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没有木桁架结构?如果没有,为什么木桁架结构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发明出来? 第1页

  

user avatar   shang-shan-ruo-shui-20-7-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抬梁式结构,或穿斗式大架。没有太明显的桁架结构。

不大量采用桁架结构,主要是由当时的建筑技术决定的。

传统的抬梁式结构,虽然有耗材较多,跨度较小,力学结构不太科学的缺点,但是抬梁式结构的梁架层,在抬梁式结构的木结构建筑当中,也有着一个耗材小、跨度大的桁架结构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厚实笨重的梁架层,可以凭借其自重产生的巨大压力,最大限度的维系其下方柱网层的稳定。因为梁架层的巨大压力,通过铺作层传导至柱脚以后,可以增加柱脚与柱础墩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从而避免柱脚在建筑物遭受外力破坏的时候,发生明显的移位。但是这种将大架直接“摆”在下方地基结构之上的做法,在抵抗破坏方面,也是十分有优势的。即便是穿斗式大架,其底层逻辑,依然是榑~柱~柱础~地基的垂直传导受力模式。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并不能简单的就认为某个环节的技术就是落后或者是先进的。

不过既然说到桁架,倒是大凉山地区的一种穿斗式的木拱架结构,具有桁架的一些特征。但其底层的力学结构逻辑,依然与西洋式桁架有所不同。


user avatar   hu-jing-yuan-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贴一下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小论文,非古建筑专业学生,德语区桁架那部分的论述可能并不准确,请各位知友指正。

在古代,对建筑中占多数的民居而言,以木为主材是世界通行的。除在我国盛行的榫卯斗栱外,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木结构体系,其区别体现了对力学研究水平的差异。本文简要介绍了古代力学研究与木结构发展的关系。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1]我们常说:中国建筑是木造的历史,西方建筑是石造的历史;而实际上,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建筑用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宫殿、纪念物、宗教建筑等特殊类型的建筑中,对在古代建筑中占大多数的普通民居而言,以木为主材是世界通行的准则。考古发掘表明,在史前时代,世界各地的文明都以土木所筑的巢穴与窝棚作为居所,如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多瑙河等流域地区,其大致形制如图1。

图1. 陕西半坡村圆型住房

图2. 原始榫卯

由于史前时代金属冶炼技术较差,早期的木结构中即已出现榫卯连接的技术。我国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即已发现运用榫卯连接的木构件,而欧洲出土的榫卯最长也有七千年的历史(图2)。这说明了榫卯并非中国古建筑的专利,也能够说明在东、西方地区,最早期的木结构体系是类似的。

在东方,商朝(约公元前17~11世纪)起出现了以黄土为台基的木结构宫殿,并初步掌握了纵向堆叠木料的井干式木结构技术。而在公元前1000年,木结构已成为古代埃及和希腊的基本梁柱结构形式;圣经还记载,所罗门王的庙宇由黎巴嫩雪松建造。[2]在此之后,木结构的体系出现了分化,东亚地区逐渐发展出一套由横平竖直的木构件间组成的斗栱体系,而欧洲地区则逐渐发展出一套由非正交的木构件组成的桁架体系。

从古至今,木结构是人类社会应用最广、历史最悠久、经验和理论最丰富的建筑结构体系。探讨东西方科技观之差,木结构技术是一块很好的“透镜”。

1. 古代东方木结构体系与力学的发展

东方木结构体系发源于中国,随文化交流先后传播到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其要素从小到大依次为榫卯(节点)、斗栱(构件)和抬梁/穿斗(整体结构),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斗栱。从现代力学的视角来看,经过千年发展的斗栱体系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屋顶受固定荷载时向下传力不均的问题;第二,构件在应对动荷载时的稳定性问题;第三,屋顶悬挑的问题。

根据出土的青铜器的形制推断,最早的斗栱出现于西周,是在榫卯的基础上,为减少应力在立柱与梁交接部位的集中,增加了一个方形木构件,称为“栌斗”。
[3]《春秋毂梁傅注疏》还记载了“瓜柱”,即将屋顶重力传到主梁的构件。

图3. 栌斗
秦汉时期,出现了将荷载进一步分散的构件“斗”、同样减小交接部位应力集中的构件“升”。结构分解图与考古资料如下图所示。至此,第一个均匀传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图4. 秦汉斗栱体系

图5. 汉代几种斗栱做法

从西周到西汉,木结构改进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对材料刚性、韧性的一些定性认识。《墨经》指出:“发均悬,轻而发绝,不均也。均,其绝也莫绝。”头发丝在受力均匀时比受力不均时更不易断。现代力学的结论为,一类超静定问题中,构件需要均匀承受荷载。[4]但由于缺乏定量的计算,此时的结构构件还是按照经验布置的,没有严格的标准。


