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的食物是不是比现代的好吃? 第1页

     

user avatar   zhentao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人穿越到先秦。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一碗西红柿鸡蛋面。」
「那抱歉,客官,面条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红柿是美洲货,清朝末年才传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您点一个?」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馒头包子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抱歉,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吗?」
「客官,小点声!朝廷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到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饭了,上点水果吧。大热天的,来半个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产,要到南宋汉人才有种植……」

「没有西瓜,苹果总有吧?」

「真抱歉,苹果十九世纪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客官,您别点水果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像什么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萝啦……您现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敢情你开的是麻辣烫店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我想开麻辣烫也开不成啊!」

「没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种子是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们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白菜?」
「客官您有所不知,铁锅到宋朝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况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以后才有。」

「好吧,其实你们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传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还十分罕见。」

「顶你个肺啊!那就来份烫白菜吧,多加点香菜。」

「嘿嘿,香菜原产地中海,张骞出使西域后……」

「去你大爷的!我真恨不能一黄瓜拍死你!」

「黄瓜?黄瓜原产印度,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没有黄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来自东南亚,晋朝时传入我国的,隋炀帝就特别爱吃……不但爱吃它,还爱玩它。」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喂,客官……客官您别走啊!」


(部分内容出自《唐朝穿越指南》,有增改)


user avatar   tao-ma-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听商家瞎吹了。平均寿命不到40岁,无任何菌落检测,经常一村一村得传染病的,那种生活可不叫好。。

说天然就是健康的无毒无害的,你知道神农怎么死的吗?


user avatar   dimalan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不比现在的好吃!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老师上课是没讲过古代饮食的(我们的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并没有涉及饮食,不知道其他的学校),于是我总结出了至周到清中国古代饮食的大致框架,大家看完后自己来对照一下古代的食物和现代的食物哪个好吃吧。


一:周朝

据《周礼》记载,周天子的膳食包括“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主食稻、黍、稷、梁、麦、苽。粗细粮结合,周天子的营养还是很均衡的。

肉食:牛、羊、豕、犬、雁(鹅)、鱼。吃肉也是要按照等级来的,鼎在西周的礼器中最为贵重,谁的鼎多谁的地位就高,鼎永远是奇数出现的。九鼎对应的是天子,食物配置是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饮品:周朝有六清。值得一提的是周朝是禁止饮酒的(周朝认为商亡的原因是喝酒喝多了),第一部禁酒令《酒诰》可就是周朝颁布的。周朝只允许当官的和在职人员在大型祭祀中才能适量饮酒呢,偷喝是要杀头的。

八珍:八珍为两饭六菜。具体有淳熬和淳母。(相当于今天的肉盖饭,但做法极其精致,光肉酱就有120余种。


用餐特点:周朝有庞大的礼仪体系,周朝人认为食物就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故而食器大多都是青铜器。而青铜器可不是谁都能用的,那可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天子用的是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则严禁用鼎。大家可以想象周天子吃一次饭有多恢宏盛大。

根据《周礼·天官·膳夫》和《礼记.内则》的记载,周天子吃饭那可是壮观呢,先是祭祀祖先,之后64人编钟大乐团音乐响起才开始吃饭。

吃饭的时候不同的酱要配不同的饭,不同的肉也要配不同的饭。各种食物的加工不但精细,而且还要根据四季不同气候的变化进行调节,”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看完了周朝庞大矫情的饮食,其实你多少能感受到,这种饮食文化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缩影。周朝当时的统治者是通过构建一个长幼有序,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来强化社会秩序的。



二:汉朝

主食:依旧是六谷,平民多以小米充饥。

肉食:汉朝人流行吃狗肉,甚至是主食的肉类,当时的猪肉可比狗肉贵好多。江苏沛县狗肉节就是这么说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吃狗肉,樊哙卖狗肉。吃狗肉的习俗早已流传下来,老百姓早上起来就用烧饼夹着狗肉吃,几千年都是如此。”当然,平民依旧是吃不到肉的。

蔬菜水果:古代农民多是食用五菜

到汉朝时就要感谢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张骞了,他出使西域后改变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大家终于多点菜吃了。

并且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炼丹时,以石膏点豆汁发明了豆腐。

餐制:古代基本都是一日两餐。(地位越高可吃的越多些)

饮品:民间饮酒已经逐渐普遍,除了粮食做的酒,已经有了葡萄酒、菊花酒、茉莉花酒。这时候的酒多半比较浑浊,度数也较低,茶也开始喝上。

制作方法:从马王堆汉墓遣策(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所见,烹调的方法有羹、炙、炮、煎、熬、烝、濯、脍、脯、腊以及醢,依旧没有炒菜。平民大多吃盐渍的蔬菜或是用酱和豉调制的汤。

用餐特点:贵族餐饮前依旧要祭拜天地。大家多席地而坐,多用手抓取食物。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根据《礼记.曲礼》记载,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三: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风尚熔于一炉。在烹饪饮食上,各民族把自己的饮食习惯、特点都带到中原地区,使宫廷饮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当时北方民族的乳类食品就占有一定的地位,武昌鱼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有了一定的推广。人们这时才掌握了一定的发酵技术,可以做更多的面食。馒头的发明还与诸葛亮有关。《事物纪原》里说诸葛亮七擒孟获后,班师回朝时泸水一带狂风大作,这时孟获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俘虏,用他们的头颅祭奠河神。诸葛亮当然不答应,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面粉加水捏成人头模样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自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下来。因称为“蛮头”太吓人,人们就用“馒头”取代。久而久之,馒头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由于坐胡床必须两脚垂地,这就改变了汉族传统跪坐的姿式。从此,中华民族坐起来了!


