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差异有哪些? 第1页

  

user avatar   an-sen-ya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盗图者,诛,按照我一向的风格,也就间接说下日本历史。

  • 首先说下,提问“中国唐代建筑和日本古建筑的差异有哪些”,我觉得最好不要用中国一个时代的建筑和日本所有的建筑来对比,我经常能听到来日本旅游的人和我说“你看中国唐代的建筑基本都在京都保留下来了”,且不说唐代建筑是不是真的“高于”元宋明清,单纯说这个谣言,都不知道是哪里传出来的,况且日本建筑也随着时代变迁和本身的土壤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不废话了就这个问题来简单对比下中日建筑的一些比较常见的异同吧。(我会列举一些日语的专有名词,对日语感兴趣的可以记一下。)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中国建筑和日本建筑的源头其实也有点类似,不过这两个文明的体量和生产方式确实相差过于悬殊,这也导致了我们已经进入战国晚期的时候,日本才刚刚从勉强算是新石器时代的“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进入到有一定规模农耕文明的“弥生时代(やよいじだい)”,就算这个转变也是一群朝鲜半岛的渡来人带去的,我们看一下那个时候日本的建筑。

图 日本的“登吕遗迹(とろいせき)”出现的“竪穴式住居”(たてあなしきじゅうきょ)。

  • 其实这玩意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有很多这玩意,不过半坡距离现在得有6000年以上了,这个登吕遗迹可是1世纪时候的东西,大约的概念就是,这个时候都过了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汉武帝都死了100年了,他们还在住这个。当然了,这种建筑模式在海洋性的季风气候,夏天潮湿多雨冬天多暴雪的日本其实并不合适,所以说房顶修的非常陡峭,并且还要在最上面的部分“飞”出两个犄角,这种形态其实是深深的影响到了后来日本的建筑的。

提到这种建筑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建筑所用的茅草的屋顶,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民居甚至神社的重要特征,日本叫这个玩意“茅葺”(かやぶき),而这个茅葺可以说是日本四大屋顶材料之一,顺便说下日本人叫屋顶“屋根”(やね)。

图 京都附近的“茅屋村”(茅葺きの里),日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民居甚至仪式用建筑都是这个风格,甚至持续到明治维新,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大脑袋,这个对日本建筑影响是很深的。

不过在那个时代,比较富裕的阶级可就不是住这种玩意了,按照考古来说,虽然平民多是半地穴,但是那个时代另一个常见的房屋架构,也是一直影响日本建筑的。

图 秋田的三内丸山遗迹,可以看到这些建筑基本都是搞了一堆木头柱子插在地上,然后房子建在上面。

其实日本人叫这个“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也是日本绳纹到弥生甚至一直延续下去的一种建筑模式,这个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干栏式房屋”,这东西在我们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有很多,时期和半坡差不多,这种建筑模式非常的适合潮湿多雨的地方建造,不过在中国这种建筑模式在中国很快就被中原的高高的夯土台给取代了。可是这对于日本就是个宝贝,很快在弥生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渡来人里面出现了“大和”(やまと)政权,他们不断征服这群日本土著,因为大和政权的大王总要修那种巨大的方方圆圆的坟包,所以日本进入“古坟时代”

经过考古调查,虽然古坟时代没留下什么建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房顶的建造里,一种茅葺的升级版,柿葺(こけらぶき)出现了,我们来看一下。

杮葺,这种房顶,是用一个个柔软的木片来拼接而形成房顶的工艺,防水性和美观性都要高于原来的茅草,这个同样也是日本四种屋顶技术之一,后来也是被大量的应用到了较高规格的建筑立面。

这么一来,把前面所说的干栏式造型和茅葺杮葺结合起来的日本特有的神社建筑就发展起来了——

图 日本最早的三种神社样式。(在书里面照的。)

所以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最早流传下来,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伊势神宫”,这个也就是上面写的“神明造”(しんめいづくり)日本史书推测出来这个是公元1世纪建造的,实际上根据考古,这东西最早不早于7世纪,但是这种建筑形态肯定不是7世纪才出现,一般认为也是从古坟时代就有的一种样式。

