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古至今为什么没人开秦始皇墓?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xi-37-33-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配合最高赞食用(商业互吹,商业互吹)。最高赞侧重自然科学,本回答侧重人文社科和价值判断。

——————————————原回答————————————————————

居然没有人提到国家863计划和新浪网当年的发掘之争?当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对秦始皇陵的遐想和猜测,这也是考古学家希望的。
跑题了。当然了,本文回答就是文不对题。主要想说已有的一些成果,以及不挖的理由。


(西汉)司马迁:《史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西晋)张华:《博物志》:“ 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馀石大如塸。”甘泉口, 今泾阳县西北的口镇。


按照司马迁和张华的记载,秦始皇陵动用了七十多万人修建,以至于运输石头的渭水都流不动了。可见工程之浩大。

本文略长。分几个子目。
一、863计划对秦陵墓的初步探索
二、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
三、本世纪初关于发掘秦始皇陵的论争
四、B站一些秦陵墓纪录片链接



一、863计划对秦始皇陵的初步探索

国家863计划当时已经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当时主要是想解决“封土堆下是否存在地宫”的问题。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下图为《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部分截图)

详情见链接:
学术版:

通俗版


后面的内容会摘录一部分原文。报告中提到了以下内容:


1、秦始皇陵的位置与大小。
首先我们需要对秦始皇陵做一个定义。秦始皇陵是一个概称。广义的就包括陵区及周围景区在内,狭义就是墓室。大致说来,秦始皇陵可以分为六重。863主要是想找到地宫的位置。
一是陵区,包括临潼、骊山等地,面积56平方千米多些。相当于78个故宫。但是这只是陵园范围。(1992年,保护范围是4平方千米多点,2010年,陕西省政府制定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确定保护范围为36平方公里)
在陵区内有许多的陪葬坑,现阶段发掘的都是这里面的。

二是外城,东西971m,南北2188m。面积约2.13平方千米。

三是内城,东西580m,南北1355m。面积约0.79平方千米。

四是陵园封土(见下图)。东西345m,南北355m,高55m。

五是地宫东西170m,南北145m,矩形。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六是墓室。位于地宫中央。东西80m,南北50m,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

如果我们定义秦始皇陵为一二三,那么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发掘了(后面会说)。从四开始到五六这个区域。也就是封土堆以下这个区域才是我们并未涉足的。

2、墓室未坍塌未进水。

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完全坍塌。墓中可能存在金属制品。“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所以不用担心宫墙坍塌进水造成文物损坏。

3、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863计划探测表明这个记载是真实的,现在地宫中的水银还没有干涸。。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水银还在,加上典籍中的机弩矢防盗,以及墓室没有倒塌进水,是不是就能确定里面的文物斗量筲计,典籍不可计数呢?从而能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审美等提供大量的素材呢?

二、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

总的来讲,目前封土比较完好,无法证实曾被大规模盗掘,地宫内似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扰动和焚烧,地宫外侧有小型盗洞,显然是私人盗掘。不过,始皇陵园内遍地堆积着残砖碎瓦及灰烬和红烧土块,说明始皇陵园的建筑确实在秦末被焚
(一)历史记载
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这个我们又要回到对于秦始皇陵的定义中去。就目前开挖的这些外围遗迹来看,秦始皇陵确实被盗扰过。但是封土以下区域,大概率是完好的。根据历史记载,来过秦始皇陵盗墓者大概有以下几波。某些记载存疑。

1、秦末项羽。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汉书·刘向传》:“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凯不哀哉!”
《水经注·渭水注》:秦始皇陵“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项羽烧秦宫室是有根据的。现代的考古探测也证实,秦陵确实被火焚烧过。通过对 K0007 陪葬坑、二号兵马俑坑、K0006 陪葬坑和陵园北侧一号陪葬坑相关遗迹的分析, 它们都存在被盗墓的迹象,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时间接近。器物在焚烧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为砸坏了。很有可能就是项羽做的。
但是关于“掘始皇帝冢”就可疑。还是前面的说法。秦始皇陵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所以这掘冢可能是收取了一些陪葬坑的财物。这段话出笼的背景是,楚汉战争正相持未决在这种非常的情况下,刘邦的话可信程度是值得推敲的。
再者,《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均没有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之事。参照《汉书·刘向传》来看,刘向说:“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又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而未言掘始皇帝冢。
至于郦道元“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说,漏洞更大。秦始皇陵地宫内埋藏的珍宝虽多,可以能使三十万人搬运三十日还搬不完,这有点近似志怪小说家的语言,实不足信。

2、放牛娃烧秦陵。

《汉书·刘向传》记载:“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越走越深,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但小孩火把使用不慎,引发了地宫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奇珍异宝也毁之一炬。对《汉书》上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这个记载可疑。
首先,《史记》中并未记载。司马迁是博览群书,如有文字记载,不可能不知。因而,刘向所言很可能采自传说。“九十日不能灭”,“三月烟不绝”。这是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移到了始皇陵。
其次,“牧儿亡羊”,“羊入其凿”。对“凿”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即穿治墓圹埋藏东西时留下的通道。二是把凿理解为盗墓时所挖的洞穴。这两种解释在事实上都是有问题的。从考古钻探资料获,秦始皇陵的墓道全用土填实,没有留下空洞,这也是秦汉墓葬的共同做法。羊是不可能从“穿冢藏者”的通道进入墓室的。如果说羊是从盗墓挖的盗洞中堕入墓室内,那么,墓室深约30米,上面还有五十丈(115米)或数十丈厚的封土,盗墓不可能挖这么深的盗洞;即使挖掘有这样的盗洞,放羊的孩子也进不去,即使进去了,里面缺氧,所持的烛火会自然熄灭,不可能把墓室的椁藏烧着,更不会火延九十日不灭。所以,对牧儿寻羊失火烧秦始皇墓室椁藏的记载,只可视为传说故事。

3、汉朝盗贼、赤眉军。

《水经注·渭水》,书中有“关东盗贼,消椁取铜”文字记载。

可疑。不见于汉代的文献,最早的记载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距离汉末已很远。

《后汉书·刘盆子列传》记载,赤眉军进驻长安后,城中无粮,遂引兵而西,“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汙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在当时天寒地冻,士多冻死、饿死的情况下,所急需者为衣食,何暇顾及掘陵取宝。且吕后逝世数百年,又怎会“如生”,以至于让赤眉军污辱;即使掘陵,从上段文字中也找不到盗掘始皇陵销椁取铜的踪迹。再说始皇陵中并无铜棺铜椁。因而,“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的说法,也不是事实。