四:唐朝

主食:唐朝主食已有了现代饮食地域性的大概雏形,简单的总结一下,可以为北食粟,南吃米都城长安的主食自然就以面为主了,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唐代的饼(面食总称)有20余中,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葬着5个世纪的高昌国臣民,由于气候原因,这里出土的唐代面食得以保存完整形貌,从这些面食里找到了些馄饨,证明了唐朝开始就已经吃馄饨了。

比较出名的面食有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

唐朝人也喜爱喝粥

肉食:唐朝流行吃羊肉(对于当时的重农社会,耕地的牛是国家保护动物,吃牛肉是要犯法的),所以当时能去膻味的胡椒在当时地位极高,价格也很昂贵。另外当时的猎鱼风气盛行,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叫做脍鱼,其实就是生鱼片。就是日本人从唐朝学来的手艺。

蔬菜:平民基本还是以食五菜为生,当时的一道名菜“醋芹”,就是唐初名臣魏征的最爱。

零食和水果:随着疆域扩大,唐朝纳入了一些原属番邦的食材。槟榔、大枣、椰枣(波斯枣)、莲子、菱角、栗子、乌梅、榧子、君迁子(黑枣)、荸荠、核桃,还有枸杞。这些都是常见的零食。橘子、荔枝、琵琶、龙眼、梨、桃、枣、杏、李子、樱桃都是当时常见的果品。

饮食特色:唐朝最出名的就是烧尾宴了。烧尾宴”是唐代的一种习俗。士子登科、荣进及迁除,好友同僚一起慰贺,盛宴置酒馔、音乐,谓之“烧尾。




五:宋朝

主食:以长江为界,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在宋朝完全形成。宋朝的饮食文化是光辉的,发明了很多主食。

肉食:宋代人喜食羊肉,原因之一是历史传承,因为以前各朝都把羊肉当作第一肉食;其二是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影响。据说赵匡胤属猪,因而他不但不吃猪肉,还把猪视作宠物,经常蓄养。到了南宋由于地理原因常吃鱼类。

制作方法:烹、烧、烤、炒、爆、溜、煮、炖、腌、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都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没错,宋朝开始终于可以吃炒菜啦!酱油也是宋朝发明的调味料。


饮品: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也就在城市中盛行起来。宋代饮酒之风,与汉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人之间的行酒令刺激了酒文化的发展。“汤饮”也是宋人的交际媒介。客人进门落座要上茶、入席了要上酒、送客人走要上汤饮,这是宋人礼客的习惯。在宋代,皇帝常常将汤饮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朝人更是流行喝饮料,叫做“凉水”、“热水”、“汤”。

餐制: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丰富了起来,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

饮食特点:夜间的餐饮业蓬勃开展。东京梦梁录中记载:开封各处都有酒肆,门前扎着欢楼,换楼内走廊是妓女们等待召唤的地方,通常她们浓妆艳抹,随时随地等待为赴酒席的宾客表演歌舞。开封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小吃也确实好吃、品种丰富多样。


七:元朝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不可少的一道点心;元大都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家烤鸭店的发源地;产生了至今众人都愿意品尝的名菜—烤全羊。

元朝的蒙古人喜爱乳制品,擅长饮酒。他们经常饮用的有几种:葡萄酒,马奶酒,米酒,蜂蜜酒。

而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八:明朝

主食:初期仍旧是南稻北麦的饮食结构,后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玉米、土豆和地瓜被引进中国。由于土豆地瓜的种植对土壤、气候的条件要求低,而且产量大。所以迅速地在中国推广。中国人的主食里加进了土豆和地瓜。遇到天灾之年水稻小麦没有收成的时候,人们更是要依靠土豆和地瓜度日。

肉类:家畜家禽已经成为主要肉食。郑和七下西洋在饮食上也带来了一些海味,如海参、燕窝、鱼翅等。


蔬菜:明代中后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很多外来食物引进中国,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现在家家户户的番茄鸡蛋汤,在明代才开始形成。

制作方法:有了极大的进步,更加规范。有烧、蒸、煮、煎、烤、卤、摊、炸、爆、炒、炙等。

饮食特点:在明代,形成了一种宫廷菜和江湖菜相互对立的形式,因为朱元璋出身安徽,他的很多将领都是吃淮扬菜长大的,所以宫廷菜也主要以淮扬菜为主,而民间则是以江湖菜为主,不过别看只有这两大菜系,当时菜品的种类就已经有很多了。

朱元璋由于出身清贫,在开国初年的菜单还是比较节俭的。下面我们看一下他的日常菜单。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开始渐渐奢侈起来。自嘉靖皇帝开始,明朝的皇帝们都不太乐意上朝,天天在深宫中呆着,于是,明朝后期的皇上吃饭,一般就是由太监部门来做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万历皇帝的日常菜单。

而明朝民间的美食也更加丰富多彩,这在明代著名白话小说《金瓶梅》中有集中的体现。 粗略统计,《金瓶梅》中列举的食品(主食、菜肴、点心、干鲜果品等)达280多种,其精细程度,现在看来也是让人惊叹的。比如,仅以蛋的做法,《金瓶梅》中就有摊蛋、煨蛋、洒蛋、糟蛋、蒸蛋、煮蛋、饡蛋等。《金瓶梅》中的面点也蔚为大观,有芋饼、肉饼、卷饼、夹沙团、臊子面等。


九:清朝

清朝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文化社会,这使得满族的“食物半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最有名的就是满汉全席了。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无所不包。你要想知道具体有什么菜呢,建议你学一下报菜名。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满清的饮食文化。

主食:满族风味独特的是面食,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粘食(由于关外寒冷,粘食抗寒耐饿)。春天吃的是豆面饽饽,夏天吃的是“菠萝叶”饽饽和“椴木叶”饽饽,秋冬则吃的是粘糕饽饽,一年四季都能吃的是苏子叶饽饽。

蔬菜:基本上你现在能吃到的满清也都能吃到啦。满族人在秋末把蔬菜晒成干留着冬天吃,喜欢腌制咸菜。酸菜,是满族素食之集大成者,用以炖、炒、凉拌、包馅,或做汤,均醇香而不腻。至今,凡东北人每到秋冬季节,家家都喜欢制作酸菜。

