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感觉知乎上的人很看不起瘦金体?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cheng-72-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瘦金体的特点,楼上的各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至于为什么知乎上的人看不起瘦金体,我无法给出参考答案,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首先,历史上写瘦金体的人成名的人是很少的,他的困境和楷书四大家中的柳公权是一样的——写字的人肯定都练过这种书体,但是死磕的少,成名的就更少。

但不是没有。

比如近代的吴湖帆。



很明显就是瘦金体的底子,有志写瘦金体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个人。



我喜欢把瘦金体和柳体放在一起讨论,徽宗和柳公权的困境是一样的,就是楷书和行书草书不配套。

这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我们在学习楷书,行书,草书,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学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最好。如果学颜体,你去写米芾,那么其实就很不适应,如果学赵孟頫,你再去写黄庭坚,也会有一样的困境。

这就是为什么学书法讲究追根溯源,为什额崇尚二王,因为根在那里,二王学好了,可以捎带手搞定大多数的书家作品。

但是如果是同一个作者,写出的楷书和行草,是两种路子,那就比较尴尬了。

比如柳公权的楷书和行草分别是这样的


楷书节选玄秘塔,草书是蒙诏帖。

柳公权的楷书,我认为是四大家中最严谨的,无论是笔法还是间架结构,增一分减一分都不好看,对临摹者的要求也很高。

但是呢,死磕柳公权,再写行书草书时,会发现很致命的一点,就是柳体那些独特的个人风格,尤其是笔法上的习气,会成为阻碍你写好行草的大障碍。

蒙诏帖就是很好的例子。通篇26个字,只有3个字一看就是柳公权写的,就是权,蒙,守三个字,但露马脚的无非也就是里面很少的几个笔画而已。

那么其他的字呢?可以说笔法也好,间架也好,基本跟他的楷书是两个路子了。

那么再看一下欧阳询是啥样的。


简直不要太搭。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是同样的笔法,同样的间架趋势,同样的审美意趣。

也就是说,我欧体写好了,写他的行书是毫无压力的!

好,我们再看看赵佶


看出来了吗?他跟柳公权是一样的,楷书和草书是两个路子。

关于这一点,可能会有朋友反驳,因为同一个书家,写出的楷书和行草大相径庭,怎么可能呢?

当然不可能。

请容我说的细致一些,从笔法,间架取势,审美意三个方向说一下。

前面说的欧阳询,楷书和行书,同样的笔法,同样的间架趋势,同样的审美意趣,在这三个方面,楷书和行书可谓一脉相承,联系密切,360度无缝对接。

再比如颜真卿。

这是他的勤礼碑。

我们可以看出,笔法上,结合篆隶的意味多,转折处多为使转。间架取势外拓为主。审美意趣方面雄壮磅礴。

这是祭侄文稿,也是同样的路子!

那么瘦金呢。

瘦金的笔法,是无法运用到行草上面的。

瘦金的间架取势,以内擫为主,中宫紧缩,四维开张。而赵佶的大草,则转为外拓,从字形上看,其实更像怀素。

只有瘦金的审美意趣,是跟赵佶的大草吻合的,都是高贵华丽的风格。

以上,是学瘦金的弊端。在最一开始的吴湖帆作品中,大家可以看一下,吴湖帆在处理的时候,也摈弃了瘦金特有的笔法特征,更多传承的,是瘦金的间架结构。

我们不能说徽宗的楷书和大草风格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可以说,它们两者的联系,并不密切。我们想学好祭侄文稿,那颜体的基础是绕不开的,我没见过有谁写米芾的字也能捎带手把祭侄文稿写好。

但是我们如果学徽宗的大草,那么瘦金其实完全可以不学,学学怀素,张旭,再写写徽宗大草,发现也能写得很不错。当然,学会了怀素为什么还有必要学徽宗我就不讨论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系统的学习中,学瘦金,对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条弯路。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徽宗的作品。

这是第一幅

这是第二幅。

这是第三幅。

瘦金体的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多不如少。

瘦金体特别适合写寥寥数语,我放的第三幅,是徽宗的工笔画,寥寥数语的瘦金题词,可谓点睛。第一幅呢,是长篇大论,字挤字,瘦金的优势直接被抹杀大半,显得杂乱。

在我看来,跟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八大山人。



同样的字体,八大的字,出现在画作上的寥寥数语题词时,就特别出彩。

当他长篇大论时,虽然也很好看,但是就不如题词疏朗有趣了。

就好比你想象一下杨凝式用韭花帖的字体写千字文。这画面。。。。

所以学瘦金的吴湖帆,楹联是一绝。而文章则少见。

所以,当你真正实际运用瘦金体时,局限性,是很大的。

最后我声明一下,这篇回答中的观点,是我自己非常浅薄的个人看法,关于瘦金的弊端,我说了两点∶一,在于无法对行草这样的日常书写发挥太多积极作用,二,在于无法处理好长篇大论型的作品。

