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袁隆平团队双季稻晚稻亩产 911.7 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 1500 公斤,这意味着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qwefw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本是产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实际意义,实验田博眼球为了拿经费,而且袁隆平早就作为资深院士退出实际研发培育,都是别人用他牌子做广告而已。参与实验的人也说了,不用化肥的话只有500公斤,如果不用农药估计更低,以前产量低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化肥和农药,农民甚至为了路上的一坨牛粪打起来,而现在不缺肥料,所有农作物都大幅度增产,而且增产比例都高于水稻,小麦增产了七倍,土豆国内的最高亩产甚至达到了两万斤。七十年代时候常规稻实验田单季产量就能达到2000斤,因为实验田不缺费不缺投入。

以亩产926公斤的“袁氏超级稻”为例,不仅需要高肥高水,还必须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确施肥法”,总之“不能计较成本”。注意,这还是建立在5个农技专家天天吃住在试验田、选田也是选在“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之所在的基础上 。

1958 年,广东著名水稻育种家黄耀祥就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至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 ,70年代中期,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1.5亿亩。1976年“桂朝2号”在云南省宾川县作中稻种植时,最高亩产达1045.4公斤,创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此次创高产纪录的隆回羊古坳村民彭国精直言,超高产除了有良种还要搭配合理施肥的良法。据介绍,项目组首先拿出了两三分地不施肥种植“Y两优2号”,发现土壤只拥有供给亩产500公斤的肥力。要达到亩产900公斤,必须大力补充营养。这透露了目前超级稻试验产量向大田转化的瓶颈。种子、用水、化肥和农药上的投入皆高出常规稻。仅仅人工成本一项,即往往抵过增产带来的所有收益,譬如仅人工除草一项,平均一季水稻,要人工除草10次以上。这往往使农民倾向于选择推广多年、普适性强的常规稻或普通杂交稻品种,而非前沿的超级稻新品种。一些村民之所以愿意参与试验田项目,是因为有农业部门的项目补助。

以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种粮大户曾凡高为例。曾种有80亩“Y两优2号”水稻示范田,袁隆平曾两次前来察看,测产时达到亩产869.5公斤,袁一度更看好这里会拿出超高产纪录。

曾凡高试种期间的化肥、种子、农药都由政府提供,农业局派了5个技术员常驻把关。但曾的成本负担依然很重。一般的水稻种植可以用机械插秧,每亩插秧成本是20元。试验田则要求必须人工插秧,每亩成本达200元 ~300元。试验田需要每七天打一次农药,尽管药免费供给,但打药需要的人工自行支付,每次需要雇4个人打两天,花费800元。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曾凡高被告知,不能计较成本。记者到访时,曾刚刚完成“Y两优2号”的收割,晒干之后的产量是每亩775公斤,尚不足800公斤。曾凡高估计,如果放在大田,种植不这么繁琐,这稻种能够比常规杂交稻亩产增100公斤左右。但从投入产出看,并不划算。

信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庆猛强调,专家的产量和农民的产量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850公斤的专家产量,到农民种植时能做到650公斤

已经不错。






user avatar   icepeak-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袁老团队这是在搞科研,又不是搞推广,所谓科研不就是探索未知发现规律,娃娃刚生下来就想让他跑马拉松,这不是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捂着自己的眼睛说几句酸话并不能说明你有批判性思维,更像是杠精附体

实验室解决从0到1的问题,解决量产问题就是从1到100,没有实验室的成果,你后面再加一万个0也没有意义

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填饱肚子,大鱼大肉能吃饱,米饭馒头也能吃撑,在极端粮食危机下怎么样能够不计代价地产出更多的食物,让更多的人活下去,我觉得就是这项研究的意义,毕竟人饿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谁都知道肉好吃,五常大米好吃,但再好吃的东西你吃不着也是白搭

多给科研人员一点包容和耐心,最起码别上来就否定和落井下石,也算是为科技进步做贡献了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相关话题

  如何购买相对小众的果蔬? 
  为什么一年一熟的东北是我国储备粮基地,其他一年多熟的地区能否成为粮仓? 
  当前农业机械化都尚未普及的中国,未来可不可能跨级实现农业AI化? 
  如何看待部分网民不满四川农大奖励一篇《细胞》论文1350万, 痛斥这是学术腐败? 
  为什么几十年前农民占比高,每天早出晚归,全国依然普遍吃不饱饭,如今农村空心化但粮食却仿佛吃不完? 
  美国的粮食够美国人食用吗? 
  有在金正大史丹利工作的吗?工资待遇如何? 
  能不能做农业病害的测报试纸?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去世,年轻的你做好接力的准备了吗? 
  就当前来看,部分食品完全「非转」的成本是多少? 

前一个讨论
推荐算法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部分地区运营商下架 4G 套餐,5G 套餐无法改 4G 这一情况?消费者应当如何维权?





© 2024-05-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