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积极性怎么让粮食增产? 第1页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积极性当然很重要。

比如水稻田除杂草这一项。

小时候看勤快的人是趴在水稻田里,用手一棵禾、一棵禾地去拔掉的。

太阳在顶上晒,水稻田里的水都是热的。身体差一点的,一不小心就中暑噘过去了。

再比如施肥。

氮肥、磷肥、钾肥,勤快的人是分时段施的,氮肥负责长得快,钾肥负责长得粗壮、不倒。

但有些人就是混合了一次就施下去。

技术含量高一点的,比如重棉花。

半米高的时候要剪枝,把一些“懒枝”要剪掉。这些懒枝长得快、叶子多、但是结桃少。叶子太多了影响光线和水气散发,会导致后期棉桃还没出花就腐烂。

很多人懒人压根就不剪枝,长什么是啥就是个啥。

勤快的人就要剪枝。有的甚至要剪两遍、三遍。这样棉花才能结得多、光线好、腐烂得少。

而且还要“打顶”,就是长到差不多1米了,就把顶上的芯去掉。这样棉花就光长枝,不长高了。

所以,积极性能增长是显然的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物资基础之上

种子、水利、化肥、农药,等等,缺一不可。


user avatar   58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可以换成8小时工作制怎么提高工作效率。


我发现一些答案连主观能动性都没搞懂,真以为工具理性是万能的,这不就是资本异化吗。

关于这一点他们敬爱的领袖完全可以教育他们,我用两篇文章来说明,建议他们好好学学。

1956年《论十大关系》

再讲。我们同农民的关系历来都是好的,但是在粮食问题上曾经犯过一个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这样一减一多,闹得去年春季许多地方几乎人人谈粮食,户户谈统销。农民有意见,党内外也有许多意见。尽管不少人是故意夸大,乘机攻击,但是不能说我们没有缺点。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这样,过去有意见的农民也说“共产党真是好”了。这个教训,全党必须记住。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同农民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得适当。合作社所拿的部分,都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生产费管理费都要力求节约。公积金公益金也要有个控制,不能希望一年把好事都做完。 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以外,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

我在其他回答有说过,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是不想做,是现实不允许。

仅仅过了五年,曾经的规划就又颠倒了。下面就是陈云在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满篇提的不是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是农民积极性。

1961年《为什么要动员城市人口下乡?》

农业是会增产的,增产的速度也许不是很高,但无论如何是会增产的,因为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了

要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粮食紧张问题,有四条:

一、继续调整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这就是贯彻执行“十二条”和“六十条”,再加这次会议定的四条(调查研究、群众路线、退赔、平反与处罚)。这是重要的。政策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其他的措施再多,农业生产也上不去

二、工业要大力支援农业。这一条也很重要。但是因为化肥、拖拉机、排灌机械等不可能一下子增产很多,所以这一措施不是短时间可以见效的。

三、进口粮食。进口粮食很有必要,但从目前情况看,超过一百亿斤有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外汇,也没有那么大的运输力量。

四、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城市粮食的销量。

以上四条,第一条是根本的,第二、三两条有时间和数量的限制,第四条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非采取不可。

现在的问题,实质是这样:城市人口如果不下乡,就只好再挖农民的口粮。现在全国在讨论贯彻“十二条”和“六十条”,但是,如果粮食征购任务不减少,“十 二条”和“六十条”就起不了应有的作用。因为农民最后还是要看我们征购多少。如果征购数量还是那么多,农民还是吃不饱,那末,他们的积极性仍然不会高。所以,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评论区,修改一下。

积极性能使产量增加一点,但是单干带来的积极性不能使产量增加,反而可能会使产量降低。

单干所带来的积极性,是自私自利的,对公益漠不关心,或者破坏公益,这样的积极性能使产量增加吗?

例如,单干之后,很多农民为了多种一点地,破坏水利设施,把原来集体经济时挖的水渠给填上了,旱的时候不能浇被旱死,涝的时候不能排被淹死,这样能增加产量?后来小水泵增加了,各家不得不在自己地里打井,抽地下水浇灌,但是雨大的时候,排水仍然排不出去。还有的人侵占邻居土地。因此邻里之间产生很多矛盾,打死人的都有,或者你破坏我的庄稼,我搞死你的庄稼。

几千年的单干,各家各户农民都积极鼓捣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有一个想修水利的吗?没有。而水利不好,只积极鼓捣自己的地,能增产?所以几千年的单干都一直吃不饱。

所以单干带来的积极性,起到的正面作用不如破坏和阻碍作用大,并不能让全国总产量增加。

另一方面,总体上说,单干并不能带来积极性。

你自己的房间你积极打扫吗?你自己的衣服你积极洗吗?可是为什么教室总是被打扫很干净?为什么医院、宾馆的床单总是很干净?这是因为有集体制度的约束。

懒人是多数,这些懒人没有集体制度约束,干自己的活也懒,有了集体制度的约束,会好很多。

所以说单干能带来积极性是假的,懒人是多数,勤快人是少数,单干之后只是少数人积极性增加了。而破坏公益的恰恰就是这些积极性高的人,挖土填渠,偷侵邻居的地等等。而懒人在单干之后没有集体制度约束就更懒了,所以单干滋生了很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社会治安严重不安定。

古语为什么总要劝人勤快,例如勤俭持家,勤能补拙,人勤地生金,人懒地生草?就是因为懒人多。古代的单干,懒人是很多的。


这是一些单干农民的玉米地,里面全是野草,能说单干提高了积极性?

