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十几岁的中学生真的能理解作家饱经风霜后写出的作品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中学生不能,根本不可能,但极个别的人完全没问题,但要注意他们的精神卫生问题,这不是好事。


user avatar   mo-ji-56-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理解一点,但不可能真正理解得了。

你可能对《红楼梦》的宝黛爱情线了解一点;也许因为早恋被阻止,理解一点其中的家长束缚;或许还能理解一点愤世嫉俗的……,但这是曹雪芹用毕生际遇写成的,里面内容的深刻以至于催生出了“红学”,真正说要理解——恐怕那些红学家也未必敢夸口。

你可能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解一些要坚强的,但未必理解的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以及保尔柯察金,如何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还有那一段段感情背后,个人环境际遇等种种复杂的变迁——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一生来完成的。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只是拿一篇报道加工出来的,但是他本人坐过牢。那种被孤立的心情和重返文明与渴望自由的碰撞,还有那大航海时代冒险家们的野心与奴隶主们种种,当时的欧美流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那个时期西方人对世外的想象力,你能理解多少。

还有海明威,他的作品为什么会代表一种“美国精神”,为什么说《老人与海》带有某种力量感,十几岁的孩子或许能从中明白一些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仅仅懂个这,不代表你真正能懂人家的作品。那种喝着鲨鱼油,捕捉小鱼自己吃,球队,海水淡水和盐,以及下次遇到大鱼时候的准备……,你未必理解这些意味着什么,代表着什么。

鲁迅的文笔,有些人说一般,但人家写文不是去堆词藻的,他写的是内容,是一个时代先锋者的观察。黑暗的旧社会,人们的劣根性,那些张口就来的阅读理解答案,你是不能光靠读书来真正理解的。

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不理解归不理解,内容先记下,然后通过今后的际遇,不断去理解那些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其实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思维有一个不断校正的过程。人生其实很漫长,别让自己的思想早早僵化了。

Ps: 名著还是要读的,就算当时理解不了,以后可以再慢慢悟。也许十几岁的孩子,在抱着一本名著阅读的时候,身边会有人过来问“你这么小的年纪,能读懂这本书吗?”这时候,不要跟他们纠结能不能读懂的问题,书都是自己读的,就算第一遍读不懂,记不住,也可以先有个印象,以后还可以再读,再悟。

人生挺漫长的,多读几遍书的时间还是有的。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几岁看爱情小说,哭的稀里哗啦的。

现在四十多了,看反而没有什么感觉。如同嚼蜡。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7年,我出国前的那晚,我妈给我反复打点行李,生怕忘了什么。我看着她的背影,脑海里突然出现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感受到这首诗里的感情,直到现在,一读这首诗还是分外感动。

你说我小时候理解这首诗么?其实是理解的,它也没什么深奥的,就是母亲担心行将远游的孩子嘛。但是,那种理解就像是隔了一层纱,可以理解,但不是很感动。

回归到题主所说的群体: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个范围其实有点大,十三四岁跟十八九岁肯定还是不同的。

我的观点跟很多答主可能不太一样,在我看来,十七八的高中生,逻辑、情感发育正常,我觉得要他们硬性理解一些名著作品其实并不难,除了有强烈哲学色彩的纯文学外,其实很多名著并不是特别难懂,再不济,他们还可以看看名家解读。所以,我认为,逻辑上的硬性理解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文学作品显然不是理科公式,既然是艺术,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感悟。

别看十几岁的中学生有盲从心理,其实,多数人在那个年龄段中都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拿我自己举例,我中学看《红与黑》时,对主角于连的行为和心理其实都能理解,对他性格上的缺陷也都清楚,但是,我总是带着一种个人好恶的眼光在看。实不相瞒,当初我特别讨厌于连这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算是个腹黑的人吧。所以,那个时候,我还挺认同“三观式书评、影评”的。

时过境迁,随着自己年龄渐渐长大,一点点接触社会,我才恍然发现,社会上处处都是于连,即便是我自己,也有于连的影子,只是没有他表现得那么极致。这个时候再重读《红与黑》,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讨厌于连,而是有一种悲悯之心。

对人世的悲悯,这是我阅读名著的最大体会。如果你只从名著中读出了所谓的三观和道德,那真就是白读了,但这种悲悯跟理解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或者我们换一个更简易的说法:中学时看名著,看的是一本书;成年后看名著,看的其实是生活。

当我们从名著中看到生活,或者从生活中看到名著,才真正有所体会。


个人愚见


欢迎关注订阅号


user avatar   lan-tian-bai-yun-hen-kuai-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

我上小学的时候看西游记的电视剧,

看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给我哭毁了,一把鼻涕一把泪,袄袖前襟都湿透。

尤其是看到放牛娃给孙悟空摘桃那一幕,

恨不能钻进电视以身代之,

我要是他啊,我牛都不放了,

我就天天去给孙悟空送饭吃。



然后我又看了老舍的《月牙儿》,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那是 如骨鲠在喉,如重锤击胸,

像被人掐住了脖子,喘不上气来;

像心口压了一块巨石,胸闷气短;

看孙悟空被压五行山,我能嚎啕大哭,

看《月牙儿》,

却是一种想哭都哭不出来的感觉!