4、十六国石虎。

《晋书·石季龙载记》:“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说他盗赵简子墓不成功,“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前条“靡不发掘”是漫无边际的夸大之词。至于说“取铜柱”的问题,首先要弄清始皇陵中是否有铜柱?秦汉时代的文献资料没有说始皇陵中有铜柱者。根据始皇陵一些陪葬坑的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全国各地发掘的殷周至秦汉的大型墓葬资料,都没有发现有以铜作柱的,地面上的建筑也都是土木结构。始皇陵中的构筑情况也不会有铜柱。因此,说石季龙掘始皇陵墓取铜柱铸以为器的说法,根据不足。

5、唐朝黄巢等。

《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三至四载:(赵匡胤)开宝三年(970)九月六日,河南府京兆、凤翔府耀州上言,先准诏,检校历代帝王陵寝,内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后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周太祖、文帝,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温[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八陵曾经开发。诏:每帝制造礼衣一幅,帝服一袭,具棺椁重葬。仍令逐处长吏,严洁致祭。其礼衣,令太常礼院检讨逐朝制度,下少府监修制。当用金宝,以假者代之。制成日,进呈后,给付。并下太常礼院,各定仪注以闻。礼院请给通天冠、绛纱袍,诏少府监制造。
此外明人都穆《骊山记》有关于黄巢盗秦陵的文字“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清末文人袁枚有一首诗《过始皇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抷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袁枚说的就是秦始皇。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黄巢列传》均不见记载,不知此说何所据。袁枚则生活在清朝,不足为据。

6、土匪军阀进入地宫。

清朝道光年间,骊山一带连降暴雨,秦陵的封土被暴雨冲刷流失。雨停后,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头照例到封土堆上看看,发现陵北则的半山腰间有一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被暴雨冲出了一个很深的洞。这就是秦始皇陵的入口。
民国初年,秦陵第七次被盗。这次盗陵的主角,名叫刘镇华。军事活动为名,在外围拉上警戒线,以筑军事工地为名,行盗陵之实。

无文献记载,或为传说。

(二)考古资料

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文献吹得再厉害都是虚的,真实情况怎么样还是要看考古的证据。而证据表明,秦始皇陵墓保存的还不错。
1、封土人为破坏痕迹
(1)始皇陵的封土顶部和中腰第二阶梯有被国民党军队挖的宽约70~100厘米、深约80厘米的战壕
(2)封土西侧农民挖的看庄稼用的小洞穴。
(3)原来压于封土的西侧边沿及封土的东西角各发现一个小型盗洞。盗洞的直径仅80~90厘米,深约9米,位于地宫的宫墙以外,没有进入地宫,盗洞距地宫的中心部位还有200~250米。

那个洞......


2、结论-未被盗掘

(1)从目前封土比较完好的保存情况看,无法证实始皇陵曾被项羽等进行过大规模的盗掘。不过,始皇陵园内堆积着残砖碎瓦及灰烬和红烧土,说明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确实在秦末被焚。《汉书·刘向传》所说的“外被项籍之灾”,是可信的。
(2)现代科技探测结果显示,始皇陵的地宫内,经测定仍存有极强的汞异常反映,面积达12000平方米。汞异常高的含量点比较集中并有规律,似可说明地宫内的汞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扰动就焚烧。也就是说,墓室没有被盗掘。
(3)目前在封土的边沿、地宫的外侧,已发现两个小型盗洞,显然是私人盗掘,并不是公开地大规模盗掘。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能还会更多的小型盗洞发现。但由于始皇陵地宫的规模大而深,封土又很厚,私人盗掘要想达到地宫放棺椁的玄宫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其他未见人为的破坏遗迹,土层的叠压关系十分清晰。始皇陵地宫周围的地下宫墙,以及宫墙门道的封堵,都比较完好。


三、本世纪初关于发掘秦始皇陵的论争
(一)已经发掘了部分园区
回到之前关于秦始皇陵的定义。如果把秦始皇陵等同于60平方千米的陵园,那么秦始皇陵并不是没有发掘过。毕竟陵园面积78个故宫,863秦始皇陵计划开始之前:“ 文物遗址密集区达19 .63 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各类陪葬墓、从葬坑 、礼制建筑基址等 600 余处, 出土了包括秦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 5 万余件 。”“已经发掘和探明的重要遗址有包括秦俑一 、二、三号坑 、铜鹤坑(K0007坑)、石铠甲陪葬坑、文官俑陪葬坑 、铜车马陪葬坑等在内的陪葬坑 180 座, 还发现“中”字形与“甲”字形大墓、五砂厂修陵人墓地、赵背户修陵人墓地、鱼池遗址、丽邑、五岭防洪工程遗址、郑庄石料加工场、陶窑遗址、窝棚遗址、石铠甲加工场等与秦始皇陵建设有关的遗存 。从陵区地面俯拾即是的瓦片 、红烧土等遗物分析 ,在此范围地下应还有大量遗迹 、遗物分布 。”
网上随便找的近期新闻。
2013年:秦始皇陵疑似地下“军备库”曝光(组图)
2016年:专家在渝揭秘秦始皇陵最新发现-新华网
————
(二)是否发掘封土堆的讨论
至于是否对封土堆以内的区域进行发掘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新浪就已经有一次关于发掘秦始皇陵的论战,这次论战的双方比现在的知乎同仁思考得更多。详情见如下网页:


此处截取部分网页。


(三)不该发掘

高蒙河教授基本上说尽了不该挖的理由。(增添了部分赵化成教授的观点)

(1)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2)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3)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4)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比它大约50倍。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秦始皇陵从76年发掘到现在几十年了,大量的都还没有发掘。一方面是我们不急于发掘,一方面做工作要尽量仔细。有多少从葬坑、陪葬坑?即使不包括地宫,要把秦始皇陵其他的部分都做完,百十年都很难。只能陆续的、有计划的做一部分。

赵化成教授:发掘陵寝有它的规程要求,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完的。电视上直播的那个埃及金字塔,好像很快就做完了,其实那是为了电视直播的需要,实际上不可能,要进行绘图、照相、提取标本进行碳14测定等等一系列工作,进度非常缓慢。电视直播是把工作都做完了以后回头再来一遍而已。如果真是拿出来就走,那是违反考古规定的,埃及也不会这么做。很多人把考古想像成挖宝,实际上光是一个墓室的绘图几天就绘不完。要尽量运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完成提取信息的工作,这样在科学研究上才不会留下遗憾。


