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看你咋说。
满洲利亚时令鲜蔬沙拉配豆蛋沙司,这是通古斯五先知[1]的恩赐。
[1]五先知,指狐黄白柳灰。
就是因为东北人老爱吃这种东西,吃生的蔬菜,沾咸的大酱,以及平时吃菜多放盐的习惯,才导致东北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胃癌发病率全国最高……
蘸酱菜经过长时间浸泡,会出现致癌亚硝酸盐,而且东北菜本来的特点就是高盐,还蘸酱……
这种不健康的吃法,问题是大量东北人都甘之如饴。我家向来就是尽量不生吃蔬菜,凉菜也很少吃,不过我家算是异类,因为和别人吃饭,看我对蘸酱菜和凉菜基本上不动,总是被说,“你是东北人吗?”
那也无所谓了,不吃或少吃蘸酱菜和拌凉菜,也降低了生病的概率,其实不亏。
ps:除了蘸酱菜之外的另一个东北的饮食陋习,就是生活在江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有吃杀生鱼的习惯,这导致了东北地区的肺吸虫病发病率也不低。
ps:可能蘸酱菜对于东北人,就相当于泡菜之于朝鲜人吧?不小心得罪了东北老乡了,不好意思,我匿了(笑)
可能因为东北人比较怕热吧。
我们夏天经常吃凉菜,除了拌菜之外就蘸酱菜。
说来惭愧,我一个东北人,不算太爱吃蘸酱菜,我家是以炒菜为主,炖菜为辅,凉菜普遍都是来人用于点缀的。或者夏天实在热得没胃口了,就吃点儿凉的。
蘸酱菜对我来说,是实在不爱动弹才吃的。
我也不太喜欢吃大酱,我喜欢吃芝麻酱,独爱芝麻酱蘸黄瓜吃。
偶尔吃蘸酱菜,也是因为家里炸的肉酱。
嗯,主要我跟我老公都是无肉不欢。
前面有人说,东北大酱臭其实是坏了,这个我没有证据,但我认可。不过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东北人不认可,比如我婆婆,她就爱那股臭味儿。
不过我有一点佐证,就是我奶身体还行的时候,会自己下大酱,就是农村的亲戚送来酱块,自己再做大酱的过程。
我奶算是农村人里稍微爱干净一点的人,她做的酱她自己没事儿就看看,落点儿灰都瞥出去。
如果这个酱块没问题,那当年的酱一定不臭。
不过我还是不爱吃,太咸了。
估计老式的东北酱,现在爱吃的人不多了,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没几个爱吃的。咸到什么程度?舔一下心都跟着抽抽。
现在东北酱也有很多种,有黄酱,有黑酱,有里面能看见豆的,有算磨碎的,有咸口的,有甜口的,有甜咸适中的。
南方朋友如果想体验一下东北酱,还喜欢吃甜口的,可以买葱伴侣试试。如果喜欢咸口的,可以买豆中宝。如果喜欢甜咸适中的,可以买佐香园。
两种包装的葱伴侣。
豆中宝,可以试试,不过这个酱比较适合炸,生吃很一般。
我自己还挺爱吃佐香园这个酱的。
东北人不请自来。
父母老家都是东北的,我小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
我大爷的解释:“生吃多鲜灵啊。”
我老姑的解释:“省事儿。”
我大姑父的解释:“不抢灶眼,锅里炖着肉呢。”
我妈的解释:“吃这个好,败火,助消化。”
我爸的解释:“东北这边冬天冷,土壤里寄生虫啥的能冻死,吃生的没事,你到南边不能这么吃。”
我爷的解释:“光吃鸡蛋酱不咸啊?”
首先人类就是喜欢吃凉菜。但是在没有现代冷链和黄连素的时代。在湿热地区吃这种生冷食物,会被痢疾一波带走。而且如果水不干净,食用不干净的水清洗过的食物,会患上血吸虫病。
但是因为东北地区没有这些问题,因此上才保留了这种习惯。
蘸酱吃是古法饮食。
中国最早的酱是肉酱,叫做“醢”(hǎi)。早期的酱是酒、肉和盐放在一起制成,味道很好,在周代是帝王和贵族的美食,并没有广泛进入民间。而如果“成汤作醢”可信的话,那么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
西汉时期,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的豆酱开始出现,逐渐成为重要的调料品,也进入了民间。
当年霍去病远征大漠,背囊里是不是放了一瓶豆酱。
豆酱就是大酱,大酱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
中国古代,钟鸣鼎食。
敲着编钟奏乐,大方鼎里面煮着鹿肉、野鸡肉、蘑菇、猪肉。
编钟悦耳,鼎食飘香。
肉煮好了,大王命令传膳下去。
仆人们将肉从鼎里捞出来,分在一个个食盒里,依次传给在座各位贵族。
贵族们跪坐在蔺草席上,起身谢大王赐席。
美酒、肉汤、煮熟的肉、瓜果、醢。
吃一块肉,觉得差点味道,蘸一蘸醢,真是美味。
在铁锅炒菜出现以前,蘸酱以丰富调味,几乎就是中国人饮食的主流。
后来逐渐分化。这个时间点就是宋代。
中国冶铁技术不断进步,钢铁价格变得低廉,可以用来制作日用品。
有了铁锅炒菜,蘸酱就不是刚需了。
酱料逐渐高端化,精细化。
广东沿海大量制作鱼露,到了清末又发展出耗油。
西南地区的豆瓣酱。
江浙地区在宋代正式出现了酱油,酱油就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
最终酱油成功取胜,成为了中国重量级调料,完全取代了大酱的地位,是主流调料。
