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乾隆算是清代帝王第一人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ai-tou-hui-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有人提到胡中藻案,清高宗在乾隆二十年二月才交代广西巡抚卫哲查办,三月就定罪了;意思清高宗似乎并没有进行长期准备。

这可能是只知其一了。

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帝以密旨的形式让广西巡抚卫哲密查胡中藻,同时还让陕甘总督刘统勋密查鄂昌;三月就在朝堂上公开宣判了?效率有这么高吗?

事实上清高宗自己在《准军机大臣奏裘曰修革任,饶学曙降级,余依议谕》里就提到他早在乾隆二十年以前就命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蒋溥秘密阅读胡中藻诗集,寻找胡中藻罪证了

“朕原特交蒋溥密办,事阅数年”。

胡中藻诗集是乾隆十七年刻印的,《孙嘉淦伪奏折案》是乾隆十八年结案的,综合来看,清高宗在《孙嘉淦伪奏折案》结案前就秘密让蒋溥查办胡中藻诗集了。


清高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几乎是东方专制主义之下完美君主的典范。

他才不是清代帝王第一人,他是治平帝王第一人;

有的时候我都感到奇怪,一个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锦衣玉食的太平天子怎么会如此冷酷无情,又如此深谙人性阴暗面?

清高宗之所以说他“模版”,就在于他身上没有什么人性存在,从任何角度看,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帝王,而不是一个人。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也十分冷酷无情,但是好歹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还是舐犊情深,虽然纵容儿子们是个老双标,但不失为一个好父亲。

清高宗不是,他不但能“骂死”自己皇长子,而且皇长子死后好几年还不忘奚落自己长子原本就是“废物”。

他一度钟爱自己皇长孙,可皇长孙一旦违反了他制定的规则,立刻剥夺一切荣誉,根本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他是如此的凉薄,以至于只有清仁宗那样真正天性忠厚老实循规蹈矩的儿子才能经得起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考察。

清高宗第二个特点是“无限进化”,当然这有点夸张,但是他确实做到了“吃一堑长一智”,几乎清高宗每吃一次亏,他总能总结经验教训,永不再犯。当然,每进化一次清高宗身上人味就少一分。

比如“弘皙谋逆案”发生后清高宗立刻制定了清代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宗室控制规则,严格到皇长孙因为接受五品郎中的礼物而永远失去皇位继承资格;清代宗室气焰是在清高宗时期被彻底打下去的。

以至于清高宗死后若干年,宗室们一作奸犯科就爱说“此事如果犯在高庙在时,宗籍必定不保。”

比如《孙嘉淦伪奏折案》事件后,清高宗立刻就重新拾起“文字狱”这一利器,从此,终清高宗一朝,朝野除了“吾皇圣明”外再也没有人敢于私下议论清高宗。

第三个特点是清高宗这个人有非凡自制力。

《孙嘉淦伪奏折案》可以说是永远改变了清高宗“三观”,清高宗对幕后黑手可以说是无比愤怒;在《孙嘉淦伪奏折案》正式结案前两个月清高宗已经锁定了幕后黑手是鄂尔泰政治势力里的胡中藻与鄂实。

清高宗没有像一般帝王马上雷霆万钧的发作,而是整整翻了两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终于找到“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个把柄。

清高宗以“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谓其悖逆诋讪怨望之处甚多为罪名处斩了胡中藻,鄂实也赐自尽。

清高宗生生忍了两年时间,翻遍了胡中藻各种文集找证据,然后通过司法程序合理合法的杀了两年前就想杀的两个人。

对于一个理论上具有无限权威的帝王来说,能花两年时间“构陷”臣子,这不得不说是具有非凡自制力的表现。

另一个体现清高宗自制力的就是他通晓蒙语、藏语,学过英语的都知道学习语言是相当枯燥的事情,清高宗能通晓蒙语和藏语着实是下过苦功的,虽然占了通出一源头的便宜,但还是很了不起。

