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络上对章金莱(六小龄童)的评论为何出现如此大的转变? 第1页

     

user avatar   gu-su-xie-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我是李云龙,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扮演者。(导播把这段掐掉,否则后果自负,律师函警告)!

大家好,我是李云龙。亮剑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里的精髓,讲的是不屈不挠,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可以说亮剑文化就是中国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支柱精神。

我一直强调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自己的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去践踏更是可耻的。

我演都梁从他20岁参加革命到80岁退休(手动滑稽)我太了解他了,现在有些新亮剑完全不尊重原著,里边李云龙拿着大砍刀是这样走路的,这不是李云龙,这是黑云寨马六。还有一次我们独立团在平安县打鬼子看到了一只“野生的”意大利炮,我冲他一喊开炮,嘿,他就连开好几次,可能他觉得我才是炮王,只有真正的李云龙才能叫的动意大利炮,后来发现他已经是被人工训练好的,炮脖子上印了一排洋码子,炮弹也只够开17次的(二营长非说这不是野生的意大利炮,是家养的,已被我发律师函了)。其实二营长可能不知道,在亮剑里,只有我李云龙说别人的份儿,谁敢跟我龇毛乍鬼,不不不,龇牙咧嘴。要是给钱我还可以让着他们点儿,敢反驳我的,全特niang的把嘴给劳资闭上,否则就不是谢罪加律师函警告了,弄不好劳资得枪毙你。每次我出去演讲签售的时候,总有小朋友会问我,李云龙叔叔,李云龙到底有几个革命女朋友啊,(mc秀芹)我微笑着把小朋友按在地上摩擦,这不是恶搞吗,要恶搞回去恶搞你爷爷奶奶去。

我这版亮剑一集没看过的举手,(一个没有,加战术后仰,什么叫国际影星啊!)我说我的李云龙是正宗,有谁不服,来上台来我们比试比试?!有一次我在过敌占区的时候,一个伪军,让我出示身份证,我掏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两张身份证出来给他看,他看了说到你不是叫李团长吗,怎么上面写了李云龙,我笑而不语。现在我见过有的新亮剑里边,李云龙叫坂田连队长小田田,坂田连队长叫李云龙小云云,这不是敌我不分,是非颠倒嘛。有的年轻人看了还在笑,我是笑不出来,我眼泪在肚子里流。这样有意思吗,教坏下一代,这样的编剧是要向本国人民谢罪的(双手环抱状)

李云龙在抗战中承担重要角色,平安格勒战役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李云龙眼里应该只有和鬼子战斗的场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不能总向着人家赵刚,张大喵身上看,没事和云飞兄聊聊天,我更不可能想着是不是可以和他们发生一段畸形的感情,这我没法演。抗战史上从来不缺乏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希望可以给亮剑文化留下一片净土。

希望大家有空玩一下我代言的一款手游《亮剑之李云龙怒砍小日本》一声团长,一辈子团长,感受不一样的抗日文化,重温抗日经典。俺李云龙在这里等着你。还有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问我那一个营装备的事了,我全部捐给都梁故居作纪念品了。

说到这一个营的装备,我就不得不提一下,在2019年由中日合拍三D版《亮剑之李云龙砍死小日本》我将继续在里边饰演李云龙一角,努力演好李云龙,告慰云飞兄的在天之灵,宣扬勿忘初心积极阳光的正能量,文体两开花,弘扬中华文化,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还有我的新书《李云龙品抗日》《我和兄弟张大喵的抗日往事》等,都是大家学习亮剑精神的重要指导,希望大家踊跃购买,现在预购更有我的亲笔签名。


user avatar   lu-ya-75-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六老师将自己和孙悟空划上了等号,但实际上这个等号完全划不上。

大家需要知道,即使不论原著中孙悟空形象,单在86版《西游记》里,直接参与塑造孙悟空形象的就远远不止一个六小龄童,以下罗列一些前辈们:


造型师——王希钟

男,1928年11月生于山东省蓬莱县长山岛。著名影视化妆师。
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第一届副会长,国家一级电影美术设计师。
化装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曾赴苏学化装《西安事变》《周恩来》获金鸡奖最佳化装奖。

编剧——戴英禄

男,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文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6版《西游记》的编剧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在沦陷十余年的黑龙江省呼兰县城,祖籍山西徐沟。196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分配到文化部,在该部直属的中国京剧院从事戏剧创作三十余年,历任剧院办公室副主任、艺术室主任、青年团团长、副院长,后担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等职务。

编剧——邹忆青

女,著名剧作家。一级编剧,中共党员。从小喜爱文学、戏剧。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到中国京剧院从事创作。1998年退休。曾任剧院艺术室主任,主管戏剧创作。

配音——李世宏

男,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艺术顾问,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央视版《西游记》中孙悟空配音演员之一,被杨洁导演誉为荧幕美猴王声音的塑造者。

配音——李扬

男,1958年6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籍贯福建省南安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曾任职于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编导、节目主持人、配音演员。他配音的孙悟空、唐老鸭等上千部集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他曾被推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十部委扶持发展中国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主任。2010年任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现任长安动漫产业集团董事长。

导演——杨洁

女,1929年4月7日出生于湖北麻城。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制片人、电视艺术家。
1954年她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61年开始担任央视戏曲节目导演,同年执导的京剧《香罗帕》在1981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电视艺术加工文艺节目。1976年参与为毛主席录制传统戏曲曲艺节目,并在湖南拍摄过湘剧传统戏《追鱼记》等上百个湘剧剧目。1979年和邓在军联合执导《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0年执导电视剧《崂山道士》从此开启了电视剧导演生涯,1982年-1988年历时6年拍摄完成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西游记》这部剧从1986年开始播出,霸占电视荧屏长达30年,并且获得1988年的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以及《大众电视》金鹰奖特别奖,杨洁也因此入选新时期(1978-1987)全国影视十佳导演,并名列十佳电视导演之首。此外还为第十六集《取经女儿国》插曲《女儿情》作词,1987年执导《“齐天乐”春节联欢晚会》,1989年执导游本昌主演的《济公活佛》1-2集。1998-1999年执导《西游记续集》。
2017年4月15日8时39分,杨洁同志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


他们可有人把自己和孙悟空划上等号?

他们每个人都是86版孙悟空组成的一部分,

他们每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他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他们每个人都身处幕后,而不为大众所熟知。

他们应该更值得记住。

你看86版的《西游记》,孙悟空只是一只猴子,可是这只猴子的背后,站着许多更加光辉高大的身影,是他们,才托起了这部经典,才拖起了这个孙悟空。

在央视某档《西游记》专题访谈节目中,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个戏失败了,那是我挨骂,我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如果成功了,那光荣在你们头上,你们可能会全国知名,可能会世界知名,但是到那个时候,你们不要忘记,是大家的努力,托起了你们四位,尤其是——托起了你这位孙悟空。


怕是有人真的忘记了吧。



题外话:

电视剧不等于原著演员不等于孙悟空,演员更不等于原著

越俎代庖,不知其可也。



文中书页照片来自《西游记》导演杨洁老师的自传《我的八十一难》。

另一位答主 @阿依谷 的答案里有更多描述


user avatar   wang-liang-1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本文是一顿大餐,那么我先给大家推荐两个开胃小菜,辅助大餐食用,美味又开心,还助消化!!!!

小菜1:六学家教你怎么造谣!

小菜2:六学家教你怎么高效率传谣!

正文:

为什么会有转变,这里面固然有六小龄童自己本身的问题(内因),但更主要的是其他方面(外因)


比如说六小龄童的作为得罪了某些人,那么这些人能够善罢甘休吗?


如,六小龄童近年来打了很多官司,其中很多是游戏动画公司,而这些人都是善于运用网络的。而六小龄童一系列负面事件正是从网络方面爆发的,很多公司也直言不讳的参与到里面(下面引用的一个帖子里就有和六小龄童有过节的某游戏公司人员的帖子),公开的行为很多,背后的动作就更不会少。对于这些人来说引导舆论控制舆论轻而易举。

更重要的是经过舆论引导,六小龄童一些原本碎片话的话语,被有目的的编辑组合,从不同侧面煽动对应的人群。比如七龙珠和周星驰的粉丝就会对六小龄童以往的相关言论所激化,这一部分人也是网络里的主力军,他们进一步的参与到讨伐六小龄童的队伍中,在网络上就形成了带有群众基础的运动

但是运动都带有偏激的色彩,再被某些人加以利用(如某些为了骗流量和人气吸引粉丝的公众号。下文中排名第一的帖子作者的签名就是推广某公众号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偏,进而形成今天的局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批评是建立在错误的事实基础上的


六小龄童作为普通的人,他会说错话做错事,他越活越老,思维僵化,还会经常冒胡话。这些都可以批评,但必须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胡批乱批!


在知乎六小龄童做了什么事引来这么多的口诛笔伐?这个问题下我看了当时排名前五的回答,没有一个是尊重事实的


排名第一的回答就是粘贴西游记导演杨洁书中的章节,从人品演技等方方面面“揭露”六小龄童的种种,人们纷纷点赞并留言抨击六小龄童,当时点赞数高到24千。

但是杨洁导演所言就一定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准确的吗?就没有不实主观偏颇偏差吗?

杨洁导演是我非常赞赏尊敬的杰出女导演。她的出身非常与众不同,按理可以有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供她驰骋,但历史的因缘巧合让她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但是她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了不朽的传奇,打造了影响中国几代人并将继续影响国人的电视剧西游记,将传统文学名著西游记传播到海内外,书写了电视史上的传奇和神话!

但书写神话的杨导不是神,也是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之一!在她的身上有熠熠生辉的才华和美德,也会有普通人的缺点不足和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的局限性,有她的喜怒苦闷和哀愁,有她的解不开的心结,当她把她的人生经历诉诸笔端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目的性和倾向性

同时,她也是一个导演和编剧,最懂得情节的铺垫,画面的表达,镜头的取舍,剪辑的编排,她最知道通过她的笔端,引导读者的思维。

到这里,很多人就要质疑了,你就因此说杨洁导演所言不实?

当然不只是这些,还要有真凭实据!我们依次来看——

注意:下文很多内容涉及杨导的自传,但需要声明这并非刻意针对杨导,针对的是上面提到的帖子中的某些泛滥的蛊惑人心的违背真实的奇谈怪论歪理邪说。为了尽量澄清他们造成的歪曲,尽可能还原真相。

另外,由于本人不是相关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只是基于本人目前能获取的有限的客观材料做的分析,其中很多带有主观性。很多观点可能和事实完全不同,完全错误。所以,阅读的时候请务必带上你的脑子,对最终结论自行判断!好,现在带上你的脑子跟我走!


  • 十年不看西游记?夸张的情绪表达!



这个画面当然大家都很熟悉了,很多人引用这个来抨击六小龄童,谴责六小龄童等人对杨导演的伤害。我也看过这段视频,杨导的确说了这样的话,在她的自传我的九九八十一难中也同样写了同样的词句。


那么这是真实的吗?


杨洁和师徒四人的矛盾发生在1988年西游记前二十五集完成之时。这个时间点应该就是十年不看西游记的起始时间。那么十年后就是1998年。那么是不是一定在1998年发生了重要特殊的事情令杨导演放下心结呢?