跟孙悟空被压不一样,

月牙儿是没有尽头的绝望!

是没有一丝光亮的黑暗!

孙悟空那是有期徒刑,五百年就可以出狱了;

月牙儿最后的结局是“我”宁愿坐牢,也不愿出狱。

出去她就两条路,要么继续做暗娼,然后得脏病死去;要么就饿死。

所以她才会觉得——

“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


看孙悟空被压在山底下难受,那是外伤;

而《月牙儿》看了之后会受内伤,后劲还特别足,因为《月牙儿》是被人称作“老舍从笔尖上滴出的血和泪,爱与恨的结晶”。

它和《微神》一样,据说都有老舍初恋的影子,《微神》里有一句:“初恋像幼年的宝贝,永远是最甜蜜的!”

不过老舍的初恋——刘小姐,最后的结局,好像并不甜蜜。

她家道中落,做了带发修行的居士,

而《月牙儿》中的“我”和《微神》中的“她”最后都做了暗娼。

但愿这不是刘小姐的结局……

(有人说刘小姐最后也是走了那条路。)


书归正传,

我确实是在上初中之前,就感受到了《月牙儿》那哀怨凄绝和沉重压抑的基调。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梅西说他可以免费离队,而巴萨说不行,你不能免费,合同的违约金是七亿欧。各执一词的结果就是去打官司。但梅西说巴萨是他深爱的球队,他不愿和球队打官司。

其次,即便打官司,由于巴萨不想梅西离开整个西甲和西班牙都不想他离开,所以无论在西班牙国内打还是体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直接打。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是7亿直接免掉让他免费离队,即便结果偏向球员,最后的判决也可能是各让一步,也就是梅西可以离队,但是不能免费,但不需要7亿,打个折,很有可能3亿左右,近一半还是要的。那所有所谓的有兴趣买家谁愿意掏3亿?考虑到明年有可能就能免费签,那何必今年直接掏3亿?


user avatar   zhang-xin-19-2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高赞答案 @Wanda 讲得不错,但还是有点问题。

读完这个回答,本来以为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正确的批评只存在大众和诗人之间。但是现在发现原来也存在于学院派和民间写作者之间

首先共识是浅浅的诗歌很垃圾。这点毫无问题,但是因为所用方法的不同,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傻*。

答主算是很精准说出了大众与诗人之间的分歧所在。但是不自觉用了学院派的方法批判口语诗。

答主肯定是认同我们批判某个东西,首先要理解它是怎么想的这一点。但是答主后半部分却开始用学院派的东西来批判浅浅诗歌的口语化倾向或者叫民间写作倾向。虽然浅浅肯定不能算正经民间写作者,而且甚至连自觉的写作者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她的这些倾向很明显就是受口语诗的影响,所以如果答主认同这一点,并作为立论基础,就应该用口语诗的逻辑来批判,否则就是文章逻辑的不自洽。

答主说现代诗歌追求超语言的东西,对吗?对于现代主义诗歌,自波德莱尔起,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口语诗这里,就不全对了。口语诗追求超越,但追求的是在于语言内部对语义的超越。它的基础自然是对前代诗歌的批判(辩证法意义)。

现代主义诗歌超越语言,是怎么超越的呢?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真理”,也就是不管诗歌本身包含了真理还是暗合了真理(答主应该很了解西方文论,就不赘诉),最终要达到某种终极意义,这个东西存在于诗歌之外。这和西方人的基督信仰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关,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的范畴了。

但是真理本身还是一个宣称,某种程度上宣称就是语言,所以现代主义超越语言但是最终回到语言(甚至没有超越语义),这是一个悖论。

杨黎认为语言不可超越,因为诗歌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语言。我们要做的是超越语义,就是超越语言的能指,最终达到语言的能指。

废话主义是代表,代表了口语诗倾向的最纯粹最激进的形式。

具体如何超越的,就不赘诉了。

简单来说,口语诗不关心真理宣称,只关心语言的超语义部分和具体经验(而非抽象经验与真理)。

所以口语诗人认为浅浅的诗歌垃圾,是因为在语言上就不好,在具体经验上也不深刻。

当然答主你应该也很了解口语诗,可能只是立场上相信文学要达到真理。

答主的回答逻辑通畅,文笔优美 例证丰富,是未来的学术之星。

浅浅的诗,就主要作品来看,比余秀华,许立志要差一些。通俗来说,算是中国三流以下的诗人。

语言上稍显稚嫩,对经验的切入太过肤浅,都是问题。

而且好像也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就像对各种诗歌风格的模仿,然后模仿了口语诗就不幸被骂上了热搜。

------------------分割线-----------------------------

其实简单点说这是一件很魔幻的事,网友终于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用一套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次,他们居然用错误的批判方法得出了一个形式正确的答案。就好像你在一个有强迫症的程序猿面前一顿乱敲键盘,结果敲出了一段可以运行的代码。作为诗人,我和我的朋友们现在的心情就像这个程序猿一样糙蛋。