肉类:满族菜肴以肉食为主,猪羊肉为大宗,多以烧、烤烹法为主,这与满族长期从事渔猎生产有关,故有“满菜多烧烤,汉菜多羹汤”之说。在烹调方式上,以火锅最具特色。其中渍菜白肉火锅是各菜的精品。

制作方法:烹调技艺上更加多样化,操作方法更加多样,烧、烤、煮、蒸、炖、炒、煤、扒、焰、煨、炸、熬、煎、涮、拌、腌、熘、贴、糖熘等

餐制:清代皇室沿袭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两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点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

那清朝的皇帝嫔妃到吃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几个菜单。

先来看早餐

再看看晚餐

至于嫔妃呢,都是有自己的小灶的,但地位不同吃的可就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清朝嫔妃的宫分表。

是不是觉得后宫的嫔妃吃的还是很普通,和皇帝差别很大。但你也别觉得皇帝吃的有多好。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就说,皇帝吃饭像现在的食堂一样,清朝皇帝也不能自己随便夹,只能由太监用勺子舀,为了怕有人在饭菜下毒,除了要太监几轮试毒,皇帝吃饭还有“吃菜不许过三匙”的规矩,无论什么菜,都不能连吃三口。假如连吃了三口,太监头就会喊:“撤”,吃过三口的菜就会被立即撤下。而且为了送膳及时,御膳房甚至会提前一天把菜肴做好,皇帝为了吃口热乎的,甚至要借用嫔妃的小灶。

至于老百姓,别天真了,不饿死还要感谢有土豆和地瓜的传入呢。


此篇文章转自公众号挖出来的历史,喜欢的可以加关注获取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


user avatar   wang-m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经回答下。首先古代这个概念就太大了。说说我比较熟悉汉、唐、宋吧。

说这个三个朝代的话,不如,差距很大。

首先说材料:

题主这句「现在有各种转基因,古代的纯天然的没错」——纯天然跟好吃不好吃根本没关系。

先说蔬菜,比如唐朝,最常见的是「秋葵」,葵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主要的蔬菜,号称百菜之主,当然这玩意现在也有,不过跟现在的秋葵不是一个东西,当时的秋葵是接近于现在的「冬苋菜」(此说法来源于吴其浚先生的《植物名实图考》;再说一次,古今秋葵并非一回事)杜甫有诗云:「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但是已经不大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吃。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叫做薤,杜甫同样有诗云:「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当然,这个现在也还有,名字叫「藠头」但同样也很不常见了,只在南方部分省市还有。

这几个现在还在吃,这都算好的了;大部分早起的蔬菜,都退化成野菜了,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里的荇菜,现在已经成观赏植物了。

那么现在常见的蔬菜呢?比如北方人爱吃的白菜,当时叫「菘」,品相不佳且小,菠菜(当时叫「波棱菜」,刚刚引进价格太贵,吃的人很少。

至于其他西红柿、土豆、辣椒、玉米、胡萝卜,那都得明朝以后才有的吃。西葫芦、生菜更是得清朝了。

在蔬菜上,现在无论单独品种的质量、还是种类,远好于明以前,领先于明清时期。


再说肉,长期以来牛肉是不能吃的、比较农耕国家,杀头牛,那可是挖封建主义墙角——所以水浒里动不动就来两斤熟牛肉是不可能的事儿——当然,一般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朝毕竟游牧民族起家,没那么多讲究。唐朝的时候猪也很少,宋朝的时候,苏轼是这么写的「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依然不多。所以羊肉其实很常见,特别是唐代,羊肉是唐代最主要的肉食,但是当时的羊肉膻味极大,膻味来源很多,跟年龄、品种、饲料、阉割等等都有关系,现在研究出很多方法减少膻味,当时嘛,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加香辛料,特别是胡椒。再有就是屠宰上,现在已经有了非常科学合理的工序,比如排酸——这个可以很大程度改变肉的口感;这都是古代所不能做到的。

再有就鱼肉,唐朝的时候,鱼肉最常见的吃法是鲙,有点类似于生鱼片,不过以淡水鱼居多——当然,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生吃淡水鱼本就是早该被淘汰的吃法。

无论是肉的来源丰富性、饲养的合理性、还是屠宰后的处理,古代肉跟现代同样没有可比性。

再说调料,先说一个最重要的事,辣椒是明代传入。

其余的味精是二十世纪初才发现;现在常见的大豆油,在明朝的天工开物里还因为出油率低被认为不算很好的榨油作物——清朝往前说,普遍都是芝麻油最多——出油率远高于其他品种。

一句唐诗已经很好概括了唐朝对调料的运用,「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 去骨鲜鱼脍,兼皮熟肉脸」(猪肉蒸了蘸蒜泥、烤鸭蘸椒盐、生鱼片、带皮的羊或者猪头肉)、再如「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来唐人对于调料使用跟现代已经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样。哦,对,还有糖,唐朝以前以麦芽糖居多;制蔗糖技术是还是玄奘带回来的,没错,就是唐僧。

总结的话,调料可能反倒是千百年来变化最小的一项。

烹饪工艺上,早期就是烤和煮居多,常见的炒,那是宋代才出现,用的还是芝麻油。基本明清时期,现在的烹饪工艺已经跟现代没什么区别了。

还有主食,差点忘了,现在两大主食米和面,米因为种植原因,很晚才成为主流主食;但是各类饭出现的很早,之前写过,早在汉朝:

当时的主食,基本就是饭(当然也有烹饪方法大同小异的粥)。当然和今天的饭不一样,今天的饭是水稻,当时则主要是粟、麦、稻三种(麦主要是做「麦饭」的),外加上「菰米」(后面详细介绍)。当然还有另类的做法,加上蔬菜啊,粮食啊(也可能有肉),熬成「羹」,也算是主食;既有只是蔬菜加点杂粮的比较寒碜的吃法了,当然也有豪华点的炖肉的肉羹。哦,对,还有另一种主食,就是粽子。顺道说句,肉粽的出现比红枣粽出现要早好多。恭喜咸粽子党勇夺正统。

