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C4.5决策树能处理连续特征,ID3树不能处理连续特征? 第1页

  

user avatar   civ-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回答题主第一个问题:为什么C4.5决策树能处理连续特征,ID3树不能处理连续特征?

答:这是因为ID3在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过要处理连续特征,所以它自然就不能处理连续特征。

那为什么ID3不考虑连续特征?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循循渐进的,每一个研究只会将精力放在当前最重要的研究点之上。ID3与C4.5都是Quinlan 的作品,而ID3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设计高效的节点分裂方法来生长决策树,因此它并不太在意如何去处理连续特征。为此,ID3提出了使用信息增益来衡量一次节点分裂的优劣,它是第一个成功将信息论相关理论使用到决策树算法中的,从这点来看它的时代意义比较重要。因此从学术贡献来看,它确实也没有必要再去处理一些琐碎而简单的问题了。

而C4.5的重点则是将ID3的成果工程化,让决策树能真正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所以C4.5设计了详细的连续特征处理方法和剪枝算法。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只要你愿意,可以很容易地将ID3改造为有能力处理连续特征的决策树。

第二个问题,ID3、C4.5和CART的比较。

先说前二者。C4.5是ID3的续作。

按照作者Quinlan 的说法,C4.5是指一系列决策树算法。而现在我们一般只把它看作为一个特定的决策树算法。C4.5在评估节点划分的优劣时,不再只使用信息增益,会同时使用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注意,是同时使用信息增益和信息增益率,而不是只使用信息增益率。很多书籍和博客错误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信息增益有什么问题。很多文章会说:信息增益会偏向于变量取值更多的离散特征。不管其对错,先看如下信息熵的公式:

假设我们有数据集D,它包含12个样本,其中有6个正样本和6个负样本。再假设两种划分,第一种划分使用特征a把数据集D划分成了两份:

D1,Pos 4 : Neg 2 (4个正样本,2个负样本)

D2,Pos 2 : Neg 4(2个正样本,4个负样本)

容易计算,数据集D1和D2的信息熵都为:

(1)

所以它们的加权熵也等于(1)式。

再来看第二种划分,使用特征b把数据集D划分成了四份

D1,Pos 2 : Neg 1 (2个正样本,1个负样本)

D2,Pos 2 : Neg 1(2个正样本,1个负样本)

D3,Pos 1 : Neg 2 (1个正样本,2个负样本)

D4,Pos 1 : Neg 2(1个正样本,2个负样本)

容易计算,这四个数据集的加权熵也等于(1)式。所以用特征a和用特征b对数据集划分得到的信息熵是一致的,这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它们划分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说明“信息增益会偏向于变量取值更多的离散特征”这个结论是靠不住的,一个反例足以。那么信息增益真正的问题在哪?

继续上面的例子。刚才说了,从直觉上,用特征a对数据集划分得到的结果与用特征b对数据集进行划分得到的结果是差不多的。但从机器学习的角度来看,此时特征a的划分可能更好。原因是b迅速地将样本空间划分的过小了,从而增加了过拟合的风险。例如,我们要估计落入每个节点的正样本的真实比例(真实分布,非数据经验分布),此时我们可以用训练时数据在节点上的分布来作估计值。用特征a的划分,在D1上它的估计值是2/3;用特征b的划分,在D1上它的估计值也是2/3。但区别在于特征a的划分用了6个样本在估计,而特征b的划分只用了3个样本。所以用特征a的划分进行估计时可能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当面临差不多的两种划分时,我们应该要避免选择划分分支更多的那一种,因为它会将样本空间划分的更小,从而会导致在其中的统计量的可靠性变差。而信息增益在面临此种选择时,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所以C4.5提出了信息增益率。上面如果读懂了,此时就应该非常容易猜到信息增益率设计的动机是什么。既然要让指标偏向于划分少的,而信息增益本身并不能办到这一点,那么可以设计出一个factor,让信息增益去乘以这个factor,并且划分越多,这个factor要越小。

于是C4.5中的split info就出现了,它完全满足这样的要求(实际是它的倒数)。例如,上面的例子中,用特征a划分得到的split info为-log(0.5),而特征b划分得到的split info为-log(0.25)。后者显然大于前者,这就达到了让指标倾向于划分结果少的划分的目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增益仍然是更加直接的评价指标,它能直接评估一次分裂是否能够将数据划分的更加纯净。而信息增益仅仅是一个“相对”指标。C4.5与ID3的最大区别在于,ID3仅仅追求每次节点划分能够带来最大的“收益”,而C4.5算法强调的是在保证足够收益的情况下,寻求最大“收益代价比”(将split info看作代价)。

C4.5寻找最优划分的真实方法是:1)计算所有划分的平均信息增益t;2)从所有信息增益大于t的划分中寻找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划分,该划分就是最优划分。

另外,C4.5在对连续特征计算最优分割点时,只使用了信息增益,而不考虑信息增益率。这进一步暗示了信息增益才是对划分优劣更直接的评价指标。

ID3在印象中是没有剪枝的。而Quinlan 介绍的C4.5剪枝算法其实比较复杂,它主要用了针对极小样本的二项分布参数的估计方法。题主有兴趣我再追答。

最后来说CART,它与ID3和C4.5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评估划分好坏时,它用了基尼系数。另外CART树一定是二分结构,及对取多个离散值的离散变量来说,它也会将它划分为二叉结构,其中一条分支表示一个值,另一条分支表示另外其它所有值。二叉的好处是不会遇到ID3使用信息增益的那种问题。所以要避免ID3的信息增益问题,另一种做法是将其改为二叉树结构。

CART的剪枝与C4.5区别也较大。简单来说,它考虑了决策树自身的规模,而C4.5并没有显示地考虑(但隐含着有类似的思想)。




  

相关话题

  如何简单理解贝叶斯决策理论(Bayes Decision Theory)? 
  如何评价亚马逊AI新开源自动机器学习项目AutoGluon? 
  为什么做stacking之后,准确率反而降低了? 
  如何评价 On Unifying Deep Generative Models 这篇 paper? 
  为什么读论文最好打印出来读? 
  如何评价Yann LeCun宣称『他已经做好放弃概率论的准备』? 
  如何看待多模态transformer,是否会成为多模态领域的主流? 
  目前手势识别发展到什么水平了? 
  有哪些你看了以后大呼过瘾的数据分析书? 
  机器学习系统MLSys中有哪些比较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前一个讨论
c4.5为什么使用信息增益比来选择特征?
下一个讨论
卷积神经网络如果将池化层去除,与神经网络的区别还大么?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