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一个反映父亲借钱给女儿过节的艺术作品好像是这个。
主角是施工队队长,一个包工头竟然混到了靠借高利贷给女儿过生日的地步。
先看这几年的政策——
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欠薪违法惩戒,确保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
国务院公布《政府投资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建设工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结合以上两条,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政府或资本家欠了包工头的工程款,包工头为了不耽误项目工期,于是用自己钱垫资给农民工发了工资,然后借花呗给女儿过生,最后资本家收着队长的利息,用高利贷赚来的钱接着打广告……
队长好可怜。
这个广告讲述了拖欠工程款,施工单位垫资,农民工群体发工资困难的事情,资本家割韭菜的故事。
一个广告连踩四个雷,我也是服。
另外,最近包工头自杀的新闻很多哦。
03年的新闻哦不应该是旧闻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在人们心目中,透支只是部分有钱人的特权。最近,美国1000多家银行竟然额外开恩,允许穷人透支他们的活期存款账户。也许,人们要为美国银行的创举欢呼,盛赞它们的民主和公平。但是谁又能想到,银行此番“善”举的出发点还是离不开赢利的最终目标,许多穷人在懵懂之中就债台高筑,从而走上了破产之路。
穷人透支给银行带来暴利
今年1月初,如果登陆美国古老国家银行集团(Old National Bancorp)网站,您就会看到一个“体贴”的广告:“您是否碰到过入不敷出、眼巴巴等待下个月薪水的尴尬日子?您是否曾经为超出预期的花销而苦恼不已?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您一定会为下面的消息而欢欣鼓舞——古老国家银行集团的活期存款帐户允许透支了。只要您大笔一挥签写支票,银行就自动透支,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
曾几何时,透支只是银行大宗客户的特权。现在,美国古老国家银行集团把这扇大门向普通的低端客户敞开了。在美国,像古老国家银行集团这样提供低端透支服务的银行至少还有1000家。透支方式极其简单,消费者可以使用支票、借记卡,可以轻松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透支。为了方便低端消费者透支,有些银行还专门在中低端超级市场增加银行支付网点。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消费者透支要付出高昂的透支费用,这也正是银行突然间鼓励穷人大把大把花钱的主要原因。以前,银行收取高昂的透支费用是为了预防客户肆意透支账户,而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暴利式的透支费用却成为了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且,由于这种费用不属于贷款利率,银行得以绕过法律的利率规定而赚取高额利润。正因如此,银行为鼓吹超前式消费而不遗余力。
和银行数十年来提供的传统透支信贷相比,新型透支业务收费更高、限制更多,对银行也更有利。如传统透支信贷的年利率最高为20%,而银行对每笔新型透支,最高可以收取35美元的费用,如果换算成年利率,最高可达100%甚至更多;传统透支信贷允许客户自由选择还款时间,而新型透支人则必须在数天内使自己账户恢复到正常状态。
新型透支还有一个致命的特点:完全允许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透支。于是,在使用借记卡或者自动取款机取钱的时候,客户往往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已经透支了,直到银行给他们汇去透支收费单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
到目前为止,透支费用在银行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美联储去年的一份研究表明,2001年每笔透支的平均费用已经达到了20.42美元,比1997年上扬了24%。去年,仅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一家的透支费用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另据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估计,今年,美国银行将从透支费用上获得高达300亿美元的收入,占银行营业利润的30%。
透支大辩论
对于银行利用穷人赚取高额透支费用的做法,许多业内外人士都表示了反对,他们称这对消费者来说弊大于利,其害处相当于高利贷。美国消费者协会的一名董事福克斯指出:“某些银行利用了部分消费者捉襟见肘的财务窘境,大发透支费用的横财,而没有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服务。”
反对透支的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新型透支服务与“边缘银行”所提供的小额贷款相类似。一般来说,“边缘银行”提供100美元的贷款就要索取10到15美元的费用。其实,这是超出了高利贷法的利率限制的,但由于其贷款金额一般较小,才免受该法制裁。但是,新型透支的费用比这种“边缘”贷款还要高。他们认为,从表面上看来,银行推出这种服务是为了帮助穷人摆脱财务困境,而其根本原因则是背后的巨额利润的驱使。