第四个特点是清高宗见微知著的能力着实了得。事实上法国大革命发生一年后,清高宗就通过传教士了解了详细情况;清高宗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没有像听传奇故事一样听过就算了,而是立刻下诏要求全国督抚排查自己辖区内“反动会道门”。

虽然清高宗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角度十分“清奇”,但是不得不说他见微知著的本事还是很了得的,尤其嘉庆元年发生了“白莲教起义”更应证了清高宗“先见”。

最后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清高宗可能是中国帝王里因反贪处死三品以上高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都没有因反贪处死过这么多高级官员。

但是当清高宗晚年倦政后他又可以毫无心理障碍的培养出和珅这种幸臣。出台议罪银这种恶法。

这一点真的和清圣祖康熙帝很不一样,清圣祖康熙帝其实是一个“很单纯”,很好懂的皇帝,清圣祖一辈子追求就是要像世人证明“夷狄也能成圣君明主”,所以清圣祖康熙帝特别好名,他晚年否决“耗羡归公”的提议,理由就是“加派之命,朕岂受乎?”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第一人啊,爱新觉罗弘历是第一高龄的清朝帝王,也是实际执掌国家第一久的清朝帝王


user avatar   pearlphoeni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乾隆当皇帝,最拿得出手的两个大招,一个是斗权臣,一个是堵老百姓的嘴。

众所周知乾隆他爸爸雍正非常喜欢搞一些类似于“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的形象工程,其实四爷对大臣们还说过比这更肉麻的话:朕即位以来,朝内的大臣,一日不曾相离者,惟卿一人;虽是君臣,情同契友。被皇帝表白的这位大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是安徽人,康熙的秘书出身,雍正上位后,张廷玉步步高升,做到大学士和军机大臣,雍正对他宠爱到什么地步?临死前特地留下遗嘱,让儿子(乾隆)在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到阴曹地府继续伺候自己,一直到后来的辛亥革命,整个清朝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汉人,也只有张廷玉。

乾隆朝的前十年,大臣们分为张廷玉和鄂尔泰两派,当然这两派并不是单纯地以汉臣和满臣划分,鄂尔泰的党羽里有汉臣,依附于张廷玉的也有满臣。乾隆一开始采用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一直挤兑鄂尔泰,而对张廷玉这个三朝老臣非常礼遇,还特地写诗赏赐:潞国晚年尤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张廷玉能混到这个位置,当然心里明白乾隆这个笑面虎迟早会收拾自己,鄂尔泰死后,他就趁着参加宫廷新年宴会的时候找乾隆请求退休,说我都快80岁了,996实在干不下去了;但乾隆不准,对张廷玉说我爹对你多好啊,你现在咋能说不干了就不干呢?为了报答我爹他老人家,你得学诸葛亮哇。张廷玉心想你这就是要我干到死啊?他小心谨慎了一辈子,这次也不知怎么了,竟然纠正领导说:人家诸葛亮是碰上阿斗这样的废物,才当个社畜累死的;我比诸葛亮幸福,盛世明君啊,当然可以放心大胆地享受生活了。

张廷玉可能觉得自己说的这话非常有水平,奉承皇帝是鸟生鱼汤,但到了乾隆耳朵里全变味了:敢情你想不干就不干,你算老几啊?他毫不给张廷玉面子地反驳说:你这是一个配享太庙的大臣应该说的话吗?张廷玉也是老狐狸了,一听乾隆把话说到这份上,马上摘下帽子、跪下痛哭流涕,把领导责备他的话堵了回去。乾隆心想大过年的,你这是给我嚎丧呐?就让太监把张廷玉拉起来扶了出去。但这还没完,第二天乾隆就给全体大臣下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要退休的这件事详详细细地给每个人讲了一遍,这就等于公开扇张廷玉的耳光,而且也明确告诉大家:你们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奴才,我让你们站着,你们就别想着坐下,少说话,多磕头,老老实实干活,不要给脸不要脸。