用故事来说,假设豆花自古以来就是甜的,大家从小吃到大,从没有吃过咸豆花。然后有一天A经过潜心研究,认为咸豆花有搞头,就搞了,他们觉得味道居然意外的甜美。然后在一个小圈子里吃。

过了一阵子,有一个刚学做菜女孩B,看到了一些人的咸豆花,虽然吃了一些说不上来它为什么好吃(她也说不上来为什么甜豆花好吃),但是开始做了。它没有得到A他们配方的精髓,只知道要加盐,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没有多好吃。

然后B的咸豆花被一些人知道了,他们觉得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说B根本不会做菜,做的肯定是黑暗料理。有一些人尝了尝,发现的确不好吃。另一部分听说不好吃,就跟着说不好吃。

这其实就是浅浅事件的寓言版。A是口语诗歌的开创者们,是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们。甜豆花是原来的诗歌,就像发展出咸豆花一样,第三代诗歌运动发展在批判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了口语诗。糖和盐,其实就是两种诗意的发生方式,它们完全不同,就像糖与盐赋予了豆花完全不同的滋味,两类诗歌也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他们的相同点只有豆花,在诗歌里面,我们叫他诗意。

B就是浅浅,所有人都知道B做的饭很难吃,就像所有人都知道浅浅的诗写的很难,但是逻辑是不一样的。一部分认为B做的很难吃是因为他们认为豆花只能是甜的,咸豆花就是黑暗料理,而另一部分认为B做的难吃,是因为她调料放的有问题,没有合适的比例,因为这些人自己会做咸豆花。大众往往都是前者,他们在语文教育中接受的对于诗歌的定义,就像豆花只能是甜的这种想法一样成为了他们的思想钢印。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定义早就被最新的诗歌写作者所颠覆了。

甜党和咸党不分伯仲。而大众站队往往相当整齐,这才是我们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大家都接受了语文教育,我们早已被唐诗宋词教给我们的东西固化了认知,或者是被某些名气大的吓死人的外国诗人,或者是深受文青喜爱的大众出版诗歌固化了认知。

但是问题更关键的是,告诉你诗歌要想象丰富,要押韵,要文笔优美这些你容易接受,因为他们是形式简单的断言。而告诉你诗歌可以追求超越语义,诗歌诗化生活经验,你就不容易接受,一来这些东西与你固有的认知相冲突,二来不是简单明了的断言。并且最可怕的是,我们会用自己的人知不断的塞选自己认为是诗歌的诗(虽然大部分大部分时间都不读),于是你神奇的发现,我的观点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反例。

咸党永远无法说服甜党,口语诗永远无法被作为浪漫主义信徒的大众接受。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艺术是人的普遍理性追求。

艺术表达可以感性,但是其核心意识形态必须是理性的。

比如:

《流浪地球》的艺术层次比《星际穿越》是源于,《流浪地球》的普遍理性追求是文明基础。

你觉得《星际穿越》感人,那是因为它的表达手法高超。

这是完全不同两个东西。

理性追求是内在,是艺术高的核心。

十一年之后段小楼与程蝶衣再次相见,霸王与虞姬再次同台排练,程蝶衣回想起少年时念错的词“我本是男儿身,又不是女娇娥。”强调性别,最后证明自己。之后程蝶衣在与师哥排练《霸王别姬》时,借戏中剧情虞姬自尽,拿赠予师哥的霸王宝剑殉情。

现在同性恋题材成为欧美影视的标配,当是就同性恋的理性思考上来看,基本都是不配给《霸王别姬》提鞋的。

小时代就不要出来搞笑了,纯粹用下半身思考电影,谈什么普遍理性追求。

艺术是人的普遍理性追求。

艺术是人的普遍理性追求。

艺术是人的普遍理性追求。

人物刻画、戏剧冲突那是艺术表达形式,是艺术的外在或说是艺术的载体。

给限物一种无限的表像,这才叫艺术。人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可以是无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可可以超越人类极限,达到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没有思想的超越,那是娱乐。思想的自慰使风俗败坏,没有道德而又披着道德的外表,使风尚虚伪,灵魂堕落,趣味腐化。




  

相关话题

  大卫 里恩导演的美国影片《日瓦格医生》是否真实反映了作者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精髓? 
  网文作家卡文的时候,都会怎么办? 
  我在作家助手写作,收到了签约的信息,但是我是高三党,舍不得放弃,又怕断更签约失效,该不该签? 
  这个作者文化素养怎么样? 
  王小波在中国文坛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如果要给全世界的伟大文学家们进行排名,那么其前二十位应该怎么去排呢? 
  你都见过哪些小说作者断更的奇葩理由? 
  如何看待唐家三少直播秀码字手速,一小时8000字?网文作者需要必备的基础技能有哪些? 
  毗邻中日,朝鲜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出过文学影响足够大的作家? 
  作家发表作品为什么不喜欢用真名? 

前一个讨论
中科院、中科大、国科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剑桥本科的录取难度大概相当于国内普通211的水平”这一说法?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