那么199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当然有,1998年7月中央电视台确定并开始拍摄西游记后16集。我想很多人大概和我一样知道下面的故事,中央电视台决定重拍西游记,并重新启用杨洁作为导演,这时六小龄童等之前深深得罪杨导演的人都慌了手脚,深深地觉得杨导演重新掌权拍摄西游记续集一定不会再用师徒四人,这样他们也就无法再次通过西游记获取名利。于是他们集体到杨导家里负荆请罪,并且痛哭流涕,甚至给杨导下跪磕头,丑态百出,以期获得在主演西游记的机会。最终杨导大人大量原谅他们并给他们重拍西游记的机会。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在印象里有这样的故事吧。那么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定让杨导放下心结,不在排斥收看西游记。


但真实情况并不是我们上面印象里的那样。的确有人登门杨导家道歉,并令杨导放下心结原谅了他们,并达成重要共识,并统一行动。但不是在1998年!

这是杨导的自传我的九九八十一难节选

上图第一行有十年不看西游记的表述

下面杨导表明在1994年发生了道歉事件。人物是三人不是四人。不一定是一起去的,是先后多次去的。注意排名是马德华六小龄童闫怀礼。结果是杨导被感动了。忘记了不愉快的回忆,拾起来了梦想。决定重拍西游记。并约定大家一起找赞助。并马上行动。


从杨导的这些表述,我们也得知西游记拍摄续集并不是央视的主动决定,而是徒弟三人发起,并主动找到导演冰释前嫌,一同携手怀着共同梦想努力争取续集的立项。而且是历时四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也就是1994-1998年四年的奔走才使得央视决定拍摄。


那么杨导在1994年就已经放下心结携手同行了,还至于再那么抵触观看西游记吗?

我觉得不会!为什么?因为杨导之所以不看西游记,主要是怕触景生情,想起让她难过的往事。而所谓的触景,其实是触“人”,也就是上面道歉事件的几个当事人。而现在不是电视里面的影像,而是现实中真实的大活人出现在了面前,这些人尽管和杨洁导演产生过矛盾,但是他们也是曾经和杨洁导演一起吃过苦,一起受过累,一起经历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层层酸甜苦辣,用生命里最宝贵的六年时光共同书写西游神话的伙伴,他们和杨洁导演更有着深深的感情基础。在过去他们从来没有和杨导好好的坐在一起坦诚的交流,如今他们用真诚的话语作为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杨洁导演的心锁,相约要一起梦想一起飞了,杨洁导演又怎么会还对电视里的画面再耿耿于怀呢?

同时,在客观上,就像抗战时不知道抗战要八年之久一样,当时的杨洁导演也不会知道,她再次执导西游还需要再做四年的等待!对当时的杨洁导演来说,必须时刻做各种筹划准备工作,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重新开拍。而重温前25集西游记就应该是筹备工作之一,因为毕竟时隔多年,又是给老作品续拍,千丝万缕很多方面都难以和老版脱开联系!可以说当时看老版西游记是杨洁导演必须的功课之一!

再有,老版西游记,也是凝聚着杨洁导演深厚感情的作品,六年的时光,回忆起来更是有很多幸福的过往,尤其那种一人统领,指挥千军万马的王者潇洒,更是会抵消那心中的不快,否则还在纠结往日愁怨,怎会再筹拍续集?


所以,所谓的十年不看西游记就是一种夸大化的情绪表达,我不认为是杨导在说谎,而是人生气的时候一种发泄式的话语构建的遗存。




那么说到这里到底198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杨导十年不看西游记,而徒弟三人多年后登门道歉呢?

  • 新加坡演出事件真相


我想上面蒋大为的被采访图片大家都看过吧?我以前还看过视频 蒋大为的确说了上面的话。

蒋大为作为西游记的片尾曲演唱者一定是了解内幕,他说的话一定千真万确了,而且他作为局外人,一定更公正更客观!所以蒋大为的证词就是我们千万网友讨伐六小龄童的最有效证据!

但是非常遗憾,蒋大为的所言完全不实。

你看他的原话他是听别人说的,并且没有调查核实。这样的话语怎么能作为证据呢?

这时候你们不说蒋大为老师加拿大国籍了?不说人家一辈子唱一首歌了?不说唱了一辈子敢问路在何方不给曲作者钱不参加演唱会了?在这里又成了和六小龄童之流划清界限绝不同流合污仗义执言的正面人物了?


我不赞成如上面那样评价蒋大为老师(因为这些说辞同样存在很多违背客观事实或者存在是非问题),也自然不会以此质疑他的证词,否则诸位也不会买账。


因为这里有当事人的证词和蒋大为的描述完全不同,这个当事人还是我们喜爱的杨洁老师。

上面是杨洁导演的自传内容。和蒋大为说的师徒四人不让杨洁去新加坡杨导才不能去新加坡完全不同。是领导两次来请杨洁导演一定要去新加坡,但杨洁导演完全不给中央台领导和广电部领导面子,非常情绪化的严词拒绝,把领导怼回去了。看官,看清楚了,是杨洁导演自己不去的!而且演出组的领导不是师徒四人,这样重要的的出国涉外演出怎么会是师徒四人这样的连央视员工都不是的草根群众领导呢,是中央台和广电部亲自抓的,师徒四人能有多大话语权?

(有人以上面杨导自传中:’我没有去新加坡,没想到连促成这件事的许镜清也被拒之门外’这句话为根据,认为杨导这里用’也被拒之门外’要表示的是,自己也是和许镜清一样被六小龄童们排挤开除出演出团。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里的‘也’只不过是表示许镜清和自己一样遭受不公正对待,自己和许镜清都没去新加波。此外我查遍全文也没找到杨导说六小龄童们不让她去新加波的表述。如有此表述,六学家何苦用蒋大为听的传言做证据,早把杨导的相关文字贴出来了。

同时在上面的这期节目中,当杨导看过蒋大为的这段录像以后,吃惊的表示,还有这个事,我真不知道。

可见,这是三十多年来杨导第一次听到这种传说。杨导压根不知道的事情如何写到书中?此外,许镜清尽管是发起人,但最终事情的发展已经到了不需要他接洽的层级,而且他是一个作曲,不会跳不会唱不会演,出国成员有限竞争激烈,把他拿掉也是正常,说是为杨导说话所致未必如此,说是几个主演把他开除就更不可信了。)

那么大家一定会说那也是因为和六小龄童等的矛盾才把杨导演气成这样的,才不去新加坡的。只能说这是一种原因,或者是一个能拿出来说的原因,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不能明说的原因


那是什么原因呢?还得看杨洁导演的自传!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演出原本是杨洁导演一手张罗的,包括和新加坡沟通和台里申请,节目的组织安排。那么顺理成章的杨洁就应该是新加坡演出的统帅。但是这时上面派来了一个演出组长来和杨导谈话,来,你来做个副组长吧,你什么也不用干!这是什么?这是权力的较量啊!凡是单位里的矛盾哪个不是和钱和权挂钩的呢?这里也不例外!


当然有人会说这都是六小龄童等人背后挑唆的。我只能说您太单纯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出国的好机会是会打破头的,人脑子打出狗脑子,那些台里部里的闲得没事的头头脑脑哪个不想借个机会出去潇洒一把,当然带团领导就是个最好的位置,领导给你们把把关嘛!(当然客观上也却需一定层级的领导决策和对接)

当然对这些领导的意见不好明说,但是把师徒四人的矛盾做借口,抵制新加坡演出,给领导撂挑子出难题就是一种泄愤的方式了,某种程度上也是向领导暴露内部矛盾,对矛盾对立面的控诉!


说到这我来插播这个问题下的另一高票答案


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的,每一表述都是错的,还新加坡商演呢,煽动性空洞无物的回答居然排名第五,12千赞。知乎果然要完!


  • 那么杨洁和六小龄童的矛盾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看杨导的自传。

上面就是杨洁导演描述的矛盾的起因。

原来,新加坡演出定下来后,杨洁导演就开始筹备排练演出的新节目。排练定在春节期间。但是这个时候六小龄童三人都请假。事后发现他们是在济南走穴演出。


杨洁导演怎么处理的呢?在会上公开进行了批评,说你们在外面挣钱,别人在这里吃方便面。引起了六小龄童们的不满,由此出现了矛盾。

杨洁导演认为他们不能正确面对金钱鲜花和掌声!


这段描述我们怎么理解呢?


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先思考一下

在我们一些人的比较靠谱的印象中这件事是这样的,新加坡演出在即,杨洁导演紧张筹备这台代表央视代表国家的演出,在这关键时刻六小龄童们为了个人走穴赚钱不辞而别去走穴演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金钱与荣誉的关系。

如果开批斗会,说冠冕堂皇的话上纲上线的话,这么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甚至非常政治正确!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新加坡演出并非迫在眉睫,而是远在六月,矛盾发生在春节期间也就是二月,那么是否有必要提前这么久就排练,这又不是排练春晚?(春晚尽管组建早,但演员进组排练一般也是一个月前左右)

如前面倒数第三张图片结尾杨导所说,她的演出组不过十多个人,师徒四人加上几个离开的演员,加上一个歌唱演员(结合前文应该不是蒋大为)两个杂技演员。这样的小团队一台节目是否需要提前四个月排练

再有,这之前剧组参加了春晚,还有自己的齐天乐西游春晚,节目非常丰富(除了公演过的节目还应该有很多删节节目落选节目和备用节目),这些节目都是顶级节目,新加坡的观众完全没有看过,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愿望,令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而且这两台节目的排练也没用多少时间,当时主要的工作加班加点拍剧,排晚会属于忙里偷闲。可见杨导说的需要排练新节目还提前近四个月并不十分切合实际!

这里我们还要知道演出都是安排在节假日,否则人们没时间观看不好卖票。也就是说六小龄童们是在春节假日期间走穴演出,这是否就不可以?

正如杨洁导演前面所说,“我实在太无知了,镜头一旦拍完导演就在没有权利控制演员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清醒的认识吗?导演和演员的工作关系就体现在拍戏的过程中,戏拍完了,和戏无关的事情难道导演还要把控?

还有,这里还有一个重大背景,这一年的春节正是西游记正式全本播出的时候,西游记引发了人们极大的热情,商演的邀约不断,这个时候也是六小龄童们最黄金的时刻,俗话说趁热打铁,谁也不能知道西游记能热多久(当时谁也不知这部剧会上演30年不衰,只会认为是一过性热度),也许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六小龄童们来说,六年的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风险终于完成了取经大业,谁不想收获金钱掌声和鲜花?如果是把我们自己做一个代换,放到六小龄童等人的位置,你能做到面对这些不为所动,甘愿留在剧组里拿微薄的报酬,放弃一场几万十几万的演出?我自问做不到,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杨导对六小龄童们的批评在自传里只是一句话,但在实际的会议上肯定不会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批评是和风细雨还是疾风暴雨,杨导作为一个敢于怼部领导台领导钦差大臣的人,敢于和时任台长在电话里吵架半个小时的人,我想她的批评应是有一定份量的。而且她还把六小龄童和其他群众做了分裂,做了对立,强调六小龄童们在外面挣钱,别的群众在家里吃方便面,(不清楚这些人怎么就至于吃方便面了),这种批评态势我们不能想象到底是什么场面,但是我们知道了他的后果——裂痕由此彻底撕裂!


还是看杨导的自传!


六小龄童们和杨导基本断了来往,因为她们再没有正面接触的表述,之后杨导所有的关于六小龄童等的作为都是听的传言!

传言这个东西太可怕了!你看上文里面杨导的描述是,还听说(还听说前面的应该就是听说),有人夜里悄悄来告诉我这一切(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听说的东西有多大的真实性?可见当时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后来蒋大为的听说,好多谣言怪谈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炉的。而我们的杨导面对这些传言和她责备的王台长面对有关杨导的传言一样,没有调查核实而是选择了全部相信,而做出的决定不是沟通解决问题,而是彻底离开演出组


同时杨导上面的文字还有蹊跷!就是杨导说的三个主演不许别的演员到杨导家,来了就不许去新加坡!


