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展现的顶级幼儿园和富人圈有多真实?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这电视剧看得人又可怜又想笑。

在富人圈子里生活久了的人,习惯于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用钱来作为衡量的标尺。甚至一提到好学校,必然是富丽堂皇,恨不得把个学校搞得跟五星级酒店一样。

但是在现实中就一定如此吗?我本科就读的学校,是另一所部属的师范大学。它的附属幼儿园、附属中小学都是全省最好的,甚至幼儿园都可以配备心理学、教育学的博士去带孩子,高中部每年也有几十个能上清北的。而离那所学校附中不算远的另一所高中,5年之内有200多个学生考上了清北,400多个学生直接进了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

但是,这样的学校花钱多吗?真不多。我们本校的老师,也不用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把孩子送进去就行了。

当然,这些老师之所以不必为了这事操心,是因为沾了是大学教职工的政策福利。可换个角度说,至少在目前的中国,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来不在富人那里。我女朋友所在公司的老板,几亿的身家,折腾了几年时间,就为了让孩子进公立的史家小学。那些拿谁给孩子交学费交的多来攀比的,无论是在我们大学的老师还是我女朋友的老板看来,都可以说是相当搞笑了。

就像这个问题下面 @四个酒窝 博士说的一样:

在中国,给钱就能买的东西从来就不是最好的。
一帮人攀比这些消费主义的东西,却不知道自己也在被消费。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很多编剧的问题可能在于他们一开始就生活在体制之外(毕竟很少有体制内的编剧),所接触的也都是娱乐圈的八卦秘辛。他们对富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有所耳闻,但他们自己本身并不是富人,对富人的很多描写仍然是停留于想象之中(有钱了,谁TM做编剧找骂玩)。有些事当个乐呵消遣消遣看看就行了,指望从中获得什么人生感悟,也实在是想多了。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半一半吧。

有一半的真实性,有一半离开上海就根本不成立。


先说离开上海不成立的点:

首先顶级幼儿园就那么回事,我们大学附属幼儿园认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那些挂着贵族、国际,公学分校,牛剑附小之类名头的幼儿园,其实也就是装修好一点的托儿所,跟在涿州惠州买个大别墅差不多,房子挺鲜亮,其实鸟不拉屎的地方,漂亮给谁看。

学区好不好,本质是看师资学苗的相辅相成,离了这个根本,就是尿壶镶金边。

最浅显的道理,早年间我小时候,同样是浴池,政府大院里的政府浴池,煤山堆成金字塔,洗澡水热的能秃噜猪毛。即使环境再破,排着队去洗,私营澡堂子的富丽堂皇的倒是气派,问题是数九寒冬,你缺那门口的几块大理石么?洗澡不就为洗个热乎劲嘛。洗澡水热不热,是不是头遍水,就是唯一评判标准了。

学区也一样,你不能脱离洗澡水聊澡堂子的好坏,

没有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群的学区,基本不能称作好学区,贵反而是毛病。

之前深圳螺岭外国语小学是省级小,全深圳最好,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中心在罗湖,小学周边住的都是罗湖区上班的公务员,可想而知都是全国奔赴深圳的菁英,

后来小学没那么好了,因为公务员们退的退,搬走的搬走,不在那一片扎堆住了。

不那么好那是相对的说辞,想进去的还是挤破头。


再说富人圈,

几个不太熟又都同样颜值在线的人,聚在一起就挺罕见的。谁都有自己的原生的朋友同学圈子,不存在说以貌取人的交往方式,电视剧做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因为演员选角都得找上相的,这个能理解。

问题是每个女性,自己走上财富道路的方式不尽相同,站上那个高度的年龄也千差万别。

有的两口子一起做企业,有的是挤掉了原来的正房,有的纯是自己打拼。即便是老公,也有的拿得出手,英俊潇洒,有的却是是拿不出手,不是太老,亦或者木讷或是太忙整天见不到人影。

