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棒!少年》?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hong-hua-7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岁末,有一部名为《棒!少年》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凭借过硬的口碑在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斩获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选择荣誉。

《棒!少年》的片名用了一语双关的表述,以一群孩子的成长为着眼点呈现出社会底层的故事。

看片前,我对这群少年的身份很好奇:他们是谁?他们做了什么被赞许“棒!”;看片后,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棒”意指棒球,“!”象征棒球棍,夜以继日地挥棒为的是这群孩子人生的转折,是他们少有的足以“逆天改命”的出路。

01.

导演许慧晶将镜头对准了北京郊区的一座爱心棒球基地,这支特殊的、年幼的棒球队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少年组成,而他们的教练是70岁高龄的“师爷”张锦新和被病痛缠身的“师父”前国家队选手孙岭峰。



面对场地拆迁、孩童失学、原生家庭不和谐等种种问题,这场“叫板命运”的斗争,不仅只针对基地里那26名孩子,更属于全中国四千万个留守儿童。

正是一项边缘化的运动和一群边缘化的少年,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景象,一下戳中了每个平凡人柔软的心。

那种力量,来源于我们对这些棒球少年的希冀,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对他们成长道路的凝视,还有对和像他们一样的,无数个生长于贫瘠土地上的孩子们真切的关怀。


电影的主线从两个两极对立的“小人物”视角展开,他们是初闯球队的熊孩子马虎和元老级别的优等生梁正双。家庭背景相似,然而性格迥异,两个主人公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反差。

马虎封自己为“游侠”,实则是四处流浪游走的捣蛋鬼,脾气火爆、爱出风头、到处惹是生非,一到基地就得罪光了队友。

而小双则是被寄予厚望的多面手,温和懂事,可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重重心事,沉默且带着怯意。

起初,二人一言不合就打架,互相看不上。一路磕磕绊绊,倒有了几分从欢喜冤家变成难兄难弟的意思。


最后小双输掉比赛、放声痛哭,蹲在一旁用袖子给他擦眼泪的正是马虎。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主角是在刻画自己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优点缺点、喜怒哀乐,都没有刻意表演的成分,他们把最真实的自己毫无保留地展露在镜头前。

除了一动一静的“双男主”设置,镜头下还有另外两极:一边是苦难的乡村叙述,隔代教育的“放养式”儿童、患上癌症的二伯、破败的乡下宅院、荒凉的冬季图景;另一边是热血的励志故事,少年们在爱心球队里找到改变人生的路径。

颇为有趣的是这两块并非割裂的,而是互相渗透、互为肌理。

导演透过影片中两个少年的心路历程揭露其背后的社会现象,以发散出更多庞大复杂的议题:留守儿童、城乡差距、公益扶贫、阶级命运、加速度社会等等……我试图用一个词来概括整部电影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边缘化。

02.

边缘化的纪录片:评分高排片少

纪录片,在热闹的影视行业中只是沧海一粟,受众面向来很窄,更别提体育主题还是国产纪录片创作中的式微题材了。

《棒!少年》的冷门选题似乎注定了它难以被多数人熟识,尽管有观众称其为2020年度最好的电影、豆瓣评分超过8.7、媒体艺人纷纷助力,仍难逃现实因素的限制,电影上映首日排片量仅仅达1%、上座率只有2.9%、累计票房不够600万。

相比起那些动辄上几十亿的爆款推荐,的确这并非是一部谋利的商业化大片。

可那又如何呢?这部片还是要拍,还是要进入院线,还是要尝试去反映真实、改变未来,它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一处小角落,只要这群棒球少年的人生被看见,就已经意义非凡了。

《棒!少年》被称为非主旋律的精英文化纪录电影。

它既要记录,又要讲故事、立人物,更要提升艺术性和感染力,让观众摒弃掉对以往纪录片沉闷无趣的刻板印象。虽然是纪录片,但它为受众带来的却是酣畅淋漓的剧情片式体验。

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借剧情片思维完善纪录片结构,以自然客观的角度捕捉天然故事性,比起纯粹用旁白形式的平铺直叙显得更有起伏、更有温度,又比虚构故事更有落地质感。


长达两年的跟拍,海量的素材,经历40多个版本的修改,导演通过几十个孩子的成长史展现群相,又从这一社会群像中聚焦到个体表达。

在纪录片原生态的纪实性质下,片中使用大量篇幅凝视赛场以外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处境,呈现出鲜活和丰富的社会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沉浸感与冲击力。

这远非一部热血到克服万难便能勇夺桂冠的体育电影,也不是什么催泪励志神作,它是一群“困境少年”的真实实录,镜头记录的一切都扎根于这平凡世界曾发生过的现实。


《棒!少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说,他和团队将始终保持平常心,不贪求名利;只希望这部片子能为行业探索出良性创作的方式,希望观众能更多关注及帮助到在我们国家还有这样一批少年,还有这样一群愿意为棒球事业奉献一生的教练。

纪录片能走上大银幕实在是太难了。但只要多一个人看到它的可能性,就会给纪录片创作者更坚定的决心。

03.

