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意思,我仅仅说说自己的想法。
互联网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降低成本、放大收益,做个简单比喻:放大镜。
题主你看到的网络环境,里面大抵有这么几方:
如果你要思考这句话,首先要厘清这几方在网络舆论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基本的行为规范。
然后要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会开始,为什么会发展,为什么会激化,为什么会低潮,为什么是这个结果…这个为什么要把各方的特殊时间的特殊行为交汇到一起,这就是事件分析了。
最后才能厘清责任——得出到底哪一方需要负责,这一方之中那些是重点人物。
但悲哀的是这不可能,分析至少受制于以下方面:
在舆论场合,每个人都在努力的不受骗,但每个人事实上都在或多或少的受骗。
更尴尬的是:全部都有责任就意味着全部都没责任,之前不是没有批判过全民舆论狂欢这种事,但是效果么…再来还是一样。
这里面没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傻我独精”,受骗的人和程度多或者少而不是没有。
不要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任何人在舆论场里必然不会独立,因为无论你怎么想都会有相对应的群体,会有类似的共识,只不过是数量的问题。
言语质疑、谴责、批判、否定,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
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
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柏拉图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在新型互联网环境下,制造舆论的成本降低,速度提升,即多人快速制造舆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能说说到什么地步,说错了怎么处理这是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网络暴力需要定性、定量,而不是当个垃圾桶,什么玩意儿都往里扔。
额外说一点,既然在互联网舆论场,那么必然有人声音大,有人声音小——声音大的被称为KOL。
关键意见领袖这种称呼呢,其实没啥意义,只不过这人的观点得到了些许附和,但附和的代价是那些质疑、反对、批判、质疑甚至否定都会奔着KOL来。
所谓KOL也好,泛化一点譬如网红、流量明星、大V等等,只要获得舆论场的影响力这种切实的权力,那么就必然要付出代价,这种代价需要自己去认知,而不是遇到任何问题就是——被网暴了。
总结:任何事如果进行分析,很少有责任单纯只在一个方面,毕竟马哲教过我们普遍联系性,只不过需要用方法论来厘清主次要矛盾,思考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