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visualv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不可能。

「还不断有人相信」——人的精力总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有足够的辨识能力。更何况,现实分布是绝大多数人在所有科目上都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

「谣言不断出现」——有人相信,同时人们的信任会带来利益(金钱、流量或哪怕仅仅是虚荣心),那么就会有谣言不断出现,简单的供需关系。

这个问题本身倒不是完全不可解,最粗暴的思路是仿效禁毒,对散布谣言者处以重刑并大幅增加执法力度,但很显然类似解法带来的社会问题会远大于它能改善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与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尝试改善一下「相信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以我个人观察而言,一手谣言的散布者,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最基本的为名为利,有单纯的愉快犯,有自诩钓鱼的业内人士,甚至有可能真就是看错或者误解了点什么。如果又不能搞一刀切,那么在这方面做尝试无疑是低效的。

但到了终端用户的二手传播这里,传播一条信息的动机却大多数情况是固定的(少部分例外,我理解为纯粹的公益心):传播它,提升或强化了当事人的某种社交形象。无论热心网友(凸显正义感),知乎键政家(强调自己的立场),还是各种中老年微信群(表现关心)皆然。显而易见的,作为终端用户,很难从谣言的传播中获取到任何切实的利益或流量,取而代之的则是大多数人都试图在借传播某种信息来表现自己(的水平、观点或立场等)。

这意味着:如果我点赞一条复杂的数学科普,那么有可能是我真的看懂并认同它所讲的,但也实际上包含了「我能看懂这么复杂的东西我很牛逼对吧」这一信息;如果我关注了某个热点社会事件,那么有可能是我真的关心这样的事件和相关群体,但也部分意味着「我这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快夸夸我」——并且诚实来说,其实我们也没办法在实践中完全准确地区分这两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有一套蛮准的看人方法,但很显然它是私人的并且也远远不是100%准确)。


那么回到这个二手传播动机——传播它,提升或强化了当事人的某种社交形象。我认为,降低这个动机的期望,至少是看起来路径最短的,并且相对有可行性的一个方案。如果社会普遍认为传播一条「谣言」对自己形象的改善是负数,那么没有人会去传播它——就像「上班族不太可能在工作群里发色图」一样是个简单的道理。

但也很显然的……这在实践中绝非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简明言之:只有当社会上「求真」带来的形象加值,普遍高于其它因素带来的形象加值时,这个方案才会水到渠成。

以一些谣言重灾区的中老年微信群来说:转发一条谣言是关心你的体现,尽管它是谣言,但当事人还是关心你——当事人关心 > 当事人求真——转发二手谣言的人认可这一点,接受二手谣言的人也认可这一点。你不认可,但你说不上话。那这事就死结了,解不了。

再以「唯屁股论」盛行的知乎(其实网络环境如此,只是找个熟悉的典型)来说:是谣言又如何?爱国谣言怎能算谣言?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如何看待我国新冠肺炎患病率、病死率全世界最低?):我国真的是「患病率、病死率全世界最低」的那个吗?但如果不是的话,它重要吗?

这很显然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并且可以预见它是难于调和的:认为「求真」总是高于其它因素的人,和认为「求真」并不是最该关心的那件事的人,他们都客观存在,这里似乎也很难有适配的道德判断——道德观可能都不一样。

但我认为它不影响我此前的判断:只有当社会上「求真」成为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重要性远远高于其它传统意义上的美德时,谣言的传播才可能在「相信后」这个步骤得到遏制,并在之后由下而上地对整个谣言产业产生影响(因为它降低了发布谣言的利益)。这当然是困难的,但我想它至少看起来是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以上正文。以下括号内与本篇主旨无关,不必阅读。




(实在抱歉但最后我还是想辱曹。

至于为什么不求真,海量专,精确算,比我懂,比你懂。)


user avatar   wu-yan-zu-7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论前置:只能尽量,无法根治。

来答一下,并以疫情期间出现的巨大谣言库为例子来辅助说明,结构上是先“为什么”再“怎么做”。

谣言为什么会不断出现、不断有人相信?

