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那些从小学就开始是学霸的小孩子是怎么养的?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jia-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曾经工作的那个学校,五六年前有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男孩。

那所学校地势偏远,教育资源落后,所在的城市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补习班。而且那时候在线教育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所以他真的是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

后来学校曾经单独采访过他,想要了解他的成长历程,给后面的学弟学妹做一个榜样。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家里的电脑上用谷歌地图看世界各地的街景。

初中的时候他的爱好变成了在作业本上画城市规划图,给城市做布局,设计各种功能。

到了高中,他往往几句话就能把别人费了无数口舌还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总结出来。

在采访中,他分明地展现出一种对世界的热情与热爱。这是一种即使经历了高三的书山题海的重重围困也依然未被磨灭的生机。


我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介绍过这个男孩,因为我的朋友里很多新爸新妈。

其实所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好奇与热忱的。

但是渐渐的,有些热忱消失了,有些则茁壮成长,成为了心灵的养分。

这个男孩读小学的时候,网络还被广大老师和家长视作“毒蛇猛兽”。

而他每天开着电脑去研究那些在小城市的爸妈看来莫名其妙的东西时,他的家人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很认同他的这种热情。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倘若他的爸爸或者妈妈因为自己生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觉得如果不每天用各种超前学习的知识把时间填满就是浪费了,于是一看见他“玩儿电脑”就一声暴喝:“快去学习!”

那么他将会在极小的时候就遭遇“感情的挫折”。


无论如何,考上清华北大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但是一件热爱的事物可以让孩子产生深度观察和思考的兴趣,让他比同龄人更先一步地走近这个世界。这种“更先一步”在我们高中阶段,被称作“灵气”。

如果某一届的种子选手有灵气,那么我们基本心里有数,这届高考很可能能创辉煌。

如果没有,那么基本只能中规中矩。


在教育变成了“军备竞赛”的今天,我也不好说宝爸宝妈们从孩子很小就开始鸡娃到底是对是错。

但是一旦进入高中,其实基本上所有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内容都必须归零。

“归零”的意思是,你必须全部忘掉,从头开始。否则很可能对高中的学习造成干扰。

那么,之前九年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在于,把所有的知识都忘掉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

专注力、思考力、对知识的兴趣、对自我的要求……以及最重要的,对世界的热忱。

其实各学校所欢迎的优秀少年人,也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东西也许有天生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开明豁达的父母也要起到很大的作用。


重点:

  •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体会孩子对某件事物的热爱,或者和他一起热爱。
  • 尝试着为他的热爱提供方便,比如带他去看相关的纪录片,去实地感受,去了解这一行有趣的前沿发展。
  • 无论学任何知识,孩子学习知识时的心情和状态永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前者决定了他对知识的感觉。具体知识的学习如果成为了孩子心目中的“酷刑”,那么无论眼下成效如何,都是很难走远的。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基因+环境抽奖。

多么公平又多么残酷。

我家的老邻居。爷爷是高级技工,水平不低,但是没怎么上过学,奶奶也差不多。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是学渣,长大了也没有正经工作,东一头西一头做些一次性的买卖;女儿也是学渣,但是长的漂亮,嫁给了有钱人。儿子后来娶了老婆也是学渣并且小市民习气严重。反正无论如何这家人都看不出一点点和“学习”“知识”之类的关联。

然而儿子生了一个孙女神了。从小就是超级学霸。我第一次听说考进了市里最好的中学学校还给奖学金的。除了长得像之外她和这个家庭几乎完全是两个画风。

你觉得这家人祖坟冒了青烟吗?我觉得未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我妈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小姑娘首先是对自己的家庭极其自卑(注意她家并不穷),其次对自己的爸妈(已经离婚)关系冷淡,然后立志本科就出国。我听着听着就听出味儿了。也许我的老邻居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几乎可以肯定小姑娘从很小的时候就暗自拟定了脱离原生家庭的计划,出国之后争取和国内的父母断绝一切联系,从此不再回来(也许会回来看爷爷奶奶)。

小姑娘的故事我知道的就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一个小孩能不能成为学霸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基因绝对是一个。因为基因决定智力,基因也决定性格。智力大家都明白,但性格其实也很重要。性格过于活跃,上课坐不住,不听课,老师批评,心理不服气,形成负反馈,不想学习,智力全用来关注其他的事情。这就不是学霸。或者是性格敏感脆弱,学习的时候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有一点挫折就受不了。这种也很难。