张廷玉就这样又撑了一年,身体实在不行了,又找乾隆提出退休,乾隆说那好吧,咱俩撒哟娜啦吧,张廷玉也不知道皇上怎么就突然发善心了,高兴得回家就收拾行李,但转念一想,皇上去年暗示我说不能既当婊子又立牌坊,万一我退休了、皇上不让我配享太庙了怎么办?他可能也是得阿尔兹海默了,竟然写了一封奏折给乾隆,要求皇上落实他死后能去阴间陪伴雍正的资格。乾隆看到这个奏折后大怒,又写了封公开给全体大臣的上谕把张廷玉夹枪带棒地损了一通,最后说为了尊重我老爸的选择,还是开恩让老张死后下去陪他老人家。但他又把一份历朝历代配享太庙的名臣名单下发给张廷玉看,言外之意就是你也不撒泡尿好好照照自己。张廷玉还哪敢再废话,谢主隆恩之后赶紧卖掉北京的房子回老家,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学生、皇长子永璜死了。

乾隆对他的儿子们其实并没太深厚的感情,但这不妨碍他要求别人必须为他儿子的死沉痛哀悼,张廷玉就倒霉地撞到枪口上:你是我儿子的老师,结果我儿子死了,没见你多难过,相反还要跑路,真不拿我们爱新觉罗家的人当黑社会了?于是召集群臣开了一个大会,讨论张廷玉多年来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的态度问题,又问了一个问题:钥匙5块钱一把,你们说张廷玉配不配?大臣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配。张廷玉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打了一辈子的工,结果搞得灰头土脸地退休,别说配享太庙了,连爵位也被剥夺了。他回到老家后就隐居起来,当地的官员也不敢来看他,但即使沦落到这般田地,乾隆也没放过他。没过多久,在遥远的北京,有个御使参奏四川学政朱荃的老娘死了,却没有按照惯例辞职守孝,而是为了仕途,隐瞒了老娘的死讯。乾隆大脑里的联想功能特别发达,他想起了朱学政的儿女亲家叫张廷玉。

乾隆一查,发现张廷玉和朱荃结为亲家,就是在自己的乾隆朝。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张廷玉不把自己这个领导放在眼里啊。他派内务府大臣率领兵丁去安徽抄张廷玉的家,把他爷爷和他爸爸以及自己这50年来赏赐给张廷玉的字画、珠宝全都收回来。抄家结果让乾隆很吃惊,张廷玉是个清官,位极人臣,家里却没几个钱,也没有多少田产;皇帝赏赐的字画、珠宝全都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更出乎意料的是,张廷玉在日记和书信里,写的都是对皇帝的感恩和热爱。乾隆是踢皮球的高手了,他问大臣应该怎么处理张廷玉,大伙都说张廷玉这个老骗子太不是东西了,竟然辜负皇上的恩情,找了这么一个亲家,应该抓起来咔嚓了。乾隆一摆手:要以德服人嘛,他是对不起我,但我不能对不起他,就这么算了吧。

张廷玉虽然没有被治罪,但身败名裂,他在朝中的派系树倒猢狲散,成为一盘散沙。张廷玉在老家又屈辱地活了几年,终于死掉了。乾隆看火候差不多了,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下旨说毕竟我老爸的遗嘱里写明要张廷玉配享,我是个孝子啊,不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愿,所以张廷玉的事就翻篇了,就让他进太庙吧。然后又写了一首诗来表扬自己: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若有知,犹应感九京。意思就是说张廷玉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但是我又这么地宽宏大量,真是一个好皇帝啊,张廷玉现在在阴间肯定正对我烧香磕头呢。

