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西医应该叫现代医学。
中医叫中国传统医学,对应的是其他国家传统医学,比如印度传统医学,印第安传统医学,非洲传统医学,西方传统医学。
这些传统医学在其发源地都有广大受众。中国人在中国,所以以为只有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并立。
………………………………
天灵盖的高赞回答满篇偷换概念,属于隐秘性较强的张冠李戴胡说八道。随便截了点开头来反驳。
(如果不是故意忽悠,就是概念混乱。)
但是,做中药化学的人,很少有人答不出——图一是小檗碱,图二是柴胡皂甙。
………………………………………………
中药化学其实跟中医没什么太大关系。这种植物天然就存在,仅仅是中医书里出现过并使用了而已。这研究方法属于现代医学(俗称西医)。
研究这个的专业人士,它们的一级学科是中药学。
注意它是姓“中”的。
………………………………………………
这种姓中毫无意义,跟中医理论八竿子打不着,也不是按中医理论描述的原因在发挥作用。中医不是前面有个中就叫中医的,中医有自己的玄学理论体系。
西医为什么答不上来?
…………………………………………
给一个分子起个名字,西医就答不上来了?
分子式都写出来了,还答不上来?莫名其妙。张冠李戴胡说八道。
因为它本来就是中医学的研究成果,不是西医的。
………………………………
这是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随便扯个草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各种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研究他们药用价值。
此回答中到处是给中医贴金张冠李戴的东西。
他例举的东西其实差不多就是废医验药的东西,是对传统医学淘汰的过程,是有效天然药物从中医理论体系脱离,被纳入现代医学体系的过程而已。这都能吹成中医的功劳??
“现代医学”只是近些年来在关于中医问题的争论中,为了纠正“西医”的错误命名而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讨论过程中不必要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纠缠。
事实上“现代医学”也不是一个准确的称呼。
首先,“现代”的范围是变动的,它只针对我们当下的语境,被叫做“现代医学”的这个东西,是伴随科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从17、18世纪就开始奠基了,比如哈维的生理学、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学的建立、病理解剖学的建立(解剖学就更早了)……这些都不是发生在我们的“现代”;
其次,我们现代人建立的“医学”也不止一种。比如在美国流行的“替代医学”就有好几十种,其中很多都是现代人发明的,比如电磁能量疗法、颜色疗法…等等。
@天津卫张二掰 对“现代医学”总结得比较准确,这里我借用一下:
以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为指导思想、现代统计学与逻辑学为决策依据的,旨在解决人类健康和卫生问题的学科。
这个学科应该叫做科学医学(Scientific Medicine)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1932年就提出了Scientific Medicine的概念
在英文的语境中,它通常就叫Medicine,而在需要与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做出区隔的时候,它就叫Scientific Medicine(科学医学)。
按照这个命名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医应该称为“阴阳五行医学”,和“科学医学”的命名方法一样,用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方法来命名。
阴阳五行医学属于传统医学的一种,所有的传统医学都属于替代医学,而替代医学还包含了传统医学之外的所有非科学医学,所谓的“替代”正是指科学以外的替代选项。
不管是阴阳五行医学还是阿育吠陀医学,甚至是任何怪力乱神,科学都可以把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只要研究过程使用科学的方法、严格遵守科学的规则,其结果就会被科学共同体认可,被纳入科学的范畴,或者换句话说,这样的研究结果在客观上就具备了科学性,无论研究者或者旁人主观上是否接受它不再属于阴阳五行医而成了科学的一部分。
当这些概念明晰之后,我们判断一个医学成果究竟是属于科学医学还是阴阳五行医学是不是就容易多了?比如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究竟是用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还是阴阳五行的指导思想呢?
1,
“魏变法强三代,秦变法强七代”,此说到底有什么出处不清楚,但严格上讲应属历史发明范畴。
这段文字暴露出了2个史盲级的误解:
一是误认为东周时期的变革是在一次孤立的变法活动中完成的;
二是误认为变革的红利期可以简单到用伦理辈分概括。
客观上讲,上述误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学历史课本的章节划分——并不是说课本有大错误,而是由于内容过于精炼及特定章节划分因素让一部分中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刻意迎合,使这一误解进一步加深。
具体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在低龄的朋友当中,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朋友在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后会有颠覆性的认识,另有一部分不大喜欢学习或中枢神经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的朋友会极力排斥和自己臆想有冲突的客观事实,最终形成了网络上“秦教徒”的普遍亢奋及普遍被嘲弄的现实。
2,
有关“魏变法强三代”的说法,提出这一观点的朋友大抵没有认真看过年表。
李悝变法正式执行的时间节点在魏文侯最末期,如果真要捅到“三代”的话,那应该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三朝。
即使纠正一下,矫正为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朝,也有大问题:
一个是魏文侯一朝整体在李悝变法之前,而魏国的衰落事实上正是在李悝变法之后的魏武侯一朝开始的;
另一个是魏惠王一朝在中期就已一落千丈,强势期根本凑不到一朝。
总之,“魏变法强三代”是不成立的。
3,
“秦变法强七代”也有大问题。
其一,秦公室作为周代古老封建主(或奴隶主)之一,最迟在秦武公也已经开始了变革活动,且在东周时期一直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强国,显然超过了“七代”;
其二,战国前期的秦国虽整体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林剑鸣语),但相比于齐、楚两国而言,秦国在与魏国对抗时的处境明显好太多,秦灵公、秦简公对魏国还有强有力的反击,说此时的秦国不“强”无疑是荒谬的;
其三,秦国在秦献公时期就已经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步,在秦献公末期,秦军对魏国的攻击已经相当凶狠,但凡稍微查一查地名,也能看出当时秦军的攻势绝不亚于秦孝公一朝,把秦国“强”的时间节点定在秦孝公一朝也是不合理的;
其四,秦二世一朝其实也不能说不“强”,当时秦军打到赵地被纵军击败,其实和秦昭襄王一朝、秦庄襄王一朝的情况也差不多,秦被灭这是在秦王子婴——从这个角度上看,应该一直捅到“强八代”才对。
总之,这一观点和“魏变法强三代”一样都是错误的。
4,
客观上讲,秦魏两国之间的此消彼长有多种因素,变革只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肯定一点,秦国的变革应确比列国更为彻底,具体原因当于秦国本土士人并不兴盛、朝中多由外籍士人充斥有很大关系。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忽视其他因素,比如魏国地缘环境的绝对劣势,比如特殊外交环境下的大势所趋,等等。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秦国在战国末期也并不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当时仍在吸取中原的变革经验。
当然,你非聊某些影视作品或某个不太负责任的纪录片里的一些内容,那当我没说。
打个岔,《韩非子》那段说的是军功赏罚的落实情况的区别,不是军功系统有或没有的区别。
5,
不过,你要非站在“老秦人”或者“秦吏”的角度,那肯定是另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