斗栱体系的第二个大进步发生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引入了 “出跳”,即在立柱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杆件向外悬挑,将斗栱置于其外端,增加了屋顶的面积;另一方面,增加了横向构件“枋”和斜向构件“叉手”,用来连接相邻的立柱,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结构示意图与考古资料如下图所示。在中国力学史上,这一段时期并没有大的理论突破,因而这一技术革新并不是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的,而是仅按照经验予以改进。

图6. 连接立柱的枋

图7. 南北朝时期的梁枋与叉手

斗栱体系的第三个大进步发生在隋唐时期,是对此前“出跳”的改进。从现代力学的角度,出跳的构件属于一端固定的悬臂梁,这给立柱带来了较大的弯矩,不利于立柱的承重。因此,取消了此前出跳的做法,代之以新构件“华栱”和“昂”的组合做法。华栱借助杠杆原理,将出跳的方向由一向改为内外两向,抵消了不对称荷载在立柱上产生的弯矩。斜向构件“昂”则贯穿室内外,通过调整力臂的长度形成省力杠杆,进一步减小柱头弯矩。至此,中国木结构体系的核心——斗栱完全形成。典型斗栱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8. 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一种斗栱做法

华栱和昂的出现同样具有理论基础,即杠杆原理。早在战国时期,《墨经》就认为:“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即向杠杆两侧施加相同的力,杠杆向力臂长的一侧偏移。这段总结略早于阿基米德的结论,但前者仅为定性,后者更加严密。和定性的杠杆原理相比,定量的杠杆原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以不等臂秤的方式投入应用。[4]这一时间与昂的出现时间相仿,因此有理由认为定量杠杆原理催生了完全版本的斗栱结构。

唐以后的斗栱结构主要以构件尺寸上的优化为主,如规定构件的截面宽高比,尺寸模数化等,大幅度减少了用材量。由于宋代规定的木梁截面比例(3:2)介于18世纪Parent的计算结果( )和19世纪Young的结果( )之间,有研究据此认为,这些优化是基于成熟的力学计算的结果。这一结论并不可靠:查《清式营造则例》规定木梁截面比例为5:4,反而不及宋代合理,显然不是经力学计算得来的。作为对比,早在明代,《几何原本》、《远西奇器图说》等系统介绍西方数学、力学的书籍已出版,运用力学求解结构问题已经可行。因而,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创新,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创新,并未在严密的力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总体上看,东方古代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是匀速的、渐进的,没有根本性的创新,这和其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分不开的。它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更多依赖既有的工程经验,其结果是,一方面,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极好,另一方面,技术的水平没有跨越性的提高。有趣的是,使用有限元法对斗栱结构的力学分析显示,其受力机理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很多现代结构。[6]

东方古代木结构技术是一个发展了三千年的黑箱。

2. 古代西方木结构体系与力学的发展


西方古建筑既是“石头的史诗”,也是“木头的史诗”,最经典的西方古建筑同时也是最经典的木结构建筑。著名的帕特农神庙在建成时,其屋顶是绘有彩画的木质屋架;2019年发生火灾的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也是两层楼高的木屋顶。

图9. 帕特农神庙复原图

和东方古建筑的“一家独大”相比,西方古建筑在形制、结构上更加多元,东欧地区用木材更多,西欧、南欧地区用石材更多。总体来说,在西方古建筑中,木结构的主要应用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型建筑,如教堂、宫殿和市政厅的木构屋顶;第二种是小型教堂、宫殿的主体结构;第三种是民宅的主体结构,即框架房屋。

最早出现的木结构是古希腊神殿的屋顶,这种屋顶属于檩屋顶(Purin roof),主要的结构构件是檩条,支承在下面的柱架上,是一种相对原始先期的屋顶,与我国古代的抬梁和穿斗屋顶类似。[7]檩屋顶的技术也被用作小型宫殿的主体结构,如大约建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维克斯宫殿,长35米,宽21米,高12米。这一时期的木构件间的连接以简陋的榫卯结构为主。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是阿基
米德的杠杆原理:平衡条件下物体重量与距离成反比。

图10. 帕特农神庙和抬梁、穿斗式古建筑

图11. 维克斯宫殿复原示意图


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发展出一套异于檩屋顶的新技术——弦屋顶(Spar roof)。工程师Vitruvius描述了这种结构形式:“两根相对的木料构成人字形,中间以横杆拉结。”从现代力学分析,这种结构使木料从受弯变为受压、拉,能够更好地利用杆件性能。当时已经会分辨受压和受拉杆件,并采用钉子加固的节点进行连接。[2]万神殿的入口就是用这种结构完成的(图12)。

图12. 万神殿入口屋架,跨度达到25米,形制已十分接近现代桁架结构

在弦屋顶体系中,涉及到非正交杆件间的角度计算,其理论基础是源自希腊的三角学。遗憾的是,这一先进的结构技术随着罗马的灭亡而基本失传。直到罗曼时代的中期,即12世纪,弦屋顶才重新出现。在意大利和拜占廷,弦屋顶的大体形制沿袭罗马时期的样式;而在欧洲的其他地区,早期的弦屋顶实际上是石质拱顶的简化,例如英格兰的曲木式结构(图13)。因此,它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斜向传力带来的侧推力问题;第二,不同拱券间的横向连接问题。

