十年说是"失去的十年"并不为过,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完美的错过了互联网经济的大潮,阿里、腾讯、小米、华为、京东、大疆、拼多多、滴滴、字节跳动、知乎、讯飞、美团、高德、携程、贝壳...我多么希望它们之中有一个是出自青岛,然而并没有。青岛曾经引以为豪的家电品牌,海尔、海信,还有多少年轻人拥趸?面对小米、美的、格力...的强势夹击,还有多少还手之力与生存空间?有谁还记得"澳柯玛"?
青岛,没有搭上互联网新经济的高铁,传统经济转型的特快列车提速也不尽如人意,新旧动能转换乏善可陈,第二产业附加值跟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想当年我们"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的时候,安踏、特步、361度、乔丹还是无名之辈或尚在襁褓之中,十几年时间足够让王者跌落神坛,也足够让柔弱孩童成长成为孔武壮汉。偶尔从媒体看到"双星老人鞋"的广告,心里竟有一些些感伤,英雄迟暮,廉颇老矣。
(有谁还记得这个LOGO?)
还记得千禧年前后每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时候的惊艳盛况、万人空巷吗?青岛以及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人们兴奋着、疯狂着涌进啤酒城,尽情豪饮,狂欢至深夜。繁华落尽,激情褪去,二十年后,有多少人还会涌进啤酒城,喝80块钱一扎的啤酒?然而这真的是必然的吗?还是哪里出了问题?
"钙奶饼干",真的是好东西,有多少青岛的小孩子还没断奶就吃着钙奶饼干泡水长大?满满的全是回忆,然而你能想象一个产品40年当中唯一的变化是由纸包装换成了塑料包装?连图案都没变?当娃哈哈因为老气解除王力宏代言的时候,青食仍在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包装,我不知道除了青岛的爷爷奶奶,谁还会多看钙奶饼干一眼。
2020年青岛房价由2018年最高点跌去了22.8%,将近四分之一房产价值化为乌有,老百姓不叫心疼那叫肉疼。虽然我们一直在讲,房价太高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人家是因为经济有前景房价猛涨,你是因为经济不行房价惨跌好吗?
2020年到现在全国一二线大城市房价疯涨,上海涨、深圳涨、杭州涨、武汉涨、广州涨、苏州涨、合肥涨、无锡涨、南通涨...连一直处于鄙视链底端的苏北城市淮安、盐城、连云港的房价都像打了鸡血,中央忙调控像极了打地鼠,哪个冒头打哪个,约谈这个调控那个,这些城市房价就是摁也摁不住。
再看看青岛,倒是不给国家添乱,跌跌不休跌成狗,还有难兄难弟济南。凡事皆有因果,房价是经济的晴雨表,没有实体经济支撑,房价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青岛,难道还看不到出问题了吗?抢最优质资源、抢最顶级人才,青岛抢不过北上广深、抢不过杭州、成都、合肥、南京、重庆,甚至都抢不过苏州、郑州,拜托不要再说什么南深圳北青岛了,中国比你想象的大很多。然而并不是说只有互联网、金融等高大上的产业才能发展经济,是人就要吃穿住用行,普通老百姓同样可以挣钱消费促进城市发展,定定心心发展实体经济,实实在在吸引人口落户,一样可以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政府富起来。没有实体经济,再多的新区、再多的概念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画梅止渴。
青岛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青岛了,90年代初期韩国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使青岛早于省内甚至是国内大部分城市享受到了外国投资带来的红利,老青岛人喜欢说"青岛是洋气的国际大都市",那种对于农村和省内其他"土老包子"地区的优越感溢于言表,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办,是青岛的高光时刻。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韩资、日资企业的萎缩、转移,内资企业乏善可陈萎靡不振,青岛失去了曾经引以为豪的"国际范",曾经的名牌光环渐渐褪去,再也拿不出耀眼的名片。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请再也不要瞧不起安徽,瞧不起河南什么什么的了,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活成了曾经鄙视的模样。