当时最常见的麦饭、豆饭、菰米饭,现在根本都没什么人吃了。

魏晋往后,特别是唐,面食开始兴盛,但是由于研磨技术,口感跟现代还是没法比,各种饼特别多。变成今天的主食格局,那基本得明清了。

绝大部分古代的东西,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都被淘汰了;剩下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良;加工技术、烹饪技术更是远不如现在。当然你要非觉得原生态吃着健康好吃,我也没话说;但是人民已经用嘴投票了,就凭我大吃货帝国人民对吃的热情,好吃的东西不但流传的下来,而且早就换着法天天吃了。


user avatar   lu-yang-93-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纯天然=劣等品种+营养不良+疏于管理,这种东西你觉得好吃纯粹是广告宣传造成的心理暗示。。。。。。


另外对于烹饪工艺来说,拿清朝成型的四大菜系里面很有代表地位的鲁菜来举个例子,鲁菜里面孔府菜是最高大上的,而孔府菜里面有个名菜叫炸鸡扇。。。。。。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做法,和现在的普通炸鸡排基本一样,还不如KFC讲究。

看到没,这还是堂堂衍圣公府的名菜,和《随园食单》那种中产阶级食谱真的不是一个档次,还有《红楼梦》小说里虽然描写很奇葩(反正米饭要是红的绿的我是没食欲),但是注意曹雪芹他们家江宁织造和孔府比传承上也差远了去了,尤其后者不操心权势又不好意思钻研声色犬马,肯定光想办法满足口腹之欲了。。。有些东西光看文字描写觉得流口水,真去看做法实在是平常得很。比如古代的金齑玉脍,鲈鱼莼菜羹这些听着挺新鲜,仔细一想不就一个生鱼片一个鱼汤吗,只不过人们口味变了,早就不吃那个“金齑”和“莼菜”了


user avatar   ye-huang-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从5个角度谈古早味是不是好吃:

1.食物们的前身与替代品:

小麦是宋朝开始风行,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但是最早关於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1900年历史的书裏,而现代考古发现的最古老面条遗迹是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这些面条看上去细细黄黄,大约20英寸长,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面条——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覆抻拉成细条。

这说明,很多食物也许还没出现,但是总会有它的前身或者近似替代品,例如汉马王堆女尸的死因嫌疑是夏日暴吃甜瓜导致的腹绞痛,汉朝时,按答主

@讨小厌

说的西瓜, 葡萄,芒果,石榴,草莓,菠萝等当时确实还没有传入,但是水果方面,中国土生土长的还有杨梅、梨、柑橘等水果。至于油类,炼动物油还是一项比较古老的技术的,不能说的太绝对。而用我们目前已经培育好几代甚至转基因过的多样性食品对比古代食品,是十分不公平的,因为在丰富方面反正肯定比不过。

要论味道,我也认同绝大部分古早食品滋味比不上现代育种挑选优化过的食品,但是也许有特例,比如日本的木村秋则的苹果:

一年内有超过四千人想吃他亲手种的苹果,只有两千人通过抽选如愿;更有六千人造访木村阿公的苹果园。2006年12月,日本NHK《专家的作风》节目报道木村栽种苹果树的独特方式,引发该节目前所未有的反响,在观众要求下,迄今已回放超过一百遍。这种在现代社会,使用古早方式种出的古早味苹果,味道之美好,超乎想象。

2.社会结构的不同导致底层与高层食物差异

已有答案中很多人提到了“古代人吃不上肉”“能吃饱就不错了”“拿桶泡面完爆”,这里应该顾虑到古代阶级构成的原因,导致了1、2、3阶层呈金字塔形,第3层底层人民占大多数,现代社会1、2、3阶层呈梭子型,同样第3层比第3层可以,但拿现代社会第2层比较古代社会第3层的饮食,这就有失公平。

而且我个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好处是,通过工业化学,将普通大众的食品档次大大提高,例如,古代一个穷人可能吃馒头咸菜粥,但现代的屌丝还能不同口味的泡面一周轮几个,但是,高层阶级的食谱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要求依然是天然味纯,手工繁复,器具搭配,甚至档次有些降低低了,现代的中产阶级或者精英阶级们吃的菜,在做法、用具、意境等方面还真没有古时候同等阶级的贵人们精细。例如

@戴梦皓

给的食谱。从极品食材的特权获取和菜式的极致加工上,古代的权贵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得比现代更登(sang)峰(xin)造(bing)极(kuang),现代的高级料理中唯一能稳赢的,我认为可能是近些年大热的分子料理,毕竟科技是古代人越不过的槛。

3.古代食品加工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缺陷

例如 @鹿鸣提到的寄生虫问题……那现代还有地沟油苏丹红孔雀绿等等等咧。

4.跟人类社会都还未建立完整时期比肯定是欺负人家嘛

比如说先秦时代的皇帝也只能吃烤肉什么的,跟他们比就好像用歼10和寄生星比弓箭长剑弯刀飞镖一样,或者拿花花公子台柱和维密超模比东非大峡谷里挖出来复原的露西……而且,就算是烤肉师傅,御厨把握的火候肯定也有独到之处,就好像战国的合金剑、顶级的釉里红,现代技术也做不出来它们的那种妙至毫巅。

5.某种食物的前身也并不代表它等同于此食物

已有答案例如

@霍真布鲁兹老爷

提到的美食前身扒底,如果说的是日本菜,那么大概八九不离十,但是中国菜的不确定性太大。日本菜是贯彻纵向的“精”,寿司(酢)、天妇罗等菜式几百年来是一直流传并不断改进的,可以清晰地寻其脉络。但中国菜是丰富横向的“广”,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 徽八大菜系,还有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时代新品(古有胡饼今有珍珠奶茶)(再P.S.胡饼是一个大类门,分有馅没馅和荤素,可不是简单的烧饼或者馕),但是改动非常大且快,几十年就差不多更新完了,先不提《东京梦华录》,哪怕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的那些菜的做法,现在听来也都挺罕见,所以,门前那小保安他祖上是做大官的,虽然他本人现在落魄了给人看门,但他祖宗真不是简单的,例如:

【饆饠】(bi luo),是唐朝出现的一种带馅儿的烤制面点,据史料,有蟹黄饆饠、樱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为著名。乃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至宋代,记饮食诸书皆无记载,可能名已更改或失传。其形状颇“粗大”而不可详考。

刚开始饆饠由胡地传入中原时,馅料为加入大蒜的辛辣口味,后经唐人发展,还出现了蟹黄等各种馅料的饆饠:“赤母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黄饆饠,珍美可尚。”(唐刘恂《岭表录异》)

这种精致的小胡饼在贵族学士们中受欢迎:《太平广记》卷二三四“御厨”引《卢氏杂说》:“翰林学士每遇赐食,有物若毕罗,形粗大,滋味香美,呼为诸王修事。”唐李匡乂《资暇集》:“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烧尾宴食单》中有“天花饆饠”的记录。《太白阴经》中的《宴设音乐篇》显示这种小面点心还是军宴指定菜:“饆饠,一人一枚,一萬二千五百枚。一鬥面作八十個,面一十五石六鬥二升五合。”

关于樱桃饆饠,是比较贵重的,在更久以后出现,难得的是,它的烤制工序完成后,依然可以保有樱桃的鲜艳颜色:“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酉阳杂俎.酒食》)

听起来好吧?祖宗很阔气吧,现在它儿孙混成这样了:

关于古早味暂时就想到这些。


user avatar   mei-mei-1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我的结论:古代的食物和现代的食物哪个更好吃没法分出高下,但是 现代的好吃的东西比古代的多。

==============================================================

下面就全都是废话了:

看了一圈评论,我觉得很多答案都是在说古代食材没有现在的多、古代调料没有现在的多、古代烹饪手段没有现在的多等等,我觉得好吃这个事是要一对一比较的,食材再多、调料再多、烹饪手段再多,做出来不好吃的话,还是不好吃啊!

现代胜过古代的一点就是,【能使菜变得好吃的组合更多了】,也就是说,古代好吃的东西也有不少,可是现代的好吃的食物更多了。

咸甜大战,菜系之分常常吵得不可开交,大家各有各的喜好,连当代的食物你在完全自由选择任意品尝的情况下都分不出哪个更好吃,又怎么能分辨出你根本没吃过的古代食物好吃不好吃呢?

所以,我反对几个高票答案,在一个需要实践经验的问题下单纯只用逻辑、推理和设想来认定古代的食物不如现代的好吃,是不对的。

而另一些实践派,我深为赞同,但是也有一点要注意,古今的食材和配料区别是很大的,且不说古用今不用的和今用古不用的,就单说古今都有的调料:

比如不同的盐味道是不一样的,现在餐饮中常使用的是加碘精盐,其风味和粗盐是完全两样的,再比如酱油,不同的原材料和不同的酿制方法,口感差别极大,不说太远的,现在在超市买的酱油,海天的酱油和李锦记的酱油完全就是两个味道,而且都是相当标志性的调味(我曾去朋友家做客,吃火锅的蘸料给我端上来,我只是肉片蘸了一下,入口我即能分辨她用的是海天酱油,把在座的同伴都给惊吓到了)

再比如油,用油不同,菜的口味也是天差地别,例如猪油拌饭香气四溢,比如炸物,茶籽油炸出来色泽金黄,比如炒菜,花生油最适口,比如油爆辣椒,菜籽油色泽漂亮风味极佳,凉拌菜加两滴香油,口味提升好几个档次。

再比如酒,现在家里用的多是超市买的料酒,喝酒又做菜的,做菜酒用不同的酒味道差别也相当大,先不说葡萄酒或者黄酒的区别,只就白酒,不同香型和不同的酒精度做出来的菜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朋友家有幸吃过一顿放了五粮液的剁椒鱼头,实在是……

所以,如果没有弄清楚古菜谱中使用的主配材料,仿古菜也只能是“仿”,而且是完全没有实物参照的仿。

我再用一些现代的例子反驳一些关于食材和烹饪手段古代不如现代的说法。

其一,古代只有蒸煮。

蒸菜做出来比较清淡,但是清淡不代表就不好吃,例如大闸蟹,拿来爆炒,我只会觉得可惜。例如珍珠肉丸,就是糯米裹肉丸,也是蒸菜,口味清淡,但是非常鲜,给我能当饭吃。比如卷粉,也完全是蒸出来的,米浆倒入蒸盘,放肉末,入锅蒸,出来后薄铲卷起,入口咸鲜爽滑。更常见的家常菜,粉蒸肉、蒸鱼、荷叶蒸鸡、荷叶蒸排骨、蒸蛋、蒸豆腐,还有万能的饺子也可以拿来蒸,你们告诉我哪样不好吃嘛……

而煮菜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依旧很常见,水煮XX满世界都有,煲汤也是煮的一种,而上面有说的煮白肉切来吃的方法,自己完全可以一试,去菜市场买上两斤土猪肉做蒜泥白肉(大蒜虽然是外来的,但是汉代就已经有了),好吃的不得了(记住一定要买好的,长得年头够大的猪),每天都吃都没问题。

其二,现在常吃的蔬菜古时候都没有,古时候吃的蔬菜现在都不吃了,说明现在的菜比古时候的菜好吃。

现代的蔬菜相比起古代蔬菜,一个是口感清脆纤维少,没那么粗,二个是市场化规模种植,会挑选容易长成的蔬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传统蔬菜就不好吃。