边缘化的棒球运动:小人物出国门

棒球运动兴起于西方,在美国和日韩相当普及,甚至具有“国球”地位。而在中国,相较于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棒球只能算得上小众文化。

一来是场地受限,在二三线城市找出一块标准的棒球草坪恐怕是难上加难;二来是设备昂贵,往往一副手套一根球棒就近四千元,是一个贫困家庭每月的全部收入;三来是认知度低,许多人连棒球和垒球都分不清楚,也甚少有学校将其纳入体育课程。因此,故事虽然围绕棒球展开,但我们都知道短期内仍很难改变它在国内属于小众运动的命运。


棒球本身的限制同时也令资源受到压迫,影片画面里常常出现棒球场外的废墟,流浪猫在堆填区里觅食;紧接着是一张断水断电告知书,以及孩子们目前所处的基地运动场即将被拆除建新楼盘的讯息。

爱心棒球基地作为改变贫苦少年命运的第二个“家”,他们希望能帮助这群孩子从山沟里走出来,回归主流社会、重建生存尊严,然而却因为城市化进程被迫遭遇着拆除和搬迁的困境。

孩子们在晚上不敢开灯,怕一丝亮光被附近居民看到后举报,他们小心翼翼的模样让我内心充满悲凉。

影片中最高燃的一刻一定是少年棒球队赴美国参赛的场景,这群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不禁惊羡地感叹:“这个国家全是棒球场!”通过镜头我们目睹到其他地方的职业赛场——宽广无垠的草地到处是绿油油的,充满生机;对比北京市郊那个尚不规范的狭窄场地——在施工队的开凿后变得愈发灰蒙蒙、乱糟糟,二者形成了极大的视觉反差。

仅仅是训练场,便能以小见大看到贫富悬殊下命运的压迫感,令人陷入如何改变现状的沉思。

据悉,美国打造的棒球理念是“家庭棒球”,父亲和孩子在后院进行传接球,画面温馨,打棒球为亲子沟通创造了机会。可是,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却不是《棒!少年》中这群孩子所拥有的。

他们恰恰是一群缺乏亲情因而极度渴望家的温暖的贫困少年,被爱心基地选中、收留,将基地认作了家,然而这个“家”却和他们一样面临着诸多无奈的考验。

在片中有一组艺术蒙太奇的组合令我记忆犹新:是孩子们结束训练后的对话。

“谢谢场地。”一鞠躬,“再见场地。”再鞠躬。 这个场面让人实在心酸与不忍。

少年们渴望在异国他乡这场来之不易的比赛里发挥到最好,因为只有赛出了水平他们回国后才能引起重视,他们心爱的场地才有可能被保留。

然而,初出茅庐的他们并没有制造奇迹。

他们输了,他们哭了,教练轻抚他们的头安慰道:“失败可怕吗?可怕的是不敢再站起来。”

棒球是一个以“家”为核心,通过三个目标以回家为目的的体育运动。这群孩子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名为国家。

当电影落下帷幕,属于棒球少年的故事仍在继续。我始终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最顶尖的赛场上,再相见时他们定能为国而战,身披荣光,将曾经的遗憾全数弥补。

04.

边缘化的贫瘠少年:冰与火两重天

说回片中两位小主人公马虎、小双,他们就是冰火两重天的典型代表。

马虎来自宁夏西海固,从小是奶奶带大的。父亲爱打架、常年不着家,母亲从他出生后便离家出走杳无音信。小双来自河北涞源县,双胞胎哥哥被送去他乡,自己也险些被家人“拿土给埋了”。

父亲病故、母亲逃跑,家里只剩一个二伯却也患上癌症。因为原生家庭父母近乎缺位的特殊境况,使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些留守儿童相似的家庭环境是生长于城市温室家庭里的孩子所想象不到的。

在影片前半部分,初来乍到想要当老大的马虎四处碰壁,他就像是一个侵入者,无论是排队打饭出现的争吵,还是在教室内翻跟头、吃粉笔、说脏话,这个在“边缘圈”里呆久了的皮孩子压根无法融入秩序有条的团队体系里。

可是即便外表再强势,到了夜晚也是一个会怕黑、要抱着大白玩偶才敢入睡的小孩。当马虎因害怕孤独、因受到惩罚而愤恨委屈地流泪时,他哼唱起那首“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我们渐渐发现那个看似“混世魔王”的外表下,有着极度渴望爱与认可的灵魂。