1、谣言也有鲜明亮丽的外衣

谣言多种多样,骗人的姿势花里胡哨,但大多数是基于信息不对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以操纵其认知。

如膜拜权威(假借某某日报报道、某某研究指出);

如好奇猎奇(母猪下崽后开口,吃九个鸡蛋还有救);

缺乏安全感(初期某地某小区有多少人确诊);

阴谋论心理(美国人投病毒)等。

不怕谣言太聪明,就怕谣言懂得包装自己。

小样儿,你以为你穿个马甲就我就不认识了?

嘿,有人还真不认识。

2、判断力落入盆地:难以忽略的因素

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如果你以为说的是一夜把双黄连抢到脱销的群众那就错了,事实上指的是把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都抢到脱销的那群朋友。

注:兽用双黄连被抢到下架

注:双黄莲蓉月饼被抢完下架

抢双黄连尚在情理之中,和鸡鸭鹅抢兽用双黄连良心不会痛么?

人家双黄莲蓉月饼就满头问号:我两个蛋黄加莲蓉就怎么变成药了?

嗯...两个蛋黄不行,九个或许就行了。

3、人为什么会相信谣言?

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所接受信息顺序的影响,被先入为主所支配,如体现在首因效应和锚定效应上。

这会带来一种思维定式,对于第一信息过于看重,难以适应和接受新信息和新情况,往往基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去推论。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又碰到真相或辟谣信息姗姗来迟...

二者碰撞间,遇上了人们恰好有的一种本能:

人们在接受新信息的时候,具有一种保护自己既有观点不受颠覆的本能。此源于人们的认知倾向于稳定,却无论其对错。

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则忽视掉。(见于证实偏见 - 百科

这就是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一种选择性心理,即人会基于自身立场去选择性寻找证据、选择性解读事件。比如当你喜欢某个女生时,你会觉得她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对你暗送秋波,每一次张望都是在偷看你、寻找你;当你失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暗藏悲伤,就连下雨也是老天爷在心疼你这段感情。

其中,也可能涉及到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

换言之,即是人们把自己的看法、观点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实。如果你要更正那些人的某些观点,而更正的消息与其观点恰好相背离,这反而会加深他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和对纠正方产生不信任。

真相和辟谣开向谣言的枪,却打向了自己。

4、即使心底里不怎么相信,但还是选择相信?

还有一部分人信任和转发谣言,出于保护家庭安全和家人健康的心理,毕竟为了家嘛!

此外,还可能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

从众,跟着大众一起转发、跟着大众一起做,别人吃鸡蛋你也吃鸡蛋,别人买双黄连你也买双黄连...即使他们不怎么相信。

为的是什么?

万一真的有效呢?我不吃万一得病了怎么办?吃了又不会吃坏。

和大众一致的跟风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种安全感。

不管有没有效,至少心里舒坦了。

详细可见:有些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那么明显,为什么还有人信?

怎么从根本上解决?

1、提知并提智

通过知、智并提来加强人们的防护力量,把人和谣言隔绝开来,当人免疫了谣言,就隔绝了谣言传播的路径和可能性。

这是根本之法,也是最难实现的方法。

为什么要知、智并提?

知是知识,智是智慧。没有知识就失去了判断的依据,没有智慧就没有判断的能力,二者需要并重。

2、国家和平台应该做好引导、辟谣和打击

应该把谣言尽早掐死在初始传播起点,这需要国家和平台的发力。

这是速度,另一个是覆盖面。

辟谣最大的问题就是辟谣受众远不及谣言传播的影响面。

就是说一条谣言被十万人接受了,辟谣信息却只传播给了曾接受过谣言其中的一万人。

虽然辟谣信息的确不如谣言有意思、不够抓人的眼球,但这一块缺失需要平台来补足。

不然今日的漏网之鱼,就是新的传播节点。

另外就是打击平台上的谣言传播媒介,比如转发在家族群里的各种养生消息,如果都摁死了,世界真能清净不少。


参考

袁谅.微信谣言的受众心理研究.传播力研究.2018年(07):54-55

陈雪薇.谣言传播中受众恐慌心理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01)

Vosoughi, S., Roy, D., & Aral, S. (2018).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359(6380), 1146-1151.