大家看到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

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问题,这也是现在网上诸多关于新加坡风波的一个谣传根源,各种版本的新加坡风波多是从这句话衍生的!

我认为,这是一句不实的话!

  1. 首先六小龄童们不是领导,没有任何职位,都不是央视员工,他们怎么能决定谁去新加坡?而且当时出国需要严格的审查和批准,非六小龄童等人可以左右。
  2. 去新加坡的名额非常有限,除去师徒四人导演和其他领导所剩不多,怎么就正好是经常去杨导家的几个人?如果如此是否说明杨导任人唯亲?而那么大的剧组其他人呢?是否因为杨导任人唯亲选定赴新加坡人员(杨导的人选很奇怪,居然还有剧组外的杂技演员,你是剧组未选定去新加坡的人你会怎么想)而对杨导有意见不来杨导家?因此门庭冷落也算在六小龄童们的头上?
  3. 这时杨洁还是演出组和剧组这里的领导,决定权完全在杨洁导演的手中。


那么杨洁导演为啥这么写呢?我觉得这里是做了移花接木打了埋伏


六小龄童们左右不了新加坡演出,但是这时的他们有很多的商演,商演只靠四人支撑是很难的,他需要有很多其他演员来支撑丰富节目,也就是六小龄童们可以左右谁来参加他的商演,谁来他这里捞外快!也就是说这时的六小龄童们不单是自己出去演出,还拉上了别的演员组建了自己的走穴班底!


但,其实除了新加坡演出杨洁导演也是有自己的演出打算的!我们看杨洁导演自传里的这样几处段落——


上面划出的段落可以看出,杨导已经预见了会有很多演出市场,也想组织大家一起出去演出。那么这样的演出,自然是在杨导的领导之下,其中的人员和报酬安排也应该是杨导的掌管之下。

我们不能无端的揣测杨导要自己组建走穴队伍来谋利。但组建一个央视统领下的演出队,应该是在杨导的日程上,它的利益分配方式可能大体上是这样

也就是参照新加坡的方式,是主要方式之一。央视收演出费,演员领取补贴,央视收的演出费也会适当分配给剧组和演员作为报酬。


但是没想到六小龄童们单独接演出甚至组建自己的走穴队伍,打破的杨导的设想。这里面实际再次涉及到权力和金钱利益的问题。矛盾自然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关乎权利和利益的问题不好拿出来直说,杨导就把他都归纳到新加坡演出上,如果把这些弄清楚,所有的矛盾就全都捋顺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杨导家突然门厅冷落,其实很大的可能是,很多人都跟六小龄童走穴赚钱去了,人都是趋利的,有钱赚的地方,自然有人聚拢,围着杨导转是为了钱,围着六小龄童转,也是为了钱,里面可能并不需要额外的威逼利诱,杨导有可能是多疑了!另一方面也更是我们前面说的杨导本身的出国演出人选就把很多人得罪了。再有很多人也可以自己单独或者组团演出,当时疯狂走穴无法按压的并非六小龄童们,整个剧组都是如此。这些都应该分别理清,不能混为一谈,一个黑锅都扣到六小龄童的身上。


捋清这些利害关系我们才能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判断。

有的可能会认为杨导没有错,她一手打造的西游团队,成功了是大家的功劳,有利益也应该大家一起享受。六小龄童们不应该为了个人利益抛弃集体。

也有的会认为六小龄童们走穴赚钱没错,大家是为了拍戏走到一起,戏拍完了,就没有必要把大家捆绑到一起,在剧组每个人都有付出,作为主演付出的就更多,但大家也都拿了报酬,谁也不是无私奉献。戏拍完了,谁能赚到钱就看自己的本身,可以各展神通,不应该因此受到苛责!导演也不应该把控演员戏外的剩余价值。

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带入到里面,如果你是杨导你怎么办,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如果你是六小龄童你又该怎么做!


  • 一石四鸟的演出组

杨导成立演出组当然是为了新加坡演出。但这只是演出组的作用之一,是可以堂而皇之对外的招牌。

但还有其他的用处。

第二个作用,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应对国内的演出市场

第三个作用,杨导要通过一系列的演出,造成影响。这个造成影响不是我给杨导臆造的。这是杨导的原话!新加坡演出杨导就提到要在国际上造成影响。国内的应该更是如此。这部分可以参看杨导对时任广电部部长对西游记播出宣传把控的不满言辞,以及描述自己孤单,掌声和鲜花与己无缘的部分。杨导也是希望在西游记上做足文章,也想收获鲜花和掌声。甚至可能也希望收获利益待遇名望升迁等等。当然利益待遇等是我的主观猜测,杨导没有相关叙述。但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吗?说出来承认了也是无可厚非。不应因此责难非议

第四个作用,避免剧组被解散!一个剧拍完了,尤其是耗时六年之久,等待他的必然是解散。解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作为一手组建起来这个班子的导演,对剧组是有感情的,对剧组的人也是有感情的,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关系的延续也是有感情的。一旦剧组解散这一切都没了,各自归位。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能拖一会是一会儿,说不定很快又会有新的项目接手,可以延续成新剧组。所以未雨绸缪,杨导必须给剧组安排找寻新的任务,这时建立演出组就是最好的延续剧组存留的手段,因为即便剧组解散,也可以在演出组留存实力!

但这些努力都因为这场纷争而瓦解,功亏一篑,所以杨导在这里有了难以解开的心结。从而对六小龄童们的怨极深!(这里要特别声明,本文里面的六小龄童们这种称呼,并不是说以六小龄童为首,在杨导心里,矛盾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八戒和沙僧,毕竟续集不再和二人合作,但现在很多人把这件事都扣在六小龄童头上,似乎是六小龄童和杨导的个人矛盾,其实不然)这也是外人难以了解,杨导无法言说的。这种痛是极其深的,当事人六小龄童们也不一定领会。

  • 决裂只因一句批评?

前面我们了解了杨导和六小龄童们决裂源自杨导对走穴的批评。但是单单的批评就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六小龄童们就这样没有程度的为人处事?这中间似乎少了什么。

杨导这里的叙述也有个奇怪的地方,就是杨导提到了六小龄童们到领导那里告状。但是所谓的告状是告的什么状,杨导却只字未提。只字未提很奇怪吧?我们自然也无法评价这个状告得对不对。

但很多人看到杨导说的告状,就产生六小龄童们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结论。但搞清楚告状的内容才是评价的基石,否则任何评价和结论都是无理的。

六小龄童们能去说我们走穴杨导不应该批评我们吗?还是说去诬告陷害杨导?前者太蠢不会有人支持,后者如有杨导不会沉默,上级不会不调查。自然这两方面都不存在。

从后面杨导和台长电话里面的争执。我们只能猜测所谓告状就是向台领导反应情况表达对杨导某些作法的不满。

那么什么做法能让几个主演到台领导们那里表达不满呢?

我猜测是杨洁导演对几个主演的压制!

走穴事件发生后,杨洁导演只是会上批评一句,或者严厉的批评就完了吗?那接下来再走穴怎么办呢?我认为杨洁导演绝对不会继续放任,必然会亡羊补牢,做出严厉的限制,甚至对本次走穴也有所惩罚。会想办法给主演戴上紧箍咒。那么对于几个主演这时候能够听之任之吗?当然不会,因为还有很多演出需要进行呢。所以既然在剧组无法征服导演,自然要向更高的领导处讨要自由身!孙悟空有事没事还得找找观音菩萨呢!遇到过不去的坎了,谁都得找个救兵吧!

  • 冰冻三尺一日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导和主演的矛盾也是如此!西游记拍了六年,积累了深厚的友谊,但人与人相处,也终会有各种矛盾,很多矛盾是隐藏的,在旧的关系中是隐忍的,但在旧的关系和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和关系建立之前,旧的积累的矛盾也就是宿怨,会被新的矛盾引爆。

那么旧矛盾是什么呢?杨洁导演在自传中也有所总结有所思考。


所以主演们的所谓告状,应该也是包含旧有的一些矛盾,有苦总是要诉的,彼时因今日果也!

另外所谓告状,也有可能并非主演们的主动行为,当时剧组闹得沸沸扬扬,台里不一定不主动了解干涉,所以也可能是此过程中发生的所谓告状。毕竟演员和台长有较大身份差距,主动告状除非事态严重,否则唐突莽撞令人反感。

这里再插一段。不服从领导管理,违规行动,越级向台领导反应情况,其实这些同样性质的事情,杨导本人就做过。自传里就有杨导擅自花公款1500元外拍,违背部主任要求私自离岗携台里设备和丈夫摄像师去青岛半个月拍电视剧等两件事,之后也是和台里反应矛盾闹调动。当然自传里这都塑造为追求艺术敢于和领导斗争。但违规的实质是确凿的,单位里人人如此行事,领导就没法管理了。但在几个主演这里,就成了为私利忘恩负义告黑状了。可见人们对规则准绳的运用,对内对外都是不一样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举不胜举,杨导也不能免俗例外。

  • 和主演的矛盾只是冰山的一角

在杨导的自传中有和台领导的矛盾,也有和主演的矛盾。但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杨导更在乎更突出的是和主演的矛盾。

这皆因是杨导行文所致!

杨导为什么这样写或者这样想?也是有她的道理的。一方面是关系的颠覆对杨导的冲击很大。不再是往日杨导一呼百应金口玉言唯我独尊的场景了。一方面众叛亲离的那种背叛感的冲击。再有就是掌声鲜花环绕的是主演们,自己孤单寂寞冷,辛辛苦苦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这种反差也让人不得不怨恨。

正因如此,杨导才把几个主演当成矛盾的主体。但这几个主演不过是显眼的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而已。但他们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水面下才是冰山的主体,是我们看不到的。

这看不到的冰山是导致杨导被鸟尽弓藏的主因,而非走穴告状这些破事。

看不见的冰山包括但远远不限于杨导提到的那些和领导的矛盾。

我们试着分析主要的几条。

如果你是中央台领导,一个剧组三百万巨款拿走了,全国‘游山玩水’台里议论纷纷,关键是这部剧一拍拍了六年,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那么多钱,那么多人财物占用着,这漫长六年你的心里有没有底?剧组到很多地方打着中央台的旗号要求各种帮助,甚至都是各地方政府甚至部队,这里有没有不好的影响产生隐患?你怕不怕出篓子?出了篓子你这个台长担不担责任?尤其还是一个不服从的下属领导这个剧组,你还不能把她半道拿下,否则面对一个无法收场的烂摊子,可谓骑虎难下,你会不会一次次的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切,一旦能拍完,赶紧把剧组解散。把这个不服从领导的人拿下?

西游记终于拍完了,对于不服从的这个下属这时候没用了。你是否愿意给她机会让她享受掌声鲜花,四处造成影响功劳加身,增资加历,一旦这样,这个人以后是不是更不好管理了?

剧组早日结束是必须的。从台里的角度,西游剧组已经是超预算的了。拍完了剧,剧组就应该及时解散,不然这些剧组人员每天都得产生费用,产生消耗,尽快解散剧组是不是合理的考量?