面对种种指责,银行方面认为由于透支和贷款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透支费用不能用“年利率”来计算。此外,即使不存在这种透支机制,仍然有人会选择透支。正是这种机制有利于客户进行消费,而且客户自己应该为账户是否透支负责任。华盛顿互惠银行副董事长威廉·朗布雷克称:“客户都觉得这是个伟大的服务。”
尽管遭到质疑,美国银行还是通过小册子和信件等方式把这种新型透支服务吹捧得天花乱坠。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美国古老国家银行集团网站的广告所示,它们强调了透支给消费者带去的便利,而故意忽略了透支需要支付高昂费用这一重要事实。在遭到《纽约时报》记者的质问以后,美国古老国家银行集团才把那个以偏概全的广告撤了下来。
虽然这种服务存在时间已经很久了,但由于它仅针对银行现行客户,因此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市场监管机构也刚开始着手调查此事。目前,货币审计办公室和印地安那州金融部门已经对银行运行这种业务提出警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就此类透支机制是否需要披露贷款成本一事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活动截止日期为1月27日。不过,据货币审计办公室副总律师斯蒂帕诺透露,照目前看来,这种透支行为应该是合法的,货币审计办公室尚未计划阻止银行继续推广这一业务。
超前消费惹祸:个人破产数创新高
据银行宣称,这一服务是面向广大消费者的,其目的是帮助消费者摆脱财政困难。但有数据显示,银行获得的透支费用主要集中在部分银行账户上,而这些银行账户的拥有者有个共同特点:对金融理财不甚了了,通常是在需要支付透支费用后才醒悟自己的账户已经透支。
俄勒冈州的马克·葛兰格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糊涂虫。2001年11月,马克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后,马克身体虚弱,无法工作,仅依靠每月974美元的社保补贴维持生计。2002年10月,马克突然发现其账户被FirstMerit Bank of Akron银行冻结,原因是他欠了银行400美元的透支费用。据估计,去年一年,他共需向该行支付1000多美元的透支费用。
像马克这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这不由让人联想到美国近年来飙升不止的个人破产数目。据统计,美国今年的个人破产申请总共约为39万宗,比去年同期上扬了近12%。有人指出,现在导致个人破产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超前消费”的生活理念以及高额的医疗保险费。我们虽然不能将这些罪名都扣到银行头上,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是银行的透支在无形中助长了“超前消费”行为,从而进一步推高了本就高高在上的个人破产数目。
花呗这是想“新增”想疯了吧。
花呗的本质是借贷消费,是超前消费。
而借贷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群体,大多都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是那些没有生活和生存压力的年轻人。
而有家且精打细算的中年人,本就不信这种消费方式。
而且他们本身也没啥消费能力。
他们的生活,就是精打细算,为子女攒钱,供子女读书,实现梦想罢了。
他们不会想着,过生日要带着女儿出去吃大餐的。
但他们会去菜市场买点儿肉,买点儿女儿爱吃的东西,回家做一顿好吃的。
他们不会去咬牙定制特别贵的蛋糕,但可以自己制造小蛋糕,为女儿创造平凡的快乐和惊喜。
花呗这牌,打的确实烂,已经不仅是烂,甚至有些丑陋了。
作为一个花呗用户,我觉得花呗的核心卖点,在于与余额宝的联动,把钱放余额宝里,花钱用花呗,还钱用余额宝,花钱的同时是在省钱,花钱的时候,还能赚钱。
而目前余额宝利率下跌的厉害,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把钱存余额宝了,也就会相应地减少使用花呗的需求。
。。。。。。
福报君居然把摧毁美国的另一只手起那么令人作呕的名字,简直让人感到震惊。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把消费主义包装的如此冠冕堂皇的,连美国都绝对自愧不如,居然教唆别人花呗?而且广告对象还是个小女孩,这就是赤裸裸的撒旦的蛊惑。从小让女孩子激发起物欲并开始怂恿男性为了满足女人牺牲自己卖命996。他做的那么直白,我怀疑是他认为中国人肯定不知道这背后是the Synagogue of Satan,太看不起人了。
亚当夏娃的故事,其实讲述着一个这个世界自古以来的真理。那就是女人容易被撒旦蛊惑,而男人容易被女性引诱。邪恶的男性自然成为撒旦的使者。没有能力帮助女性抵抗撒旦诱惑的男性,就是现在的左翼soy boy,只要soy boy够多,那么撒旦就会有机可乘,于是最容易堕落的会是女性,然后女性就可以把原本还保有一些些良知的男性给彻底摧毁。但撒旦其实很难直接让大部分男性堕落,除了个别本身就邪恶的,而通过女人的嘴的就可以轻而易举。这里没什么谁更优越,毕竟女性堕落的前提是缺少了抵抗撒旦的男性。
也就是说,只要从小让小女孩接受撒旦的蛊惑,让他们充满物欲和类似于仪式以及收礼快感,他们就可以怂恿一批又一批她接触的男性,可以是他爸,逼他更卖命工作,甚至不承认他是她爸,可以是他同学,逼他们买礼物才可以追求他,可以是他男朋友,逼他们买钻石买天价房才可以结婚,可以是他们老公,逼他们996买奢侈品才给好脸色。
那么有人要问了,男的好好工作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有什么不好的?
