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炒币的人极为热衷于鼓吹比特币的升值。
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去微博搜一下“比特币”,会很好玩。
我有时候也想入场炒币,然后就会去搜一下这个话题。看看他们狂热的鼓吹,就冷静下来了。
这是个集体潜意识的话题。
相信大部分币圈散户,没意识到、意识到了也不相信、相信了也不承认这一点,即比特币作为一个零和博弈,它的升值已经完全取决于入场资金量的多寡了[1]。
但是炒币的人整体,相对于其他的投资者,无论他们是否有这个意识,都会更倾向于对比特币进行鼓吹宣传,而非自己追加投资吃下所有的蛋糕。
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吸引来更多投机者,用这些投机的资金来推动比特币价格的上升。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明白了这一点,看官自然会对比特币的投资有一个判断。
注释
[1]
比特币的价格≈货币价格+投机价格
其中:
①货币价格≈比特币相关的经济活动总量÷比特币的发行数量
②投机价格≈比特币投机市场的资金总量÷比特币的发行数量
即
比特币的价格≈(相关经济活动+币市资金)/比特币的发行量
其中,比特币的发行量不减少,也不会大规模上升。
比特币相关的经济活动,就是部分黑色产业。这部分的经济规模不会再显著扩大。
那么,实际上比特币的价格就只取决于币市的资金量。
那么,那些鼓吹比特币的人的行为动机,就昭然若揭了。
考其投资业绩,还不如研究存款利息的退休工人。
几个结论
比特币还会涨,十万美刀是有可能的。但我不会碰,也不建议任何人碰。
王思聪说的话,到目前为止对错各占一半,错误的部分产生后果比正确的部分产生后果严重得多。要做人生决策和投资判断,他说了不算,决策人自己说了才算。做决定要承担后果。别赚钱时都是老子英明神武,失败了全是xx害我。
我的看法是,比特币作为新时代数据加密产生的一种虚拟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属性先天不足,主要是缺乏储备金和国家政权信用。它的优点是可以逃避全球的信用系统和金融系统监管,是天然的犯罪洗钱一般等价物。如果投机的早,可能已经完成原始积累上岸了,如果现在想下海,要掂量下自己的体量和勇气能否面对深海怪兽。
另一个就是法定货币有银行之类的金融网点全球存取,即便如此也有美国制裁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国的前车之鉴。比特币的存储机构那天消失了,你能找到谁为此事负责么?哪天美国赖账,还有那么一丢丢可能抓来总统财长美联储主席问这是怎么回事。比特币炸了,你去抓中本聪,那你还不如去抓洛天依初音未来呢。
比特币挖矿,年耗电超过泰国。市值超过意大利的GDP,现在和法国差不多。这东西建个国,大致综合国力地球前十五,我个人估算超过现在国际上很跳的土耳其和澳大利亚。但如此浪费能源和金融秩序,它除了一堆零和一,无悲无喜。我很反对这么一个东西。
它还会涨价,直到出事为止。聪明人会刀头舔血从中渔利,但这东西就不是个正经玩意。从出生到现在都是零和一,与地球之事无补,还会制造很多新的衍生问题。至于王思聪,他和我一样,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我是比特币刚超过一万美元的时候买的,那时候周围人天天嘴里说的除了比特币就是比特币。
朋友跟我说:这东西将来什么发展不知道,但你至少得有一个。
就这句话把我说服了,然后我就托懂行的朋友帮我买了一个,刚去查了一下现在的价格是$51,322,翻了好几倍。
注意!我不是要说比特币能赚钱,值得投资。我买它的初衷就不是指望靠它赚钱,而是风险对冲。
买之前我特意了解过比特币,要是让我一口咬死,说“这就是货币的未来”,那不可能。我压根就不信这东西能够取代法定货币。
那我为什么要买呢?
因为比特币将来发展成什么样,是不是哪天突然就崩成泡沫,说实话没人能预料到,但比特币存在着价值无限膨胀的可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特币可能颠覆整个世界的财富格局。
我买了1个,它将来成了泡沫,我顶多亏损几万块钱,但它如果真翻了成百上千倍,就算昔日的货币贬值成了废纸,我靠着这一个比特币,还能占据着资本的一席之地。
我经常看到有人说,哪哪哪个首富为什么不买比特币,哪哪哪个大贪官怎么不买比特币,我告诉你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但凡有点钱,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财富延续下去,“一个亿全存银行一辈子靠利息吃喝不愁”这种天真的想法,不会有人当真。
每个普通人觉得是风口的领域,都必然有手握财富大权的人在投资,为的就是让自己将来有路可走。
十五年前房价开始大涨,人人都想知道房价会不会跌,但对富豪来说,他就算再保守,也顶多是不拿钱去炒地皮,不可能不多买几套房子。
共享经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各大资本疯狂投资杀成一片红海,现在赚钱了吗?
元宇宙的概念现在这么火,我认识的所有爱发朋友圈的老板都在天天叨叨,今天转发这个专家,明天去杭州哪哪考察,想弄明白元宇宙到底是什么风口——更关键的,怎么往里面投资。
可是元宇宙到现在连个落地应用都没有,难道这些老板们现在就确定了这是人类的未来?
得了吧,这就是一种投资焦虑,这钱不花出去,他们难受。
将来赔了不怕,顶多唉声叹气几句,可要是将来万一赚了,自己没投,那悔得非得去拿脑袋撞墙。
说回王思聪不买比特币这事。他自己有主意不买,那是有可能的,但你要是说他能代表他那个阶层的人,那就真是搞笑了。
中国富豪榜前100名里面,必定是每个人都有比特币,他们的差别无非是持有得多少而已。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去打游戏
我怎么感觉教主是在暗度陈仓,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
未来华为做智能汽车的软硬件,长城做整车?然后扩大到其他车企?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就消失十天。被辞退,是不需要赔偿的。你请了假,公司不批,你强行休假,公司辞退,是需要赔偿的
之前看的一张图,很好解释了这些法国反华学者以及一些喜欢说中国的外交是战狼外交的人的心态。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