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不会社交,是不是职业发展的瓶颈,职场人有哪些常见的社交误区? 第1页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回答问题,不会社交,对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仅是在晋升方面。在团队合作,经验分享方面,社交都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我们是社交动物,工作是人做的,项目是人做的,在公司里,无论什么工作,都是在与人打交道。

职场上,论重要性,与人相处=务实做事。很多时候,你只有赢得了他人的支持,你才能做好手头的工作。


我年轻时价值观比较二,不屑于“搞关系”,觉得如果实力足够,不用搞这些歪门邪道。

而如今的小伙伴们都意识到了社交的价值,但在今天,小伙伴们的问题,往往不出在「不肯社交」,而是出在「强行社交」——尬聊,以及一味强调社交的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的价值提升。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今职场人对社交的认知中有三个比较大的误区:

1、你认识的人=你的人脉?

你认识的人再牛再多,只要你用不上,都不是人脉。

很多人以微信加过哪个投资人,或者哪位公司高管为荣。

但事实上,你除了过年给人群发一条消息,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和你心目中的高人细聊,更别说在高人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了。

有一些搜索课程,教普通职场人如何加到大咖的微信,我看完还是很无语的。

这种都是无效人脉。

所谓人脉,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你能够用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法用到,甚至对方都不记得你,那就别自以为结交了人脉了。

很多小伙伴经常线上线下看到一位牛人,立马会想:

这个人很厉害,我要把他纳入我的人脉圈。

这种想法大概率会失败的。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每天能够收到的加微信邀约和线下见面邀约起码有一次。但是我没有精力去见一下我不认识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见这些人,他们很热情,但对不起我真的没兴趣。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在他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下,说买手机差1000多块钱,请罗振宇帮忙,反正罗振宇不差钱。可想而知,罗振宇没有搭理他。

还有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把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语音,转换成文字,还加上自己的点评,坚持做了一年多。

虽然他从来没有联系过罗振宇,但有人把他的微博推送给了罗振宇,罗振宇看完他的微博后特意去找到这个大学生,加了微信想要了解他。就这样这个大学生反向链接到他一直想要接触的罗胖。

去年年底,我作为嘉宾去参加了LinkedIn的线下活动。

另一位嘉宾 @刀姐doris,分享了她自己的一个故事。

她在美国参加一场中国留学生的活动,当晚的晚会上有一个重头人物,一位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哈佛学长,大家都抢着上去和他认识。

Doris一看,人太多,自己就算是自我介绍,对方也留不下任何印象,怎么办?

她反其道而行之,找到机会上前直接对学长说:

这个活动很棒,但是在宣传方面做得很糟糕,还在用最传统的Email方式邀请大家参与,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丰富的营销工作经验,也很善于社交媒体营销,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为您设计一套新的宣传方案。

就这几段话,就让学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她帮助学长重新梳理了活动的宣传计划,成为这个中国留学生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这两个案例说明,人脉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1. 对方了解你,起码知道你的几个核心标签;
  2. 对方愿意帮助你,或者愿意把好的机会提供给你。

实现这两点,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们能够为你的人脉做些什么?

人脉和朋友不同。

朋友是有情感联系的,当有啥好事情的时候,朋友会第一时间想到你,但是人脉不会,人脉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人脉会想到你的原因,是你能把这件事做得很好(符合他对你的标签认知),或者是你曾经帮助过他,他希望能够有所回报。

也就是说,你的自身价值在哪里?


2、人脉是比你厉害的人?

很多人都把牛人视为人脉,全面仰视牛人为偶像,其实,你一定要比你的人脉厉害,至少在某方面比他厉害。

@熊太行 老师分享过郁达夫与沈从文的故事。

文坛巨匠沈从文,早年北漂到北京(当时的北平),想靠写文章为生,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

他万般无奈向当时名满天下的郁达夫求助。郁达夫去沈从文那里一看,大冬天没有炭火,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脚缩在被子里。用冻得通红的手,坚持写作,当时他已经三天没吃过饭了。

当时的郁达夫也有自己的苦恼,他在文坛虽很有名气,但在大学教会计学,创办的杂志被停刊,很是郁闷。

看到沈从文之后,他很快被这个年轻人的坚持感染,他马上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给沈从文围上,又拉着沈从文去饭馆大吃了一顿,那顿饭花了1块7,郁达夫掏了五块钱,买完单剩下的都给了沈从文。

不久之后郁达夫又把沈从文介绍给徐志摩,帮助沈从文发稿,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讲这个故事,我想说明两个道理:

第一,我们也一定会有某方面的长处,会帮上别人,尤其是我们希望成为其人脉的牛人们。尽可能挖掘自己的核心能力或标签,用这种方式得到的人脉资源非常稳固。

当时的沈从文相比郁达夫可以说是全面劣势,并没有什么资格成为郁达夫的人脉,但是当郁达夫踏入沈从文的住处时,郁达夫感受到了鼓舞,年轻人这么苦都在创作,我自己的郁闷相比起来又算什么?