青岛对大海有一种执念,不错,大海成就了青岛,但当国内各地经济发展由增量资源竞争转为存量资源竞争的时候,土地、人口、区位就是决定性因素了,青岛是时候反思一下发展大方向了。大青岛的陆地重心方向是往西往北,城阳、即墨广阔的陆地纵深下大力气发展,兼顾胶州,同时辐射带动一直被青岛人深深鄙视的平度、莱西,这才是青岛的未来希望所在。然而,傲慢与偏见蒙蔽了青岛的眼睛,麻醉了大脑,三十几年来耗尽了力气跨过对青岛来说太宽的胶州湾,把大部分力气花在了西海岸,幻想打造一个上海浦东一样的青岛海西。然而不要说浦东了,黄岛开发区设立比苏州工业园区整整早了10年,三十年斗转星移,苏州工业园区已经长成巨人,而黄岛开发区却仍是一副郊区的模样。大方向的错误,对于自己力量的误判,造成了黄岛开发区现在外强中干的模样。如果是上海,胶州湾发展成为城市内湾一点问题都没有,忘了浦东吧,青岛不是上海,上海不是青岛对标的对象。夜里赶路的时候,不要总是抬头仰望银河星辰,更重要的是低头看路。
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官本位思想、体制因素、思想陈旧保守...什么的我就不想再多赘言了,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随它去好了,世界与时间会给你响亮清脆的大耳光。我只想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情,当然也没有别的意思,勿须过度解读。有一次坐高铁回青岛,前面坐了三四个四十来岁的青岛人,有男有女,做服装生意,去广州进货的,一口青岛腔一路大声说笑,广州之行的见闻什么的。然后很自然的就拿青岛跟广州比较起来,说广州什么乱七八糟、治安不好、黑人多吧啦吧啦的,最后几个人一致同意,"还是青岛好,有山有水,还洋气,国际化大都市,广州比不过青岛...",整个车厢静悄悄的只听到他们几个人的声音,听的大家尴尬癌都犯了。我本来还想跟他们聊聊天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并不能说明太多,还是希望青岛拿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跳出盲目优越的窠臼,脚踏实地的努力发展。
当然说青岛有多么衰落也并不正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青岛并没有缺席。去年回老家,家乡的变化让我很是震惊,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似乎一夜之间冒了出来,晚上从机场回家的路上,本来熟悉的不能再熟悉,闭着眼开车都不会迷路的道路竟然迷路了,新修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夜里差点上了去北京的高速。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考虑,青岛2019年一万一千多亿的GDP有多少是大基建拉动支撑起来的,当然国内其他城市也是这样,但GDP的发展又有多少是惠及民生、藏富于民?对比苏南,还是有肉眼可见的明显差距。
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责怪叹息并不意味着说青岛不好,青岛很好,而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希望她从睡梦中惊醒,破茧成蝶,惊鸿转身,迎头赶上,突飞猛进。身在异乡,我时刻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知乎上刷到的关于青岛以至山东的每一个话题我都会认真的阅读与思考,家乡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倍感欣慰,每一个不足也会让我深感不安,我希望青岛在新时期国家经济版图剧烈调整、重排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幡然醒悟,知耻而后勇,打破思想桎梏,奋起直追,走上大发展的征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十年太久,只争朝夕,醒醒吧请睁开眼睛看看深圳、杭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合肥、郑州、贵阳、苏州、无锡、南通、东莞、佛山、宁波的发展吧,留给我们迟疑、徘徊、陶醉在往日荣光中的时间不多了,青岛,要加油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帖子一直有人关注,那我就结合新近发生的事情再来更一段。"山东菏泽曹县牛批666,我的宝贝",一百零八线网红曹县"大硕"一嗓子二十年老痰的土嚎,莫名其妙的就把曹县嚎火了,火到县长出面回应网络热度,带盐曹县。凡事皆有因果,一段火出天际的土嗨,背后潜藏的正是曹县乃至菏泽互联网经济的强大地热能量。