而相反,小双的常态是沉默安静的,偶尔甚至有些孤僻。

可是那么内敛的小孩却在影片中出现两次情绪大爆发。作为全能选手,在比赛失利后他崩溃大哭喊道:“失败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是巨大的责任感压垮了他,令极具天赋的他对棒球产生了逃避心理。小双为照顾生病的伯父歇斯底里地拒绝重新归队,那种对爱的深度渴求也表现地愈发强烈。

他再也没办法云淡风轻地和他的家人们说再见。在影片结尾他朝着自己唯一的亲人二伯喊话:“你不能扔下我不管!”,摧枯拉朽的情感渲染让不少观众已然泪奔。短短的一百分钟,让圈外的我们与圈内的他们产生了共鸣,一并感受到泪点、燃点、甚至痛点,这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雨果说:“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座监狱。”常规的运动员选拔过程,一般都会对先天的身体条件和运动素质作出一定评估。

然而强棒天使队的成立人,也就是孩子们的孙教练表示,他的棒球队是有教无类的,招生标准并不在意多高的天分,只面向四种人群:纯孤儿、事实孤儿、服刑子女及特困家庭。他们要做的事情很伟大,他们要带领这群边缘化的少年走出困境、走向主流,这不单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的真正脱困。

在片中孙教练玩笑道:“要不是干了棒球,出门就一流氓”,如果马虎没有来到基地接受训练,他可能还是那个到处干架迟早被抓去改造的江湖小子。城乡差距的鸿沟时至今日仍存在,惟有从教育、就业等切实问题上入手,才能让这些少年走向正向的道路、寻得令人满意的归宿。

影片牵涉的现实话题还有许多,冰火两重天的所指不止是两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更意味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孩子留在农村的亲人都无比希望他们好好地留在棒球队,因为“咱们这地方没前途,赚不到钱”。再比如拆迁问题,“一千万的场地用两年就废掉,很快要盖新房子了”,球场、宿舍、学校一夜间全都被砸掉……

少年的成长与城市的发展、原生家庭的矛盾与队员之间的磨合等,交织如网。

写在最后

我们常常向往外面的世界,歌舞升平、推杯换盏,掀开华丽的篇章。可是谁又注意到里面的世界了呢?那些在贫瘠之地挣扎的小人物们,他们需要被看见,需要我们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

边缘化的纪录片、边缘化的棒球、边缘化的少年,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很难被主流悦纳,但这不妨碍有人欣赏和认同他们的存在,并为之终身不懈抗争着。


《棒!少年》就是由很多个小人物组成的电影,他们向普罗大众传递出基层的声音——孩子们的师爷已进入耄耋之年,膝盖每晚都要用仪器按摩,他带过中国棒球国家队百分之五十以上球员,他的梦想是让这群孩子有个能吃得上饭的本领。





42岁的孙教练身体里装了四个心脏支架,每次手术都差点醒不过来,他靠着陆陆续续的融资成立爱心棒球队,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大义凛然,他的梦想是让中国棒球走向主流、征服世界...


而那群十几岁的少年,他们被命运鄙弃,没那么幸运出生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但他们依然有股韧劲努力斗争,他们的梦想是考大学、打专业、进国家队、拿世界冠军……他们代表了裂缝中的微光,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散发出最夺目的锋芒。




中国棒球的火苗,将会在他们身上继续燃烧。再灰暗不过的贫瘠土地,也总能见到一片翠绿的棒球场。致敬《棒!少年》,致敬我们未曾看见但仍在暗处默默发光的“小人物们”。


配图/书生

编辑/书生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门徒》? 
  如何评价电影《棒!少年》? 
  哪些影视剧让你看完后感觉导演 、编剧非常懂生活? 
  对于从来没玩过《神秘海域》游戏的人来说,看电影版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一个很漂亮的小姐姐,主动约我凌晨去看《复联 4》电影首映,我该怎么办? 
  哪部视频作品的哪一幕让你直接泪崩了? 
  你看过最悲伤的电影结局是什么?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妈妈为什么坚持不在厨房里做鸡肉? 
  为什么我能够接受超级英雄的设定逻辑,而不能接受电影中违背日常逻辑的错误? 
  Netflix宣布将制作、上线真人版《机动战士高达》电影,由《金刚骷髅岛》导演执导,你看好这次改编吗? 

前一个讨论
假如你可以选择210~260年任一年的端午节并体验一项吃粽子赛龙舟以外的民俗(详见描述),你会选哪项?
下一个讨论
6 月 7 日广东新增 19 例本土确诊,目前防疫情况如何?确诊病例还会有所增加吗?





© 2024-12-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