大酱分化发展的结果,就是一些地区依然保留了大酱的制作和食用方法,一些地方重新改进了工艺,比如四川豆瓣酱。广东地区则基本以海鲜为原料,制作出了海鲜味调料,其代表就是耗油。
事实上整个北方地区,基本上都喜欢大酱,山东大酱一样出名,所谓大葱蘸大酱。
北京的京酱肉丝,这个京酱就是北京黄酱。不过是将大豆换做了面粉。
酱是中国调味料的一个基础和特色,吃蘸酱菜的方式和几千年前的古人一般无二。
这也是一种传承。
我是某年一月份去的沈阳。
从北京转火车过去的。
天寒地冻的那会儿,我也是第一次正面迎接这场面。大学同学老苏带着我,走街串巷,吃了不少“地道东北菜”,炖鱼、烤肉、锅包肉、乱炖什么什么的,酸菜也由老翠儿上过了(笑)。
但后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蘸酱菜。
·
蘸酱菜刚端上来的时候,我有点诧异。这就是一个小型的“菜市场”。白萝卜、心里美萝卜、木耳、黄瓜……切得整整齐齐,也码得整整齐齐。
除了木耳用白水汆熟,其他都是生的。
酱端上来了。酱里裹着煎蛋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满尖满盘的蔬菜,生吃。十五还是十八一份我忘了。
实在。当时我心里就这一个“心得体会”。
这盘菜好不好吃甚至没必要多做介绍。你现在去拿根黄瓜嚼一嚼,差不多就是原味。但不知道为什么,从沈阳走后,我一直想起它。
·
作为一个南方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打小吃川菜、嘴不说刁也算有点想法的四川人。
我深知一道菜可以做得多复杂,可以操作出多少新花样。四川人口味重,习惯用大量的香料去料理食材,而这种料理却可以巧妙地不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和口感。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做红烧排骨,当时无人指导,凭借着想象往里面加了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辣椒,一大把花椒,葱姜蒜……似乎这样才可以让排骨升华成我们能理解的美食。
所以当蘸酱菜近乎“裸奔”地出现在餐桌上,简直是开了一门新课。
两年后,我去了山东,吃着同样“裸奔”的煎饼卷大葱,已经可以自如地谈笑风生。边啃饼,边喝啤酒。
这一切的过渡,拜蘸酱菜所赐。
盯着这冒尖的一盘“菜市场”,好奇很快就被味道盖过去了。
因为除了大酱的咸鲜,实在也没什么别的味道。
·
但是蘸酱菜只给我这样的感受吗?我还得说说沈阳。
冬天的沈阳,和冬天的北方是一个道理。下雪了是挺漂亮的,雪化了就是满城的泥浆子。城里看不到绿色的东西,太阳照在楼面儿上总觉得光秃秃的。
河里冻上了,山也冻上了。
冰刀和雪橇却活了过来,人们即便已经穿成个球,在冰天雪地里仍然是收放自如的。城里却没那么多“林海雪原”式的场景,该窝起来的时候,大家还是喜欢在暖气房里窝着。
卖山货的小铺一家挨着一家,是啊,哪有比东北更适合吃山货的地方。
蘑菇,榛子,松子……老板娘站在门口扯着嗓子喊我:老妹儿你别忙着走,我给你称更好的。
煤运来了,钢运出去了,沈阳燃起来了。
这个工业化的城市,用钢铁框架搭了一个壳,可盖不住城里人的性格。
那性格就跟蘸酱菜一样“生鲜”、“原味”,配上一点倔脾气,近乎就是萝卜蘸大酱,辛辣而浓烈。
·
后来我又几次去到东北,已然习惯了,但仍忘不了第一次看到深冬的沈阳,听着东北话,看着地上一筐筐冻梨,然后……雪说下来就下来了。
老苏不在那天,我一个人在沈阳老城区漫无目的地游荡,听听那脆生生的口音,全是棱角,直来直去。
沈阳的生活就是一盘蘸酱菜,原汁原味。
张学良故居倒是安安静静。
雪铺在地上,落在灯笼上,仿佛时间倒转八十年。
我想他去台湾肯定是郁郁寡欢,除了政治身份的尴尬,肯定还有思乡的折磨。那里吃饭都是小碗小碟装的,哪有这动不动就端个“菜市场”出来的豪迈?
·
回去我给亲朋好友们讲起沈阳见闻,大家觉得挺新鲜,但是说到吃,都表示难以想象那些近乎“粗糙”的菜式会不会好吃。
我想,就算此时此刻,老苏给我寄了一罐大酱,我自己切了个“满尖满盘” ,肯定也不是那感觉了。
那感觉,非得坐在一个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外面刮风飘雪的。电视上锁定着地方电视台的节目,男演员盘腿儿坐炕上,正在用一溜的歇后语嘲笑另一个妆浓成大花脸的女演员。
我们坐在电视底下,锅里“咕嘟咕嘟”炖着肉,肉是一块一块的,在酸菜丝里面泡着。一筷子下去,叉起一大坨,也不在乎什么太肥太瘦了,然后把一片脆生生的萝卜按到酱里……
人们一口菜一口酒,跟着现场观众的掌声哈哈大笑,气氛甚至比背景音效还热烈。
感谢
@sxc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简称:智障)(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临床表现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简称:智障)(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临床表现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