是的,好好工作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没什么,但是以女性的引诱开始会是一种恶劣的循环。在正常情况下,人类工作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并且对大自然进行探索会提高生产力,这会使人生活更舒适生活更美好。但是他是有上限的,他不可能在现在的生产力下,让你过上浪费的生活,比如车子一年换一辆之类的,更不用提很多奢侈品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且这还是需要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会“分配”给群众,让他们成为中产阶级。
这是人类生产力极限,也就是科学技术水平,和对于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以及社会健康程度来推算出的生活品质。这就是能有多少,就有多少的生活。
但是被撒旦蛊惑的人他不是的,他是以他的欲望多少反过来推算出工作时间和科学技术水平需要多少的。科技水平不可能短时间改变,那么改变的就只有工作时长。除了这点,还有最关键的,那就是这样的社会“分配”制度也不健康,所以他一方面引诱男性激发内心的邪恶去卷掉其他人,让他们觉得做那些“不光彩”,“不正常”的职业更有意义,从而让他们想尽办法从原本应该获得更多财富因为他们直接参与制造财富的农民和工人那捞取更多的财富。
所以说,在女性诱惑下的社会,男性会更加堕落,而且人类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整个社会都会变得让人窒息,让人成为工作的奴隶,让人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让人自相残杀,更重要的是,这些迷失的人也同时会变得更好控制。
其实摧毁美国的除了1960年开始,由犹太学者发起的白左思潮外,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犹太人搞的消费主义。如果你把白左思潮,当作一种人种全球化,利用多元文化从而摧毁主体民族。消费主义就是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廉价劳动力”,让美国养更多多元化,让美国人沉浸在工作一小时,赚十小时“工资”的快乐之中,从而继续摧毁主体民族。这种钱更值钱的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要知道,美国有相当一部分略微保守的人,白左思潮是很难侵蚀他们的,况且白左思潮的侵蚀能力也是有极限的。所以他们必须开发出一个更通俗的方法,让美国人堕落,那就是利用他们的欲望。
消费主义发达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1970年代个人信贷被突然大幅度放宽,我记得是Visa,这是一个大事件。而另一个,就是几乎同时发生的世界工厂的建成,也就是改K。很多人把福特当作消费主义的开端是故意黑他的,因为人家确实是提高了生产力,通过“分配”给群众,从而让美国人提高生活质量的,这才是正常且健康的。
美国曾经个人信贷是很难的,主要是公司这种业务,个人基本就是有多少花多少,不会过分的消费。即便是对于房子而言,美国人在过去也没有多房产有过多的需求,往往都是那些经济很成熟的人才可以购买,不然就是和父母住,这才是真正美国的常态。现在所谓搬出去住,那都是后来制造出的大忽悠。借钱这种东西,就是会让人迷失。美国人的非房产的平均负债,一开始很少,主要是被平均的。而且原本负债多少,还款基本就多少,两条线是重合的。直到1969年左右,个人信贷放宽,一放宽之后,立马未还债务飙升,不要以为很多人会理性消费,把信用卡当借机卡刷,其实不理性的才是大多数,只要放开欲望,人就会往里跳。参考这里,美国家庭为什么容易破产?