(5)保护技术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

赵化成:文物保护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全部。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包括帝王陵、都城遗址等等,我们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都给发掘了。比如秦始皇陵,不能开这个口,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我们不能全做完了,让子孙后代骂我们。为什么呢?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一开,第二座、第三座就管不了了,全国有帝王陵的不止陕西,陕西有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南京是六朝的帝陵都在那里;东汉帝陵、北魏帝陵在洛阳;北京有明清帝陵……一旦各地兴起挖帝王陵之风,依照现在的速度和能力,用不了几十年所有的帝陵都被发掘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情形。国家基建任务非常重,什么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抢救性的发掘还没有做得很好,不是所有该发掘的都把它发掘完毕。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为什么一定要去发掘帝王陵呢?现在不要考虑这些事情。

(6)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赵化成: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比如郭沫若曾经希望通过发掘乾陵一见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如果乾陵里真藏着《兰亭序》,那么历史上的遗案当然就解决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原因把帝陵打开,可以就现在的资料研究。保护是第一的,保护好了才能研究。两害相权取其轻,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利弊。帝陵不发掘,在考古界是共识。现在的秦文化仍然是蓬蓬勃勃的发展,资料很多,相反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7)投资多大?
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那还干了十多年,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也够承受。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

赵化成:着眼点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步才考虑文物的经济效益。无论有多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办法,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利益。经济效益只是在遵守文物法和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才去考虑,这两者很难对比。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靠吃祖先饭,我还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就凭吃祖先饭而发达起来的。


(8)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许多同志对这一条心存疑虑,说明一下。秦始皇陵不只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就像巴西国家博物馆着火,全世界都在谴责巴西一样。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不纯粹属于一个国家,还属于整个世界。假如埃及要毁掉他们的金字塔,中国人也不会答应是不是?)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以下回答放机器人的问题,本人并非搞自然科学的,就瞎说一通。

首先是会对墓室结构造成损坏,甚至影响它的承重能力。
其次对技术要求很高。秦汉陵墓和后来的陵墓不同,秦始皇陵的墓道全用土填实,没有留下空洞。如果要打洞,先百度看看先看看皇陵的封土多高.......洞和机器人多大?小了勘探时可能很难运动,大了势必要有个大洞,这样一是影响墓室结构强度,二是可能破坏内部的文物。此外里面复杂的环境机器人如何应对?如何保证空气不进入?勘探完毕,洞如何回填或者保护?
再次。这个口子不能开。挖个洞容易填平,但是欲壑难平。洞都打了,是不是拉两件文物出来研究研究?文物都拿了,干脆扩大一点,全部拿出来算了,干脆把山头推平了。干脆把全国帝王陵都挖了...这又回到了前面的不能挖的理由了,又是大棚、保护技术、开发利用等等诸多问题了。世纪初的物探遥感和这种打洞式的勘探有本质区别,它既能满足部分好奇心,又不会损坏墓室。
最后,其实放机器人进去和人进去没什么区别。重点根本不是打洞的问题,说白了你一个陵墓能有多深?重点是如何保护和利用文物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帝陵就一天不能挖。(不挖只是现在不挖,不是未来不挖。现在我们也已经在对周围进行发掘,为后来真正的发掘做准备。慢慢来,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不消你我争论,口子自然就开了)


我还想啰嗦一句,多少人只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真的打开了的话,想看文物的可能多一些,想去陵墓的没有多少。比如最近去过成都的蜀王陵、永陵,这两个算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又是挨着大型公园,但是真正进去参观的,真的不多,下陵的更是寥寥。我进永陵的时候就三个人在,进蜀王陵也就五六个人。其实看文物也是,大多人只是走马观花而已。所以,请大家给陕西的考古工作者留条活路,他们已经很忙了/手动狗头


正如当年新浪网讨论总结所说:
目前限于资金和技术,如发掘秦陵,根本无法保护其中的珍贵文物,定陵的破坏性发掘(帝后尸骨被毁弃、丝织品遭到严重的损坏)就是一个教训。其实我国文物保护总体现状并不容乐观,除资金、技术,体制之困更使得很多文物古迹得不到及时保护,近10年来周口店遗址的保护一直悬而未决,现在部分遗址已经坍塌。另外,从1928年“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盗掘慈禧墓,到近年来楼兰古墓一再被盗,盗墓一直困扰着文物保护;甘肃发生了盗窃博物馆、炸毁古塔的案件,景德镇御窑文物被大肆盗窃……
在何时发掘秦陵等重大抉择上,我们应倚重科学发展的程度而不是权威的意见,更不能被“拉动地方经济”左右。在历史上,有权威出于学术好奇或成就欲望而力主开掘帝陵,结果造成无可挽回的浩劫。目前在考古技术上,我国并不落后,但保护文物的问题全世界都未解决。所以,现在不便发掘的,宁可留给后人,也绝不能使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遭受任何破坏,而被子孙唾骂。


四、B站关于秦始皇陵纪录片的一些链接

段清波(秦始皇陵考古负责人)现身说法,《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与研究》

然后是其他的纪录片


1、探索发现栏目:《天下第一陵》

2、《东方帝王谷》第七集《千古一帝》

3、复旦大学高蒙河:《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4、世界遗产在中国:《秦始皇陵》


user avatar   li-ze-xi-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容已经基本更新完毕

看完秦始皇陵的内容,也来看看汉武帝茂陵到底什么样呀,谢谢大家,我也是b站up,id李树果

b23.tv/av23925341

(本文建议配合其他答案食用)

最后一次更新涉及

a.一些地宫形制,在中间部分

b.看了这篇文章的有心人盗墓问题,在底部黑字

c.题外话,在最底部

那本书已经被借走了~所以大家要借的话可能需要等一等了。。。然后然后有想知道的私信我就好了!