乾隆对大臣们冷酷无情,对老百姓们更没有一丝半点的仁慈。

乾隆38年(1773年),为了弘扬盛世的主旋律,乾隆下令编修四库全书,并要求全国人民踊跃献书给国家,当然编书的目的是为了禁书,收上来的书中如果有负能量的,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顺便就销毁了。但各地官员们也是多年来官场中摸爬滚打一路混过来的,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把自己辖区中有问题的出版物交给皇帝?对此乾隆非常不满,正好在这个时候,江西发生了王锡侯案。

王锡侯是个60多岁的老举人,家里很穷,就编了一本叫字贯的字典卖钱,勉强度日。结果新昌县有个叫王泷南的清朝小pinky,他向县令举报说这本字贯大逆不道,应该法办作者。县令说这就是一本普通的字典,什么地方大逆不道了?王泷南说:这本字典的序言中写了康熙字典检索不太方便,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而他的字贯里则把同义字都放在一起,方便查找。不知道是这个县令的水平不如王泷南高,还是他不想小题大做,就说这也没什么大逆不道吧?王泷南着急起来,连忙说,康熙字典是圣祖御制,王锡侯一介草民,敢说康熙字典不方便检索,这是赤果果地大逆不道哇!县令这下也不敢捣浆糊了,连忙把这个举报案上报给江西巡抚海成,海成又上报给了乾隆,并附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本书无其他悖逆之处,建议革去王锡侯的举人身份。

但乾隆对海成的处理意见非常不满,因为他在字贯中又找出举报者王泷南、江西巡抚海成没发现的一处反动言论:中国统治者的名字都是不允许被老百姓们提及的,王锡侯在编这本字典的时候,还特地提醒读者玄、烨、胤、禛和弘、历这六个字千万不能写全、或者改用其他同音字,得避讳。

乾隆很生气:你把我当傻子吗?你说这六个字不能写,但为啥你自己还写?

可是编字典,又怎么可能不把这六个字写全呢?这个乾隆就不管了。

于是王锡侯案成了特大逆案,王锡侯本人被判凌迟,儿子和孙子共7人被判斩立决,妻子、儿媳及未成年的孙子发配为奴。后来皇帝开恩,王锡侯的凌迟改为斩立决,儿孙的斩立决改为斩监候,也就是可以在牢里多活一段时间,秋后问斩。王锡侯家破人亡后,根据新昌县县令的报告,王家所有家产、包括锅碗瓢盆和小猪母鸡在内,总价值60两银子。

江西巡抚海成因为一开始轻判王锡侯,被乾隆认为是玩忽职守、包庇逆犯,结果也被判为斩立决,后改称斩监候;他的上司、两江总督高晋也被牵连,降了一级。

至于举报者王泷南,史书上没说他后来怎么样了,可能在混知乎。

乾隆45年(1780年,美国那边华盛顿正在打独立战争),广西的一个叫吴英的老秀才守在布政使出行的路上,献出一份自己写的治国方针请布政使大人过目。在历朝历代,一些考不上功名、又没钱捐官的读书人都会通过给官员献自己写的书或文章,谋求一个上升通道。但这次吴英倒了大霉,布政使随便一翻这篇文章就看到里面有两处犯了乾隆的讳“弘”,当场下令把吴英五花大绑押入大牢,并上报广西巡抚。巡抚也很重视这个案子,马上派人抄了吴英的家,把老头子的家人全抓了起来,甚至连老头子进城住的客栈老板和店小二也抓了,并且严刑拷打。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吴英生逢盛世,不安分守己、竟敢妄议国政,还冒犯皇上圣讳,以大逆罪凌迟处死;吴英的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年满16岁,以连作罪斩立决;吴英和他弟弟家的所有女眷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发配为奴。

这份判决书交到乾隆手中之后,乾隆经过与大学士们的慎重讨论,维持主犯吴英的凌迟与女眷、未成年人被罚为奴的原判,只是把吴英的儿子、弟弟和侄子们的斩立决,改为斩监候,当时是9月,也就是说这几个人可以多活半个月,以示皇帝的龙恩浩荡。