但是即便是让人买买买,美国也没有那么多生产出来的东西给美国人花,即便美国那时候工业还是很不错,但还是没有那么多产品没那么多需求的。你让美国人多工作一天两天,那是不可能的, 那可能美国人宁可不买,况且生产力极限就在那。所以就需要以所谓的全球化为名,以廉价劳动力为名,制造世界工厂。
他把技术直接转移,让世界工厂获得直接的便利,不用自己走一遍科技发展之路,其实走也走失败了还,只要让中国人卖命的在那工作,就可以获得一些甜头,只需把大部分产品“送给”美国即可。这其实也算是互利的,美国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中国不用自己研发。
但深层次的目的,就是让美国人沉浸在自己工作一小时,却能享受十小时工作的成果。这会让美国人一方面更加懒惰,另一方面可以更加让他满足自己的物欲。原本一年换一辆车不可能,现在可能就可以。原本一个桌子要用十几年,现在不喜欢就可以直接仍。同时,美国还具有了更多物质基础,供给那些多元化的人移民,从而让他们入侵美国。实际上,美国成为全世界的移民国家,根本不是在二战前发生的,基本同时就是在世界工厂建成前后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因为有了中国的供应,他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招移民。不然以美国自产自消,不可能引入那么多人,还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只有美国群众自己爽了,就会对那些大量非白人移民表示接纳。
而那种物欲的满足比白左思潮更具有迷惑性,因为你看似好像是你的生活水平提高,源于发展,但其实不是,科技发展只有略进步,但主要因素是世界上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在给你卖命工作还不怎么求回报。于是那些所谓自称是保守主义的人,就随着他自认为的保守中悄无声息的堕落了。他们从一开始获得过多的劳动果实中爽,到根本无法估量自己的消费能力,过度消费,纵欲消费,无尽的借贷消费。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方面犹太人成了大英雄,让中国人走向富足的道路。不过一开始穷,也多半是因为犹太人的精神毒药。另一方面,让中国人成为犹太种植园的新宠儿,一个比黑人更好用,更勤快,更会做事,也不那么聪明的种植园工人从此诞生。所谓的全球化,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犹太人控制世界。
犹太人做事,从来都环环相扣,考量的内容非常仔细,几乎不会出任何差错,可以说是绝对的理性。估计很多人没有学过什么真正的,深奥的理科,基本就像那些一样,对细小的地方都会进行斟酌确保万无一失。很多大学生现在学的都是阉割版的,对自己几斤几两也是看不清楚。
美国人被消费主义侵蚀,起码他还是站在世界工厂上层的,让这些白人堕落,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变得无知,无能。因为人只要欲望被很容易的满足,就不会试图再思考更多东西。而现在福报君居然让世界工厂的人被消费主义洗礼,这简直是人神共愤。因为这不仅是让中国人堕落,还会让中国人进入更无尽的劳作中,让中国人变得更想做“不光彩”的工作剥削那些底层的中国人,让中国人自己剥削自己,简直比美国犹太人剥削中国人更残忍,更血腥,更可恶。怎么说起码犹太人也是给予点技术和生产经验了,中国人更加地剥削自己有点什么好处?是为了迎合中国人骨子里的卷基因对症下狠手?更不用提他还是拿小女孩下手,拿妙龄女大学生也就算了,毕竟也算是成年人了,确实有那么点物质需求。
我只能说,不要以为看到几个寒冰射手就以为中国人都眼盲,清醒的还是有的,不要欺人太盛了你们这帮撒旦的信徒。
这个广告生动地展示了并且还在推波助澜着,我们这个时代,大量翻身无望,却又每天被消费主义包装出来的精英阶层生活方式蛊惑,冲击,洗脑的民众,因为幻想阶层上升,自己又苦无出路,为此不惜无限压榨父母自己的生活质量,放弃自己的生存体面和社会尊严,集中一切能资源,哪怕是高息借贷,也要搭建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精致温室,来保证孩子不受贫穷家庭,拮据收入影响的,心理可以健康成长的“拜孩子教”已经肆虐到什么程度。
拜孩子教的典型论调就是,我这辈子苦,没本事,没尊严,蝇营狗苟,低端重复也就算了。但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到丁点委屈。我可以当洗碗工,当快递员,工地搬砖,发廊洗发,但我的孩子必须和中产阶级子女一样过上同样品质的童年。我必须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才能让孩子从我这个寒门“健康成长”,咸鱼翻身,跃上更高阶层。
孩子是整个家族最后的稻草,唯一的希望,压倒一切的必须集中所有资源优先高规格供给的天字一号工程。
别人孩子过生日订巴黎贝甜,好利来的蛋糕,我家的孩子也不能随便找个街边野鸡蛋糕店应付了。什么?一碗清汤油菜面,加一个荷包蛋就把生日打发了?我们小时候没条件,这样凑合也就罢了,我的孩子必须不行。
我必须从小给他不次于别人家孩子的条件,孩子才能不自卑,才能有自信,才能合群,才能融入整个时代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集体叙事。才能呼朋引伴,才能获得机会,才能不被父母耽误。
我不要我的孩子从小认为自己是个贫困生,甚至大学里明明可以申请助学金,但我宁可自己高息借贷,也不要孩子在大学同学面前暴露自己家庭贫困而承受四年象牙塔里抬不起头的窘迫。
我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不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不让孩子躲开物质的匮乏,孩子一定会自卑,一定会缺乏自信,一定是不利于成长。
这种论调波及到教育,直接就催生了各地畸形魔幻的超高价学区房。真正押注赌定学区房的都是这些将孩子当成此生唯一出路和见上帝前于俗世之上最后要求的家长,根本不是孩子自己。
口口声声都是为了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其实本质上是这些焦虑父母,无可发泄,无枝可依,只好把孩子教育当成自己翻身改命最后稻草的绝望心情和赌徒心里在房子上的投射。
在他们心里,那哪是孩子呀。那简直就是一个事关自己家族兴衰命运的阿拉丁神灯。
1947年有个国产电影叫《夜店》,里面有个穷困的老太婆,交不起店钱,被店主东闻太师(石挥饰)催的没法,把唯一认为值钱的金戒指撸下来,打算抵房租。
她边撸边哭: “原本打算抽个时间,去庙里把它捐给菩萨,修个来世的。。。。”
你看,这个老太婆,穷得都交不起房租了,还惦记着把金戒指捐给庙里,求菩萨保佑,好修个来世,幻想此生把唯一珍贵的足可救自己几天性命的金戒指捐出去,好感动神灵,来世不再过这样苦到绝望的悲惨生活。
这本质上不是和广告中37岁的施工队长,手头都紧张到要靠花呗才能买蛋糕了,还不忘给孩子营造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美好假象,好换取他女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希求未来能够出人头地,有个好的人生际遇的魔幻操作一模一样么?