例如最常见的芥菜,又名雪里蕻、又大头菜等等等等,这个菜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原产蔬菜,很早很早就开始食用,发展到今天,这个蔬菜能做的菜随便数数就有好多种:榨菜、酸菜、蒜蓉清炒芥菜、芥菜车螺汤、芥菜肉末粥等等,都非常好吃。

另外一些现在已经算作“野菜”,但也不能说是因为不好吃,而是因为没有大规模种植,产量原本就少,比如枸杞菜,就是枸杞春天新发嫩芽,只摘叶片煮清汤,少许盐,可打鸡蛋或者咸蛋入汤,入口虽粗且微苦,但是咽下后喉根会返甜,在我们当地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蔬菜。

还有好一些菜,现在是拿去喂猪的,这类菜容易繁殖,刷拉啦一大片,价格低廉,但这是猪吃的时候价格才低廉……一些所谓的喂猪菜,你买来掐去老叶,蒜蓉清炒,一样非常好吃,而且卖给人的时候可没这么便宜,几块钱一斤,比生菜贵多了。(PS:其实玉米也是喂猪的,你能说玉米不好吃吗?)

虽然我说古代的菜不一定就比现在的难吃,但是当今物种的数量和可搭配的组合数量,以及技术发展,是古代完全不能比的,所以在口味质量上不能分出胜负,在数量上,当今的好吃的东西,则一定是比古代的要多的多的多。

例如,可乐——19世纪才有的东西,就连酸梅汤,平民能喝到冰镇酸梅汤也是有了冰箱之后的事(冰的酸梅汤一定比常温的好喝这个没有异议吧),更别说近年热起来的分子料理,古时候神仙都做不出,再加上一些外来调料,使我们能吃到的好吃东西变得更多了。

打个比方,你拿一筐萝卜问我,是古时候做的萝卜好吃,还是现在做的萝卜好吃,我觉得难分高下,但是你带我吃古代的平民宴席,和现代的平民宴席,问我哪边的好吃的食物多,我肯定是说现代的好吃的食物更多。

------------------------------------------------------------------------------------------------------------------------------------------

最后插个花:

刚顺口问了一下老妈,古代的东西好吃还是现代的东西好吃,老妈答:古代的。

我问为什么

老妈说:现在各种高科技把菜味都弄没了,蔬菜都淡水的(淡水:没味道的意思),猪肉养不到好吃的时候就急急忙忙宰杀,手摸到肉上都没有油份,鱼虾虽然个头大了,但是也没味儿,好的河边鱼(河内打捞的鱼)一斤煎出来都有鱼的鲜香味,菜市买的水库鱼也还可以吃,鱼塘养的鱼一股土腥味,没法清蒸只能做糖醋,别说古时候了,同样的猪油拌饭,80年代的猪油都比现在的猪油香。

我说:嗯……有道理。下午逛街你还想吃麦当劳的蛋筒咩?好像又出新品了。

老妈说:吃呀吃呀~~~我最喜欢吃脆皮蛋筒了~~~~


END


user avatar   KurapikaQ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不好吃不敢保证,反正有些东西我是不敢吃的。

古罗马作家佩特洛尼乌斯曾描写过罗马上层贵族的宴饮场景,其中有道菜令人印象深刻,叫做酿馅睡鼠。在其小说《萨提利卡》(Satirycon)中,主人公特里马奇奥举办了一场豪华的盛宴,开胃菜里面就有这道鼠肉,此外还有许多奇葩的菜品。翻译了其中一小部分和大家共享这些“美食”,不可否认里面可能带有些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蘸着蜂蜜并撒上罂粟籽的鼠肉…银制的烤架上还放着些热气腾腾的香肠,烤架下方则是烤好的李子和石榴籽。……接着一只托盘上盖着篮子被递了进来,原来里面是一只木制的母鸡,像在孵蛋一样将翅膀撑开着。音乐声随即变大了:两名奴隶马上冲了进来,开始在下面的稻草里翻找着什么。他们竟从里面找出了几枚孔雀蛋递给了客人。…我们拿出各自的汤匙,至少有半磅那么重,用其敲击这些蛋壳,想来应该是上好的菜品。可我还是犹豫着要不要放弃这道菜,因为我觉得里面的小孔雀应该已经养成雏形了。此时听到另外一名有经验的食客说道: "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呀!"于是我用手指戳开了这枚蛋,发现里面竟然是一只肥美的鸣禽,被包裹在加了酱料的蛋黄里……
随后又来了一道菜,其形制大小十分出人意料;但其新颖之处却吸引了我们每个人的注意。这个巨大的圆盘上按照黄道十二宫的顺序分成了十二份,每一部分都被放上了与其星座相对应的食物。在白羊座那部分放上了公羊头豌豆,金牛座上是一片牛肉,双子座上是几片腰子,巨蟹座上是肉冠,狮子座是非洲无花果,室女座是母猪肚,天秤座是一边松饼一边蛋糕的天秤,天蝎座上是一只小海鱼,人马座上是只公牛眼,摩羯座是只大龙虾,宝瓶座上是头鹅,双鱼座上则是两条胭脂鱼。在它们中间还有只蜂巢,下面垫着一块长着些青草的草皮。一个埃及男孩儿从银制的暖锅中取出面包递给周围的客人。

无论其他的菜品是否真有其事,但酿馅睡鼠这道菜的确是记载在阿庇齐乌斯的菜谱(De re coquinaria)中的。通常认为这本菜谱汇编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写作语言与其说是古典拉丁语,不如说更接近某种方言。而之所以认为它由阿庇齐乌斯所撰写,是因为人们将其与提比略统治时期一名叫做Marcus Gavius Apicius的美食家联系了起来,虽然他很可能并不是这本菜谱的原作者。其中关于睡鼠这道菜的描写是这样的:

在睡鼠中塞入猪肉和小块睡鼠肉酿制而成的肉馅,需要将其全部捣碎后加入胡椒、坚果和肉羹,然后将睡鼠放在陶制的砂锅中,放在烤箱里面烘焙,或置于炊具中煮熟。

至于睡鼠的养殖过程,据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家记载,它们首先要在罐子里被养肥,罐子的内部形状比较特殊,制陶工人会在其内缘装上坡道和食槽,然后把橡子、核桃或者栗子放进罐子里去。盖子合上之后,睡鼠就在里面边瞌睡边养膘。

事实上,关于睡鼠的证据不仅来自于文字记载,五十年代中期的庞贝考古中曾在露天剧院附近的房子里发现过这种奇怪的陶罐,几乎当场就被认定为是“睡鼠罐”,高约20厘米,罐子内缘上的螺旋槽就用来给这些可怜的小东西们平时锻炼身体,好让自己口感更好一点。

要说比较的话,大概美国人喜欢吃的松鼠、负鼠、麝鼠和浣熊可以拿来攀比一下吧。嘤嘤嘤

(图片由维基用户Ohohyaa上传至Wikimedia,公共领域。)


更新:有小伙伴在评论里提到睡鼠长什么样以及食用的问题,我查了一下资料,整理为以下文字,希望能有所帮助。信息主要来源于英文维基百科:

睡鼠(dormouse)是属于Gliridae睡鼠科下的啮齿目动物,大多数发现于欧洲,尽管在非洲和亚洲也有一些。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冬眠时间特别长。其中可以吃的睡鼠叫做Glis glis, 大多分布西欧地区。这种可食用睡鼠是所有睡鼠中个头最大的一类,一般头体长14至19厘米,还有一条11至13厘米长的尾巴。一般重120-150克,小耳朵,小短腿,大大的脚。皮毛颜色介于灰色和灰棕色之间。和其他类型的睡鼠不同,他们的脸上一般没有深色的印记。尾巴既长又毛茸茸,毛色比身体略深。前脚有四根脚趾,后脚五趾。可食用型睡鼠具有一定的自割能力,被逮住了尾巴的时候,它全身的皮肤都很容易滑落,从而方便其逃跑。暴露在外的椎骨会折断,伤口快速愈合,从而形成一层新的皮毛。

睡鼠在古罗马被认为是一种美食,一般作为开胃菜品或者甜品使用(如下文所述,蘸取蜂蜜和罂粟籽)。罗马人会在秋天他们最肥美时将其从野外捕获,然后将其养在一种叫做gliraria的容器中。他们向睡鼠投喂坚果、栗子和橡子来催肥。对于上层阶级的罗马人而言,睡鼠通常与其他猎物分开来以作为特别的展示品。

至今,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某些地方野生可食用睡鼠也仍然被视为一道美味。时令性的睡鼠大餐对于贫困的农民而言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蛋白质来源,但斯洛文尼亚人不仅将它们作为肉食,而且从十三世纪以来的记载来看,它们的皮毛以及用作药品的睡鼠脂肪也同样是重要的资源。

然后是你们要的图 (搜索dormice/dormouse)

球成一坨的睡鼠

图片来源: 由维基用户Siebenschaefer 上传至Wikimedia Common, 公共领域。


手上的睡鼠

由维基用户Rex上传至Wikimedia Common, 公共领域。

画家Archibald Thorburn笔下的睡鼠

由维基用户Staszek99上传至Wikimedia Common, 公共领域。


二更:评论里有读者提到黄道十二宫所对应的菜品,翻译时我没有细看,既然提到那就来对这些“字谜”稍微解释一下。

感兴趣的读者可参

Smith, M.S. (1975) Petronii Arbitri Cena Trimalchionis. Oxford: 75-76.

Rose, K.F.C. & Sullivan, J.P. (1968) ‘Trimalchio’s zodiac dish’,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180-184.

Baldwin, B. (1970) ‘A note on Trimalchio’s zodiac dish’, The Classical Quarterly: 364.


白羊座-鹰嘴豆:公羊头形状的鹰嘴豆,其共同之处在于食物的形状和公羊座对应;对比普林尼N.H. xviii.124.

金牛座-牛肉:显而易见

双子座-腰子(super geminos testiculos ac rienes):(感谢评论区提醒,解释一下)在双子座上的东西其实有两个:testiculos ac rienes. 其中testiculos是英文里的testicle, 即睾丸,这里的联系是语义学上的,拉丁文中的gemini是双子的意思,但对应的希腊文δίδυμοι除了“双子”,还有testicles的意思,不过作为菜品,指的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另外还有一个rienes, 是英文里的kidney, 这个是腰子。就像评论区所说,可能是因为成对的缘故所以放在双子座上。

巨蟹座-肉冠:特里马奇奥在后文中自己有解释,因为他自己是巨蟹座,因此他认为自己“有许多腿可以站立,无论在海洋还是陆地都有丰厚的财产”,因此“在巨蟹座上没有放什么食物(除了那顶“王冠”),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生辰宫运势被压了下来”。

狮子座-非洲无花果:这里是天文学上的关联:因为无花果成熟的时期,太阳正落在狮子宫下。而“非洲”则是因为当时被带到罗马去的狮子大多来自于阿非利加行省(即今天的北非)。

室女座-母猪肚(steriliculam):这里的联系在于,原文steriliculam指的其实是barren sow, 中文叫做阉母猪,被阉割的母猪对应处女座,emmm… 恶俗的拉丁文学玩笑。(这道菜在阿庇齐乌斯的菜谱中也有记载(Apicius vii): “… 将猪的肚子挖空,将胡椒、拉维纪草、牛至叶(感谢知友提醒,原名origanum)、用肉汁混合,加入葡萄酒;然后在脑子里打入两个鸡蛋,将其填充在前面那个煮得半熟的猪肚里,封紧,置于篮中并浸在开水里。煮好后将其拆线,但拆的时候要注意防止里面的填充物溢出来。上面撒上胡椒粉,然后开吃”。)