如果富太太整天像日剧这么交际,很大可能是交际不起来的,因为金字塔顶层次顶层就那么点样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指望在几十平方公里里找这么一票人,可能三五年能约起来一次都不错了。富人一样得依靠朋友圈,点赞之交效率最高。

爱马仕茶话会这种段落太老土了,日剧都不这么拍了,泡沫经济时期的样貌,放今天就太做作了。不用到北上广,哪怕是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也绝对有爱马仕聚会,但这玩意就跟AMG车友会,保时捷法拉利车友会一个道理,你很难在一眼望过去的油腻里面区分出来谁是值得交往的,谁是打肿脸挤进来的。

只有半红不红的明星才会像个买手一样晒些奢侈品,

对于钱足够花的人群来说,酒店,珠宝,包包,这种东西,最多两三年,就失去新鲜感了,池子太浅了。很快就转向收藏,公益这种能持续投入并且有点深度的东西了,因为不以消费品为锚定物的时候,收获志同道合的人反而容易,难道基金会不比爱马仕更有门槛吗。再不就当个富贵闲人,在自己家的别墅里面种种花,打理菜园子,今天这个花开了发个朋友圈,明天这个花开了再发几张,就这么一天天往后过着。

大家缺的都是时间,国贸多少层,找富太太们办个茶话会,推个什么珠宝或者弄个小沙龙,那个时间一定不是节假日,也不堵车,来的人还是挺多的,一道门槛就挡掉了得坐班的那群人。即使是这样,也鲜有结伴一起来的,也绝无自来熟的交际。

再说真实的一半,

天津卫当年租界鼎盛的时候,九河下梢中西合璧,比上海滩还阔气,最底层的老百姓都肯在河鲜下市的季节,把衣服当了,换钱吃两顿好的,并引以为豪,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上海有个词叫“白相”,本意是玩乐,后来就有了贬义。

各地富人失掉祖业都有各种原因,不外乎黄赌毒,比如《活着》里福贵赌博把家产输没了。

只有上海中产阶级败光家产能跳出黄赌毒,就靠每天出入高档场所,整天声色犬马,一点点家财散尽。我一开始听到这种觉得太新鲜了,闻所未闻。

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节俭啊,低调啥的,好像从来不允许一个人,靠吃高档饭店,买衣服,玩乐就把钱花完的。但经过了民国熏陶,娱乐空前蓬勃的百余年,似乎只有上海,能找到这么花钱的地方,和一群喜欢这么做的人。

扯远了,广东那种人字拖阿伯,开法拉利收租的情况,在上海可能也有,但更多的时候,只要富起来了,上海还是更多的追求一点派头,把钱先花出去再赚,

从这个城市文化角度,买爱马仕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所有人都是如此,这钱大家都花出去了,也就成了自己人,反过头来一堆人玩命的花钱,其中有人就是奔着储蓄,奔着攒房本,当貔貅只进不出,那肯定被排斥了。

从这个角度,有一半的真实。但仅限上海。

最后别较真,看个热闹得了。

追此类剧不如听听高晓松吹牛,因为马未都就说过,世家子弟到最后还有一个谋生手段,就是分享给大众上流社会都在忙啥。

正如遗老遗少们都去了文史馆一样,真正的顶级圈层,除了退出来的人能讲明白,是没人真的了解的。靠编剧杂糅《奢华亚洲》纪录片,和底层人民抢学位大战整出来的剧,实际上是不讨喜的。

现实生活是,即使嫁进也不能真正融合水与油,

阶层跃升就是财富和交际圈子的双重更迭,你有可能三个月赚到三十年的钱,但不可能三个月代谢掉前三十年的阅历和熟人。就像问上海网球公开赛如何变成第五大,答案是坚持一百年就行。