杨嘉琪.微信朋友圈中健康谣言的成因与净化.安徽大学.2018年(10)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陈院士提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困惑了我们几千年的问题。

我们常说一句话要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寄希望于智慧的人可以平息谣言。那么聪明人就能看破谣言吗?

这里我们要来追一下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的出处。这句其实是来自于《荀子·大略》里的一段内容。

  语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此家言邪说之所以恶儒者也。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荀子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大意是

俗话说:“滚动的圆球滚到凹坑就停止了,流言蜚语碰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这就是那些私家之言与邪恶的学说憎恶儒者的原因。是对是错疑惑不决,就用久远的事情来衡量它,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流言蜚语便会因此而止息,邪恶的言论便会因此而消亡。[1]

荀子针对谣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参考历史类似的事件去衡量,参照最近的事件来检验,用客观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做到这三点自然就可以平息谣言。

我们现在的很多地方把知者写成了智者,这是一个传播中的错误。误认为是谣言传播到聪明人的那里就不会在传播了,但如果一个人聪明但是缺乏学识,一样会被谣言所带走。

荀子在《荀子·正名》中对“知”有过解释:知之在人者谓之知,就是说人们认知世间万物的能力叫做知。

也就是说,你拥有了知识,才能成为一个知者,才能用这几个办法去判断和平息谣言。

那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几千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做不到呢?

这里边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虽然我们从先秦甚至更早就创造了非常多的知识,但是,在几千年来,大部分的知识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究其原因来自于另一个先秦的思想家,商鞅。

在《商君书·垦令》有这么一段内容: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商鞅认为,不让民众重视学问,不让民众学习,使得百姓愚笨他们就会安心的种地了。这个思路可能在农耕社会是一个路子,但这也拖了我们近代发展的后腿。所以几千年过去,我们发展出了灿烂的知识文化,然而能掌握并传承他们的人很少。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可见以前的知识传播度有多低。

直到近代,我们才清醒的认知到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后果。梁启超等一批先行者都提出了开民知的思路:“今日开民知之第一者莫先于著书”等等。

而早在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可以说使人民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我们新中国强大起来的核心要素。

新中国发起了一批又一批的扫盲运动,同时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设立了众多的高中大学,今年300多万的研究生可以代表着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

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不光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也还需要包括科普工作者在内的,更多人的努力。

辟谣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想要治本,还是需要让更多的人获取到知识,知识传播和普及,让人人都成为知者,才是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方法。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传播的平台,也承载了包括传播知识、解答问题,甚至是辟谣等等功能呢。

从知乎成立至今,已经有超过1亿个问题得到了解答,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知乎也是我5年多,唯一坚持下来的写作的平台。这里的对知识传播的氛围是非常让我喜欢的。身边的人也逐渐放弃了遇事不明去某度的思路,那边得到的只有营销广告。

然而当下的知乎也存在着一些新型的谣言,甚至某些人有意的将伪科学包装成科学科普的内容出现在这里流传。不知道 @周源 同学是否观察到了这些问题?

好问则裕方能不殆不惘,非如此必沦惑者也;自用为小尚需群策群智,正要问尔等可知乎?

这个对联,还在挂着吗?

参考

  1. ^ http://www.ziyexing.com/files-5/xunzi/xunzi_27.htm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不如解决全国每个班级里的不及格现象,及格标准不能更改。

一个社会有大量的蠢人,是个必须尊重的现象,不应该假装惊讶并回避。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要搞明白,题目的问题(P1)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问题?”