图 伊势神宫,可以看出来这个建筑的很多元素前面都提到了,唯独没说的是为了结构稳定,上面出现了那两个翘出来的“千木”和那个一条一条的鱼骨头一样的“鲣木”,总之这个时候的日本建筑还是一股东南亚原始部落的味道,而日本人自古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他们不希望任何东西永久保存,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让它持续下去,所以伊势神宫从建造那天开始就有了个传统——式年遷宮(しきねんせんぐう),也就是说每20年,就要在旁边的空地新盖一个神社,等到老神社腐烂后,继续重新盖一个,这个神社就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其实我们看到日本很多古建筑这么新,大多也是因为不断地翻新。

  • 当然了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古坟时代末期,逐渐提高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社会制度的矛盾已经突显,而后来被称作天皇的“大王”家和“物部”“苏我”两个豪族代表的贵族也有着激烈的冲突,从朝鲜半岛传过来的佛教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同样存在着冲突,所以不言而喻——这哥们出现了。

图 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时代首都已经迁到了奈良旁边的「飛鳥」(あすか)、他让日本出现了成体系的律令,并且把“以和为贵”写进了宪法,同时太子也是个资深的佛教徒,实际上我们了解下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印度的阿育王还是罗马的君士坦丁,宗教总是这些领导者为了应对转型激烈的社会矛盾最适合的武器了,当然了,要是说佛教,那就必须有佛寺啊。

  • 以小野妹子为代表的“遣隋使”,作为圣德太子改革倭国,斗争豪族的希望,冒着九死一生,去往隋朝希望能把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日本。

其实佛教建筑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寺庙模式并不是现在这样,就比如最著名的洛阳白马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搞个中轴线,弄得故宫一样的寺院,而是一种中间修建佛塔,四方设置回廊,信徒绕圈膜拜的一种建筑,就比如这样。

图 东大寺的七重塔,这个就有一些我们早期的佛教寺院的味道。

当然了,且不说这个东大寺后来毁过一次,就说时间这个也不如圣德太子时期建造的法隆寺要早,我们来看一下法隆寺。

图 奈良法隆寺。

法隆寺被誉为日本最早的木造建筑群之一,这个冷不丁一看,真是和中国建筑很像啊,几乎完全摆脱了日本原有的建筑模式。实际上这个建筑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对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寺庙建筑的不完全模仿而已,小野妹子出使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南北朝到隋的转型期,大家也应该都知道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中国建筑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就有了相当大规模的夯土基台,可以说夯土建筑是我们防雨防水并象征建筑物主人威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防止建筑的夯土基台被雨水冲刷而崩塌,中国的建筑物往往有相当大的“出跳”,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房檐翘出去的那一部分,而构建这个出跳的大功臣,就是中国独有的“斗栱”技术,日语叫做“組物”(くみもの)。

图 方的叫做斗,弧形的叫栱,往往斗栱都是横着一个竖着一个往外延伸来承担房檐的“椽”(就是那个一条一条的玩意,读音船)的出跳,日语叫椽——垂木(たるき)。所以根据建筑规格的不同还分成了一跳、二跳甚至四跳(日语叫做x手先め),而一般到了最后一个跳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从里面“插”出来的“昂”,这个日语叫做尾垂木(おだるき),这种拼接模式构成了我们独有的斗栱建筑。

  • 当然了,早期比如法隆寺这样的建筑,就算10个小野妹子也未必能带来这么复杂的技术,所以日本就用了斗栱技术里面相对简单的一种“偷心造”,而上面说的那种叫做“计心造”

图 偷心造,和上面的计心造比起来,这个没有了横着的斗栱,所有的出跳都变成了一条比一条长的“棍子”,而圣德太子的法隆寺就是这样的结构。

图 法隆寺的金堂,在还没完全搞明白汉人建筑的规格的时候,就搞出了一堆很不严格的参数,但是日本人又非常注意一些边缘性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应用了东汉时期就发展起来的“云栱”(你看那个栱的形状比较像云),而整个法隆寺其实也是将中国的大量技术简化之后出现的,就比如房顶的椽,一条一条都是平行排列,就算到了转角也一样,可以说日本后来很多建筑都是这样。

图 唐代的五台南禅寺大殿,我们明显看到这一条条椽到了拐角是扇形排列的,可是我们之后讲到的唐招提寺大家会发现,基本都是平行的。

而法隆寺的五重塔也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了,我们来看一下。

图 法隆寺五重塔(建模数据来自“建筑网”李贝贝,侵删),这个建筑基本上就是和乐高积木一样,上一层的构造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不能进人的。

而在中国,木塔不仅仅层层可以上人,而且每一层都是有着佛像空间可以膜拜的,尤其是在唐代之后,因为木塔容易失火,对于宗教的永久保存性质很不利,所以后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石制砖制佛塔了,著名的大雁塔小雁塔就是那个时候的。