————————————————————————

谢谢大家支持

秦始皇陵被人盗掘过的,但是没有挖到地宫,地宫是皇陵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皇帝的遗体所在的地方。(以前是被开了的,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国家拥有陵墓的许多数据可以为陵墓的挖掘提供帮助,但出于保护目的暂时不会挖掘秦始皇陵。(现在不挖的原因)

下面的内容就是探究秦始皇陵,看看它里面什么样,地宫位置以及一系列的谜题,至于挖不挖的问题上面已经有了简略回答(抱拳)。

通过对这些现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就可以推断出它到底被盗掘到什么情况了。

全文主要是以刘士毅主编的《秦始皇陵地宫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与技术》为基础来进行介绍,我这里只是整理和汇总了一些结论。

这本书可以在淘宝买到,在西安朋友如果想看的话也可以私信我,可以借着看。

这部分展示了其中的一些地球物理特征,最下面有原始答案。


鉴于文章太长看起来太累我先放上结论,但是具体细节要看里面内容(虽然内容也基本是结论小声)

因为这个是物理相关内容,解释起来难免会让接触比较少的同学难以理解,所以建议不懂得话就直接看黑体小标题和图就好了,图我都用的比较容易理解的,再还是不理解的话可以评论区提问。

非常欢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1.各种物探方法的作用

(1)重力异常反映推断地宫的开挖范围最为明显,对宫墙也有一定显示。

(2)磁异常反映封土堆中的细夯土墙最为明显。

(3)电阻率法异常反映推断墓室最为明显。

(4)测汞法异常提供了推断地宫内存有大量水银的依据,也反映了地宫的开挖范围。

(5)核磁共振法和自然电场法对判断墓室是否进水和阻排水渠的阻水效果良好。

(6)弹性波法对探测地宫的效果不理想(可能是采用的技术方法还存在问题),但也对地宫开挖范围及其内部复杂结构有所反映。

(7)地温法对推断地宫有所反映(略)。

(8)激发极化法探测墓室中有无金属制品有一定效果。

2.本次探测发现的物探、化探异常特点

(1)在封土堆中部,磁法、重力、电法、弹性波法和测汞法5种异常的位置基本一致或相互套合。

(2)它们共同反映了封土堆下经过大规模开挖和建造。

●为判断地宫存在与否新提供了多种电阻率断面、重力异常、弹性波法反射剖面与绕射点和地温等综合地球物理依据,验证了汞地球化学和磁异常依据。多参数资料相互印证和补充,提出了封土堆下经过大规模开挖、有墓室、墓道、宫墙、水银等配套建筑,有的还是石质建筑以及封土堆本身存在复杂规整结构的推断。这一切说明封土堆及其以下是真墓,不是假坟。

汞地球化学异常和磁异常虽然属于验证性质,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汞的熱释谱进一步说明了汞异常来自地下,并非由封土含汞量变化引起;对磁异常的起因则有全新的认识。

● 给出了地宫及墓室大小、埋深等方面的定量描述。

● 提出了墓室主体尚未坍塌和进水的认识。

● 还提出了对“旁行三百丈”以及封土堆南沿存在砂砾石人为堆积等推测,虽因资料过少,依据尚不充分,却给后续研究者提了醒。

● 观测结果与历史记载相符或不矛盾;

● 关于封土堆下存在墓室、封土堆中存在细夯土墙和地宫开挖范围等主要推断已经部分钻探验证证实。


ps.地下的各种情况都会影响到挖掘,比如汞的存在会让小蟊贼不可能自己打盗洞进入地宫中。

先说秦始皇陵概要:

秦始皇陵区由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区构成,分布面积约56平方公里。

开头先说个有趣的,秦始皇地宫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样一个传说,于是1981年原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化探研究所)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上进行了土壤汞量测量,发现封土堆中部有较强的汞异常分布。

这说明两个问题朋友们,第一个秦始皇是玩真的啊!用水银做山川大河这真的太酷了。第二个是我们其实早就具有开墓的能力,但是不会这样子做。

回归正题,这次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使用了重力,磁法,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温法,核磁共振法和测汞法等8大类方法。电法,弹性波法和测汞法还进行了亚类方法对比,这样才基本给出地宫全貌的全面认识。

地球物理方法存一般是进行剖面测量,剖面测量的图像结果均为横截面,利用多个横截面来推断整体,下面就是秦始皇陵的工作布置图。

探测结果:

1.封土堆中部下方经过大范围开挖

我们利用重力方法在封土堆的6条剖面上进行了实验,在封土堆中部观测到了明显重力异常,我们推断由地宫中的回填夯土引起。因为地宫开挖后,回填土经过夯实。夯土的密度比正常土大,可以引起重力异常。(由于某些原因我无法把全部数据结果放上来,仅放1,2张图进行展示解释,见谅。)

布格异常是经过一系列改正后的原始观测曲线,剩余异常是消除了区域异常后的由封土堆下方浅部高密度体引起的异常。经变密度改正后,已经消除了地表以上封土堆的影响,封土堆中部仍有明显剩余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应由封土堆下方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又使用了弹性波法在上述推断地宫开挖范围处,弹性波法的观测结果与外围有所不同,应是重力观测结果的一种旁证。

其他方法没有明显效果,不过这两项基本已经可以证明,封土堆下确实有大范围开挖的情况。

2.封土堆中部下方存在地宫墓室

测量采用电测深法,可以给出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电阻率变化的情况,也即能直观地给出异常体的埋葬深度概念。

这里放一些大家比较好辨识的高密度电法电阻率断面图。

除4剖面外,其余5条剖面在封土堆中部原始地表以下都存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高阻异常。请注意,由于地形影响严重,原始观测结果图上,封土堆中部下方不但未显示高阻,反而显示低阻,消除了地形影响后才显示出高阻异常。

若墓室尚未坍塌,近似于土层中的一个空洞或木质结构体。空洞(特别是石质壁、顶围限的空间)或木质结构体的电阻率明显高于土层,因此推断椭圆形高阻异常由主体尚未坍塌的墓室引起,也就是中间可以看出明显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那部分。

3.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2部分的电阻率断面图基本可以证明墓室主体尚未坍塌,我们也可以用其他多个角度来旁证一下。

墓室坍塌与否,其地球物理异常是不同的。例如坍塌后其上方封土中裂隙比坍塌前发育;坍塌后空洞消逝,墓室内外都由以土为主的物质组成,墓室与外围的密度、电阻率、磁化率、波速等差异将大大减小。