这个问题,和题目描述中陈院士的问题(P2)

“谣言总是不断重复,如何让科普的声音盖过谣言?”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我先来说我对P1的看法:我们不能、不应该、甚至应该反对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

谈论“从根本上解决”,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谣言”如何定义?我们如何界定“谣言”?有没有一个权威来界定“谣言”的边界?这个问题不搞明白,“从根本上”解决谣言就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问题却没有答案。

1、谣言可以被认作是“与事实不相符的、有一定流传度的言论”。基于这种定义,我们必须要清楚,“事实是什么”本身并不总是一个可以明确界定的东西。有很多东西,“事实”根本就不是能搞明白的。法律够严谨了吧,它也只是看证据,证据一定能明确证明事实吗?如果真的可以,也就不会有什么悬案疑案以及各种富有争议的判决了。科学更严谨吧,可它也不总是在自我否定中前进吗?

基于这个定义,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谣言的问题,就需要一种方案让我们我们从“根本上”不发出有悖事实的言论,或禁绝有悖事实的言论的传播。既然“事实”本身就不是能够从根本上判定的,那么这种想法就完全不切实际。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严”界定,也就是说,把“事实”的范围画得很小很严格。只有那些明确可以认定为事实的东西,才是事实,有争议的、有疑问的、未知的那些都不能算是“事实” - 否则我们做不到“根本上”解决。

那么,对于那些我们尚有疑义的问题,我们该不该谈论,该不该传播,该不该相信?科学中、社会中、乃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尚无定论的命题。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禁绝对“非事实”的讨论和传播,我们就要禁绝对这些有争议命题的讨论 - 只要我们抱着“禁绝”的态度,我们就会把这些讨论扔掉。没有了争议、没有了质疑、没有了所谓“可疑事实”的讨论,害处显而易见。我们必须要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灰色”信息的传播: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事实,但是我们需要讨论,需要传播,因为讨论的过程就可能让我们明辨。

2、谣言也可以被认作“与官方或权威发布不相符的、有一定流传度的言论”。基于这种定义,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谣言,我们就需要一个“唯一正确”的权威言论。这显然是荒谬的。例如说,历史上权威声音最大的时代,莫过于文字狱了。无论是清初还是秦始皇,为了反对权威的言论,动辄杀一个血流成河,杜绝谣言了吗?就算是能够杜绝,我们减少谣言的初衷难道就是为了只有一个权威声音吗?

说到底,只要人们尚有疑问,谣言就不会从根本上禁绝。谣言危害很大,但是如果妄图把它彻底禁绝并且真的付诸实施,危害只能更烈:要么我们要扫除非权威声音(基于第二种定义),要么我们要扫除有争议的声音(基于第一种定义)。

我们当然要努力正视听,清谣言。对于可以判断的,我们需要尽自己的努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这是有益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谣言与非谣言之间有着巨大的灰色地带。我们努力讨论灰色地带,把它变成白色,那么我们的知识就会扩张;反之如果我们因为它是灰色而禁绝,我们的知识就只能收缩。只有我们放弃这种想“从根本上禁绝谣言”的想法,我们才能够以更开放的姿态,去讨论谣言,让它从模糊到明晰,最终才有可能明辨。

而对于陈院士的问题P2,才是真正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这里,让科普的声音盖过谣言的声音,是广大知识分子、政府机构、乃至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个问题太大,我只能从一个经常写一些科普文的小老百姓的视角,来说一下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中偶尔想说一句话的geek所能够做的。我所能做的,其实就是一句话,严谨、但是说人话。所谓严谨,就是如实陈述信息,对搬运的东西,保持中立,不脑补、不添加私货,对这些信息的个人评价,要明确说明。所谓“说人话”,就是尽量地俯下身子,用土话来讲解专业文字。