因为是飞鸟时代开始的,日本这个时期的建筑,都叫做“飞鸟样式”,可以说大家要想看所谓的“唐风建筑”,那也就这个时期算是最接近了。不过说到这里大家也会发现,飞鸟样式的建筑的初衷,是日本想要彻底吸收汉文化以及汉传佛教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后来下层贵族“中臣镰足”帮着天智天皇斗掉了专权的日本保守势力苏我豪族,几乎全盘汉化的“大化改新”就开始了,但是我们也能看见一个端倪,就是日本人学到的东西其实是简化的,而且会加上很多自己的突发奇想,只不过由于那个时候日本还是不停的派遣唐使和遣隋使,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尤其是经常被拿出来说的唐招提寺金堂,几乎被很多人搞成了唐代建筑的典范了,关于这个之后会说。

  • 不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彻底走了下坡路,最终黄巢让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遣唐使菅原道真以唐朝过于衰落,而遣唐使的人身安全也不能保障为理由,停止派遣遣唐使,这个时代也正好是桓武天皇从佛教势力过大的平城京(奈良)脱离出来,迁都平安京(京都),日本开始了“平安时代”,从此京都作为日本1000多年首都的历程开始了。

这个时代的历史大背景是,当年那个大化改新的中臣镰足被天皇赐姓“藤原”,藤原氏的“摄关政治”比起之前的豪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安时代的前期就是藤原家一手遮天的时代,而在停止遣唐使之后,日本的固有文化开始复苏,以一系列“和歌”“和画”为代表的“国风文化”时代开始,当然建筑也就不例外了,比如我们看下这个时代的几个建筑。

图 法隆寺新添的“綱封藏”,是一个专门存放经书宝物的建筑,可以看出来,曾经的干栏式的支架又被拿出来了,这个可就是完全的日本产物了。

同样还有东大寺的东大寺正仓院 ,我们看一下。

图 东大寺正仓院,你要是把这个脑袋去了,怎么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唐风建筑的味道在里面了。

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筑也出现了。

图 藤原家的伽罗御所,不仅下面仍然是架起来的,而且这个建筑不仅仅按照日本的炎热的气候条件,出现了特有的回廊,并且出跳也在加大以增加更多的阴凉,飞鸟时代一直以来学习中国的“瓦葺”屋顶也停止使用,木片叠出来的柿葺又杀了回来,甚至发展出了柿葺的最高升级版檜皮葺(ひわだぶき),也就是拿这种高贵的树皮进行房顶搭建,同样现在的京都御所也是用的这种材料,同样房顶也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大,总之日本土著的建筑风格开始和飞鸟奈良的唐风建筑融合。

图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

当然了,同样属于这个期间的建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

图 法界寺,和寝殿造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而且斗栱还有立柱进一步的减小,少了很多唐代建筑的雄浑,而且你会发现,这个时候那个椽也就是垂木已经不是主要支撑房顶的结构了,只是日本人觉得好看硬加进去的,这个也是最后去说。

同样,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的地方。

襖(ふすま),看这个字也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的在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这个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推拉门,由于推拉门这个东西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以现在对于这个东西到底是出自哪里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的“小木作”,所以这样一来两边就又走远了。

  • 而对于外面的墙壁,本来在唐代主要是不能动的直棂窗和实心的木板门,比如我们看一下唐招提寺的金堂,这个还是很还原唐代建筑的。

图 唐招提寺的直棂窗和门,等到北宋的时候已经演变成了“格子窗”

只不过日本由于受到屋子里面的“襖”的影响,再加上前面说过日本的气候经常需要通风,所以等到北宋的格子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也就有了外面的“明障子”和里面的“襖障子”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的推拉门,所以说推拉门这个可真不一定是什么“中国传统”,我们一般用的还是带轴的门和屏风。

图 日本的“障子”(しょうじ)。

  • 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个时期的建筑,也就是后来被称作“和様建築”(わようけんちく)的时期。

当然了,“和样建筑”这个名词,就是相对后来的“禅宗样(「禅宗様」ぜんしゅうよう)(也叫唐样)”以及“大佛样(「大仏様」だいぶつよう)(天竺样)”来说的,当然了这个和唐以及天竺都没啥关系,其实一般认为和宋代的江南建筑有关。