所以同样的起点,有类似的路径,要么是同学,要么是早年的朋友,只靠朋友圈点赞都维系的很舒坦了。

剧中那种坐在一桌,赤裸裸的说点看似世界真理的话,实则太做作,太不耐看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电视剧还不如《蜗居》,起码蜗居还有点教化意义,把社会现实摊平让人看看。而这种剧的促狭之处就是把三国变成《三国演义》,一方面下位者多智近妖,干的都是辛苦打擂火中取栗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富人花了几个亿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啥,想拍得豪气结果只剩土鳖,一抬一贬之间,两拨人的本来风貌根本无从知晓。

希望表达的是富人的风貌,但实际做出来的还是中产阶级焦虑,并且卖点也是中产阶级焦虑。

只有最焦虑的父母,才会把科研结果玩命按在小朋友头上,才会拼命在家委会上蹿下跳的,这种人性跟财富关系真不大,你丢一筐桃给猴山,就是有的猴吃相很难看,抢别人的丢自己的,戏还特别多,也有的猴抓一个慢慢啃,自顾自吃完晒太阳玩去了。

人大部分时候把对钱的欲望美化成梦想,其实根本就没梦想,而赚钱的手段又需要在自己的领域花费很大心力,所以有钱人离开了自己的领域,其实也没多高尚,一样有俗不可耐或无知的人。

和这波人的交际,本来就是没什么营养

明知道没营养,还得去,只能说明自己一样没营养。

美其名曰为孩子为老公为家庭,有句话叫驽马恋栈豆,说的就是这种女性。古往今来,倒霉媳妇熬成婆婆鲜有对新媳妇的好脸色,更多时候是以过来人自居加倍苛责,

毅种循环而已。

这种为人处事方式与其说是从中产到土豪的艰难阶级跃迁,不如说是里弄里爬出来的市井儿女苦情戏,一天小市民,一辈子小市民。

人与人交往,八成的精力都花在纠正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上了,再破落的世家子弟,面对第一眼钉死的小市民样子,能有多少好脸色呢?

所以高晓松怼梁植的根源在于:我知道你想成为我们,可你不是我们,我就有了diss你的权力和资本。

阿汤哥和妮可基德曼演完《大开眼戒》就分手了,人最难是活个潇洒自如,不卑不亢倒是其次,不要美化自己的欲望不听给自己加戏才是最根本的。


user avatar   bear-16-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编剧见到的都是爆发户,阔太之间有互相看不起,但是觉对不是这个样子的。可能娱乐明星老板更容易攀比奢侈品,这部剧表现的是编剧的中产阶级焦虑


user avatar   xiong-x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身份消费(status consumption)"是消费主义里最基本的洗脑,所谓you are what you buy。东亚人尤其吃这一套,全世界21%的身份性奢侈品消费来自于中日韩三国[1]。这可能是缘于东亚人尤其热衷“人上人”的感觉,即所谓的“高权力距离”文化[2]

“身份消费”的经典营销策略是利用社会比较的本性:不断向你虚构展示那些比你阶层更高之人用的奢侈品,然后让你乖乖掏钱买这些奢侈品,给你一种“我也过上了这个阶层生活”的幻觉。

这部电视剧里展示的顶级幼儿园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根本不重要,只要看这部电视剧的人当中有人对这种圈子产生了向往,然后他们手里也正好有那么些钱可以用于这种消费,各路资本皆大欢喜的一门生意就又壮大了。

我校十年前办的EMBA都能要求50亿身家为门槛[3],这种“教育消费”出现在中国任何层次的教育里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中国人所谓的教育消费背后有很多故事,用于投资的学区房、各类竞赛拿奖、以及东哥参加的博士生项目,每个故事挖掘起来都很精彩,唯独跟教育本身没什么关系。


补充一下,开头引用的21%数据是十几年前了,最近两年针对奢侈品消费占比的各类商业机构出具的报告估算,单单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就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远高于美帝22%和欧洲18%的占比[4][5]


参考

  1. ^ Dubois, David and Nailya Ordabayeva (2015), “Social Hierarchy, Social Status and Status Consumption” in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nsumer Psychology, ed. Mike I. Norton, Derek D. Rucker,nd Cait P. Lambert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2-367.
  2. ^ Gao, H., Winterich, K. P., & Zhang, Y. (2016).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How others’ status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power distance belief on status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3(2), 265-281.
  3. ^中山大学办超级富豪班 报名者资产须在50亿以上 https://finance.qq.com/a/20121029/001544.htm
  4. ^ 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1905071327243584_1.pdf
  5. ^ https://www.mckinsey.com.cn/wp-content/uploads/2019/04/McKinsey-China-Luxury-Report-2019-Chinese.pdf

user avatar   jia-mo-36-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帮人没见过世面,学费贵就是富人圈了?