外省人可能对菏泽完全没有概念,作为山东省内经济最落后的地级市,菏泽给人的印象是一直挣扎在艰苦的脱贫道路上。菏泽是青岛的对口帮扶对象,最强带最弱。记得绿皮火车时代的济青铁路,有一班列车青岛-菏泽西,承载了大量菏泽到青岛打工的农民工往返于青岛与菏泽之间。列车班班爆满,前面普通硬座,已经算是高档车厢了,后面三四节车厢,座位都没有,菏泽老乡挑着扁担、扛着铺盖、推着手推车把车厢塞的满满当当。然而凡事无绝对,变是唯一的不变,当了数十年倒数第一的菏泽,在新时期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中在山东省内竟脱颖而出,一枝独秀,还是让对山东比较了解的人感觉非常震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20 》中指出曹县为“中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中国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是乡村振兴的样板。曹县表演服饰网络销售占淘宝、天猫的70%;曹县是中国最大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供应了日本市场90%的棺材。
相对应的是省内传统头部城市青岛、济南、烟台等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籍籍无名,毫无建树。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菏泽以及曹县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没有什么事情是凭想当然、一成不变的,没有哪个城市注定永远发达,也没有哪个城市注定永远落后。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青岛,真的要加油了。
青岛未来不是很乐观。
1、青岛市优势在于港口带来的早年外向型经济。
青岛的高铁工业基础是德国人留下的,烟草是英美留下的,啤酒是德国留下的,纺织是日本人留下了。
这是青岛上青天的基础。没有德国人来,日本人来,青岛的古城是即墨,今天的青岛仅仅是个海防卫所。
就是说,如果在封闭环境下发展,青岛是一个边缘化的地方。重镇是西安、南京、洛阳。
这些基础,让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承接工业制造的城市。
青岛以前产业门类是比较全的,生活用品,有青岛自行车厂,有青岛手表厂,有青岛火柴厂,油漆厂,青岛橡胶一二三四五六,青岛纺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青岛的工业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这是青岛在计划经济时期生活还不错的底气。
2、青岛在改革后的发展在于先发
青岛改革后,改制比较早的冰箱厂、电视机厂,成为海尔海信。然后作为计划单列市,引进很多外资企业。从全国看,不算是顶尖,但是比内陆城市强太多了。
你现在知道华为,以前巨大中华都是小喽啰,朗讯才是巨头,朗讯就在青岛合资。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外资愿意来投资,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分了不少蛋糕,特别是日韩的蛋糕,因为距离近(类似的还有大连。)
日本经济高峰在80年年代,90年代,韩国晚一些,中国劳动力价格低一直到2010年。这块红利吃完了就吃完了。日本泡沫90年代破裂,97年危机后退潮。韩国在2009年经济危机以后退潮。中国劳动力成本涨上来。合资企业自然就撤了。
3、青岛的落后在于民营经济没起来
海尔海信青啤很长一段时间最大的股东是国资委。这些企业发展其实还可以。但是很长时间青岛没有新的全国性的大企业起来。
电脑、手机、汽车、通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商……,基本都错过了。并不是房价高的问题,深圳房价更高。
人才短板、政策短板、资源短板……
有些东西是先天的,有些是人为的,所谓营商环境。
4、青岛的未来
青岛首先要有一个对自己的定位。
京津的圈子进不去,长三角进不去,珠三角进不去。
青岛是山东省内的中心城市,同时对东北苦寒之地,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的人口有一定吸引力。
所以,青岛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地方中心城市。重点吸引山东省内的人口和财富,兼顾北方内陆省份和东三省。聚集人口和财富。
青岛的发展需要外向型经济。
地理位置优势是日韩,青岛需要靠资金,劳动力和下游电器的配套,争取日本对外转移的高端产业。
三星半导体落户西安不是青岛,很可惜。
海信海尔对日韩半导体有需求,产业链是可以整合的。
互联网不行,做互联网行业的硬件供应商是可以的。
恩芯算是对的。