然而智力和性格的基因是怎么遗传和表达的,根本不知道。纯抽奖。

然后是环境影响。但是环境影响过于玄学,哪怕是不利的家庭环境,可以拖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我的老邻居的孙女一样,激发出学习动力。有利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不受打扰,也可能让孩子对外界的“风景”心生好奇,从而分心。

具体取决于孩子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个环境的。这就又取决于性格了。还是抽奖。

所以我觉得多生几个小孩比只生一个疯狂鸡娃要好。多生几个,兴趣班的费用分摊,每个小孩既培养了兴趣,又能有些喘气的时间。然后愿意鸡娃的,挑一个天分高的适当鸡一鸡,其他的孩子就不强求。只要父母给的关爱没有偏袒,孩子长大以后不会责怪父母。现在这种只生一个然后疯狂鸡娃的情况我总觉得不合逻辑,迟早要出严重社会问题。


user avatar   wang-xiang-yu-59-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时此刻,回答这个问题时,正在看着央视直播,四亿公里之外刚刚传来好消息,看着我国的着陆器在火星上平稳着陆,那优美的姿势让国人振奋。

有什么期待和祝福?

期待祖国更加强大,期待我们的航天器在更多的星球上着陆,祝福天问一号一切顺利!

来来来,看它悬停避障的样子,有多美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成功在火星着陆,说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里程碑事件将记入人类航天史册。

这是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后第三个真正“踏上”(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也是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着陆的国家!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向航天工作者致敬!

不说了,继续看直播


更新一下:

航天器在火星着陆,表面上是个科学技术问题,是个航天问题,本质上是国家强大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问题,是全民族人心凝聚的问题。

信心的重要性,以弱胜强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帝国坟场-阿富汗。

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一个内陆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839年4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带着丰厚的后勤补给侵入阿富汗,阿军仅有1.5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但是历时三年半,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英国殖民者丢下几千具尸体狼狈撤军。

苏联于1979年12月27日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运送5000名苏军进入首都喀布尔,实施了斩首行动,一举摧毁了阿富汗的中枢神经。随即与次日以六个师的兵力,分东西两路进入了阿富汗。但阿富汗各派武装利用境内连绵不绝的山脉,对苏军发起了游击战。在长达十年的消耗战中,不可一世的苏联再次狼狈退回。

最近一次是米国,它自以为世界老大,对阿富汗这个战略要冲的渴望深入骨髓。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正好为其进入阿富汗提供了绝佳的借口。但自2001年美军便深陷阿富汗这个泥潭不能自拔,在投入无数的金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后,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撤出阿富汗。

区区70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虽然没有真正摧毁任何一个帝国,却让很多帝国忌惮,我们从来都不歌颂阿富汗,只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胜负不是人数、经济、面积和科技决定的,而是由人决定的。


user avatar   hen-xi-huan-che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user avatar   lyc-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赵泠 同意泠姐的看法,我来做个补充吧。

教大家一个小实验,不需要裂脑人,你自己就能体验左右脑的区别以及意识转移的感觉。

我在小学时候第一次知道左右脑区别以及裂脑人的存在后,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在一个暑假无师自通完成了这个小实验。

对于实验结果,我的理解是,两种可能解释:

一,意识核心可以转移。

二,意识核心存在于一个固定的并且高于左右半球的上游位置,可以自由分配左右半球的权重。

但考虑到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前额叶这一存在于左右半球之上的结构,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谨代表我个人主观感受,如果你做不到,请不要急着反驳,看最后我的讨论部分。

一个名词:意识核心。

我不愿意称之为灵魂,虽然我是灵魂存在论者和有神论者,但在没有科学证实之前我不会主动下定论承认它们存在。个人感受不可复制,只能提供猜想和假设,不提供科学结果。


下面是实验内容。

1,放空精神,让自己处于茫然状态,达到双眼焦点不重叠,看到重叠图像的状态。(俗称眼花)

2,尝试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单眼视野上,如果办不到,可以用手挡住另一只眼睛。