(好了可以记一下,和样、禅宗样、大佛样就是在唐风建筑之后先后出现的三种式样。)

再说一下历史大背景,宋代不断繁荣起来后,中日的交流又重新升温,不过不同于原来以官方为主的交流,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交流佛法的中日云游僧人,所以南方的很多建筑模式也就又一次传到了日本,而这个时候的日本也乱套了,天皇不满藤原家族的专政,开创了老天皇出家作为“法皇”操纵小天皇,让藤原们无处可用的制度,这个也就是所谓的“院政时期”,结果这些法皇总是对曾经被下野的皇族“源”“平”这两个“武士家族”吆五喝六,让他们帮自己消灭敌人。最终平家的老大平清盛趁着这股春风消灭了源氏,控制了法皇,武家专权的先河就这么开启了。

  • 当然了,平清盛的专权肯定让地方势力很不满,所以在其他人的拥护下,源家老大源赖朝趁势崛起,而这个时候的平清盛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儿子平重衡在东大寺的僧兵叛乱的时候杀到奈良一把火烧了这个日本最高佛教中心,后来源赖朝就是以这个为借口,最终灭掉了平家,也开创了日本的第一个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源赖朝也就成了第一个幕府“征夷大将军”。

好了我们说回正题,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建筑,基本都是镰仓时代之后建造或者翻修的,正如伊势神宫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早就不是原来的了。

先说一下平安后期直到镰仓兴起的“禅宗样”,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唐样,实际上和唐没半毛钱关系,只不过日本人爱把所有和中国有关的都叫做“唐”(から)举个栗子——


图 镰仓时代的功山寺,甚至还有了飞檐。

  •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建筑除了脑袋依然如同和样一样巨大,也同样是柿葺的材料,尤其是房顶的歇山顶(之后会说),还要搞出来一卷进去的边防雨,这种造型中国肯定是没有的。下面很多东西就有点恢复汉人的建筑样式了,比如,相比于和样越来越少的斗栱,禅宗样的斗栱恢复了大量的“三跳”,而门窗也引用了宋代的格子窗,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应用,就是“卷杀”

卷杀这个东西在日语叫做“粽”(ちまき)(为什么一个听起来这么吓人一个听起来这么萌),含义就是那种把柱子的上下两端削出来倒角和曲线的做法,唐代的建筑一般都是比较直的柱子,等到宋代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宝典《营造法式》里面说道会在柱子上面⅓的部分去卷杀处理,但是到了日本,这个粽被搞的更加变本加厉。

我们就不得不说到这个“大佛样”,其实和禅宗样也是同出异门的两个变种,最典型的就是被平家一把火烧了之后重建的“东大寺”,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东大寺的基本架构了。

图 大佛样的东大寺,当然了,我之后就会说一下那个房檐上凸出来的神奇东西——破风,这个好像也是题主问的一点。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多到变态的一层一层的斗栱,这个虽说和福建浙江一带的宋代建筑有一定相似形态,但是搞得这么厉害那绝对是日本人的独创,中国不会抢这功劳,斗栱不但回来了还被疯狂应用,而这个柱子的卷杀也是卷的够厉害的了,其实在飞鸟时代,法隆寺的立柱就有了非常独特的卷杀,而大佛样的柱子不仅仅上面有卷杀,下面也有卷杀,柱子基本是一个梭型的存在,至于这种样子的建筑好看不好看,那就见仁见智了,总之你要说这是唐代建筑,李渊会气的跳出来。


图 福建浙江一点典型的“多层”偷心造,一般认为可能是大佛样的源头。

所以虽说这个时候的日本建筑名字叫的好听,其实已经和中国建筑越走越远了,尤其是后来经过无数次战乱又翻修的清水寺——

图 京都被玩烂了的老景点清水寺,这个脑袋啊,excited。

所以下面就说一下日本建筑的屋顶问题。

  • 其实镰仓时代发生的著名事件,就是忽必烈的军队打到日本,这样大家也就知道,宋朝也完蛋了,所以这之后中日更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路线发展,就比如我们之后的明朝,因为树木减少加上政策开始偏向工匠,制砖业大量发展,终于出现了神奇的硬山顶建筑开始发扬光大了。