这两点,以及所举的例子,我没有经过太多的考证,因为书读的少,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人与我的观点相同,所以,欢迎朋友们拍砖!我会接受批评!


user avatar   jing-ling-12-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真正的书法圈子里,瘦金体也是极其小众化的。如果你选修过书法鉴赏,说明你确实没有认真听课。

按我个人的理解,瘦金体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说“前无古人”或许不完全对,但去考究薛稷、褚遂良等人的字,和赵佶瘦金体的差别还是极大的。

笔力瘦劲虽然一脉相承,但结构和笔画却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说瘦金体基本是赵佶个人的独创。

在书法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不是什么褒义词。任何一个宗派,绝对不能只是孤家寡人,对赵佶来说,瘦金体不过是他才气之外的游戏之作,从书法角度来说,他虽然独创一种书体,但是没有开宗立派,因为他没有后人。

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在技术水平上,都不如赵佶,在艺术创新上,也没有任何建树。

这样一幅字,能和赵佶比吗?不能!

书法是残酷的,第一个写瘦金体的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什么?历史上留不下名字。

这是瘦金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封闭。瘦金体的整个法度是收敛的,掺杂不了任何其他书法元素进去。即无法溯源,也无法创新。

举一个例子做对比,欧楷号称是“法度森严"的楷书。但是欧楷是有前人的,也是有后人的。

欧楷融通南北,隋碑的元素很丰富

欧阳询的结构很多借鉴了行草书,最突出的是二王。他把王羲之的行书用楷书的笔画写出来,结构保持不变,得到了险绝。

欧楷还有非常多的隶书笔意,比如浮鹅钩、五的写法等。

既然有”前有古人“,那么”后有来者"就容易些。

比如欧楷还保留了隶书笔画,换掉可不可以?欧楷有碑的元素,那么我掺杂一些魏碑是不是可以试一试?既然欧楷有些是王羲之的楷书化,那么王献之的行书楷化是不是也行?甚至欧楷像简化字一样把草书楷化行不行?欧楷和赵楷能不能结合,欧底赵面试一试?等等。有多种可能性。

欧楷里有隶书、魏碑、行书、草书等等元素,简直是个大杂烩。在这种杂烩里面,你减一点、加一点,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九成宫、虞恭公、化度寺、皇甫君等等,都是欧楷,都不完全一样。

田英章、卢中南、孟凡喜等等都是学欧楷的,他们写的一样吗?

学瘦金体的那么多书法家,他们写的能不一样吗?

后来学欧的人,虽然走出新路的人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总归有点希望,至少比瘦金体多的多。所以欧阳询是一派宗师,而赵佶只是孤家寡人。

瘦金体的“法度”严苛到什么程度,就是赵佶本人书写,也是千篇一律。

这样的用笔和结构,可以说看过几行字,都知道下面的字会是如何写的。他的捺永远是一种捺,他的撇永远是一种撇,他的横就是那个横,他的竖就是那个竖。即使是不同时期的瘦金体,除了尺寸大小、行书楷书上极细微的不同,你找不到书法元素上的差别。所以也有人批评他如同印刷体。

确实,如果将书法的用笔和结构规律导入电脑,瘦金体应该是最容易电脑自动生成的书体之一。规律性,或者说法度太强。法度如果太死的话,艺术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当某种书体的法度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那么所谓的水平高低,就纯粹地看功力。而论功力,天下瘦金体最强的莫过于赵佶。和他比,你玩什么呢?

或者换句话说,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只是拿着赵佶的字不假思索,依葫芦画瓢,只是比谁写的更多、写的更熟、写的更稳,那么和工匠有什么区别?工匠也是拿个模板对着做,只需要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并不要求必须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和设计师能一样吗。在古代,做一个字匠多少还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有点实际作用,但今天的书法已经不是实用技能了。




  

相关话题

  四年级的学生字写成这样算非常好吗? 
  除了汉字之外,其他文字有「书法」这回事吗? 
  如何评价「高手在民间,小丑在殿堂」? 
  怎么看待毛泽东的书法成就? 
  字写得丑是怎样一种体验? 
  梁源是谁? 
  我这个书法水平参加国展怎么样? 
  为什么中国古代书写要从右往左? 
  手写的字像印刷体是种怎样的体验? 
  求大神帮忙看看这幅字是否是启功大师的真迹? 

前一个讨论
你有遇到过绝味鸭脖强行加称吗?
下一个讨论
强拆情况下如何击退黑社会?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