6年时间,剧拍完了,取得了成功,但也积累了深怨。不讲个人恩怨。从公的角度,按照当时的能力,应该量体裁衣看菜吃饭,不适合‘游山玩水’这种全国实景拍摄。如果按照最初人们的建议,在北京周边取景加上棚内拍摄应该可以提高很大的速度。其实应该做个折中以北京周边和棚内为主,辅以部分必须的外景,则减少了很多跑路的时间,和拍摄的难度,可以充分利用央视做基地大本营,速度效率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可以大大节省,2-3年完成是能够的。而且可以避开80年代的通货膨胀,这样资金也是足够的。如果做到这样,台里肯定是满意的,不会有这些纷争。当然剧集的质量可能会有些影响,但并不一定很大,可以把漫山遍野跑消耗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做好内景和特效,也是种补偿。香港射雕英雄传,在弹丸之地的香港,也拍出来大漠风光,没去华山也论了剑,也成了经典。九十年代的神雕侠侣,瀑布是塑料布做的,也成了经典。孙悟空压在五行山是在云南石林拍的实景,我看的时候觉得也就是摄影棚搭的景水平。还有像红孩儿那集,不一定要那么辛苦去长白山拍摄,除非需要天池的取景,否则在北京周边也有很多类似高海拔的奇峰怪岭完全可以拍摄。所以这些问题没处理好,诸事都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有后遗症,有秋后算账,也不算十分的冤枉!

此外,82版西游记尽管有很多数不清的值得赞美的地方。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准备不足匆忙上马。很多必要的准备没有做,就先全国名山大川四处踩点。演技培训造型设计服装化妆的确定,特技的研究和学习,都没有在开机前做好。造成的遗憾和隐患也是非常多。比如主要人物的造型前期比较差,缺少美感,后期才逐步得到完善,使得全剧整体上不一致。演员的演技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说明前期准备不够。而在特技特效方面,更是没有一点准备就开工上马,之后不得不到香港学习,回来之后也是不得要领,安全隐患很多,多次出现危及演员和剧组人员的安全事件,带有蛮干的色彩。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固然有开拓精神,但并非不可避免的必须,没有稳扎稳打的前期准备,不仅使得全剧很多方面质量不稳定,也使得拍摄速度效率受到影响,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这方面红楼梦剧组就做得比较好,导演主动要求自己先学习原著一年,又进行了充分的演员的遴选和培训,拍摄基地的建设等等,万事俱备后才开机,整体质量非常稳定,留下的遗憾非常少。剧拍完了还留下了大观园宁荣府等可以对公众开放的旅游景点。而西游记用的时间长,还没拍完,拍完了什么也没留下。

这里需要提一下王台长和杨导的一个争论,西游记是不是可以留下类似大观园这样的影视基地型旅游景点?我认为王台长的说法是对的。凌霄宝殿、阴曹地府、水晶宫、水帘洞、女人国、白骨精红孩儿等很多妖精洞府都是可以打造的很好的旅游产品!如果有了这些,拍摄也将会非常有效率。

这些矛盾纷争正是人们看不到的冰山的主体,撞上去不沉船才怪!

  • 央视不支持?成功是杨导一人之功?

看了杨导的自传,人们很容易得出央视对西游剧组有偏见不支持西游剧组,甚至杨导和一些其他西游剧组的人也有很多对西游剧组不如红楼剧组甚至其他四大名著剧组的说法。

可能某些方面确实有这样的差异,但我从杨导的自传里看,并不是不支持,还是比较支持的。

首先只有红楼剧组和西游记剧组有可比性,其他的三国水浒不是同一时期,不可比。

但红楼和西游尽管同时立项,但是西游是82年先开拍的。红楼是晚了2年才开拍。王扶林导演先要求自己深入学习一年红楼,演员挑选培训也占用了很长时间,宁荣府大观园等建设都需要时间,所以晚开机。

差了两年也有不小的差距,包括设备的使用,通货膨胀对资金的影响等。

导演固然是执行者,但监制等更重要的责任也是台长肩负,成败得失和台长的利益也是息息相关,没有台长希望不拍好处处刁难的利害关系。台长的过问也都是正常的,也是履行职责的表现。尽管可能不了解具体情况而产生些问题甚至是干扰,但也是出于领导的立场,而非刁难。产生一些矛盾,作为下属应该多沟通交流说明,但杨导却相反,甚至出现对领导极端顶碰行为,经常给领导弄个烧鸡大窝脖,让人下不了台,但即便如此,领导也没有当时追究,也是事后配合,还有领导主动沟通,杨导不给面子的情况。

300万今天看不算什么,微不足道,在当年是巨资。按照GDP增长,简单粗暴换算的话,和今天今天的三亿差不多。当然要是精算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但打一个大大的折扣也是不小的数目,在现今也是大投入了。

当时是财政按年度拨款,央视没有自主权,没有其他收入。不是说没钱了,就可以要,不给就是刁难。

红楼梦剧组也是遇到同样问题一度停拍,并非台里把钱都给了红楼,也是剧组想办法借钱才拍完,甚至是借‘农民’的钱。所以不存在厚此薄彼。

红楼梦有两台摄像机,但红楼梦有很多大场面比如省亲和出殡,群戏也非常多。西游剧组尽管一台机器,但台里还给专门进口了做特效的机器,价格应该不比摄像机低甚至高很多。所以也不能说厚此薄彼。当时的设备都是进口的价格昂贵,还需要财政拨款,央视也是刚起步,不是今日财大气粗,设备紧张是实情,毕竟保证每天的播出才是根本。

台里给了导演充分的人权财权,剧组的人导演可以从全台随意挑选,白条破例可以入账,需要借调大量的外单位人员,央视也都给予单位间的协调。制片人破例由导演兼任。后期杨导孩子也被允许进剧组学化妆。这些不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吗?

杨导强调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但是看完自传人们很容易觉得,演员是导演挑选和培养的,剧组是导演构架的,台里的支持是导演争取的,甚至是和台长斗争取得的,似乎最后所有的功劳都是导演的了。这样理解岂不是辜负了杨导成功是大家的这句话了?同时也不要忘了,不光是剧组,央视的支持也是关键的,从央视的角度,付出了这么多人财物,难道说换个导演就拍不了西游记了?未必!毕竟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 王枫台长何许人?

看过杨导自传的人,无疑对这个王台长没有好评,似乎是杨导西游路上头号大反派。我看有网友用上了不学无术,草包饭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鼠肚鸡肠,打压报复等等类似词语。那么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央视台长吗?

我们百度一下。

王枫,男,1931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1987年曾经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988年辞去台长职务。建国后曾于1953年去捷克学习。完成了尼克松、田中角荣访华期间的电视采访转播任务。1973年从欧洲五国考察归来便调入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主管技术工作,1976年担任副台长,1982年担任台长,1983年担任彩电中心的工程总工艺师。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在他主持和主管中央电视台期间,曾亲自参与了许多大型的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创作,尤其是影响全国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的历届春节联欢晚会,虽只挂顾问,但实为创作者之一;《三国演义》领导小组组长,电视剧《解放》总策划,此外还参加了大型连续剧《唐明皇》和《红楼梦》以及《人与人》、《话说长江》等特别节目的组织策划工作;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他担任亚运会组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主任,成功地完成了亚运会的广播电视转播工作,从而显示了我国作为世界电视大国的实力,为此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贡献奖”。在组织领导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专业文章。

王台长水平到底如何不知道,但是三大名著和最好的几届春晚几乎都是王台长在位期间完成(三国是立项和筹备)的。

小花絮:王枫台长的原配是中央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林如,林如为西游记中的车迟国王后配音,也就是为赵丽蓉配音。

女儿央视主持人王雪纯,王雪纯也为西游记配音,角色是红孩儿。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句——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就出自王台长女儿之口。红楼梦里的晴雯也是王雪纯配音。


  • 杨导的女王气质!

杨导剧中塑造的女王典型有两个。一个是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国王,另一个就是杨导强调要有女王气质的诡计多端阴险凶残的白骨精。

其实杨导作为导演也有威严,严肃,严厉的女王风范。

现在我们看到的影像资料很多是杨导老年时期访谈中的形象,更多的给人的是慈祥睿智可亲的母亲般的形象。但是对于一个要应对复杂人事,紧张拍摄的导演来说,正值盛年的杨导必须表现出超强的王者风范,才能保证和推动剧组的正常运行。

我们来看看杨导工作中的状态。



杨导拍摄现场紧张严肃工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9872149556350976


杨洁导演在唐王大殿介绍续集拍摄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3205262420295680


这样的风范固然有利于推动剧组运行,但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对和他合作的的同事演员和下级造成心理的压力和伤害。

比如六小龄童就曾被杨导批评后回到宿舍后还浑身瑟瑟发抖。

比如李玲玉拍摄中不断被骂(当然不是污言秽语,而是极其严厉的批评甚至呵斥)不想拍戏了,甚至多年后见到杨导都躲着,以为杨导不喜欢自己。

比如杨导说的她的贴身秘书和场记马丽珠和杨导一样任劳不任怨,杨导是遇怨则怒,马丽珠是遇怨则哭,经常哭。那么谁能让导演的秘书经常受怨呢?想必是杨导吧?真是性格好哭?恐怕未必,都是成年人谁为点小事就哭哭啼啼呢?不是受了重压谁能如此?

作曲许镜清自传描述,杨导是非常威严说一不二剧组里的老佛爷(老佛爷可是慈禧老太后的专有称呼)周围总有人簇拥‘侯旨’。



再看看西游记录音师纪念杨导去世文章中的杨导的工作形象




  • 己所不欲正施于人

杨导在大家的眼中一派女王风范,王者气质当然有很好的统帅推动作用,有利于剧组的运行。但这一形象有时候给大家的感受,可能就是严肃、严厉、冰冷、难以沟通、过于严苛、甚至有时候会感觉是一种责难。

这种形象有时候正好就和王台长给杨导的感受重合了,在杨导的眼中口中,王台长何尝不是一个冰冷苛责难以沟通的形象呢?

人,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动物,一體兩面而不自知,己所不欲而又施加于人!许多矛盾隔阂正是因此而生。观此,人人当自省



我们再来继续说杨导文章中的并不完全真实的地方

  • 美猴王是领导专家考试选出来的

这是杨洁导演描写的六小龄童被确认为主演的过程。非常简单,中央台的副台长看了一下六小龄童的表演就定了下来。

但实际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为了了解杨导和六小之间的恩怨,我看了六小龄童的自传《行者》,里面的很多描述和杨导不同甚至两个不同版本。


从上面六小龄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选定六小龄童作为孙悟空的人选是很正式的进行了考试,评委里面有领导有专家。并非副台长一个人就定了下来。而且应该是得到当时一致或者多数人同意的,并且当天晚上正式在新闻中公告,这说明六小龄童当时的表现是很不错得到认可的,不是那种先试试看的水准,不然不会公告。

如果六小龄童所言属实,那么杨导笔下的这段描述就有点问题了。就好比你明明是和一群朋友围在大圆桌一起聚餐,和只拍你一个人在桌边一个人进餐的照片给别人看,那样反差巨大。尽管这张照片也是拍摄的这次聚餐,但他反应的并不是实情和全部真相。


(插播一道思考题:为什么上文中作者使用了‘’如果六小龄童所言属实‘’这种不确定语句进行论证?是作者丧心病狂的强行无脑洗白吗?

答:这是本文杨导和六小龄童自传冲突部分唯一采信六小龄童描述的部分,我觉得经过领导和专家的考评确定演员是真!为啥?因为他有照片,当然照片也可能移花接木。但这样一个当时中央派下的拍摄四大名著的任务,央视的哪个领导也不敢自己一个人拍板定演员,一定是集体确定。所以杨洁的不可信。即便如此,我的措辞还是。如果六小龄童所言属实。这也是留有余地的口吻,留给大家自己去判断!