3,单眼视觉凝视一个物体,这步最关键。

该物体(或者说焦点)位于眼睛的鼻侧,或者说内侧/对侧。

凝视达到单眼视野占比近乎百分百,几乎完全忽略另一只眼睛的视野,即在双侧视野叠加的情形下,单侧视野不透明。

如果2中是用手挡住另一只眼睛,此刻应该做到拿开手,双眼不对焦状态下依然是主要看到一侧眼睛的视野,而另一侧被忽略掉。

4,体会此时感受。

此时应该已经做到意识核心被转移到单侧半球上。如果前面步骤你用的左眼(左眼的右侧视野),你的意识核心此时应该是处于左半球。反之是右半球。

我个人的语言中枢似乎在右半球上,当我用左眼的右视野看文字时,可以轻松阅读,而反过来看文字时能明显感觉到阅读能力的延迟。

另一个佐证是当我的注意力集中于左眼时可以轻松在心里说话的同时忽略掉右眼视野。但如果注意力集中到右眼视野,那么一旦心里想任何东西,左眼视野都会被加强。

而我个人情况可能的解释,是其实我是个天生的左撇子,只是小时候被我爸强行掰右。有15%的左撇子的语言中枢在右半球。

5,做到上面4步,你可以体会到意识核心处于单侧半球的感觉。第5步你要做的,就是休息一下,换另一只眼睛,感受两个半球的不同。

(休息极其重要,原因在第7步)

6,如果你能成功做到前5步,恭喜你,你已经完成一次意识核心在两个半球的切换。请用心体会这种感觉,同时可以扩展其他的实验项目,比如单侧半球与对应手的关系,比如你的单侧半球具体功能。

我自己感觉,意识核心处于左半球时内心活动减少,但五感与情绪被加强,适合欣赏音乐与绘画,适合冥想和图像想象力相关。

意识核心处于右半球时,内心明显话多,想法多,念头多,而且很适合逻辑推理,内存缓存巨大。

意识核心处于单侧半球的时候,如果侧躺,感受更佳,能体会到单边身体强势而另一边身体被忽略的奇特感受。

7,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

危险动作不要轻易尝试!

危险动作不要轻易尝试!

危险动作不要轻易尝试!

第7步我只提一句,在有休息好并充分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试一下,只是感受一下。

千万不要乱试,千万不要反复尝试,本人对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不负责任!

第7步,快速进行一次意识核心在左右脑间的转移。

这会导致强烈的眩晕感,并隐隐有精神崩溃的痛苦感。

这也是我认为意识核心可转移(通过胼胝体)而非存在一个上游中枢可以控制左右脑权重,压制某一侧半球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些讨论。

有没有更上游更高位的机制可以调整半球权重/抑制单侧半球,我并不清楚,可能有。

但我个人倾向与上述实验的现象来自于意识核心转移。原因如下:

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快速切换造成的严重不适,上游机制不该出现如此副作用,而应该是轻松切换。(如果你没有感觉到快速切换的不适,请先确认是否是真的快速切换,因为处于单侧半球时依然可以改变视野,不过是来自于另一只眼的同侧)。

二是来自现代科学理论,人的意识来自于前额叶,而左右脑前额叶并无区别。保留一侧前额叶并压制另一侧前额叶,即使有上游调控机制,结果上也是单侧半球意识占主体。实际体验中,单侧半球意识除了在客观感受上有区别,主观上都是“我”,同一性和连续性从未丢失。这可以解释为意识并非产生自前额叶,而是更上游的位置,这又与现行理论不符。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做不到,而我能做到,可能有以下几点可能性(同时欢迎其他能做到的朋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感受)。

a,我天生左撇子又被强行掰右,但从小弹琴,也有意识培养过左手能力,所以我的左右脑均衡发展。你做不到有可能因为你的单侧半球过于发达和活跃,噪音过多。

但假设我的猜想是正确的,除非你已经损失一侧半球,否则总能做到这一点。

b,你在阅读/思考本文的同时进行尝试,没有真正放空自己的思想。频繁调动语言中枢所在的半球,一定会影响对另一侧半球的转移,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切断胼胝体。

c,你过于劳累。我在没睡好/过于劳累的时候,会有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涣散现象,而本实验的重点就是集中的注意力。




  

相关话题

  父母打麻将至凌晨未归致俩孩子睡过道,知情者称「孩子父母让我别管闲事」,这类行为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霸级的男生会喜欢成绩普通的女生吗?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不爱吃蔬菜和水果,而只爱吃零食或肉呢? 
  你会害怕孩子以后不孝顺吗? 
  你觉得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去旅行两年可以吗? 
  儿童到青少年的性意识发展阶段是怎样的? 
  从小被灌输“家里不富裕”“要懂事”“花钱要节省”“爸妈赚钱不容易”的孩子,长大都是怎么样的? 
  一年级的孩子课堂表现出色,也很聪明,但是考试总是七八十分怎么办? 
  南京一居民因家庭管教问题与母亲发生冲突致其死亡,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和慢热内向的孩子相处,家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你结婚后才能明白的道理?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分党,偏偏成分党皮肤都还特差?





© 2024-09-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