献治国方针是妄议国政,献普通的文章也不行。

有一次乾隆去给老爸扫墓,有个山西的秀才冯起炎在路边探头探脑,当然连皇上的车驾都没看到、就被侍卫们抓起来了。这个家伙献的是自己写的关于诗经的论文,类似于现在专门卖给小学生的那种唐诗三百首注释,水平很差,但献文章的动机却让审案官员们暴笑:这位冯秀才看中了自己两个表妹,一个13岁,一个17岁,他想都娶了,但家里没钱,而且两个姨妈(是的,是两个姨妈家的两个表妹,不是一个姨妈生的两个表妹)也不会答应,于是就想起皇帝了,戏文里都说了,才子向皇帝献书,皇帝爱才,赐锦冠玉带,就可以奉旨成婚了。

乾隆拿到主审官呈上来的案卷后哭笑不得,特别开恩宽大处理,当然这个开恩不是他派人去给冯秀才说媒,而是免去冯秀才的死罪,仅仅是刺字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最后提一下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所销毁的禁书。一开始被烧的是记录满清入关后烧杀抢掠等暴行、表达不满情绪的民间野史笔记、文件档案;

然后是宣扬华夷之防、有反清思想的书籍;

以上两类其实已经被乾隆他爷爷和爸爸烧得差不多了,乾隆查缺补漏、斩草除根,把检验标准提升到书中有“虏“、”戎“、”狄“、”胡“这些敏感字的高度;

再到后来,提到明、清也不行了:

乾隆42年(1777年),江苏发生了一起文字狱。一个叫蔡嘉树的农村无产者为了霸占当地地主徐家的田地,向官府告发徐家老太爷徐述夔写过一首反诗: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江苏布政使陶易说你是文盲吧?这句诗的意思是明天早上展翅高飞上天堂。没想到这个案子上报到朝廷,乾隆对陶易说你们的革命警惕性太差劲了,这么明显的反清复明看不见啊?于是徐家家破人亡,徐述夔和他的儿子当时已经死了,被开棺戳尸、枭首示众;徐述夔的5个已成年的孙子斩立决,后改为斩监候;3个孙媳和2个未成年的曾孙发配为奴;连带着没有及时发现这个谋逆大案的江苏布政使陶易也被判为斩监候,不过没等到砍头就病死在狱中了。

最后,就算不提“明”、“清”,只要认定文字内容有问题,也要被砍头。浙江人卓长龄出版了一本诗集叫忆鸣集,被人举报说鸣和明是同音字、忆鸣就是思忆前明的意思,卓长龄和儿子当时也已经死了,他的孙子卓天柱替爷爷掉了脑袋;湖北人石卓槐写了几句诗“大道日已没、谁与相维持“,被组织认定是恶毒攻击国家吃枣药丸,凌迟处死,成年男性家属斩立决,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家属发配为奴。

就这样,中国进入了一个琴瑟和鸣、水到渠成的盛世。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乾隆在驯养臣民的奴性方面,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清朝帝王中的第一人。

(本文史料来自于张宏杰所著饥饿的盛世中第四章:权臣的结局和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需用重典)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为什么能崛起?为什么进入16世纪以后,再也没有遇到马尔萨斯陷阱?有人说是工业革命,有人说是美洲带来的高产农作物,其实这都没有说到要点上。

因为工业革命是在乾隆晚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欧洲的农业水平还不如中国,至于高产的美洲作物,中国也没有比欧洲晚多久,就也获得了推广。

真正的原因是,欧洲通过开发殖民地,把大量的剩余人口,移往了这些地方,从而推迟了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然后等到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他们就不在乎这个问题了。