当然这里面还有日期楼层等两者描述差异,但不涉及核心问题不予讨论。到底是台长还是杨导通知的入选也难以分辨真伪。里面六小龄童提到的他和八戒都入选和杨导的说法不同,另外六小龄童描述的当天发布了新闻,是可以考证的,央视的新闻一般都有档案,如果有央视的朋友可以查一下82年2月3日左右央视的新闻是否有相关报道。


有人又会说作为央视副台长怎么就不敢一个人拍板定演员,这只是你的个人猜测!是自我假设人为误导

但我相信下面李扬的话语,能让大多数人认同我的‘’猜测‘’




配音演员的挑选都如此阵容,头号主演的考试又怎么会那么简单呢?这里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央视和央视领导对这部戏的重视!一个电视剧的出品,绝不是一个导演就可以成就!


回到前文

那么杨导为啥这么写呢?其实六小龄童对这部分着意刻画目的就是强调六小龄童得到领导专家一致认可。而杨导大概可能,就是正好相反,想尽量弱化模糊化这种认可!


有人可能会说我小人之心。认为这不过是杨导惜墨如金,但,很遗憾,并不是这样。因为在这段之前对六小龄童父子的描述可谓是浓墨重彩具有戏剧性。

  • 六龄童徇私荐金莱?


而同样这段,六小龄童的自传却是另一番面貌。


两个人描写的出入非常大有很多差异,那么谁说的才是真实的呢?答案可能是杨导说的是真的,六小龄童说的是真的,两人人说的都不是真的,都是经过加工过的。

为了更好的对比两个人的表达差异。我又找到了杨洁导演的另一个文章,在那个文章中描述的更为详尽,和这里她的自传也有部分出入。

我们可以把这三版进行对照。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我们读完杨导的文章,一个老于世故的六龄童老先生跃然纸面!他先是用我这里有一个小猴子学员班把杨导吸引来,然后面对杨导再三看学员的要求王顾左右,却再三暗示杨导他的儿子六小龄童才是最佳人选。


我想凡是读过这段文字的对六龄童老先生都不会有多大的好感吧!

我们对比六小龄童的文章发现里面有很多差异。

时间不同,杨导说在绍兴呆了好几天,从28号到元旦1号都在绍兴。六小龄童说的是31日接到杨导,来了就对六小龄童表演比较满意,中午去上虞看了七小龄童(杨导称小七龄童应该有误,七小龄童和小七龄童都有,但是两个人)基本一天就定下来这次选角。

六小龄童描述,杨导电话里就想找小六龄童,杨导自传里彻底删掉关于小六龄童的描述,而文章里是看到墙上照片后询问小六龄童。


六小龄童描述中并没有父亲再三推脱的内容,直接引荐了六小龄童。


杨导的自传出在2014年六小龄童自传出在2016年,六小龄童应该是看过杨导的自传的,不可能不关注杨导的自传。


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就很有意思了。


作为外人我们谁也无法知道其中的真假了!我们只能知道有过这样一次家庭选秀,六小龄童获得胜出,但其中的细节因为两者描述差异巨大,我们说哪个是假的都是不负责任的!


但不影响我们分析里面的疑点。因为一个事情不真实了就有可能出现疑点


杨导自传里写的是六龄童一个人到火车站接的她,在另一文章中却说是六小龄童和父亲一起接的她,这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会影响下面的剧情。文章中说是两个人接站,还走了很长的路,之后到家里发生了王顾左右暗示儿子等情节,而杨导表现的一直对这个儿子很忽视。这就有点不太合乎常理了。因为接站,领到家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六小龄童这么一个大活人在杨导面前晃悠这么长时间,杨导能对他那么忽视?需要六龄童反复暗示这是我儿子?但是把它改成六龄童自己接站,在六龄童家里才见到六小龄童这段戏就很合理了。

自传中彻底删除了六小龄童的哥哥小六龄童的内容。但是杨导是多年的戏曲导演,对戏曲届非常熟悉,就算她不知道小六龄童的存在,但是她应该知道很多老戏曲家都是世家吧。她先前就接触过的李万春李小春父子就是京剧世家。到六龄童这里人家是绍剧世家历经四代了,难道不关注他的传人?提到六龄童的儿子,不是应该眼前一亮吗?怎么就死心眼单单盯着学员?而且既然对故去的小六龄童感兴趣,为啥对眼前的六小那么排斥?而杨导自传中删掉小六龄童的段落,则使得这段剧情更加合理。

杨导死心眼,六龄童也死心眼,对方不明白自己的意思,还可着劲的暗示,难道多说几句话,这是我的儿子六小龄童,从小就跟我学艺,现在在浙江昆剧院做演员,已经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了,已经主演了三借芭蕉扇!甚至这些话在接站的时候和走路的时候就可以当聊天说完了,毕竟那是一个处心积虑要把自己儿子推出去的父亲!之后六龄童一再介绍眼前这个儿子,杨导才不得不仔细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六小龄童长得那么让人忽视吗?总共就六小龄童父子二人,见面一天多了才好好打量?前面还说接站时候六龄童不愧是演猴的健步如飞,就想不到旁边同样健步如飞的六小龄童也是演猴的好好打量?

打量后也是百般挑剔,说个子又高了!可是六小龄童父子是一样高啊,资料显示都是172。照片也是同样的身高。

杨导随后又发出一个疑问说他不是学员吗?似乎学员是不可以的,可你前面不是还一直惦记六龄童不带你去看学员吗?你来绍兴不也是为了学员而来吗?这时为什么又排斥学员的身份?矛盾!!

前面还用到了强塞这个对读者有很大引导的词,六小龄童又不是瞎子瘸子,也不是老弱病孕,一个相貌身形和六龄童相仿有家传的青年,一个有一定经历的演员,在没看过他的表演的情况下,怎么好用强塞这种词汇描述呢?

还有既然六龄童要推自己的儿子,那么他给杨导的资料中怎么那么不小心还有赞颂别人的文章,不应该都是关于猴王世家六龄童小六龄童六小龄童的资料吗,难道是老糊涂了弄巧成拙?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绍兴距离上虞不过二十多公里甚至对那时候的年轻人骑车都可以骑这么远,为什么不让小七龄童赶到绍兴呢,或者带着杨导及时赶到上虞?而要让杨导多耽误两天去看演出?他们演的多是猴戏吧,要是看中了别的猴子演员怎么办呢?

文中30号的日程缺失,似乎整体日期都有错误,似乎应该是29号到的绍兴而不是28号。

杨导的这段对话描写的太过详细似乎也就不特别真实了,这是30多年前的对话,如何能这样高度还原?有时候我们回忆昨天和他人的对话都很难恢复原话。大家可以想一想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对话,看看能恢复多少?当然如果杨导有每天日记的喜欢,根据日记回忆那就没太大问题了。但是如前面所说,里面的日期都是混乱的,我想日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我觉得这段往事再创作的可能性大一些!

此外,杨导对那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演员那么耿耿于怀在绍兴这么多天完全可以去剧团暗访一下啊,绍兴是个很小的城市,老城区基本步行一天都可以逛完。即便不如此,也可以通知他们来京面试的时候带上那个演员,就说是台里的要求,要多几个人做筛选,我想这时候他们应该不敢再随意推脱。

以上就是我提出的一些疑点,这些疑点不一定确实有问题,我们只是罗列一些能想到的尽可能全面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通过更为详实的具体情节或者分析来释疑去掉,但能解释清楚的大概就是杨洁导演了,也许事情的真相就是她描写的那样,自传有所改动也仅仅是出于简练的目的。

这里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些疑点如果某些成立,那么是不是杨洁导演就是存心歪曲事实凭空污蔑六小龄童父子呢?

毕竟这本书出来后是要面对六小龄童和他的家族的?如果是赤裸裸的污蔑六小龄童能不发声吗?

我们还要知道,杨洁导演在晚年参加了很多访谈节目,在和六小龄童一同参加的节目中,也曾经说过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过没特别说青年绍剧演员,其他的部分有小出入,但差异不大。而面对的六小龄童并没有否认这些描述,那么是否说明,杨导的这些描述为真?等于六小龄童承认这些描述?如果不真六小龄童为啥不否认,或者解释?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考题!我前面列出的多个疑点,即便很多是多心的猜疑,但无论如何杨导对六小龄童对这个六龄童的儿子的那种初见时候挑剔排斥心理和行为是难以解释的!下图是六小龄童与杨导第一次在绍兴见面的合影。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返回来再看杨导的这部分描述。如果连贯起来在六龄童家里的全部描述,这些多次的’这是我的儿子’连在一起,以及相关的寒暄过场交流可能也不过半小时,而杨导在六龄童家里呆了两天,当然不可能从早到晚计算,但两天在一起起码总有十多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左右应该有吧。也就是说杨导把这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里面发生的几次暗示推荐自己儿子的情节,提炼浓缩表达了,把相关依附的情结全部剥离了。有些话语脱离了自然的相关的环境(比如很多话语可能在招待杨导的过程中发生,比如说招待杨导吃饭的时候)就会造成另一种不真实的理解,比如变得不自然突兀生硬甚至滑稽可笑。再经过浓缩,意味就更会变化了。

另外同一个事件,出于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有不同的描述。比如一个人见义勇为抓小偷负伤,有的人看了会赞许敬佩,有的会觉得是装灯强出头,那他们对同样事件的描述必然不同,对见义勇为的人的行为语言描述,必然有感情色彩上的巨大差异。六龄童推荐儿子这里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同样的事件同样的话语,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倾向的描述。对杨导来说可能就会描绘成处心积虑推荐自己儿子。从六龄童的角度,那句这是我儿子,可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的是对自家猴戏的高度自豪,对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儿子能够继承发展演好孙悟空的高度自信,以及对章氏猴戏第四代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势在必得的运筹帷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六龄童的儿子能演孙大圣的自我认同!

所以,很有可能杨导复述引用的话语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反映出的倾向性并不是客观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而在整体回忆叙述30多年前的场景事件的语言构建组织过程中,这种主观影响会更突出体现,使得最后的文字和客观真实差异更大。比如这是我儿子那句话发生的时间、频率、前言后语、感情色彩都会和真实产生偏差而不符。

正因为如此,面对杨导列举的‘这是我儿子’这样的话语,六小龄童也不好否认这些话是父亲没说过的。

还有一种可能,这种话父亲说过,但是否有杨导描述的那么多次,或那么有戏剧性,到不一定,但毕竟说了,也不好否定。

另外也有一种反向可能,就是六龄童推荐儿子可能还用了请客送礼之类等更多不好言说的拉关系的方式,相比这种行为,杨导的描述倒显得轻描淡写了,即便失真自然也不好反驳。

此外,六小龄童也不一定是这一事件的全程亲历者。六龄童和杨洁导演的两天交往过程中,六小龄童不可能全程陪同。那时他还是个年轻人,某种程度还是个孩子(至少在杨导和六龄童眼中)。同时六龄童要向杨导推荐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单独和杨导交流更好,有些话当着第三人并不好说出来,需要六小龄童回避。所以六龄童到底怎么推荐六小龄童的,六小龄童并不一定会完全知道。尽管之后六龄童可能会复述,但不会全面。

还要考虑时间久远,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和细节都可以记得。大家可以试着回忆多年前的重大事件,看看你和其他共同经历者在细节记忆上,尤其是具体的对话,大家能够吻合的能有多少。可能很多别人的记忆,你也不知是否准确是否有差错。对方对你的记忆可能也是如此感受。

另外,六小龄童和杨洁导演之间,长期建立了一种话语权关系,杨导之于六小龄童等剧组人员总是一种老佛爷般的存在,六小龄童不太敢否定杨导的话语,也就是您说啥是啥,我都听着!实际在这段短短的视频中杨导的描述有很多明显的错误或口误,比如把元旦说成春节,把二儿子说成大儿子,把上海说成北京,学艺的年龄,洗澡部分的暖瓶说成水桶等等(如果六小龄童的表述出现这些差异,是会被认定为章口就来的),六小龄童都没有纠正,也没有借机会打断或者岔开话题。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话杨导也是多次在不同节目(和书中)复读!可见,复读是人类传播欲望的终极大法啊!(重要的事情不仅要讲三遍,还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逮到机会就讲)杨导一再复读的时候六小龄童都是比较尴尬的,是不希望杨导渲染这些的,六小龄童这些感受杨导不会不知道,不会不察觉,但杨导还是像一个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津津乐道不吐不快,这背后的心里也是颇有趣味!