图13. 曲木式结构,由弯曲的木梁组成

曲木式结构的跨度非常受限,而拜占庭式桁架的横向拉杆又阻挡视线。13~14世纪,为了提供没有横杆的大跨度空间,人们利用斜撑在上部相互交错形成剪刀型桁架,增加了杆件间连接点的数量,从而保证了整个拱架的稳定。(图14-1)剪刀型桁架的出现使得更高的屋架能够建成,这催生了竖向的传力拉杆;此外,更高挑的结构需要在侧向进行拉结,因而又催生了X形的侧向稳定构架。(图14-2)二者的结构作用与瓜柱、杪手类似。进一步地,为解决应力集中的问题,在杆件相交的位置添加斜撑,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立凳式结构体系。(图14-3)

图14. 立凳式结构的发展过程

立凳式结构主要应用于德语区的建筑。15世纪,英格兰出现了托臂梁桁架,其受力机理类似于中国古建筑的“出跳”结构。至此,早期弦屋顶体系的发展已基本完善。由于这一时期的木构件连接的机制较为简单,因而没有过于复杂的节点,易于将建筑结构的工程经验转化为静力学理论。

另一方面,在正教国家,如俄罗斯等地,基于井干式木结构体系的教堂、宫殿也已走向成熟;但由于其结构效率较低,主要是保温考虑,因而不是最先进的结构方案,在此就不展开说明了。

文艺复兴时期是力学理论突飞猛进的一段时期,其中的图解法求解受力对建筑结构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图解法的核心有三:力矢的图示,力的分解与合成和力平衡。荷兰人Simon Stevin曾在其1586年的著作《重力艺术的要素》中试图通过倾斜平面上的荷载试验,证明力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8]使用图解法计算出的结构体系,耗材更少,杆件之间的传力明确,基本都以受拉和受压为主,结构效率大为提高。1687年,Issac Newton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系统性的力学体系,据此能够进行精确的结构计算;同一时期内,Jakob Bernoulli计算了悬臂梁的挠度曲线,并提出应力与应变的概念,据此能够进行简单的弹性力学计算。

17世纪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铸铁开始应用于木结构的连接件,并进一步逐渐替代木材作为桁架的主要材料,西方古代木结构开始向更加标准化、工业化的现代木结构转变。

总体上看,西方古代木结构技术的发展很早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经历了一次失传——再获得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经历多次大的革新,最终发展出多条技术路线。可以说,它的发展是变速的、多向的。西方木结构在发展的早期,已经有定量杠杆原理、三角学等可用的理论基础;中后期则有图解法受力分析。这使得结构体系的创新在大多数时期都建立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不过,相对于斗栱的复杂程度,西方木结构在节点上的处理落后于东方木结构,这可能和其发展不连续有关。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J]. 2005.

[2] 郝春荣. 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 清华大学, 2004.

[3] 陈梦家. 西周铜器断代(二)[J]. 考古学报, 1955.

[4] 武际可. 力学史[M]. 重庆出版社, 2000.

[5] 赵均海.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结构特性研究[D]. 1998.

[6] 陈韦. 应县木塔斗栱力学性能及简化分析模型的研究[D]. 扬州大学, 2010.

[7] 刘妍,董书音.看不见的构架[EB/OL].douban.com/note/5009375.

[8] 孟宪川, 赵辰.图解静力学研究简史[J]. 建筑师, 2012.6.

部分插图来源

图1, 5, 7——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图3, 4, 6——zhihu.com/question/2764

图8——梁思成, 费慰梅, et al. 图像中国建筑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图10, 14-2, 14-3——douban.com/note/5009375

图12, 14-1——郝春荣. 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 清华大学, 2004.




  

相关话题

  唐建筑和清建筑风格是不是有很大差异? 
  装配式小区,住宅内不动承重墙,拆改非承重墙有没有额外的风险? 
  建造小房子应该看什么书? 
  传统建筑的「牡瓦」和「牝瓦」是什么? 
  建造小房子应该看什么书? 
  这个是我们学校的体育馆 顶部。这些四个一起或者两个的东西是什么呀? 
  楼板46处3—4厘米深开槽且裸露钢筋,对楼板的荷载承载能力有多大的损害?怎么检测鉴定?如何修复加强? 
  中国有哪些现存的宏伟至极的古建筑? 
  请问大家,这张图里面的黑色线体是不是承重立柱,除了这些立柱,其他的都不是承重墙吧? 
  建筑结构布置主次梁关系不明确(传力不明确)有哪些不利之处? 

前一个讨论
影响新生代奥特曼质量的是剧集数量吗?如果都拍成五十集会让故事更好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古代城池的城墙真的能围住整个城市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