如果是集体经济的话,绝对不会让这些野草存在的。

有人说,一单干就有积极性。这样的神逻辑是怎么来的呢?怎么能欺骗十几亿人达几十年之久?

所以,说单干能提高积极性是假的,从整体上看单干并没使积极性增加,而且单干带来的积极性产生的破坏作用要比正面作用大,不能让产量增加。

真正提高粮食产量的是客观因素,是硬件。

唯物主义者认为,植物生长靠水、肥、种、药。

要想让粮食产量高,就要修好水利,造好肥料,培育良种,造好农药。而这些都属于公益的事情,单干的农民没有人会考虑。

而唯心主义者认为,单凭种地的积极性就能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贻害无穷。

我种了一盆花,不给浇水,不给施肥,我一天24小时守着它,给它松土,给它剪枝,给它除草,精心伺候,结果还是死了。

一辆大卡车拉土,挖掘机挖土,两个司机磨磨蹭蹭,一天拉了1000方。100个人用铁锨挖土,用小推车推土,推得飞跑,一天都累得要死才拉了500方。

不要忘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性不是第一生产力。只顾自己利益的这种积极性反而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生产力发展。

中国单干了几千年,积极性应该非常高,但是没吃饱过一天。

自打修好水利,造出来化肥,培育出来良种,造出来农药、农机,二十来年的努力,就能吃饱了。

种子往地里一播,化肥一撒,庄稼自动茁壮成长,不要多少积极性。

说吃饱饭是单干的功劳,是种地积极性带来的,起码袁隆平不同意。

现在单干的农民撒下化肥,播下种子,就不管不问了,一地的荒草也不拔,现在虽然有除草剂了,但是有些农民连除草剂都懒得喷,这叫有积极性?不过单干的农民就是这样懒,一亩地的玉米也能收获1000斤左右。现在产量的提高是种地积极性带来的?

这么高的产量,靠的是积极性,还是靠的水利、化肥、良种的功劳?

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没有良种,没有化肥,队员天天在地里除草,间苗,地里的野草一根没有,但是产量就是不高。一亩玉米只能产三四百斤。

再早以前,也就是解放前,单干的时候,单干的农民也是天天在地里忙活,产量也是不高,小麦的亩产量一般只有五六十斤。去掉20斤种子,实际收获只有三四十斤。

为什么这么积极,产量还是那么低?

答曰: 无它,水利、肥料、种子不好故也!客观规律在起作用,这不是主观积极性能改变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性不是。今天能吃饱饭是科技的功劳,不是单干积极性的功劳。自己说的话不能自相矛盾,一边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边又说吃饱饭是单干的功劳,这是自相矛盾。

今天,南街村、大寨村的农业仍然是集体耕种,他们的亩产量一点也不比单干的小岗村的亩产量低,请问: 单干的成绩是多少?

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同样条件下做对比实验。

南街村、大寨村是集体耕种,小岗村是分田单干,在同样的水利、化肥、良种、农药的条件下,如果南街村、大寨村的亩产量比小岗村低100斤,我们就承认单干的成绩是增产了100斤。

可是现在同样的条件下,南街村、大寨村的亩产量和小岗村的几乎没有差距,那么单干的成绩是多少呢?

如果说种地积极性对增产有作用的话,必须是在集体经济条件下,不破坏不阻碍公益事业的情况下,这时积极性提高十分,产量才能增加一分。


user avatar   gou-xiong-chi-mai-p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shuo-chu-ni-de-gu-shi-2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ju-yi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这么讲。在当时的背景下。一人兼任多个藩镇首领是常规操作。比如王宗嗣。曾经任安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看账面实力的话。卧槽。从哈萨克斯坦到山西,所有边军全归这哥们一个人管。然后呢?不也没出事嘛。

安禄山任三镇节度使。看起来很屌。其实他也就是在范阳和卢龙两镇树大根深。任河东节度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让河东军打蛮子。安禄山做得到。但是让河东军南下。安禄山并没有那个控制力。叛乱以后的河东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至于说为什么给安禄山干了三镇节度使。是因为即便如此。安禄山也并没有挑战中央的能力。老皇帝是这么认为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老皇帝可能是懒政、怠政。但并没有老年痴呆。问题的关键。是。安禄山石乐志。搞起了一件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成功的叛乱。

然后结果就是老皇帝一通神级微操。把半年可以搞定的事情拖了8年




  

相关话题

  诸葛亮种的八百株桑树能做什么? 
  我爸经常要求我额外自己发灌水性质的论文怎么办?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产量提高真的是因为分田而提高积极性带来的吗,那为什么公社化之后产量也会提高? 
  大家如何看待年轻人都不想种地的社会现象? 
  俄罗斯现在的农业水平怎么样,为什么在中国也能买到一些俄罗斯的面粉? 
  为什么特级初榨橄榄油都是进口的? 
  中国的一个农业家庭只有2亩地,2亩生产的粮食一年仅有3000人民币左右。这样的说法可信吗? 
  中国的耕地面积中有多大比例用来种植蔬菜? 
  美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职业养蜂人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的收入靠什么来? 

前一个讨论
港媒称香港的中国历史教师用书删除「洗白」鸦片战争内容,对此你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看国外的风景视频,总觉得国外野外的风景相比国内的会更祥和一筹,更干净一点 ?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