这里用氡气测量进行验证,地下氡气沿裂隙向上方运移,氡气测量的低值段对应裂隙不发育地段;相反,高值段对应裂隙发育地段。放射性氡气测量结果在上述推断墓室部位对应计数率低值段,其北侧则出现计数率高值段。氡气测量剖面北段计数率高值区与秦始皇陵考古队在该次工作之前发现的一处大型陪葬坑群相对应,这一陪葬坑群已经焚烧坍塌,其上方封土裂隙发育应在情理之中。因而,墓室上方对应氡气测量低值段,有理由认为墓室上方封土裂隙不发育,进而推断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4.墓室中尚未进水

现在有一种直接找水的新方法——核磁共振法,我们在封土堆上及其外侧布置了5个测点。

具体过程不在阐述,经过地球物理数据解译得到以下结果:

在推断墓室和推断地宫范围内,相当于推断地宫的深度上都为不含水区,而南阻排水渠南侧,在相同深度上却为含水区。

根据以上测量结果,推断墓室尚未进水。

5.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

1981年的土壤汞量测量已经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推断由史书记载的地宫中的水银河、湖、海引起,得到了考古专家的认可。

本次进行了壤中气汞量测量,还测试了土壤汞的热释谱。

这个异常就比较明显了,土壤汞量测量反映的是自建陵至今土壤累积吸附的结果,气汞测量反映的是当前土壤中气体的含汞量(因为不被吸附的气体容易与大气交换)。两种异常均明显,是否意味着地宫中的“汞河、汞海”尚未干涸?

6.封堆中部建有细夯土墙

经过不断深入地多次磁性测定后,发现封土有明显磁性,且粗夯土与细夯土的磁性也有一定差异。经验证证实,异常范围与封土堆下方细夯土墙的范围近乎一致,因而异常主体由封土堆下方细夯土墙引起。细夯土墙内、外为粗夯土,这种复杂的封土结构,也应是封土堆下方存在真墓的一个证据

好了接下来到重头戏了

7.关于地宫大小、形状和埋藏深度的定量推断

1.地宫位置

地宫位于封土堆中部,近矩形状分布的磁异常下方。

2.地宫形状

由于目前只有磁法开展了面积测量,因而主要依据磁异常的形状推断地宫的平面投影形状,断面形状的推断则主要依据重力反演结果。

(1)前面已经提到,反映与地宫密切相关的封土堆下细夯土墙范围的磁异常,其平面展布大致呈矩形状,因而认为地宫主体的平面投影应为矩形状

(2)重力的反演结果显示,在垂向上,地宫上大下小。(大概就是漏斗的样子)

以上两点均与秦始皇祖先的墓制相同。而且与考古专家的以往推断一致。

开挖边界实际应为多级台阶状,由于重力异常没有显示多级台阶的明显信息,我们只能按斜面近似多级台阶。其它方法目前也未观测到多级台阶的明显异常。

探测使用了之前的地宫开挖范围、宫墙及其上部的细夯土墙、墓室、墓道的信息。

我在这里直接放上常密度布格重力剩余异常三维反演成果图(之后和大家科普重力勘探的问题,这里的成果图大家很容易看懂,上面的曲线是红色的是实测的曲线,然后蓝色的是拟合出来的,就是相当于计算的。最下面的就是通过实际情况、数据和专家们的经验汇合而成的人机交互的结果。)

多个剖面的结果可以像三视图那种一样来推测出地下的立体模型。(具体哪个剖面在哪往上翻一翻就能看见)

这两张反演结果是洛阳铲进行约束后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到地宫的形状,两张图拼一下就有立体的影像了。

地宫的大小、尺寸

依据重力定量反演的地宫开挖范围、宫墙;电法定量反演的墓室和磁法定量反演的细夯土墙结果,对地宫的大小、尺寸描述如下:

墓室范围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5米,顶深约475米(海拔高程)。

宫墙范围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高约14米,宽约8米,顶深约469(海拔高程)。

地宫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约30米。

细夯土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宽约15米,高约30余米。

必须说明,实际目标物都是三维的,而这次工作除磁法外都只进行了剖面测量,由于没有面积性测量资料,大多只进行了二维定量反演,有的方法虽然利用剖面资料进行了三维定量反演,属于勉为其难,不能达到真正的三维效果;磁法虽然进行了面积性测量,但遇到不少干扰(特别是在关键的封土堆顶部),因而精度受到损失。鉴于以上两点,上述定量反演数据的精度受到影响,误差可能较大。

—————————————————————————————————分割线———————————

赞过百,准备更新,评论区已经挂人了(精选评论),我们是地球物理工作者,我们是研究不损伤墓葬的情况下了解内部情况,我们不是盗墓的,我们不是为了自身利益。

赞过百的话周末更新相关信息以及秦始皇陵的地球物理无损探测数据


本人有幸参与了汉武帝刘彻—茂陵的无损探测,期间许多技术都参考了秦始皇陵的探测所以我具体来讲一下。

首先,关于考古挖掘一般都是保护性开采,没有非常大的证据表明这个陵墓已经被盗掘是不会进行开采的。因为一旦开采,就会导致许多文物被氧化,被破坏,如彩俑之类的。我们一方面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对帝王的敬意,没有理由去挖掘帝陵。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情况的,刘士毅带领我们做过这个课题,也为我们解答了很多。

这个基本就是当时的成果,而我们做茂陵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地球物理特征,唯一不同的就是秦始皇陵明显汞含量偏高。


手机打字真滴累,所以我决定有人看的时候再更。


最后附上我们在汉武帝茂陵做的相关探测及探测结果做的纪录片,与秦始皇陵还是比较类似的。

————————————————————————

大家请放心,秦始皇陵的防护防盗措施非常好,即使是周围用锤子(80那种)锤几下都可能报警,而且部分区域其实是有红外监测系统,翻墙不存在的(为了拉剖面我翻过,声音那叫一大。。。),周围还有24小时人员巡逻,所以即使盗墓贼看了这篇文章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另外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用来劝退的,地宫太深啦,盗墓贼们不要想屁吃了,悄无声息炸烂那么多堵墙然后拿出东西,你也算国际大盗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陵墓上了。

————————————————————————

最最后面说两句题外话:

我们这个算是一种实验考古,并不是传统考古。

考古做外业真的很辛苦,有次在茂陵早上九点我就被热的中暑了,第二天还是早起去采集数据了。

我想说的是,就是大家有不同声音发出来,这很好很正常,好的坏的声音我都能听进去,说我学艺不精说我卖弄说我各种问题其实都还好啦,我可以接受,唯独说我们是盗墓的,我真的很生气。

我们做着那么辛苦的活,之后还得出报告,出论文,最后落个盗墓贼的名头,我们不偷不抢凭什么这样说,别的可以,这个喷法我觉得不行,所以我要怼回去,一定要怼回去!