那么就在这里讲一下屋顶的几种常见的形态。

图 最常见的几种代表性屋顶。

首先这个硬山顶,就是我们看到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的那种,平心而论这个确实不好看,只不过明代之后烧砖业飞速发展,所以这个不怎么需要木材和榫卯,只需要两边搭建出山墙的建筑类型就成了最低级的民居主要样式,甚至到了后来,“卷棚顶”这种建筑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之前的宋代,按照等级划分的话,民居大多数都是悬山顶,日语叫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房檐两边还是露出来的。

而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应该是这篇文章里出现最多的“歇山顶”,宋代叫这个“九脊顶”,这种房顶不仅仅造型美观规格较高,也和日本最早的草房很像,所以也受到了日本的大量应用,日本人一般叫这个入母屋造(いりもやづくり),而最高级的自然是“庑殿顶”,宋代叫做“四阿顶”,日本叫做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去过故宫的知道,天安门就是歇山顶,太和殿就是庑殿顶,不过清代的建筑因为不需要夯土台以及砖木的发展,已经不需要那么大的出跳了,所以斗栱基本就成了摆设,仅仅是个装饰作用,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明清建筑不怎么好看的原因。

  • 所以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解释下那个“破风”了,实际上破风本来来源于我们的一个词“博风”

图 悬山顶和歇山顶的“山面”起到遮挡和装饰作用的博风板,中国的一般是悬鱼装饰(第1张),日本一般是惹草(第2张)。

而日本在自己独创建筑的时候,逐渐就演变出来了——

图 破風(はふ),名字叫的都贼好听。

所以后来所谓的“唐破风”,其实一般认为很有可能是把卷棚顶和上面这些破风结合形成的一种东西,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受到中国影响的。

图 唐破风和卷棚顶。

好了,我们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房顶内部结构的问题。

  • 话说回来,如果提到唐代建筑,因为我们没什么翻新修葺的传统,所以留下来的建筑已经不多,这里就拿非常有名的两个庑殿顶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日本的唐招提寺来比较一下吧。

图 梁思成手绘的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

这个庑殿顶的建筑,内部的架构是明显的“抬梁式”构架,也就是说通过柱子以及斗栱,一层一层的抬高若干的梁(横着的),在梁的上面那个圆柱的木条叫做(音团),当然这个后来也叫做,日语叫做(けた),这东西形成了一道优美的“举折”曲线,可以说是个非常精密美丽的结构,而且按照我们的《营造法式》,举折的角度是有着很严密的规定的,但是这个跑到日本那里就非常的自由了,尤其是前面和样、禅宗样等等日本建筑,基本都是一条直线。

图 再放个透视图就更清楚了。

  • 可是日本的唐招提寺吧,鉴真刚去的时候,确实也是类似佛光寺这种结构的,结果元禄年间,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三个幕府时代镰仓、室町、德川),来了个非常大的地震,这样一来唐招提寺不得不面临彻底的改修,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日本从镰仓时代就开始疯狂使用的自己的技术“小屋组”(こやぐみ)就被应用进去了。

图 唐招提寺的改修,这个来自“竹中公务店”的官网。

我大唐招提寺直接增高一大截,全都怪这个神奇的“小屋组”,实际上我们所看见之前的很多大脑袋日本建筑,都是这种小屋组的结果,他们一方面想恢复原来巨大屋根的外观,一方面又不太会我们的抬梁建筑的技术,尤其是地震越来越多导致原来的唐风建筑损毁大片,所以就自己突发奇想,搞出了一层一层的附加结构,我们看一下——

图 小屋组,他们在建筑内部加上了一个一个的小格子,就是为了固定这个巨大的房顶。

有了这种技术,日本的房顶的大小终于可以突破天际了,但是光一个小屋组还不够,日本人觉得这么弄太缺少人家唐风的美感了,于是就发明了个新东西,这个也是前面说的“和様建築”里面常用的——化粧垂木(けしょうだるき)


图 化妆垂木,这个在法隆寺大讲堂里面就出现了,前面说过,垂木本来是椽的意思,而化妆垂木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这个房顶空间做的一个假的椽,单纯为了塑造出房檐下面一条一条好看的样子。

  • 同样还有一个技术,也是日本为了自己这个大房顶的独特设计——桔木(はねぎ)

图 桔木,也就是第二张图那个粗粗的一条黄色的东西,这么一来本来屋顶的结构“椽”就和这个桔木形成了个三角形的空间,小屋组就是放在这个空间里面,唐招提寺最早也没这玩意,也是后来的大修加进去的。