青岛要真正腾飞,需要下一次抓住机会。可能是人工智能,可能是机器人。当前很虚,但是未来前途是确定的。
可惜,现在青岛立了很多大项目,什么都做就是什么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做。
定位成南深圳北青岛,是想得太多。
更糟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可能会加强内循环,而要内循环,青岛在地图边缘并不沾光。
看到这个问题,深有体会,五味杂陈,回忆起来,却满满的温馨。
我妈从我小做饭难吃,以至于小时候我说不上什么菜来爱吃,但是不爱吃的菜却一大堆……吃饭也不爱吃菜,蘸蘸菜汤,吃点葱蒜。小时候面黄肌瘦,一半家里条件差,一半是是因为妈妈做饭难吃。但是,她每次都希望我多吃菜,希望我长身体,斥责爸爸每次吃那么多菜,家里条件实在是差,我到初二才第一次吃到排骨。
我从三年级开始,就开始了在烹饪的世界里探索。那时候,自己做的菜不见得有多好吃,但是,妈妈做的菜一定是不好吃,自己在成就感的促使下,会把自己做的所有的菜吃光。
后来,离开家乡,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初中、高中、大学,基本上都是跟舍友住宿舍,吃食堂。大五的时候一张车票来到北京,跟同学合租了个单间,因为,实习工资实在太低,不得不自己做饭。那时候,北京夏天和秋天最便宜的菜是大头菜和茄子,冬天是大白菜,当然,土豆、萝卜一年四季都便宜!北漂半年,我便练出了一手好的土豆丝,不仅切的极细,而且爽口,而且,那时便悟出了,土豆丝的好吃程度,取决于火候是否跟粗细程度相匹配。
后来毕业了,到了上海,跟同学一块租了两居室的大客厅房子。从此,在网上找食谱,去旁边菜市场随意采购,酱牛肉、将猪猪蹄、水煮鱼、酸菜鱼、小炒肉、回锅肉、红烧肉、东坡肉,红烧茄子这样的更不在话下……同时,由于我家客厅特别大,同学们都喜欢去我家聚会,大家都喜欢吃我做的火锅底料……但是,有很多时候,我时常想起,妈妈和爸爸这时候在家还是不舍得买菜,当然,做的菜肯定依然难吃,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断然不会看得懂菜谱,或者突然觉悟。那时,特别想回家,给他们一展厨艺,让他们也尝尝酱牛肉,水煮鱼,让他们尝尝什么是真正的土豆丝,而不是,妈妈每次做的指头粗的水煮土豆条!
然而,每年回家,都是,爸妈觉得我在外面太累,好不容易休息几天,每次都是他们准备一桌子菜,同时呈现着那拙劣的手艺。
而我,却每天都跟发小喝得酩酊大醉而归。每次半夜回家,妈妈却没睡,用棉被包着热好的菜和小米粥,生怕我光顾着喝酒吃不饱或者喝太多酒,胃难受……
而我,每次请客都去外面,一则是在家里老人收拾心疼,二则,妈妈做的菜实在拿不出手,一大群哥们来我家,我要陪着的,没法亲自下厨。
总之,每年回家前发誓给爸妈露两手,而假期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
后来,为了妻子,我回到了上大学的城市。二线城市的工作强度,远低于一线城市,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实践烹饪。岳母和妻子还有亲戚,都习惯了吃我做的菜。后来,我养成了一习惯,每当在饭店或餐馆遇到喜欢或者没见过的菜,都会去研究,然后,基本都做得出来,第一次做很少翻车,比如潮汕卤鹅、佛跳墙、南方的狮子头、天津的肘子酥、德州扒鸡……
但我始终遗憾,三十多年来,父母始终没有吃过我做的菜。由一开始单纯想炫耀自己的厨艺,到后来的惭愧……
后来,他们来看我们的时候,我第一次给他们展示了厨艺,妻子岳母也是不断地夸赞,而他们惊叹之余,却抢着去收拾满地狼藉的厨房……始终嘴里叨念着,儿子上班辛苦……
我也略显失望,本以为,准备了一桌子硬菜:虎皮鸡爪、毛血旺、水煮鱼、扒鸡……唯一个他们吃过的菜,便是土豆丝,我本以为换来的是他们的花式夸赞,却换来的是妈妈叹息:孩子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的这是受了多少罪,才把菜做成这样……
再到后来,我们有了宝宝。她来帮我们看孩子。妻子实在吃不惯妈妈做的饭,但妻子又特别有教养,不会说妈妈做的不好吃,而是,不吃,说不饿,然后出去吃。
这是令我很奔溃的的地方!我无数次的跟妈妈说,只要我在家,你就不要做饭!我来做!
然而,每次妈妈还是固执地做!每次她都喃喃地说:我寻思着你们上一天班,累得要命……
后来,我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展示下我的厨艺,而妻子,也逐渐习惯了妈妈的厨艺……
前天,加班到一点多,在回家的出租车上,突然,接到了妈妈的电话:你开始回开了吗?我把饭菜给你温温吧?
我一个劲的说:不用不用!你快睡吧!你咋还没睡?!……
挂完电话,出租车师傅说:都这个点了,还有人挂念着,真是幸福……
路灯下,司机师傅的眼里闪烁着湿润…
我慌忙说:是我妈
司机师傅又说:我已经五十多了,我已经没有爸妈了……
我慌忙又说:你的孩子们这会儿在盼着你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