听说过军区幼儿园吗?你拿着钱去试试人家能让你进么?

在中国,花钱买不到的才是最贵的,其他的顶多就是牧羊人的金鞭子。

花钱能融进去的圈子,都不是什么好圈子~

因为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跟你一个想法。

“花钱进圈子找资源”,然后一帮找资源的开着豪车加不起油的人干瞪眼。

然后发现谁的资源也都利用不上,都是怀着来利用别人的目的凑了一堆。

顶多就是内卷,互相标榜。

我这里强调一点,别张口闭口的花多少钱能进,这世界上你花钱买不到的东西多了去了,我真心不理解有些人居然认为花钱能进清北,你能毕了业吗?智商够吗?智商能花钱堆上去吗?

你是不是也想当然的理解世界上的女人花钱都能搞定了?那麻烦你先给您全家女性定个价呗?让我们开开眼?是不是无语了?是不是无法定价了?

工程方面能干吗?珠峰上修个高速电梯呗?也就几万米电缆,几千米标准节,细算没多少钱呗,到时候5万一个名额门票,世界第一的网红打卡地,岂不是赚翻了?能修了吗?

难度大?烟台到大连你修个跨海大桥呗?(别说隧道,就说桥,不是有钱么?)能修么你?

人证物证都有的死刑犯你花钱改个无罪释放呗?看谁有这个胆子给你办?

目前阶段得了艾滋病砸钱能治好吗?老年痴呆了砸钱能恢复记忆吗?

有钱能买个省长当当吗?能买个司令当当吗?

买不到的东西我能给你叨叨一整天,所以说,都别在这杠。

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花钱就是买不到,你认为你花足够的钱能买到,别说你是个富人了,你连最起码的世面都没见过,先去读书吧,旅行吧,先去见见世面吧小伙子。

还有,我在这说的是幼儿园学什么东西吗?大家是在这讨论的学什么东西吗?我说的是本国国情,你在这瞎扯什么外国哈弗呢!

好多人拿奶茶举例子反驳我,此处我说两个重点:

重点一:有人说她爹赞助清华一座楼,有些人说她是花钱保送,甚至还有些内心阴暗的人说是“睡”上去的。麻烦你先清醒一点,以上全部都是未经证实小道消息,请拿出真凭实据来辩论,比如“捐的哪座楼?目前是清华的哪个楼?”“具体花了多钱”“怎么花的”“给的高中校长还是大学校长”等等。

现在公开的信息就是健美操全国一级运动员,保送进清华,而且也正常毕业了。

重点二:你不觉得自己可笑吗?拿着“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来充当你的人生阅历?麻烦以后这种人请不要在我的帖子下评论,让我觉得特别恶心。


评论区一帮牛人,光嘴巴喊别人家的孩子,既然这么好进,你给你家孩子整一个再说,在这装什么?

还有一个号称1个亿除了清华有难度,那我们先邀请这位铁子花钱给自个办一个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来吧秀儿,开始你的表演

都 什么年代了,北上广好高贵呢您来!!


我再给几个杠精多说几句,你们理解能力真是够差的。

鼓吹几百万上大学,几千万上耶鲁的,本人表达意思还不明确吗?