六黑学家剪辑的六龄童徇私荐金莱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9076575449903104

而六小龄童的这部分叙述相对简单,不像前面我们讨论的考试说的那么细致,说得少相对来说疑点就少、破绽就少,不会言多有失(但不代表就是真的,只是说逻辑上没有大的问题。另外现在查不到当年的列车时刻,否则可以看一下时间上有没有冲突),杨洁电话里提及小六龄童的描述比较可疑,这太符合六小龄童以往对家族宣传的模式,我觉得杨洁导演有很大可能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但是如果电话里询问六龄童有没有传人孩子里有没有学艺的是比较正常的思路。杨导想看更多演员也是合理情节,六小龄童很可能是隐去了这部分内容

后来我又看了六小龄童先前的自传猴缘,里面有些内容和行者重复,但细节和措辞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杨导到绍兴有关小六龄童的这段,两者有一定出入。证实我上面的猜测是靠谱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看一下。

综上所述,如果我谈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两个人的这段叙述都是基于部分真实的片段做了不完全符合客观真实的表述,都进行了艺术加工。六小龄童想表现的是对自己和家族的美化,杨导则可能有点相反!

因为他们都服务于各自的写作目的!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杨洁导演是否会主观上做出不符合客观的叙述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我的回答是有!

比如同一事件,根据需要杨导有不同的说法。

续集更换演员的原因,在自传中杨导是如下描述。强调的是马德华不服从管理,应该是艺德方面的问题吧。而且语焉不详,没有具体说明!这种语焉不详不会对马德华有所保护,反倒更加引人遐想。


而在当年接受采访时,杨导又是另一番描述,强调的是演技不行,并有很强的贬低意味。





  • 黑化的洗澡事件

上面杨导文章最后提到了六龄童为儿子六小龄童打洗澡水。这一事件已经演化成六小龄童一个主要的黑点。

我之前看到的传言说六小龄童进了剧组后发生了这一事件,似乎六龄童每天给六小龄童打洗澡水,直到有一天被杨导发现制止,然后六小龄童才逐渐锻炼自理。

但是这都是以讹传讹的版本。

看了这个段落,我想很多人,对六龄童父子是没有一个好印象的,之所以这样因为你是在杨导的视角下,以一个陌生人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你能了解一些六龄童父子的背景,站在他们的角度,同样这一事件,大概就会有另一番感受。

六龄童有11个孩子,六小龄童是最小的一个。其中有两个儿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一个8岁,另一个十七岁白血病死亡,而且这个十七岁的孩子就是那个被周恩来总理抱过的小六龄童,可以说是凝聚着六龄童很深厚望的猴戏传人,一个父亲遭遇了两个最心爱的儿子离世,他怎么能不对最小的儿子宠爱呢?


再有,这里的时间点不是传说中的进了剧组以后,而是马上面临六小龄童人生中最重要时刻的面试,想想每年高考时候那些父母为子女的所做所为,你会谴责这些父母子女宠爱和受宠无度吗?中国人讲究重大事件前沐浴更衣,为的是洗掉污浊表达重视尊重带来好运,这个时候每一个能帮上忙的家人都会来尽一份心意吧?如果知道这些,你再看六龄童为儿子打水的背影是不是要热泪盈眶了?这简直比你不要走动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更让人动容?你会因为朱自清的父亲给他买橘子而谴责朱自清娇气不孝,责问你爸爸被火车撞到怎么办,从台阶上摔着怎么办,会责问朱自清的父亲为了娇惯儿子干扰车站秩序吗?

除此之前,我们还要了解客观条件。这里是北京的二月正是春水刺骨寒的时候,要洗澡需要大量的热水来中和冷水,这也是一个没有浴室,没有二十四小时热水的老式招待所,没有大澡盆和超多的暖瓶可以储水,换谁在这洗澡也不可能洗半道,一身肥皂泡裹着浴巾出去打开水吧?都得找别人帮着打水吧。怎么让自己的父亲打点水还是杨导口中到底是演猴的健步如飞的父亲打水,就不行了呢?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一个父子都会这样做吗?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尽管杨导特别突出了六小龄童的娇生惯养,六小龄童的娇生惯养也是事实,但是并不等于六小龄童不能吃苦受累,也并非杨导提一个要求就改变了六小龄童,因此功劳是杨导的。事实上六小龄童是一个可以吃苦的人,并且六龄童也是知道儿子是可以吃得了苦受得了累的。因为如果真是溺爱孩子的人和被溺爱的人,则一个不会把孩子送到剧组,一个送去了也会跑回来坚持不住有始无终,西游记剧组当时的辛苦和危险程度是超乎寻常的,扮演孙悟空的辛苦和危险还要加个更和最字,历时也是漫长的,非一般人能坚持下来。杨导自传中就有对六小龄童这方面付出的很多纪录和肯定。六小龄童这些付出大家要明确,更要明确这不是杨导简单要求就可以做到的,更多的是六小龄童本人的不怕苦难的坚持,和家人的支持鼓励。不要被这些溺爱的段落带偏了思维,把成功都算在杨导身上,把问题都算在六小龄童头上,这不公平。

这里还有六龄童希望六小龄童堂兄进剧组照顾儿子的桥段,也是被黑的不行

这种做法很难理解吗?

那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杨洁导演和西游记的摄像是夫妻这个大家知道吧?中央台的摄像师肯定不止这一个吧?甚至还可以从其他单位借调更好更有经验的摄像,为啥杨导组建剧组就可以用自己的亲属呢?为啥在杨导夫妻这里,就成了丈夫又是摄像,又是医生,又是护士,又是保姆,这样美丽的爱情故事,比翼双飞的幕后伉俪呢?六小龄童这里,就不能演绎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的戏码呢?杨导的小女儿后来也经常到剧组还有专人照料,最后更是以夫妻拍摄西游记令孩子无人照顾患病辍学为因,把女儿16岁领进剧组学化妆(貌似能领工资,否则没必要经过央视批准,什么编制未知)’一家人’团团圆圆。自传里这都是为西游付出的写照。但是换个人,别人谁家里就没有困难,就没有没人照顾的孩子,别人谁能把孩子弄到剧组影响拍戏?六小龄童拍戏时候被要求不能恋爱,徐少华是新婚就别离,别的演员也是常年夫妻分离舍家撇子,是不是这些人的付出比导演夫妻更大更多呢?导演夫妻甚至最终一家三口都在剧组,而剧组整天‘游山玩水’,丈夫又比妻子小好多,加上是二婚,在那个年代,这些要素在台里要引发多少非议,产生多少无谓的矛盾,这些非议矛盾最终都影响了剧组拍摄。所以杨导真不必在六小龄童堂兄这过于在意,写上一笔。谁都想有好事家里一起上,有事情身边有亲人互相有照应,父母之于子女更是如此,这都是人之常情,不应苛责,反倒应该多理解包容。至于广大看客,就更别起哄跟风黑了!

为拍西游杨导女儿耽误学业 https://www.zhihu.com/video/1084949146364059648
  • 谁是美猴王最佳人选

在这段之前,杨导还介绍了她曾经想用的另一些演员。

下面为自传节选。

我在做春节将要播出的《春节京剧欣赏会》的准备工作的同时,抽空去找了京剧的名演员李万春,希望他能推荐可用的演员,但是谈得并不投机。李万春认为孙悟空一定要用戏曲舞台上的“勾脸”,“不然就不叫艺术!”我不同意。“勾脸”?和戏曲舞台上的扮相一样,还怎么在真山真水中表演呢?至于演员,他把自己的儿子李小春推荐给我。但是李小春是内蒙古京剧团的台柱子,轻易借不出来,他的年纪也大了些,不符合我的要求

这时,我看了一位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学员董志华演的《闹天宫》。他功夫很好,年岁、身材、形象都合适,也很聪明伶俐,我很想用他,但他是实验剧团的主要演员,当年又有出国任务,剧团不借!只好又作罢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话语,认为这些人都会比六小龄童强换成他们会更好,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李小春因为年龄已经被排除了。而董志华也不是令杨导很满意,因为杨导还有这样的叙述——


同时,我想起一件事:1959年初,电视台刚开播不久,我去邀请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来台作一个讲话节目。李少春在路上对我说:“不如让我给你们唱一段,也比讲话好‘’

我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说话不比唱省劲得多吗?”

他说:“你不知道,我们上舞台习惯了,离开锣鼓经就张不开嘴!”

我又想起曾在1981年邀请著名演员叶少兰来担任我想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女秀才》中的男主演。他婉言谢绝说:“我是唱京剧的,离了‘锣鼓经’我走不了路!演不了电视剧。”(这个戏以后也没有拍成)

这些回忆加上李万春老先生的话,我感觉在京剧界似乎难以找到共鸣。这时我想起几年前我曾经转播过的绍剧《三打白骨精》。


至于六学家考证出来的绍剧团学员也就是下面的这张照片中的扮演者


我觉得单看这个图片精气神差了很多,眼神无力动作绵软。当然这不是演员青年时候的照片,也不是视频似乎说明不了什么。

不过重要的一点是,我觉得杨导见到他也依然会选择六小龄童。

为什么?我们看一下当年两人的照片!

这张老照片有点失真,但不影响两人相比。这位演员的脸型比较大,比较圆,在电视镜头中会更显得头大脸大,尤其是化妆带上头套后,侧面特写可能会更突出。而六小龄脸瘦,装扮上后360度无死角,更适合扮演美猴王。

这张图片就很好的验证了我的猜测,说明了十一龄童的扮相存在头大脸大的问题,前面六学家提供的美图我觉得有可能是经过了后期处理的精修宣传图片,不能反应真实。



还有一点该演员相貌没有六小龄童英俊帅气,六小龄童是可以演美男子周总理的,选主角按照杨导的审美主角自然是必须帅气的。同时按照杨导一人多用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六小龄童还要扮演很多其他角色,比如孙悟空的各种化身,例如下面的剧情。

被色诱的悟空化身羞涩的小和尚由六小龄童扮演,画面还是很唯美的。如果代换成十一龄童,个人觉得不如六小龄童出彩。

重要的一点,以上这些人都没有经过央视领导和专家的评审,只有六小龄童顺利通过评审并当即通过新闻公告,这是很有分量的认可。我们其实很想知道这次评审的幕后故事,如果杨导能够公开一下当时评委和领导的评议过程,应该是很有意义的,遗憾的是杨导不仅没有具体说这点往事,而且非常轻描淡写,只是提到一个副台长的认可。这背后的心理很值得玩味!