第一条是为了努力降低自己的言论也变成“谣言”的概率;

第二条是为了让科普言论有更多受众,进而向着“盖过谣言”前进一步。

其实第二点比第一点更加困难。我接触很多专业人士(很多行业的专业人士),似乎有一个趋势,“深入”和“浅出”是矛盾的。越是造诣深的人,越阳春白雪,而对“土话”有一种鄙视的倾向。当然,专业人士不可能大量时间来做科普。但是我想,如果你偶尔想科普一下,那么还是尽量地让自己“土”一点吧。



user avatar   youngfish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陈院士提出的问题,感谢 @知乎科学 的邀请,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然得从“体制机制-机构-平台-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考虑。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

  1. 提高整个社会民众的教育水平,培养科学思考的能力
  2. 提高内容传播平台对于科学/科普类内容的发布和传播审核力度,对于谣言内容生产者进行溯源和问责;主动加强对于优质科普内容的选拔和推送力度;
  3. 需要从机构层面鼓励具有科普创作能力的人群,多进行专业科普、大众科普内容的创作,为优质科普内容创作者和传播平台提供物质和精神激励,主动占领科学内容的宣传阵地;设立科普创作的培训班和培训课程,培养一批优秀科普内容创作者。
  4. 对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科学类谣言,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内容生产者和传播平台进行加重处罚。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努力。


那么作为个人,我是怎么样对抗谣言的呢?

  1. 加强自我素质。多进行科研学习和进行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虽然因为学海无涯没法什么都学会,但对于基础数理知识还有基本科学常识还是能够掌握的。另外多结识各个领域的朋友,有相关领域问题的时候多看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必要时也向他们主动请教。
  2. 追溯信息来源。对于看到的科学/科普类内容,首先查看该内容的信息来源,对于没有明确信息来源或者信息来源不正规的内容,一律不予采信,也不主动传播给我的朋友们。
  3. 事后复盘事件。在看到相关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急于发声,而是询问有相关学术科研背景的朋友,或者等科学事件传播一段时间后,再主动查看相关深入报道内容。
  4. 主动科普宣传。宣传阵地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关于如何传递好的内容我有自己的见解,那么我会依照自己的方法,主动撰写面向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相关科普内容,尽传播科学内容的责任。




后记:

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形成有问题先找论文的这个依赖路径…刚在一同写作科普内容的师兄 @石中居士 建议下,找了一下相关研究论文,发现相关学术论文写的内容,比我临时撰写的回答讨论要更广也更深,有兴趣可以看看~

举例: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百度学术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问者知道自己在提出一个很危险的可能性吗?我的记忆还没到忘记几个月以前发生了什么的地步,什么是“谣言”,谁有权力来定义什么是“谣言”?如果一个有权定义“谣言”的角色,宣称自己要“从根本上解决”谣言,那他最可能的推行方式是什么?

权威发布,盖章辟谣,对吧。


抬头看了一下题目,是知乎科学提的啊?啊,那没事了,众所周知,社会科学不属于科学。


user avatar   maka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叫费斯廷格,他在查阅1934年印度大地震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这场地震后,可怕的谣言传遍整个印度。其内容是在此次地震灾区以外的地区将会有范围更广、震级更大的地震发生。这些谣传没有任何科学证据,但令费斯廷格不解的是,人们为什么会散布这种灾难性的、令人焦虑的谣传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费斯廷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谣传不是用来增加焦虑的,而是用来为焦虑辩护的。也就是说,即便他们住在灾区外,这些人还是感到非常害怕。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即虽然缺乏科学证据,但他们的这种害怕却无法调适。因此,他们散布这种谣传以证明他们的害怕是事出有因的,进而也就降低了他们的认知失调。他们使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自身的感受和行动相一致。

这个就是著名的认知失调的现象


别的地方地震了,自己这里没有震,但是自己非常的害怕,虽然意识里也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发生地震的概率不大,但是当身体首先出现反应,又没有强力的信念来安抚身体,那么必然会出现认知失调,最后是意识配合身体,让身体跟意识一致,一起害怕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不自觉得开始传播谣言了

这种谣言,你怎么预防?