实际上清代也有这个机会,但是他们却没有抓住。如果清政府能早点开放向东北和新疆移民,鼓励向东南亚移民,清代的危机至少要后推几十年,历史很可能就会发展的不一样。

清政府最大的错误是,把东北当作他们的龙兴之地,长期不允许汉人向那里移民,同时把移往东南亚的中国人,全部视为叛徒,没有加以保护,使清朝的人口增加,全部集中在了内地。

清代耕地的增加,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已经停滞,可是人口却依然源源不断地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直线下跌,就掉入了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所以从乾隆晚年开始,农民起义就不断爆发,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危机。

如果早点开放向东北移民,鼓励向东南亚移民,至少能疏散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就会极大的缓解社会矛盾,推迟马尔萨斯陷阱的到来,随后的历史发展,就很可能会有变量。

乾隆虽然收复了新疆,可是新疆后来的所有问题,却也都是他埋下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准汉人向南疆移民。

兆惠击败了大小和卓,收复南疆以后,实际上由于长年战乱,新疆人口损失严重,总计不到30万人,空闲的可耕地,可以说是非常之多。

如果清政府在这个时候,有计划的从内地迁移四五十万贫民来到南疆,就会改变南疆的社会结构,当时这种事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湖广填四川,就是完全由政府组织的。

这样会带来几个好处,第一,通过汉族农民的到来,可以提高南疆的生产力,通过向他们征税,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摆脱财政上的沉重负担。

第二个,改变宗教信仰,人口比例,驻军来源,让伊斯兰教在南疆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后来的多次宗教叛乱,就不可能会发生。同时也避免了战争带来的巨额开支,从而减轻内地的社会矛盾。

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果同治年间,新疆没有发生动乱,左宗棠没有花几千万两白银来收复新疆,那么这些钱,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就会用在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上了,那么中国后来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同。

可惜的是,清代的人没有这个远见。

当时乾隆虽然小规模地向北疆移民,可是为了安抚南疆的穆斯林,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他禁止汉人向南疆移民。

他以为单纯通过提高穆斯林的生活水平,降低穆斯林的税赋,穆斯林就会对他感恩戴德,他错了!

穆斯林社会的舆论权掌握在阿訇手里,而阿訇和儒家统治阶级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有阿訇在,不管你对穆斯林老百姓有多好,穆斯林迟早都会被他们煽动起来,反对儒家文明。

还有,穆斯林的朝觐制度,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忠于中华文明,他们会天然地和阿拉伯文明站在一起,他们的心永远在麦加。

阿訇和朝觐问题不解决,伊斯兰教不实现本土化,冲突的种子就随时存在,即便政府做的再好,矛盾也无法化解,它只是暂时被压下去而已。

所以在当时的治理水平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而乾隆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从清代中期开始,当穆斯林的人口迅速增加,伊斯兰教的力量壮大以后,叛乱就再也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

新疆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的穆斯林叛乱,不仅仅让国家损失巨大,也让南疆的穆斯林,始终陷入了窘困和悲惨的境地,说到底,都是乾隆当年限制移民造成的。

——摘自《晚清沧海事》


user avatar   fu-ci-zi-xiao-kang-xi-di-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皇太极要比他强太多了,在皇太极面前

乾隆算什么东西,唐宋高宗,一个懦弱一个卖国,乾隆虽说不占这个但白莲教能脱离关系么?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老老实实比谁活得长吧。


user avatar   man-man-de-ma-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chang-yan-xiao-83-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说呢,法学本科,月薪500元就别去了。真丢不起那人。你得有点傲气不是。

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年毕业的,原来叫中南政法学院,湖北是二本,外省算一本。后来政法与财经合并,变成211。中南政法学院原为五大政法学院之一,在南方厉害,广深司法系统好多师兄都是中南政法一脉。02年底,班主任劝我在本校保研,我当时不肯读书了,主要是心思不在课本上了,想去大城市发展。

我老家在苏州,跑去苏州人才市场,本来投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法务岗,结果人事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清华北大人大的法学生简历有很多,还有研究生呢。