还有人用替身丁健的某些表演和作品,甚至迟重瑞剧中的猴戏,试图否定六小龄童的演技,说什么随便换个人换上那样的化妆都可以去演孙悟空。且不说这些人的表演是否能达到六小龄童的水准。但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六小龄童是开创式的表演,他的孙悟空是传统影视和戏曲表演中都没有的(不仅继承了家族猴戏,还融合了京剧等其他猴戏,影视表演,猴拳,猴棍,武术等多种艺术技术形式),而且这种开创式的表演,几十年来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美丁健不过是一个模仿者,还是一个有幸可以近距离接触六小龄童,甚至得到六小龄童亲自指导纠正的模仿者。迟重瑞也不过是表演了几个典型招式,应该也是在六小龄童的指导下完成的,根本无法胜任全部表演。

综上,网上一些人对六小龄童的攻击已经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了,不仅从人品方面攻击,更疯狂到试图对演技的前面否定,而上面几个提到的演员被他们大加利用,而忽略多年来人们对六小龄童演技的高度认同这样的基本事实,真是让人感到中国果然有一大片可以随时孕育文革的土壤,可以罔顾事实颠倒黑白丧心病狂把人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其永不翻身!


如果您赞赏本回答,请您转发到朋友圈微博等处,传播您认同的理念,日行一善,用你微小的举动影响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



再来读杨导的自传

  • 打架风波怎样解读

上面这段杨导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六小龄童形象呢?我想每个人看完之后都会觉得六小龄童贪生怕死心机重无义气吧。

我觉得这里很多人把六小龄童当成孙悟空要求了,觉得这时候他应该大喝一声轮着金箍棒出来才对。

而实际上这件事既不是六小龄童造成引发的,他也没有更多必须出头的硬性条件,他在剧组无职无权只是一个普通演员,他的年纪甚至是最小的并没有什么处理这类问题的社会经验,这件事由当事人其他领导年长有社会经验有身手的人处理是正确的,而当时现场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这里我们不能对当时的六小龄童过多的要求。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六小龄童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他说怕被打破了头没法拍戏了。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六小龄童还真会找借口,会因为他的这个借口更鄙视他。

但实际却不是!因为我在他的自传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为他这个行为做一个很好的注解!

可以看到六小龄童曾经和父亲有个约定,为了艺术生命,就不能让自己轻易受伤。可见当时六小龄童说的怕拍不了戏是真实的想法,而不宜说其是贪生怕死。

其实这种事情如果单纯的作为花絮说说也没有什么。但是如果和其他过多的类似让人产生负面评价的内容呼应,就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不相信写作者不清楚这种影响。我认为作为长辈作为合作者不应该写作传播这些负面的内容。相对照,六小龄童无论书中还是访谈,任何地方都没有流露出类似对杨洁导演的任何形式的负面表达,都是感恩感谢的话语,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来说说杨洁导演的另一个段落

  • 莫名其妙的美国义演


这里杨导谈了她组建的一次美国演出,并做了一个对比,六小龄童们没有一个参与,被说成对这样的邀请不当回事,而其他人非常热情非常卖力非常感谢非常感恩是非常珍惜!

这也是很多黑六小龄童的人的一个重要证据。

但是我觉得杨洁导演的这段文章非常不明智,暴露了她思维当中非常错误的思想。也就是别人必须围着杨导转捧着杨导感恩杨导才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而且全然不看其他各种差异因素,只用是否唯杨导为尊做标准!


首先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演出,一个私人性质组织的演出,除了杨导说的是义务演出没有报酬之外和走穴没有区别。

春节期间正是演出旺季,知名演员必然有很多演出,这些演出必然是有合同约束的,难道别人要为你的义务演出去解约?不来就是不捧场?难道杨导不了解这些,而强调别人是为了赚钱,这样描写好吗?

对有些人闲着没事,有人出路费包吃包住去美国走一圈当然很高兴尽管没有报酬。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期望要求不同很正常,但是不能用来对比,难道杨导这样的道理都不懂。

而且这里杨导还给丁健的身份做了伪造,声称他是假悟空的扮演者,这就更不适合了。


我查阅了电视演员表,不同版本的字幕都清楚的表明假悟空也是六小龄童扮演的。而丁健只能说是真假悟空的替身。两者是有严格不同的。

说到这就引发了对六小龄童说没有替身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我后面会贴和网友的互动,来说明这个替身问题。

其实六小龄童强调没有替身,一个是想表明所有的猴戏和打戏都是亲历亲为的并没有专职的替身来替他完成,更是不想出现六耳猕猴是他人扮演这种明目张胆的角色争夺和篡改。但是很遗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杨导的身上,杨导又弄出一个假悟空!

其实六小龄童不但演自己的角色,还扮演了同剧集里的其他角色。因为杨导的用人原则一贯是,人尽其用,不但自己的角色要演好,还得尽量多做台前幕后的各种工作,哪里能够随便用替身代劳呢!




有人说六小龄童打压其他的孙悟空扮演者,其实也就针对了周星驰(看某些网友的评论我觉得甚至没有针对周星驰而是张卫健),我并没看到六小龄童批评其他版本孙悟空。为此很多人对六小龄童大加讨伐,还列举唐国强欧阳奋强游本昌等人怎么对待后辈,作为对比。

这真是

  • 把老艺术家当枪使

比如这里的排名靠前的13千赞的帖子

可见这种用游本昌和郭德纲在节目中的这段对话,来和六小龄童的不能恶搞说做类比,完全是混淆视听。真要想搞清楚游本昌老先生到底支不支持恶搞,我们直接来看老先生对恶搞济公的看法不是很直观很简单吗?

那么游本昌老先生对让济公谈恋爱这种恶搞是赞同呢,还是赞同呢,还是赞同呢?







!

可见,在这些老艺术家的眼里,很多对艺术的标准是相同的。所以想用游本昌老先生当枪使的还是歇着吧,被把游本昌老先生当枪使的人迷惑的,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是怎么被别人牵了鼻子。

反对恶搞的不光六小龄童、游本昌,还有很多老艺术家,比如杨洁导演!



  • 批评其他西游作品是独霸西游?

再说说某些人所谓的不能对后辈演员说三道四!

来,我们看看大家尊敬的杨洁导演是怎么评价其他西游记的。

看看杨洁导演是怎么表述的,觉得完全看不下去,根本不担心老版会被超越。

所以杨导这是在打压后辈,是想垄断西游资源?

当然不是!只有六黑才会那样思维!

但六黑病毒感染者人会认为,六小龄童对其他的导演演员指手画脚,甚至提出要保护名著,这种行为属于独霸西游。而杨洁导演没有提出这些,甚至还表态对其他的导演无权干预。所以觉得她和六小龄童不同,自然不能说杨洁导演独霸西游。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无论六小龄童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独霸西游都是不存在的,这属于给六小龄童设置罪名,乱扣帽子。

六小龄童并不是官员没有任何权利,他可以自由的发表任何言论,他的言论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影响,即便上升到国家认可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名著保护措施,他也不是独霸西游!因为即便国家采取了保护措施,也只是反对恶搞而已,任何人只要不恶搞都可以去拍摄西游,不是别人不恶搞了就不能拍西游了,不是别人不恶搞了就只能由六小龄童来拍西游。

除非六小龄童是广电部或者是文化部的官员,通过权力设置障碍,使得别人无法拍摄西游记,只有六小龄童可以,这种才可以称为独霸西游。

即便六小龄童呼吁演西游记的必须是猴王世家,都不能说他是独霸西游,因为他喊破喉咙国家也不会认可他这种无理主张。

事实上这些年来西游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且的确过多过烂。而这些作品没有一个和无猴戏可拍的六小龄童有关。也就是六小龄童的言论对西游题材的拍摄毫无影响。所以那些信了六小龄童独霸西游言论的人,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你是不是中了某个糟老头子的邪了!

另一个层面,杨洁导演尽管表达无权对其他的导演指手画脚,但其实她的做法和言行,某种程度比六小龄童更直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六小龄童仅仅是反对恶搞,仅针对了港台的张卫健版西游,没有对其他西游剧和孙悟空的扮演者发表否定意见。但是杨洁导演却是明确的,毫不掩饰,对国内同行的没有恶搞成分的西游记,给予了否定。杨导也言辞激烈地批过大话西游等影视剧。

看看上面的言论措辞是不是很熟悉?胡搞恶搞水煮油炸!知道六小龄童复读的是谁的言论和观点了吧。

所以,杨洁导演和六小龄童在这些反对恶搞方面其实是同质异形的,这是基于他们相同的人生阅历和共同的艺术创造。当初82版西游的拍摄初衷,就是为了对抗国外对我国名著的恶搞,为了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学名著和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六小龄童对名著恶搞的反对是源于杨洁导演的教诲和影响。他们有着相同的艺术价值观。

所以说杨洁和六小龄童他们都是发表了对其他西游影视的否定意见,不管他们的形式有什么差别,都不是独霸西游!杨洁导演不是六小龄童也不是!


再次声明本文因为要批驳某些泛滥的蛊惑人心的违背真实的奇谈怪论歪理邪说,不得已讨论了有关杨洁导演的自传和相关问题,这些讨论并非刻意针对杨导,并到此为止。我想强调的是,我真的希望西游记剧组里面没有这些纷争,即便有些纷争也不要说出来。当然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问题,即便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难免心生龃龉,但家丑不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西游剧组就是一个大家庭,杨洁导演就是一个大家长,我希望时间能化解这个大家庭的一切纷争,如果有生之年都无法释怀,那么就在另一个世界里超然拈花微笑吧!

作为观者,我们就把这些纷纷扰扰当做一个故事吧,只从中获得启迪,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为我所用就好。忘掉这些纷扰,只在心里留下那群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的电视人铸就的西游神话就好!




· 要价高也是罪!

还有个排名前五22千赞的答案。理由竟然是他找六小龄童合作,经纪人要价是林俊杰的四倍就大逆不道了。六小龄童怎么就不能要价是林俊杰的四倍了?他就是要价是林俊杰的一万倍又怎么了?谁规定林俊杰是标准了?超过他也是罪过?六小龄童也不是强买强卖有能力逼着你出这个钱,这种泄愤帖子也有人赞,基本的是非都辨别不了。


如果您赞赏本回答,请您转发到朋友圈微博等处,传播您认同的理念,日行一善,用你微小的举动影响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


以下内容原文没有涉及或者涉及不多,但最近我会陆续补充进来,补充完毕我会在评论区留言提醒。所以关注的朋友可以也在评论区留言,以便及时收到提示。或者收藏本文,以后再看。

这些问题都是很多人关注的。但是我在原文中没有怎么涉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就像杨导的自传一样,我不会看到一个东西就相信,我要做一定的调查研究,要用时间去沉淀思考,要看别人怎么说,要去和他人交流碰撞思维火化。尤其是那些经过别人剪辑编排的视频,相比杨导成系统的自传,更难弄明白。所以原文只是围绕杨导自传展开。但对这些问题并不是回避,而是还没有形成可以负任的言论。现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沉淀和了解思考,基本可以给出观点了,而且是和很多人不同的观点,别人没有提出过的观点,相信是值得大家期待的。具体还需要一些闲暇时间写作,请大家关注并耐心等待。

· 灵堂卖片怎么看

这里先留白,这口大黑锅总要洗干净。之前只在评论区言论过,但经过这段时间对这个问题有些新的看法,有时间我来说,补充后我回在评论里通知。想看的可以留言。

· 替身的是是非非

同样留白,稍后补充,也可以先看下面的评论问答

· 野生铁链猴

先留白,想看的留言

· 六小龄童恶搞吴承恩于西游记?很有趣有彩蛋务必看

zhihu.com/question/5950请看此帖

· 六小龄童让恶搞者谢罪?