天秤座-松饼蛋糕:一边是叫做placenta的蛋糕,根据卡图的记载,主要食料是面粉、去壳的小麦、奶酪和蜂蜜;另一边是材料类似的scriblita,只不过里面不含蜂蜜。


比较麻烦和有争议的是“天蝎座上的海鱼”,“人马座上的公牛眼”,和“摩羯座上的龙虾”。

天蝎座-海鱼(super scorpionem pisciculum marinum):这里比较奇怪,在天蝎座上何以会放一条鱼。这里有几种可能的解释:1. 作者想要写的是一种叫做scorpion的海鱼,但是由于原文中用的pisciculum是指小词,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2. 也许pisciculum marinum是一种术语词,代替了一种长得像蝎子的小鱼的名称。根据Rose&Sullivan 的解释,虽然的确有几种鱼类可以用作摩羯座的双关语,例如cottus scorpio 和一种海蝎子(scorpaena),但它们都不可食用,而且作为双关也太明显了一些。相比之下,如果把龙虾放在天蝎座上则显然更加合适一些:首先,在拉丁文中龙虾locusta在外形上就与蝎子相类,尤其是都有钳子,而且都是难以对付的甲壳纲动物。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可能,即这里的“海鱼”有可能是个误入的注释。

人马座-公牛眼/ ”眼睛鱼?“(super sagittarium oclopetam):这个地方同样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相关的解释也是千奇百怪:Heraeus提出这里的oclopetam应该是乌鸦的意思,因为它们喜欢啄食眼睛;也有人想象出一种突眼睛的鱼,名称由拉丁语的oculo- 与希腊语的-πηκτός 组合而成。也有人试图将某种长得像弓箭形状的章鱼联系起来,认为这里可能是章鱼octopedem或者octopoda的变种词。不过这些可能性都被Rose&Sullivan否定了,他们认为更应该从“射手的敏锐视力”这一点出发来考虑其可能性。因为特里马奇奥的确在后文中提到了人马座与视力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点出发来看,那么这里应该和罗马人所熟知的一种叫做oculata的鱼相关,无论这个名字里含有“眼睛”之义的鱼到底是因为眼睛好,还是因为鱼身上的花纹长得像眼睛,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其名字本身就足以解释了。

摩羯座-龙虾(super capricornum locustam marinam):根据前面的解释,既然locustam marinam被挪到了天蝎座上面,而天蝎座上面的pisciculum marinum则是为了解释人马座上的眼睛鱼,那么摩羯座上的应该是什么呢?上面应该不太可能是羊肉,尽管可食,但似乎不太能表示星座上的羊角。同样地,R&S 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这里也同样是鱼。一种可能是叫做κάπρος/capros的鱼,名字与摩羯capricorn相近,在亚里士多德笔下有所提及(H.A.535b18);另外一种叫做cornula,普林尼(N.H.32.145)和阿庇齐乌斯(10.443)均对其有所提及。这两种鱼也同样可能是pisciculum marinum所解释的内容。

因此他们还原的顺序是super scorpionem locustam, super sagittarium oculatam, super capricornum caprum et cornut, 天蝎座上的是龙虾,人马座上的是眼睛鱼,摩羯座上的是(叫做capros或者cornula的)鱼。


宝瓶座-鹅:因为鹅喜水,并且与即将到来的雨水有关。

双鱼座-鱼:显而易见。

关于中间的草地:参后文Satyricon 39, 特里马奇奥自己的解释:”大地母亲位于世界中央,像鸡蛋一样呈球状,万物都在她的孕育中,就像在蜂巢中一样”。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民不是移民,中国显然不应该接收任何形式的难民,难民经历了太多人性中的极端状态,人性中的残忍被激发的更多,再加上宗教与战乱因素,为了生存难民的底线会更低,为了生存难民不惜恩将仇报、鸠占鹊巢,其对于稳定的社会有巨大的破坏性。

—————————————————————————————————

难民如果席卷欧洲,欧洲没落,欧洲储备的大量人才,中国要做好准备。

中国要为未来潜在的优秀移民提前做好准备,所有移民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接受归化。接受中国法律、传统和习俗的归化,华文参加水平考试;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进行郑重的归化仪式,宣誓并视频记录这一过程。

2、有一技之长,科学技术领域优秀人才优先。优秀人才需要中国指定科研、技术或教育机构进行鉴定。

3、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在移民中国之前,没有触犯过法律(以中国现行法律为准)。

5、符合以上四条者,到中国后需要数年的准备期方可有资格加入中国国籍。

6、6岁以下健康儿童(以中方骨龄测定为准),以及符合1至4条相貌姣好的25岁以下女子。

7、宗教类神职人员、有反华行为及反华言论者禁止移民。

——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以上是移民的标准。


——————————————————————————————————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各种人均指标都较低的国家,按照“谁提出问题,谁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原则”,哪个国家指责中国多,哪个国家就应该帮助中国解决一部分问题。这些国家要真金白银的给中国出钱,不出钱不帮助就别BB,还要中国人自己勒紧裤腰带独立自主的自己解决。美国作为经常指责中国的国家,我觉得美国应该尽力帮助中国,比如至少接收中国1个亿的“难民”,如果美国接收不了也不想出钱,最好闭嘴。




     

相关话题

  坚信非洲起源说的知乎答者了解多地起源说吗? 
  特洛伊遗址出土文字证据,证明自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了吗? 
  相比于饺子,为什么刚出锅的油条不是那么热不烫嘴? 
  食物的碳水含量代表了它的含糖量吗? 
  上海菜即本帮菜是否很少有输出?为什么? 
  南极磷虾能吃么? 
  一天吃几个鸡蛋比较好? 
  古埃及有没有活人祭天 或者活人陪葬的仪式? 
  如何评价南昌海昏侯墓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 
  有哪些刚开始「下不去嘴」,吃了以后被惊艳的美食? 

前一个讨论
女权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用于配种的种猪幸福吗?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