即使是这一点精神力量,都让郁达夫愿意挺身相助。

你要在某个方面非常强,强到能够帮助到别人,强到别人在遇到类似问题或者机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你。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人脉会自己去找你的。

第二,很多人在谈论人脉时,都是势利的,都看着那些能够立刻帮到自己的人,却想不到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有些人脉关系,你觉得根本没用,因为他们年轻没有你想要的资源,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未来他可能做得非常出色,还有我们需要反向求助他们的事情。

而郁达夫去世后能在国内文坛依然保持这样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创作功底深厚,另一方面也和沈从文等小辈朋友们大力宣传推广很有关系。

在郁达夫女儿在文革后拜访沈从文,离开时沈从文知道她处境困难,也马上拿出五块钱给她。须知70-80年代的五块钱,可不像如今的五块钱,而当时的沈从文也并不算宽裕。

拿我自己来说,我也有类似经历。

曾经我还在猎头公司工作,有一位年轻的记者朋友苦于请我帮忙给些职业规划的建议,推荐份工作。我当然是努力帮了他,帮助他接到了互联网公司的offer。

多年后他在互联网越做越好,跳槽到更牛的公司担任管理岗。而在我2018年计划转型互联网时,他反过来帮我打听了圈内的很多消息,也帮我在创业项目上给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放在多年前,我实在想不到一个年轻的记者能够怎么帮到我,但是本着「帮帮这个很上进的年轻人」的想法,我去帮了他,没想到,6-7年后他却成为了我在互联网圈子的引路人。

对于我们30+岁的职场人来说,已经有了不少职场资源,去帮助一些努力上进的年轻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同时,也说不准,这些年轻人什么时候就能成为我们有价值的人脉。

沈从文一辈子受到过礼遇很多,被人请吃饭送礼物,也不算是少见。但是他这一辈子都记得郁达夫的一饭之恩和送给他的羊毛围巾,当他年迈时,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讲这个故事。

为什么?因为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如果我们帮助那些目前急需帮助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会一直记得,也会想找机会回报帮助过他的人。

如果你觉得这些帮不上你的人,是无效人脉,那也需要意识到一点:

只愿意给别人锦上添花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雪中送炭。

3、我很内向,所以没法搭建人脉?

实话实说,我也是内向的人,如果在聚餐和酒会上你往往会看到我缩在一个角落里,闷头吃饭。

今年盐club上被小伙伴们围着聊的时候,我特别慌,感觉发型也不对,脸上痘痘太显眼……恨不得躲到角落里。

那内向的我是如何搭建人脉的呢?

我并不喜欢李笑来,不过他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里写过一句我很认可的话: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在我看来,所谓的人脉关系中,三分靠人脉,七分拼实力,靠自身核心能力的积淀。

首先,虽然不擅长和人聊天,但我很擅长写。通过写字,我把自己的观点积累起来,搭建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别人看到了我的能力,所以在有创业项目的时候,他们能想到我,觉得我是适合的能解决问题的人才。

创业大半年来,很多机会都是别人送到手边的,我并没有舔着脸去找别人要,甚至大家在一起沟通的机会也是有限的,但我的标签在别人眼中深入人心,他们意识到我确实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而且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还有一个优势,我愿意倾听。

正常人的普遍的沟通诉求是表达,我告诉你我是谁。但是我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在各种场合宣传自己的成绩,所以大部分时间里,我在倾听,倾听别人的观点,了解别人的成就或者困难。

而作为一个出色的倾听者,我也有所回报,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我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也让我之后更好地帮助对方。


唠了这么多,总结一下。

人脉是什么?

说通俗一点,人脉就是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擅长的地方?有什么利用价值?

所谓的有效人脉,往往是三分人脉,七分自身价值。

对于30+的职场人来说,首先要清楚知道自己的强项,自己的价值。给自己找好合适的标签,宣传出去,让别人在遇到合适的机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你。

其次是学会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脉感觉到意义重大,而只有雪中送炭让人难忘,如果你有帮助别人的机会,不要错过,未来说不准对方也能够回报你。

最后不要担心内向就没法积累人脉。

内向的人可以从打造自己的价值出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比如勤于思考,比如善于倾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人,一样能够积累优秀的人脉。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




  

相关话题

  大家好,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在办公室当助理,关于问候方面,我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如何看待四成本科毕业生起薪四至六千,月入过万不到一成?月入过万的毕业生又有哪些就业特征? 
  70 后和 80 后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 90 后毕业生有什么建议? 
  新型肺炎疫情对求职者影响有多大? 
  相亲恋爱,确定关系之前,该不该低调? 
  俄罗斯一游戏支付公司用 AI 裁员 150 人,被裁员工被算法判定不敬业效率低下,这种评判方式合理吗? 
  你认为程序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如何看待文章《卖保险返贫的年轻人》? 
  如何看待飞越旅行回应:被要求 100 图的设计师已离职,任务很正常,想留就把工作做好? 
  为什么越是尊重别人,别人就越是不尊重你,你越是把别人当人,别人越是不把你当人? 

前一个讨论
从古至今为什么没人开秦始皇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剑桥大学博士 Janus Dongye 回答「14 亿人的口腹之欲如何满足」这个话题?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