某些军区幼儿园学费贵吗?一点都不贵,跟私立比起来就是平民价格,但是你平民就是进不去,跟价格无关。

砸钱进,你砸给谁?手中有权的人谁敢收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巨款?你会跟人打交道吗?拿钱往人脸上砸就是你的手段了?典型的穷人思维啊,有钱了我就能买一切。

推荐你去看看王志文的电视剧:天道。多去学习学习。

人可千万别想当然的以为如何,你这叫“自以为是”。

有些大学花钱可以进,但是麻烦你先搞清楚一点,先进圈层,再谈钱

而不是想当然的以为,花钱就能进。

等你花钱的时候,发现人家根本不要你,没有人收,要不然各种富二代全部名校毕业了。

而这些圈层,你还真是花钱都进不去的圈层。

人家也不会设置个花钱就能进的规则,那样显得自己特低级

幼稚的人才会满脑子相信,“切,花钱就能上啊”。

咱看看国内哪所知名院校公开明码标价了?

某些院校会有些特殊渠道,但是你想过没有?这些渠道是给你准备的吗?

而能走这些渠道的人,根本无法用钱来衡量。这就好比某些特权幼儿园,人家要的就是一个身份象征。

悲剧的是你连钱都没有还天天在这意淫。



有钱人学小项目的多了去了,学一个去一个?

山东今年考生孟令昊艺术特长大提琴10级,提前被清华高水平艺术团录取,天真的你是不是真觉得人家有钱报个小特长进清华?

抱歉啊人家文化课成绩总分711。

就算天文、奥赛、什么计算机大赛选出来的孩子,也是智商上优秀的孩子,也不是“砸钱进”,智商这东西砸钱可砸不出来。

所以说某些妄想持“花钱走小项目”进清北的人,醒醒吧。最起码你文化课300分是铁定不行的。

走移民路线的同理,中介才不给你保证“100%进清北”,人家也知道选拔权在清北手里。

学一个去一个的,那才叫花钱就能进。

如果学了还需要选拔,那就不叫花钱就进,那叫“优中选优”。你总不能拿着进去的人在这说“你看她,花钱进”,然后无视落榜的人吧?人家学小项目的,落榜的人也没少花钱啊?

人总不能如此双标啊!


user avatar   xiao-wei-ba-lang-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真实的,否则也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但是张艺谋电影里的农村真实吗?当然真实了,问题是这种真实的代表性有多强。

几年前,我们家因为阴差阳错在本地一个富人区买了房(原业主资金链断裂,房子降价百万甩卖)。顾佳和太太圈的差距,是普通富裕家庭和顶级富豪的差距,而我们家作为双职工家庭,和我们小区邻居间的差距是普通小康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差距,理论上都是隔了一个阶层。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来自上一阶层的歧视,从来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鄙视链的存在。

在小区里,我和很多阔太打过交道,她们的老公有公司老总、矿老板、三甲医院院长、还有外国领事等等,虽然大家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大家友善又接地气,彼此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而愉快的。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虽然教育理念千差万别,但“不炫富、不攀比”是所有人的共识,反而在攀比最厉害的是小区里带孩子的育儿嫂。关于育儿嫂比工资比福利比雇主家经济条件的事,我们业主群里发了几次警告,让各家管好自家阿姨。

所以,从我自己的见闻来看,比起以物质、家庭背景来决定社交地位,到处是歧视巴结的负面风气,我觉得多元的价值观、包容的心态、良好的个人修养更能代表大部分富人群体的形象,是很正能量的。

还有我不太喜欢顾佳的一点是,她把母亲定义为了一个牺牲、忍耐的角色,去硬挤太太圈。真正打入圈子的不是“咦,你也提这个包?”这样自然而然的人以类聚吗?

