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书法中的气脉贯通到底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jing-ling-12-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的其中一副,曾经被认为是王献之写的中秋帖,其实是米芾的临作。乾隆皇帝以为是真迹,所以和王氏一族的作品放到了一起。

在这幅作品当中,不懂书法的人虽然看不到“气脉”,但也能看出“贯通”是怎么回事。中秋帖一起笔就大胆跳跃,“中秋”两字相连后稍作停顿,接下来“不复不得”一气呵成,如旋风卷叶痛快淋漓。然后“相”字突然减慢了速度,调整为行楷,庄重饱满,最后“还”字又活泼起来,姿态回旋。

书法是存在“节奏”的,从微观的笔画来看,有起收转折与行笔轻重缓急的不同,从宏观的章法来看,字与字之间连断快慢也有不同。“中秋”-“不复不得”-"相"-“还”,其中中秋的停顿是蓄势前的调整,气脉不断,节奏稍缓。“相”字是书家笔墨已尽,然后重新蘸墨后的书写,所以气脉上与“不复不得”产生了短暂的中断。在这幅作品中,由于字与字之间实笔相连,气脉贯通是显而易见的。

王献之的原迹是《十二月帖》,米芾将其中连带精彩的片段单独临了下来,再创造性的组合成《中秋帖》,所以《中秋帖》是无语意的。这样的临摹称之为节临,节临的好处是能够专门练习字间的连带,对理解书法中的行气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米芾自己的《张季明帖》中也有“气力复何如也”如此精彩的片段。后世的王铎也有节临的习惯。

当然,除了如此明显的实带可以看到“气脉贯通”外,行书中更多的是笔断意连。比如王献之的《鸭头丸帖》:

除了实笔连带外,《鸭头丸帖》字与字之间存在大量的呼应。这些呼应虽然没有落在纸面上,但如果你真正去书写过就知道,笔尖在空中是按照我所标示的虚线运行的。

这里为新人多解释一句,“丸”与“故”的连带并不是说“丸”的点由右向左书写,而是因为回锋。我曾经说过书法中的回锋并不是减慢了书写速度,相反,回锋的本质是书写便捷的要求。很多朋友不理解,这里作个简要说明。

因此,《鸭头丸帖》的气脉同样是贯通的,只不过略微没那么明显,换句话说要含蓄一点。《中秋帖》的气势要比《鸭头丸帖》更雄强宏壮,字与字相连得喘不过气来。而《鸭头丸帖》的放纵要节制的多,娴雅的多,细腻的多,带有晋人特有的韵致。

如果在《鸭头丸帖》的含蓄上再进一步,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映带完全收敛,就会产生第三种情况。

《韭花帖》的章法源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奉橘帖》,客观的说《韭花帖》的行气是三种形式中最弱的,除了省却了连带,更重要的是字距极松。但因为每个字的风格、气韵相同,所以行气依然是贯通的。

行气是每一行字的气韵贯通,与书写顺序相同方向的称之为行,与之垂直的称之为列。古人竖写,所以竖为行,横为列。今人横写,所以横作行,竖为列。要保证行草书的行气贯通,就要避免横列上的漏气,所以在《韭花帖》这类章法处理中,尤其要注意纵行之间的间隙要隔开。如果像填格楷书那样,行气就散了。行草书不能这么写。

气脉贯通是帖学行草书中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书法的“时间性”和“音乐性”。不是所有书体都有同样的贯气,通常来说,草书(大草)大于小草大于行草大于行楷大于楷书大于隶书大于篆书。也不是所有的书法都讲究气脉贯通,碑学中侧重于"空间性"和“图示性”的部分作品,行气可能是不存在的,它们更多的是在造型上形成联系。




  

相关话题

  中心对称的汉字都有哪些? 
  求大神帮忙看看这幅字是否是启功大师的真迹? 
  如何评价书法中的馆阁体? 
  书法的价值到底在哪? 
  生宣,半生半熟,熟宣有什么区别,写楷书用哪个好? 
  如何科学有效地练字? 
  既然草书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要发明草书? 
  三国杀登陆画面的《洛神赋》书法,作者是谁? 
  怎样才能提高自身书法水平(鉴赏能力)? 
  个人不懂书法,我爸写了一辈子,我想知道这大概是什么水平? 

前一个讨论
虚数的现实、物理意义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果禁止电子游戏,那么该如何满足未成年人的娱乐需求?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