不过看到大家说他说的这么严重,我其实是有些于心不忍,在想我是不是做错了,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说他什么了,这个事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xin-ru-gong-hua-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来什么敢不敢,是技术问题。

多年前去西安旅游时,曾听一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讲过,兵马俑刚挖掘出来时都是彩色的,但是一出土,古代的颜料就被氧气破坏,不到十秒钟,原本的彩色兵马俑就变成灰头土脸的样子。

所以目前来说,最好的保存手段就是让他们安稳的沉睡在土里。


user avatar   error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什么技术,什么乱七八糟的其实都是扯淡, 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考古学界是不会去主动挖掘古墓的!

我经常会替考学界的的朋友感到不值, 因为中国总是有那么一帮子反智情绪很足的社会底层,天天叫人家考古专业的是盗墓贼。

但实际上,考古家是绝对不会主动去挖掘人家的坟墓的。

当然,除了当年吴晗,郭沫若这俩货主动跑去挖掘定陵,制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最大的灾难之外。这俩人搞得这个事情,也永远会被学术界唾骂,成为反面教材。

一般来说,考古学家挖掘古墓,只会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

一 因为自然风化,野外的古墓墓穴露出地面,或者被水淹等等的情况,需要抢救性挖掘。

二 因为现代人施工, 不小心挖到的了古墓, 报给文物局,文物局过来进行保护性挖掘。

三 因为古墓被盗,发现直通墓室的盗洞,进行抢救性挖掘。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历年著名古墓是如何被挖掘的

马王堆汉墓: 解放军366医院内进行战备工事的建造,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体方向朝向马王堆,从而无意间挖通墓室。

中山靖王墓: 因为施工无意间挖通墓室。

狮子山汉墓: 因为发现明显通向墓室的盗洞

兵马俑: 农民在挖井时,无意间打通兵马俑俑坑, 兵马俑实际上就是始皇陵墓葬群的一部分


所以, 答案很明显,秦始皇墓目前并没有什么可以展开挖掘的理由。

如果有一天秦始皇墓出现损坏,或者被盗墓者挖通,文物局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挖掘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始皇帝三大财政黑洞,长城、皇陵、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以后的五铢钱,俗称6415工程,统一了全国货币制度,随后衍变的榆荚钱,也摧毁了全国的货币市场;“书同文,车同轨”以后方便全国范围大尺度的徭役调度,加重了民间不安,也催生了全国范围大尺度的起义,这些都加速了暴秦的自爆。

焚阿房的项羽,把到了嘴里的肥肉,喂给了别人。风水这事儿,不能轻举妄动。


user avatar   liu-9-55-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前排送大家一张表情包。

————————————以下是更新前的回答

秦始皇墓≠始皇陵≠兵马俑

古代的不说了,比如项羽,那么多答主都说了,百度一下相关的历史也能找到。

至于现代为什么来说一下。

现在其实有在发掘,只是没有大规模的开。

2018年的发掘证书,30平方米。

如果大规模的话,人不够,钱不够。

看得清吗?18年的


很多人都没说到点子上。

首先否决大多数人所说的技术不过关



说实在的,技术层面,是达到了的,只不过掌握这种技术的人的多少的问题等,保护兵马俑身上的颜色和保护壁画等并无本质上的大不同。

更多的是经济问题。

很尴尬,很好笑,也没办法,确实是这个问题

保护这些东西的成本,贼高啊!

直白点说就是,没钱!没钱!没钱!

秦始皇陵是一个无底洞!

举个例子:

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价钱。

如果是除去壁画馆的价钱,仅仅要30元即可畅玩。

但是如果加上壁画馆,300起步。

这个价钱,一方面是为了限流(人多了有破坏),一方面就是,保护壁画,是真TM的贵啊


秦始皇陵目前门票是 通票旺季:150.00元 淡季:120.00元。

所有的收入全部用来保护秦始皇陵,但是这还是不够!

第十一条 秦始皇陵的保护、管理经费和维修、建设资金,应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项目计划,专款专用,不得侵占、挪用。
秦始皇陵的门票和其他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秦始皇陵管理机构接受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应当依法管理和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来自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

每年都要上面拨款。

就只说是三坑一馆,目前只发掘了三个坑,(第四个坑没东西。)

如果全部发掘,啊呸,不说全部,就再多一个坑,那需要的费用可能会翻倍。

钱从哪里来?

据统计,2018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接待中外游客达8580416人次,和2017年同比增加1727288人次,增长25.20%。其中购票观众7707763人次,购票观众和2017年同比增加1580960人次,增长25.80%,创历史新高。

我们就算一下,770余万购票观众,中间夹杂各种学生票,那我们就按照770W人,150的价钱算。

2018年的门票收入是770乘150=115500W元

但是这些还不够秦始皇陵目前自己吃的,如果再开一个坑,按照最简单的来算(不算考古人员不算前期各种建筑费用,就按照和现在一样的费用来算),多一个坑多一个坑的价钱,就是115500/3=38500W元

那就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了,钱从哪里来?

真以为西安不想挖?陕西不想挖?国家不想挖?

全挖了每年要投多少钱进去?谁都不知道啊!这个钱谁出?招标吗?哪个冤大头愿意出这个钱?

碰到什么珍贵文物耽误了工期,冤大头都哭死了。


所以说,不好意思,真的不是技术问题,是钱的问题。

考古人员,相应的建筑,相应的安保,文物的维修、保护等等,都是钱。


如果挖出来又保护不好,没钱去保护,还是让他们呆在土里吧。


如果您能够看到,希望点个赞让答案上去别让上面误导人,我们的技术,还是可以应对大部分的情况的。

附上自己拍的跪射俑和百度搜到的跪射俑。

跪射俑
跪射俑

普及一下兵马俑的类型:

图片来源于百度(我自己拍的没有百度上面人家打好看。兵马俑好像和百度合作了,在那里扫百度的码有讲解有全景VR。)

注:以下信息基本来自于百度,少数来自自己实地的发现,我在坑里的时候听的也是百度的讲解,一般人还确实没有百度专业。


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立射俑

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

武士俑

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约1.8米。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扬,静中寓动。

