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用python做数据分析,正好来写一下这个回答。
数据分析其实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硬实力, 也就是python的掌握,包括python本身和一些必要的库。另一部分是软实力,至少得有一些基础的数理统计知识。
本文主要基于ZOE | 数林觅风,感谢原作者Zoe。
python的学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陷在起步的困境中,包括软件安装,环境配置等等,所以自学是有一定的起步困难的,这里推荐一个3.9的线上优质课程,可以帮助你快速进入python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在学习python和数据分析,事半功倍!
这部分主要学习的是python的基础语法,和必要的三个库,Numpy, Pandas 和 Matplotlib。这部分的学习和 @廖雪峰 老师的Python 基础教程 | 菜鸟教程结合效果更佳。
基础语法主要集中在[1,2,3,4]中
每一部分都配有精美的思维导图,配合学习的效果更佳。
比如上图,描述了Python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python的基本介绍,语言特点,基本规则和变量赋值等。
再比如上图介绍了Python中最常用的几个数据类型和操作符等。
比如数据类型就包括String字符串,List列表,Tuple元组,Sets集合,Dictionary字典等。
在每个子章节中更详细的介绍比如String字符串的介绍。有Len/ find / lower等等的不同类型的操作。
数据分析还是要到数据中寻找关系,python的学习只是掌握了工具,如何结合使用需要数理统计知识。
以下是数理统计的大纲,但是并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知识。
以上是大纲和每部分的内容,我建议可以快速过一遍内容,然后知道什么情况要用到什么样的方法,比如说什么时候用到回归,什么时候需要降维。
这一部分可以结合一本书:《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
很多大佬也推荐过了,可以将这本书的学习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再利用书中的例子过一遍。
最后,相信你学完上述的内容和这本书,就算是一个入门了。
别忘了这个仅仅3.9的线上优质课程,可以帮助你快速进入python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在学习python和数据分析,事半功倍!
以下是个人观点:
除了现代文明,以及纯粹靠着偶然建立现代文明的西欧之外,全部都是人类文明的幼年期。
我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两个节点,三个阶段。
第一个节点是人类这个物种正式从基因进化改变为模因进化。
什么是模因?模因就是文化基因,通过非遗传而是学习的方式传递的信息。
这一步是一个纯偶然,需要同时具备:发达的新大脑(即学习脑),灵活的肢体(工具制造能力),以及优秀的发音器官(信息传递)。
地球生命圈30亿年的历史里只出现过一次。
在这一节点之前,人类属于胚胎期,在这之后,人类出生了。
第二个节点,就是“科学”取代“文化”成为模因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科学”取代“文化”,就是理性取代感性,实证取代先验。
要知道理性和实证其实是反生理的,人类的大脑在数十亿年的进化里,为了保证以最低的能耗实现最大的功能,尽可能多地采用了“预先编程”式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感性和先验。
但这对模因的进化是巨大的制约和瓶颈,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最初数百万年的模因进化,却远远比不过现代文明区区几百年的进化。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幼年期。
第二个节点的出现是纯偶然的,因为“科学”这个事物在最初发展的早期对生产力的进步是无益的。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古文明都发展出过朴素古老的理性实证思想,比如古希腊的哲学与数学,比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墨、儒等哲学。
但这些哲学毫无例外地全部走向了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因为这才是符合统治与生产力短期发展的,纵观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发展历史就一目了然了。
欧洲也是如此,昙花一现的古希腊哲学之后就是漫长的宗教统治。
直到“科学”这个事物偶然地从西欧诞生。
我们通常认为伽列略——牛顿是现代科学的创始人,从他们起,科学的逻辑实证主义就隐约成型了,并成为后世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方法论。
但这并不是什么必然,只是纯粹的偶然,最初的科学对统治并没有帮助,事实上对统治还有害,但正是英国皇室的“个人爱好”,使得皇家学会得以成立。在官方的鼓励下,才有“科学”这个事物在襁褓中不被扼杀。
而且,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强度”是远超欧洲的,儒家和皇权对社会有极高的控制力,在这种环境下,“科学”想要取代“文化”成为模因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是高度困难的。
跨过了这一步,人类文明正式进入少年期。
下面再谈谈我认为的下一个节点,
下一个节点应该是在人类拥有全方位改变人类身体和大脑的技术之后,那时人类可以彻底摆脱如今人类的大脑这个效率极低的模因载体的制约,模因进化效率将达到一个顶峰。
那才是人类文明的成年期。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