其实在自家公司出现危机、为了生意去给王太太提鞋、买几十万的包挤进太太圈,我都觉得还能理解。但非要跨越阶层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全款买富人区房子又抵押,卖包卖首饰学马术,放下自尊骄傲讨好王太太,做出如此牺牲,我真觉得不太可取。

她在背后默默为孩子做的那些低声下气的事,真的以为孩子不知道吗?她对王太太的笑和对别人的笑不一样,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木子妈妈对自己妈妈说话时的口气不友好,妈妈却还冲她笑,孩子也能马上感觉到。

久而久之,通过这些细微的地方孩子也知道了这个人需要讨好,那个人不能得罪。家长的价值观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自卑、攀比的心理也就这么慢慢滋生了。

虽然父母的圈子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是我不太喜欢去跨越界层混圈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小区别人的孩子读12万一年的私立幼儿园,我的孩子读1万1年的公立幼儿园;别的孩子学英语直接去加拿大,我的孩子学英语就在附近的小机构……这么大的经济差距,你非要融入,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从我们家的角度来说,我和老公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发力,积累资源。然后逐渐把孩子往这方面引导,充分发挥我们手头资源的作用。这样的圈子我觉得才是混着可靠、用着安心的。

综上所述,无论生活还是育儿,一切量力而行,妈妈不用为了孩子太过忍耐、牺牲,妈妈自己快乐大方了,孩子才会自信开朗,这些都是我觉得比读什么学校、进什么阶层更重要的。


user avatar   fu-shi-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象很真实,但是顾佳辛辛苦苦做的这一切却不一定是给自己孩子赋能的最佳路径。

首先,强行挤进去的圈子,这个圈子里能够为自己为、自己孩子争取到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会被圈子里的old money嘲笑甚至侮辱。只有在old money调侃new money的时候才能通过当捧哏找到一点微弱的存在感。

这样强行挤入的圈子,对自己的精神摧残成年人尚且可以忍。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家长的一个眼神、一个谄媚的笑、一段毫无存在感的社交表现慢慢懂得自己、自己的爸妈都是渺小的。这对孩子心理成长必然有负面作用。


除此之外,在中国,家长最焦虑的其实是子女的教育问题。顾佳之所以捧阔太太的臭脚(字面意义)也正是为了让孩子能进入贵族幼儿园

然而我查阅了几篇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顾佳没必要强行挤进富人圈,她只要和老公经营好自己的生意就足够了。

文献1——《家庭收入是否影响子女教育水平——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1]

该论文的结论是:

本文在控制了家庭收入的内生性问题后发现,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水平有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每提高10%,子女的平均教育水平提高8%。分儿子和女儿的估计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对女儿教育水平的影响略大于对儿子的影响。家庭收入每提高10%,儿子的平均教育水平提高7%。女儿的平均教育水平提高10%。细分收入等级的估计结果表明,低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组的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最弱。中低档家庭收入组的影响程度最大。随着家庭收入等级的提高,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呈现出倒U形。

其中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家庭收入水平的两个极端(最富和最穷)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最小,甚至最富有的家庭,其收入对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最小。

高家庭收入组对子女教育水平影响较低,仅为0.56
举个国人皆知的例子

而收入水平对子女受教育水平影响最大的阶层是中低等收入家庭:

终极家庭收入组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为15.33。中等家庭收入组和中高等家庭收入组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程度处于中间位置,分别为9.63和7.59。上,本文发现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呈现“倒U形”:低收入水平组中低档家庭收入组的影响程度最大。

我们吧对子女教育水平的影响度做个对比,最高的是15.33,最低的只有0.56,所以阔太太那个顶层富人圈,不进也罢。中国社会“富不过三代”从家庭收入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上能看到一些影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顾佳和老公做好自己家热爱的事业,把焰火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虽然不想金融地产那样来钱特别快,但实打实在创造价值,而不是搞价值的变戏法,零和博弈。不仅挣得每一分钱都干净、安心,而且这个中等收入阶层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好处。

文献2——《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程度的影响》[2]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母亲教育水平的影响略高于父亲的影响,这可能是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对子女承担的抚育责任不同而导致的。

在剧中的设定上,顾佳是高学历,而且智商情商都在线,为了辅佐丈夫而主动当起全职太太。所以结合这篇论文的结论,她这种有大把时间亲手教育孩子的高学历女性,对子女教育程度的正向影响非常高。

文献3——《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以辽宁省六所不同类型高校为例[3]