军吏俑

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

骑兵俑

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奇袭。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驭手俑

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

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车马,在坑中的数量极少,很有可能去了之后在坑中根本看不到。在其他地方才能看到。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

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

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

鞍马,同上,看不到

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的良马。

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马。


user avatar   BJ-H-Sumer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消息说孙卓决定回深圳读书啦。

想对小孙卓说,回到父母身边也要记得,父母不是完美的,姐姐弟弟也不是,有不适应有摩擦不符合生活愿景,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是每家每户过日子都存在的。希望你平常心,对生活也好,对人也好,不要抱太大希望,当然也不过于担忧,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一地鸡毛。只愿你健康快乐,好好学习,强大自己,创造美好。

鸽鸽鸽鸽鸽鸽鸽鸽

看了这家人故事好几天,孙卓爸爸真真不是一般人。聪明能干,坚强勇敢,有担当责任感强,对儿子有着刻骨铭心深沉的爱,是个伟大的父亲,丈夫,儿子。

15岁时外出闯荡,勤劳能干有商业头脑,很快就赚得第一桶金。转做其他生意赔了也没什么,内心自信强大。去了深圳带着儿子是为了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头脑重视教育。儿子丢了,曾全家在派出所下跪,曾上访被截被骗回去,曾四处寻访,被骗子拿刀威胁,曾绝望到想一了百了,最终他都勇敢面对,抗下所有。父母年事已高四处奔波找孩子,妻子抑郁想了结生命,女儿经历着痛苦撕裂的家庭,孙爸爸勇敢承担起这一切,自己一人外出寻子,又靠自己的聪明勇敢赚钱养家,硬生生扛起这个家,扛起丢儿子的痛。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爸爸是多么坚强伟大。

孙卓才不到18岁就能看出完美继承了爸爸的精神内核。不是所有人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能有智慧想清楚接受现实,走出舒适区有勇气千里认亲,见到爸爸妈妈叫出“爸爸妈妈”,说出“爸爸找了我这么多年太苦了,我得有个交代”后决定跟爸爸回乡认亲,还自责是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第一次面对媒体自信表达有逻辑有观点没太大漏洞,这孩子已经初见自信勇敢,聪明善良,有担当有责任感,跟他爸爸如出一辙。比他爸爸年轻时更强的是性格沉稳,阳光健谈,脾气好太多。假以时日,这个孩子了不得。

再看“”养父母”,猜测应该是勤劳朴实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溺爱又有着深深的精神寄托。可是思想愚昧,重男轻女,无知愚蠢,对另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视而不见,毫无反思,事到如今看不清形势。从人格品性来看,跟孩子亲生父母高下立判。

一方是坚强伟大的人格,一方是无知愚昧作恶,外人一眼看就能做出选择。可是孩子还有情感这个坐标,“养父母”再愚昧也是朝夕相处的有情感连接的,亲生父母再伟大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依恋和爱。所以两难,所以痛苦,想到这痛苦也是自己所爱的“养父母”所造成的,就更痛苦了。

孙卓可能会看着所爱的“养父母”入狱,姐姐们的怨恨,可能会面对周围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异样眼光,可能会愧疚无法报答爸爸这么沉重的爱,可能会世界观崩塌,内心撕裂。如果选择亲生父母,可能会生疏格格不入,可能面对新环境又得经历磨合痛苦,可能愧对“养父母”觉得自己背叛了。向左走向右走都是痛。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孙卓有个活生生的精神榜样,孙爸爸。再为难有爸爸四面楚歌难吗?再痛苦有爸爸这么多年痛苦吗?再绝望有爸爸当年绝望吗?所以最终他还得跟爸爸一样,勇敢扛起这一切,痛苦却又坚强。

更加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14年来都是健康快乐成长,乐观开朗,阳光温暖,虽然此次事件冲击较大,但不足以改变性格本质,这给他今后的人生抹上一层明媚底色。比起另一家孩子从小知道身世这么多年在敏感疑惑中度过,可强太多了。

所以啊,小孙卓,勇敢一点,扛起这一切,像你爸爸当年所做的一样。总有一天,你会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内心自信又强大,反过来变成你爸爸的精神支柱。

user avatar   misaya-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消息说孙卓决定回深圳读书啦。

想对小孙卓说,回到父母身边也要记得,父母不是完美的,姐姐弟弟也不是,有不适应有摩擦不符合生活愿景,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是每家每户过日子都存在的。希望你平常心,对生活也好,对人也好,不要抱太大希望,当然也不过于担忧,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一地鸡毛。只愿你健康快乐,好好学习,强大自己,创造美好。

鸽鸽鸽鸽鸽鸽鸽鸽

看了这家人故事好几天,孙卓爸爸真真不是一般人。聪明能干,坚强勇敢,有担当责任感强,对儿子有着刻骨铭心深沉的爱,是个伟大的父亲,丈夫,儿子。

15岁时外出闯荡,勤劳能干有商业头脑,很快就赚得第一桶金。转做其他生意赔了也没什么,内心自信强大。去了深圳带着儿子是为了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头脑重视教育。儿子丢了,曾全家在派出所下跪,曾上访被截被骗回去,曾四处寻访,被骗子拿刀威胁,曾绝望到想一了百了,最终他都勇敢面对,抗下所有。父母年事已高四处奔波找孩子,妻子抑郁想了结生命,女儿经历着痛苦撕裂的家庭,孙爸爸勇敢承担起这一切,自己一人外出寻子,又靠自己的聪明勇敢赚钱养家,硬生生扛起这个家,扛起丢儿子的痛。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爸爸是多么坚强伟大。

孙卓才不到18岁就能看出完美继承了爸爸的精神内核。不是所有人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能有智慧想清楚接受现实,走出舒适区有勇气千里认亲,见到爸爸妈妈叫出“爸爸妈妈”,说出“爸爸找了我这么多年太苦了,我得有个交代”后决定跟爸爸回乡认亲,还自责是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第一次面对媒体自信表达有逻辑有观点没太大漏洞,这孩子已经初见自信勇敢,聪明善良,有担当有责任感,跟他爸爸如出一辙。比他爸爸年轻时更强的是性格沉稳,阳光健谈,脾气好太多。假以时日,这个孩子了不得。

再看“”养父母”,猜测应该是勤劳朴实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溺爱又有着深深的精神寄托。可是思想愚昧,重男轻女,无知愚蠢,对另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视而不见,毫无反思,事到如今看不清形势。从人格品性来看,跟孩子亲生父母高下立判。