我心想,HR的嘴,骗人的鬼。北大和人大就算了,03年的清华法学算是个什么东西,清华文科恢复才几年,也来苏州抢饭吃?清华呢能有几个法学毕业生在苏州?心里骂归骂,牌面上打不过,在中国,清华两个字砸死人呦。

当时苏州人才市场上,我还投了一个张家港国泰外贸公司。我是国际经济法系毕业,专业极其对口,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是熟练的,再加上刑事民商各类法律护航,还是很香的。人家外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说了,张家港和苏州一样,都是苏州。本乡本土的,做外贸来钱快。

我对他后半句存疑,将信将疑,于是去张家港一看,待遇还是不错的。第一年保证不低于3万元,保证月薪达到2500元。公司有单身宿舍,可以选择住公司,我在张家港还有亲戚,可以选择住在亲戚那里。这个价位在2003年应届本科生里面,大概算是顶着天花板了。国泰里面的人还说,外贸系统来钱快,据说开单以后,还有按单提成,乖乖,算起来钱景可观。但我那时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一门心思想去北京。

04年,我就去了北京,当北漂。我北漂第一份工作是1900元,转正后2200元。还不如苏州老家辖下——六线城市张家港的外贸公司的水平。我想,既然北漂了,就忍忍吧。人生地不熟,咱还得奋斗。

05年,老家在北京发展的发小先买了房,叫我去看。我看了眼馋,销售也机灵,发展我跟着发小一起买。于是,我家里出首付,在北京南二环买了一套房,我还贷款,月供2000元。这时候钱就不够用了。巧了,公司涨薪,涨到2700元。我心里还是不满意,我还得打魔兽不是。80后年轻的时候,还是挺看眼前的,这样是不对的。我那时候就开始想办法找工作,跳槽。

06年,最终还是跳槽了,谈了个月薪4000元的工作。好,这下和我父亲供我读大学时候的薪水同一区间了,他一个处长03年才4000元一个月。我出道不过3年,我也4000元一个月。于是,人飘了,志得意满。我父母都是民航系统的,我们民航子弟,去天津民航学院,分配到南通兴东机场,一个月才能拿到900元。后来航油系统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给并购了,他们又托了关系,挤破脑袋进了中石化。

后面一切就比较自然了。反正03年出道那会儿,起步比不上97级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包分配,我是99级,里外里就差了两年,就得自己找工作。

但是,但是严肃的说,我们那一届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干什么都能干成。同学里面检察官居多,文科女生多嘛,女生都喜欢进检察院;不管男女,做法官的都很少。考公务员的也有,工商、税务、海关、边检、城管……都不乏其人。

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进银行,我们班在银行系统的,比去公检法司的加起来还多。那时候刚开始发展股份制银行,民生华夏汉口一大堆同学在里面。金融系统里面,做股票证券也是一个方向。还有同学去搞煤炭和钢铁贸易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我们各有各的工作岗位,我们都有美好的人生。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贴吧著名清粉的下列言论,只有大清和欧洲的战争才叫战争吗? 
  如果大清不向英德两国购置军舰,还能向哪些国家购置军舰? 
  甲午战争时,清廷修建颐和园耗费巨大,慈禧太后在这中间有多大责任?光绪不是亲政了吗,为什么不积极组织? 
  慈禧的《向万国宣战诏书》是真实的事件还是谣言呢? 
  为什么现在人们对清朝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呢? 
  清朝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吗? 
  面对西方列强时,清朝与明朝谁的抗压能力强? 
  为什么好多人都黑清朝? 
  崇祯若能联合所有藩王一起抵抗李自成和满清,他会成功吗? 
  如何评价易中天因为批评乾隆而被乾隆后裔投诉? 

前一个讨论
古希腊语普通的ρ和粗气的ῥ是否可能是闪音和颤音的区别?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网上羡慕长沙房价的非湖南人都不去长沙买房?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