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2年因缘结识了我的恩师才开始接触书法, 2013开始正经学习行书,之前也从未有过任何书法方面的训练。
恩师只给我一个大方向的指导,从不对我进行细节处或笔法上的训练,所以我一直是靠自己摸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
2014年报了一个中书协的培训班,花了一两千还是多少,忘记了,上了7天课,既没有和什么老师攀上关系,也没觉得学到什么东西,便投了一个教学成果展的比赛,当时是获得了优秀奖。
到2016年参加第八届新人新作展,行书入展,并未花一分钱,也从未认识过任何关系。(这个展览的入展证书我弄丢了,此处截图入展名单)
2018年第二届全国行书展以一本册页入展。依然没有花一分钱,没有任何关系。
2020年三月份,获得北兰亭二王临创大赛一等奖,至此我连张旭光先生的面都没见过,也从未入过北兰亭学习,更别提花钱。
我的家庭就是山东偏远小镇一普通农户,既无背景也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资金去给我在投稿上砸钱。
我恩师名陈振博。不是陈振濂,也不是陈寒柏。且师父非体制内,既不是书协人物,也不是展览评委;师父从不干预或过问我投稿入展任何事宜。
师父在专业上,也从未对我进行过任何一笔一字的示范,也不曾对我进行技术上的指正;技法、笔法、章法、结构、结字等等,一概不讲。他仅对我进行方向上的指导,给我一本字帖,让我临便是。
此外,我投稿也是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仅靠恩师与身边朋友对我的认可,我必然看不清自己,所以只把入展当做学习方向的一个验证。
我从开始学习,除了第一年比较迷茫,完全就是瞎练,没有头绪;之后觉得这样不行,浪费时间,就开始慢慢摸索规律,寻找方法。像临帖,如何去读帖,如何记住字的结构特点,点画如何处理等等,我发现这些都是有规律,只要分析好,记住规律,再结合背临,吸收非常快。创作的时候,气息、节奏、章法这些如何处理,也是可以在古帖中找到规律。
掌握规律之后,每个阶段,都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在哪方面进行加强,查缺补漏。这就有一个清晰地眼光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投稿”“入展”于我而言,不过只学书路途中偶见的几处路灯,会照亮我一时的道路,但并不是我所要抵达的终点。在书法上的不断钻研,在理论上的不懈探索,才是我终生所要践行之道。
至于部分书友既然排斥或不屑,大可观之一笑便罢,勿须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