一方是坚强伟大的人格,一方是无知愚昧作恶,外人一眼看就能做出选择。可是孩子还有情感这个坐标,“养父母”再愚昧也是朝夕相处的有情感连接的,亲生父母再伟大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依恋和爱。所以两难,所以痛苦,想到这痛苦也是自己所爱的“养父母”所造成的,就更痛苦了。

孙卓可能会看着所爱的“养父母”入狱,姐姐们的怨恨,可能会面对周围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异样眼光,可能会愧疚无法报答爸爸这么沉重的爱,可能会世界观崩塌,内心撕裂。如果选择亲生父母,可能会生疏格格不入,可能面对新环境又得经历磨合痛苦,可能愧对“养父母”觉得自己背叛了。向左走向右走都是痛。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孙卓有个活生生的精神榜样,孙爸爸。再为难有爸爸四面楚歌难吗?再痛苦有爸爸这么多年痛苦吗?再绝望有爸爸当年绝望吗?所以最终他还得跟爸爸一样,勇敢扛起这一切,痛苦却又坚强。

更加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14年来都是健康快乐成长,乐观开朗,阳光温暖,虽然此次事件冲击较大,但不足以改变性格本质,这给他今后的人生抹上一层明媚底色。比起另一家孩子从小知道身世这么多年在敏感疑惑中度过,可强太多了。

所以啊,小孙卓,勇敢一点,扛起这一切,像你爸爸当年所做的一样。总有一天,你会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内心自信又强大,反过来变成你爸爸的精神支柱。

user avatar   liufa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消息说孙卓决定回深圳读书啦。

想对小孙卓说,回到父母身边也要记得,父母不是完美的,姐姐弟弟也不是,有不适应有摩擦不符合生活愿景,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是每家每户过日子都存在的。希望你平常心,对生活也好,对人也好,不要抱太大希望,当然也不过于担忧,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一地鸡毛。只愿你健康快乐,好好学习,强大自己,创造美好。

鸽鸽鸽鸽鸽鸽鸽鸽

看了这家人故事好几天,孙卓爸爸真真不是一般人。聪明能干,坚强勇敢,有担当责任感强,对儿子有着刻骨铭心深沉的爱,是个伟大的父亲,丈夫,儿子。

15岁时外出闯荡,勤劳能干有商业头脑,很快就赚得第一桶金。转做其他生意赔了也没什么,内心自信强大。去了深圳带着儿子是为了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头脑重视教育。儿子丢了,曾全家在派出所下跪,曾上访被截被骗回去,曾四处寻访,被骗子拿刀威胁,曾绝望到想一了百了,最终他都勇敢面对,抗下所有。父母年事已高四处奔波找孩子,妻子抑郁想了结生命,女儿经历着痛苦撕裂的家庭,孙爸爸勇敢承担起这一切,自己一人外出寻子,又靠自己的聪明勇敢赚钱养家,硬生生扛起这个家,扛起丢儿子的痛。稍微有点社会阅历的人就知道这爸爸是多么坚强伟大。

孙卓才不到18岁就能看出完美继承了爸爸的精神内核。不是所有人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能有智慧想清楚接受现实,走出舒适区有勇气千里认亲,见到爸爸妈妈叫出“爸爸妈妈”,说出“爸爸找了我这么多年太苦了,我得有个交代”后决定跟爸爸回乡认亲,还自责是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了,第一次面对媒体自信表达有逻辑有观点没太大漏洞,这孩子已经初见自信勇敢,聪明善良,有担当有责任感,跟他爸爸如出一辙。比他爸爸年轻时更强的是性格沉稳,阳光健谈,脾气好太多。假以时日,这个孩子了不得。

再看“”养父母”,猜测应该是勤劳朴实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溺爱又有着深深的精神寄托。可是思想愚昧,重男轻女,无知愚蠢,对另一个家庭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视而不见,毫无反思,事到如今看不清形势。从人格品性来看,跟孩子亲生父母高下立判。

一方是坚强伟大的人格,一方是无知愚昧作恶,外人一眼看就能做出选择。可是孩子还有情感这个坐标,“养父母”再愚昧也是朝夕相处的有情感连接的,亲生父母再伟大也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依恋和爱。所以两难,所以痛苦,想到这痛苦也是自己所爱的“养父母”所造成的,就更痛苦了。

孙卓可能会看着所爱的“养父母”入狱,姐姐们的怨恨,可能会面对周围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异样眼光,可能会愧疚无法报答爸爸这么沉重的爱,可能会世界观崩塌,内心撕裂。如果选择亲生父母,可能会生疏格格不入,可能面对新环境又得经历磨合痛苦,可能愧对“养父母”觉得自己背叛了。向左走向右走都是痛。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孙卓有个活生生的精神榜样,孙爸爸。再为难有爸爸四面楚歌难吗?再痛苦有爸爸这么多年痛苦吗?再绝望有爸爸当年绝望吗?所以最终他还得跟爸爸一样,勇敢扛起这一切,痛苦却又坚强。

更加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14年来都是健康快乐成长,乐观开朗,阳光温暖,虽然此次事件冲击较大,但不足以改变性格本质,这给他今后的人生抹上一层明媚底色。比起另一家孩子从小知道身世这么多年在敏感疑惑中度过,可强太多了。

所以啊,小孙卓,勇敢一点,扛起这一切,像你爸爸当年所做的一样。总有一天,你会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内心自信又强大,反过来变成你爸爸的精神支柱。



  

相关话题

  为什么毛泽东从未上过军校,却有超乎常人的军事头脑? 
  鲁迅(原名周樟寿)的笔名为何如此之多? 
  雷必达在帝国成立中的作用? 
  如果当初宋徽宗不匆忙禅位,靖康之难可以避免吗? 
  辱法时网友们常说的「女人、矮子、外国人」是什么意思?指的都是谁? 
  知乎上的回答外国历史门槛到底有多低? 
  魔兽世界里的种族有哪些是借鉴或影射了现实中的种族文化历史的? 
  中国家庭悲剧的根源在哪? 
  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守城的人不把梯子推倒? 
  这几个人放到同一时代谁能统一中国? 

前一个讨论
福岛第一核电站是不是继续在泄漏?
下一个讨论
不会社交,是不是职业发展的瓶颈,职场人有哪些常见的社交误区?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