这篇论文可以认为补充了文献2的一些观点,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辈出率:指某一社会阶层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与该阶层人口在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之比。计算公式为:阶层a的辈出率=大学生中阶层A子女所占比例/阶层A人口占同一社会全体职业人口的比例。

可以把辈出率作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来会打洞”的具象化指标。

这两个表格对比可以发现确实母亲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更加明显。

总结:

1,顾佳强行计入顶级富人圈子不仅自己要忍气吞声很不爽,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不是好事。

2,子女受教育水平受家庭收入正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中低水平收入人群,中等和中高等次之,全体家庭中最富有的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影响最低。而且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7倍还多。顾佳维持现有的经济阶层、子女教育模式对孩子成长是最有利的。当然了,老公出轨还是该离就离。勉强的婚姻对孩子也不好。

3,和老公一起经营好自家生意,保护好家庭和孩子,稳定的家庭和受教育水平高的母亲是孩子成长成才路上更重要的因素。

参考

  1. ^ 李雅楠. 家庭收入是否影响子女教育水平——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南方人口, 2012, 27(004):46-53.
  2. ^ 付瑞. (2017). 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程度的影响. (Doctoral dissertation).
  3. ^ 唐卫民, 姜育兄.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以辽宁省六所不同类型高校为例[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34(002):119-121.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炳忠是岛内非常罕见的急统派,至少从其表面言论上,是主张大陆更加激进的推进统一,甚至武统。我看了他和马逆对线的视频,感觉他几乎都已经在埋怨大陆了,埋怨大陆统一不够积极~

还有一期节目,连线的大陆网友提出“穷台代替武统论”,认为穷台困台一样可以促进统一,而且比武统“文明”,至少不见血。王炳忠是坚决反对的,他的理由是穷台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最先伤害的是台湾平民,而平民并非台独的根本力量。与大陆网友坚定认为的台湾岛上有95%坚定的台独分子不同,王炳忠一直坚持,台独的根本力量只是占台湾人1%的那些背后是美国日本的蓝绿政客,95%的台湾民众表面上已经是天然独不假,但是都是被信息洗脑的结果,只要统一之后引导教育,其中的多数人会迅速的幡然悔悟。

但是他也承认在统一之前想改变这95%台湾人已经毫无现实性了,也就是说和统的机会渺茫,至少在目前两岸形势下。

如此一归纳,就是王炳忠主张大陆尽快武统,否则,对不起台湾人民。但是大陆不可以穷台困台。

以上王炳忠的主张,我并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台湾问题必须纳入国家发展这个更大的问题下去看待。我认为统一只能由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到渠成,各种条件都圆满,大陆用最小的代价,或者没有代价,统一台湾。当然网友肯定会说世界上就没有“各种条件都圆满”这回事,那么第二种方式两岸形势彻底无法挽回,大陆别无选择,不惜任何代价拿下台湾。具体的表现应该都写在反分裂法里了。

近期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所以近期不存在武统的问题,我不同意王炳忠“大陆必须要近期武统,否则对不起台湾人民”的说法,大陆要对得起14亿人。




  

相关话题

  从前有座灵剑山 (电视剧)王陆是何时对王舞动心的? 
  有哪些高质量的国产剧? 
  赵薇最近怎么了? 
  《扫黑风暴》董耀已经认罪,为什么还要求「闭合证据链」?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上海天文馆于2021年7月17日正式开馆,对此你有哪些期待? 
  如何评价罗晋、袁姗姗主演的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 
  3 月 20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24 例、无症状感染者 734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上海市在疫情逐渐严重的情况下仍然不停课(已宣布停课改为线上教学)? 
  抗日神剧都是什么样的人喜欢看?抱着怎样的心态在看? 
  如何评价柳云龙电视剧《风筝》? 

前一个讨论
武松在景阳冈喝了18碗酒,外加两斤熟牛肉,正常人的胃一次性能塞这么多东西下去吗?
下一个讨论
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