  • 有了小屋组、化妆垂木、桔木这三个法宝,日本建筑其实可以说和唐代建筑相比面目全非了,平成年间,唐招提寺的柱子内倾极其严重,最终日本为了保护国宝,请到了上面提到的古建筑维修的权威会社“竹中公务店”进行大修,我前段时间就是根据这个竹中公务店的报告,按照里面的数据用Rhino进行了一次建模,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了无数次大修的唐招提寺,外表看着好像是个唐代建筑,实际上里面真是日本各个时代建筑的集大成者(就当我是褒义吧)——我们看图。

图 先让我们打开唐招提寺的瓦,嗯,这瓦最起码还是唐代的模式。

图 当我们把这些放瓦的椽取下来的时候,就会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屋组,好的我们再取下来这个钉子钉的小屋组。

图 一条一条的桔木和下面的化妆垂木就都露出来了,我们再从下面看一下化妆垂木。

图 化妆垂木,你伪装的还挺逼真,但是我也知道你是个不太受力的假货╭(╯^╰)╮。

好了我们看一个线稿。

图 好了密集恐惧症还是不要看了。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中日建筑分道扬镳之后的两个集大成者——

图 第1个是德川家康的京都离宫“二条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屋组,第2个是我们的太和殿,斗栱已经沦为摆设,出跳也大大减小,剩下的是粗壮的柱子架起来的高高的梁。

最后看一下实际外观。

图 “元离宫二条城”(歇山顶)和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所以客观来说,这两个都是唐代建筑生出来的两个后代,没有谁可以真正代表那个时代带有朴素和雄浑美感的唐代建筑。

所以说,日本建筑就是唐代建筑这样的谣言,还是不要继续说下去了,而且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很多中日建筑的细节了,包括鸱尾、瓦、栏杆等等的构造,大家以后也可以多多注意一下。

  • 当然,鉴真大和尚如果看见现在的唐招提寺,会不会思考一下自己6次东渡的意义呢?

我们都是游子啊,以上。

100答,好困,推荐链接——

番外,为什么东方建筑多是木头,而西方大多是石头。 - 祖先 - 知乎专栏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的文明史各为多少年呢? - 安森垚的回答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 安森垚的回答

user avatar   guan-shu-ya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图片转载自新浪微博,原作者为

櫼栌落


几张图,简单明了。

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有铺作层的概念,梁架和中国差异越来越大。至于后来的桔木和小屋组已经完全脱离了中式建筑的架构。

不论外观还是内部,日本建筑没有一样可以称之为继承唐代建筑——别说有人字栱就是唐风,谁家唐风屋顶那么高。

任何抱着日本正统论的人,都毫无疑问的缺乏营造法常识。

日本方塔,塔心柱接地,不可登临,无平坐

木塔,塔心柱不接地,可登临,有平坐

佛光寺架构和外观,注意铺作层和八架椽

不同时期的唐招提寺金堂,注意四架椽和不完整的铺作层。

所以说没错看见有人说日本建筑如何正统,我都这个表情

补充一下,个人并不觉得探讨中日古建筑技术高低,谁更漂亮有什么意义。技术是相互促进的,审美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今天所见每一座古建筑都是当时工匠的别出心裁和时代主流审美的结合。

学习古建筑的意义不在于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服务,而是为了吸收借鉴古人的经验和理念,让我们今天的现代建筑能够不断进步。

再补充,评论中有人问中国有没有唐构,我列举一下现存的几座: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广仁王庙大殿

(存疑) 芮城天台庵

(一层为唐构二层复建)开元寺钟楼

莫高窟忘了几号的窟檐

(存疑,官方断定北宋)布村玉皇庙

(同上)青莲寺藏经阁

另,唐及更古的砖石塔留存不少,如开元寺塔




  

相关话题

  强盛的希腊文明是如何消亡的?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这一发现有何意义? 
  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如何看待「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 
  如何区分古典主义、巴洛克式、集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Art Deco 等建筑风格? 
  西周时期晋南地区是怎样的文化面貌和政治格局? 
  埃及新出土 27 具千年古棺,2500 年前下葬色彩却依旧鲜艳是怎么做到的?具有怎样的研究价值? 
  为什么中国古代打仗,皇帝大部分都不出战,而西方古代大部分的国王则总是亲自率兵打仗? 
  有哪些人们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中,后来却被证明真的存在的事物? 
  为什么伯邑考这个名字比杨戬黄飞虎听起来更古远呢? 

前一个讨论
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的各种特点是什么?什么分别?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游戏《帝国时代4》?





© 2025-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