关于这个话题就写这么多!欢迎探讨,欢迎提出其中的错误,也欢迎发表不同意见,但务必礼貌发言,严谨胡喷!


如果您赞赏本回答,请您转发到朋友圈微博等处,传播您认同的理念,日行一善,用你微小的举动影响我们共同生存的世界!

谢谢您的阅读,希望本回答对您有所帮助,令您有所收获,而不是浪费了您的宝贵时间!

本文至少8万余字。如果您还有精力,还不过瘾,请看文后精选评论区!也欢迎您留下您独到的见解!

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user avatar   he-jing-xiu-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是因为这个?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4979684814532608

user avatar   chang-an-zhi-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幸听过章老师的演讲

讲西游记之孙悟空背后的故事

带着童年对孙悟空仰慕的那种心情去的

认真的听完后开始签售环节了

你能想到书竟然是提前签好的吗

这边交钱 那边领书 就是过了一下他的手

想合个影还被边上的助理呵斥快下去

那本书我已经找不到了~


user avatar   mu-wei-3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六小龄童可能一直没弄懂一点:

当初观众捧他,现在群众骂他,都是在维护我们心中的“孙悟空”。

为了这个孙悟空,我们可以自来水五刷《大圣归来》,可以从无声处唱起戴荃的歌,可以在猴年春晚怒骂官方不让“猴哥”登场;同样的,我们也会在有人试图污蔑、过度消费的时候去攻击他,不论是谁。我们可以爱屋及乌,但不会容忍喧宾夺主甚至鸠占鹊巢。

为什么对六小龄童的评论出现巨大转变?因为过去他是朋友甚至是旗帜,现在他是敌人。是他自己选择如此。

我们从始至终喜欢的都是孙悟空,六小龄童懂了吗?


“我演好过孙悟空。”“对。”

“我就是孙悟空。”“啊?”

“孙悟空就是我。”“呸!”


user avatar   su-lu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六小龄童倒台于“弑父”运动。答案有点长,但相信你读完之后,会对这次事件以及背后的逻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要知道,年前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的“六学家”们还在为六小龄童不能上春晚的事而“万民请命”,这是他作为老艺术家的艺生顶峰。但高潮过后就是贤者时间,升得越高,摔得越狠,当初有多少人捧他,现在就有多少人骂他。


这至少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的一切黑历史都会被随时挖出,如果现在还没人挖,只能说明还没有挖的价值和必要。而且随着语境变迁,之前振奋人心的光辉历史,也会成为被人利用的黑料,正如过去备受尊敬的艺术家,细细剖开之后也不过是“复读机”和“西霸”。


但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动力支持着网民去挖这些黑料,乃至彻底推翻六小龄童?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诸多黑料只是支线,六小龄童的倒台,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尤其是新一代人的“弑父情结”,而这是虚拟与现实场域的一种整体趋势


如字面义,“弑父”其实就是杀死父亲,这当然是一种隐喻。古希腊有一个叫俄狄浦斯的人,一生下来就被人指出有弑父娶母的命运,因此被父亲丢弃在荒野。但他长大成人之后,机缘巧合,果然做了命定之事。最后他明白这一切之后羞愧难当,亲手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就是“弑父情结”的滥觞。


要知道,男孩子生在世上,面临的第一个巨大障碍就是自己的父亲。对他而言,父亲就是强大外部世界的代言人,是强权,制度和法律,拥有对现实的一切解释权和决定权。伴随男孩的成长,由于自我控制欲和权力欲望的膨胀,他必然会经历一个阶段的叛逆期,也就是产生强烈的“弑父情结”。


这种情结的内涵逐渐外延,象征着更广泛意义上的反抗父权、颠覆传统,打破禁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本书在英美国家特别流行,是约翰·韦恩写的《打死父亲》,内容是一个男孩因为不满于父亲的管教和学校的束缚而愤怒出走的事情,表现了那个时代青年一代与传统、权威、规范等社会流行价值标准进行决裂的一种叛逆态度。这种态度也是那个时代“弑父情结”的典型代表,并一直影响至今。


在当下中国,“轼父情结”又遭遇着两种语境的碰撞:一是互联网的非集中化取向,二是既快速流动又趋于固化的社会现实,这让“弑父情结”成为更普遍化的存在。梁文道说过,弑父情结在当今国人心理结构层面表现得尤为强烈。


要知道,互联网话语权的掌控者已经是年轻人,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更为自由肆意,不愿遵从旧秩序,不愿意受旧规则束缚。不过,他们虽然已经渐渐成为现实权力阶层的主要力量,但各种权力关系中最核心力量还是由上一辈人所把控,他们成为年轻人进一步获取权力的障碍。于是,“弑父情结”开始发挥作用,很多东西产生动摇。“油腻中年人”就可以说就是一例:中年人虽然掌握着现实中巨大的社会资源,但是在网络话语表达上却属于弱势群体,于是他们在这场争斗中首当其冲被“弑杀”


因此,与其说“弑父”是年轻人对老一代人的一种打压,不如说是对旧有规则和禁锢逐渐开展的全面清洗,或者说是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对前代价值观的一种取代


而六小龄童的倒台,实际上就是这场“弑父”行动的一个个例,因为他的一些特质和表现太契合“父权”的完美形象了:


首先,倚老卖老,大吃老本

六小龄童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是《西游记》,但他后来再也没有什么优秀的代表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孙悟空”这个角色就像紧箍咒一样把他套牢。虽然他进行过一些尝试,创造了许多好角色,比如在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过年》里,他扮演一个怯懦怕老婆的化学老师,但这些角色都被孙悟空的光辉给遮掩了。挣脱的努力不得,六老师索性就躺在功劳簿上,大吃老本,张口西游记,闭口孙悟空。央视每年都播的《西游记》,看似是给他增加影响力,但实际上每一次播放都是将他往悬崖边多推一把。


其次,霸占高位,垄断资源

既然决定了吃老本,那就只能吃到底。但老本也不是这么好吃的,他必须谨防后人上位,因此害怕竞争。在他看来,别人的演绎很可能削弱自己形象的影响力,特别是《大话西游》的流行,让他感受到与时代品味脱节的“中年危机”。所以,与许多权力者一样,他要垄断资源、霸占高位,抢夺对孙悟空、对西游记的唯一解释权,甚至说出“一千个观众心中只能有一个美猴王”这样的话。这种人在社会上太常见了:他们自身能力已捉襟见肘,但却因年岁原因身居高位,视后辈为后患,对年轻人只有否定,因此成为后者上升之路的阻碍。六小龄童就是新一代人将厌恶投射的对象和靶子。


最后,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一边叫嚷着“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等于乱编”,自己却愉快地接着各种代言,消费孙悟空形象;一边讥讽周星驰的“孙悟空”吊儿郎当、不合正道,却丝毫不顾忌自己扯着公鸭嗓,在各种场合打同一套猴拳的丑态;一边高喊“弘扬中华文化”,却堂而皇之地以“剔除糟粕”的名义对《西游记》进行改编,冠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要说双标玩得六,还是您六老师最六啊。


六小龄童的这些特征,是老一代人集体特性的最大公约数。这代人是现在五六十岁我们的父辈,这可能是他们在所处时代形成的生存法则,也是在饱经磨砺后积累的人生智慧。但对于80后,特别是涉世未深的90后、00后来说,这些生存哲学显然太过陈旧,与价值观极具冲突,因而也就容易成为“弑父”运动的对象。


这么看来,六小龄童的倒台只是这场运动的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因为这场“弑父”运动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规则与秩序。但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尘归尘,土归土,老的老去,新的新来,“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摧旧叶”,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弑父”往往代表着新鲜的进步力量对既有藩篱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而这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一种动力


话说回来,作为这场运动的牺牲品,六小龄童如果想要洗白,怕是只能等到仙逝的那天了,彼时对演艺生涯的公允评价或许还能为他挽回不少惋惜之词。墓志铭会这样写:“这是一个有过争议的艺术家”,这是这代人对六小龄童最后的怜悯与尊敬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正经研究

理性思考,深度时评,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时事观察视角。


实在是太荣幸了,发在我公众号上的原文被章老师亲自投诉,

这恐怕是我与人民艺术家最紧密的一次接触。

“孩子们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但更悲哀的是成年人恐惧光明”

人生路远,只是有的人注定要活在唾骂声中终老。


user avatar   Grouponsnousetdema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其行事而言,六先生比较让人反感的还是吃相实在太丑陋。但论对社会的实际伤害,他卖书未必能赚几个钱,垄断他更没这个资本,不过嘴上喷几句+微博滥用一下虚拟权力封几个人而已,不要说罗永浩贾跃亭,恐怕连范冰冰的逃税都比不上。

但有意思的是他的言语行事里,却把一些人特有的三个元素都凑齐了:

1、口中言辞冠冕堂皇,常用“正能量”、“爱国”、“传统文化”这种概念包装自己,乍看起来非常道貌岸然。

2、惯于鼓吹一种意识形态的“大义”,每每以一种“顺我者正,逆我者邪”的大众代言人姿态,居高临下的滥用意识形态去抨击和压迫他人。

3、实际行事毫无下限,其外表的包装,鼓吹的“大义”,不过是一张画皮,当其撕下画皮之后,在名利面前的种种兽行丑态,则令人叹为观止。

喻世明言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明朝严嵩父子最猖狂的时候,有一位锦衣卫官员叫沈炼,参劾严嵩父子失败,被发往口外闲住,于是和当地百姓做了几个草人当箭靶。

却说保安州父老,闻知沈经历为上本参严阁老,贬斥到此,人人敬仰,都来拜望,争识其面。也有运柴运米相助的,也有携酒肴来请沈公吃的,又有遣子弟拜于门下听教的。沈炼每日间与地方人等,讲论忠孝大节及古来忠臣义士的故事。

说到关心处,有时毛发倒竖,拍案大叫;有时悲歌长叹,涕泪交流。地方若老若小,无不耸听欢喜。或时唾骂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其中若有不开口的,众人就骂他是不忠不义。一时高兴,以后率以为常。又闻得沈经历文武全材,都来合他去射箭。沈炼教把稻草紥成三个偶人,用布包裹,一写“唐奸相李林甫”,一写 “宋奸相秦桧”,一写“明奸相严嵩”,把那三个偶人做个射鹄。假如要射李林甫的,便高声骂道:“李贼看箭!”秦贼、严贼,都是如此。

其实六先生就是这个被众人用来出气的草人而已。


user avatar   zhang-han-67-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相关话题

  「文体两开花」是什么意思? 
  中国神话体系里,孙悟空有多强? 
  新冠疫情对公知打击大还是小,有多大? 
  怎么看待六小龄童喊话周星驰向全国人民谢罪? 
  六小龄童反对胡编乱造《西游记》,你们有什么看法? 
  六小龄童的演技是不是被高估了? 
  游客喜欢在景区刻「到此一游」是不是受孙悟空刻「齐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影响? 
  如何看待陈一发言论不当被斗鱼封杀? 
  《黑神话: 悟空》游戏的玩法是什么? 
  玉皇大帝用龙肝凤髓、熊掌猩唇招待佛祖的时候。如果敖广来拜见会不会很尴尬? 

前一个讨论
古代皇后半夜生产,会通知皇上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军阀?将军不听中央的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手下也跟着他背叛中央?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