你能让人不害怕吗,能让人不恐慌吗?

谁能见到地震还不害怕?

如果他们听到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并且开始传播谣言,有人立马上去对她解释:其实你这里并没地震,不信你看,政府都辟谣了,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你这里有地址。有人会搭理你??


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这句歌词是有道理的,有些话只有等这个人平静下来才会听


user avatar   maximilian-56-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根本上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这个问题。

那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什么,是「不断有人相信」吗?

民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十四亿人的国家是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能清楚的辨析谣言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不,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谣言不断出现」,

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谣言不断出现。

何为谣言?

“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界定什么是谣言,才能有针对性地辟谣。”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法律意义上的谣言应该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属于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第二,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的普遍恐慌;第三,传播者主观上明知且有恶意。“不从法律上界定何为谣言,一概辟谣,有可能造成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不当限制。”

为什么有各种谣言呢?因为还不够透明,还不够清楚,导致别人需要猜度,猜测,揣摩,才产生了很多谣言。有心人得以制造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

信息时代,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无论如何去辟谣,都只是一种辅助方式,,事后诸葛亮而已。

那应该怎么解决呢?

“只有政府的决策公开透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减少谣言滋生的土壤,才能真正解决网络谣言‘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状。相关部门切不可舍本逐末,偏移工作重心。”刘德良说。

以上。


user avatar   jia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问题”是一种很有诱惑力,但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想法和问法。人只要有嘴巴就会说话,只要会说话就可能说错话。人只要有耳朵,就会听见别人说话,就可能听见错话。人只要有脑子就会思考,只要思考就可能思考错、理解错。所以根本上解决「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方法有三个,不准人说、不准人听、不准人思考。只有唯一一张嘴可以说话、只允许听唯一一种声音、只允许唯一一种思考方式,当然可以消除谣言,但这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社会吗?

反过来说,只要允许人说、允许人听、允许人思考,就必然存在「谣言不断出现,还不断有人相信」的现象。这个和教育水平、科学发展程度、知识普及程度毫无关系。

稍微说得远一点,谣言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科普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正确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如何交流、如何竞争;为什么有些观点会突然兴起、或者突然消灭;谣言的内容是如何产生的、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何种改变,这些都远远超出“科学求真”的范围。咱们再问得刺激一点,“大楚兴、陈胜王”是谣言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谣言吗?“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是谣言吗?这些是“科学求真”可以涵盖的吗?




     

相关话题

  为何我们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过神学,哲学,科学这三大学科呢 ? 
  为什么学习了物理化学生物的年轻人仍然相信中医能治病? 
  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库伦定律都是平方反比?平方反比有什么含义吗? 
  《亮剑》中,辛庄之战赵刚 500 米一枪干掉鬼子,这个剧情算神剧吗? 
  为什么大雄的孙子小世的曾祖母由胖妹变为静香,他却没有消失? 
  平行世界理论的地位如何? 
  我很好奇反对转基因并自认为自己很科学的人对这个消息怎么看? 
  随着俄乌冲突,科学界也在靠拢政治正确,时间长一点的话,苏联/俄罗斯的科学成果会渐渐退出英文教材吗? 
  坐在凳子上转凳子会头晕,那刚好站在地球极点会不会被转的怀疑人生啊?为什么? 
  为什么反智中医黑有那么多?是因为民间“科学家”变多了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网帖称女方家要男方 50 万当彩礼,男方父母为筹款卖掉房子,决定与正上高中的女儿一起租房生活?
下一个讨论
一个开放世界游戏必须具备哪些东西才能算开放世界游戏?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