只不过《夜店》里的老太婆是修来世,广告里的施工队长是修孩子。
前些年,谷歌、Facebook 等公司宣布,平台将全面禁止并下架「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的广告。平台认为,这一举措是为了避免用户选择对自身有害的金融产品。
所谓「发薪日贷款」,正如其名,是一种针对个人消费者的高利息小额贷款,用于渡过发薪水前几天「断粮」的窘境。即便是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发薪日贷款也经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它创造了一种路径,让没有存款、没有抵押品、没有良好信用评级的个人也能超前消费,掏空了人们未来的钱包。
个人消费信贷,本身未必是罪恶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可能有助于提升效率。如果一个人仅仅按照当前的收入水平进行消费,未必是理性作用下的最优结果;理性的消费者会综合考虑当前与未来的收入、当前的资产、当前与未来的消费等因素来做出消费决定。而各种信贷产品,则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这一结果。
最简单的例子:人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房买车,贷款上学(常见于学费高昂的欧美国家)是理性的结果,因为按照一般的收入预期,他们在未来能赚到更多的钱。如果仅仅是盯着年轻时的收入水平来消费,其实没有达到生命周期中最理想的消费水平。
然而,payday loan,和花呗广告中所列举的场景,都无法从上述理论中获得正当性。广告中,37 岁的施工队队长借钱给女儿过生日,这一行为真正理性吗?人到中年,又不是从事可能一夜暴富的行业,收入水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足够的存款来给女儿过个生日,还要不要继续鼓励他进行借贷?这种宣传方式,到底是温情,还是在鼓励人们作出不负责任的非理性消费决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鼓励穷人贷款消费是不道德的,市场中存在这种产品,源自真实的需求,但在投放广告时要注意避免刺激这种需求。
我们的一些企业,是不是比自己的师傅们还要资本主义了?
我一直反感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丧心病狂的打广告让老百姓加不必要的杠杆。这是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大了说,这种广告越多,我们的系统性风险越高。建议国家立刻叫停此类广告,并对年轻人们的负债情况做正向疏导。
这可不是个贷款过生日的小事情,这是无限制无节制加杠杆让人破产的事情,最终会造成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花呗给女儿过生日,就是大坝上那一个一个的蚁穴。一个家庭,连给女儿过生日都要花呗了,这个家庭的现金流已经崩溃到什么程度了?这难道不让金融机构感到害怕吗?
我把话放在这里,所有的金融机构,必将为今天你们在支付宝,抖音,微博,知乎,快手等APP上投放的消费贷款广告付出你们不可承受的惨重代价。
没看懂我说啥的,重温一下这部08经济危机的经典电影《the big short》
支付宝与花呗的知乎账号,为什么不来写个卖萌式回答?
余额宝的利息比花呗分期利率高吗?
借钱是要还的,量入为出。脸呢?
今天上班摸鱼,刷到这个热榜话题了吗? (利益相关:利益相关,快谢邀,快谢邀!)
一切不能提高生产力的花费都不应该使用贷款,除非整个社会已经进入负真实利率,否则贷款消费必然会让你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糕,因为贷款消费让你还更多的利息,却不能让你赚更多的钱。
信用卡、消费贷这种东西是真正的资本主义毒草,全盘禁止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