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三张截图,分别为:我创建的歌单、我喜欢的音乐、我收藏的歌单。
真正的古典音乐乐迷在听过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以后,会转身去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肖邦、马勒、柏辽兹、格里格、西贝柳斯、格什温、勋伯格(当然勋伯格也可以不听),然后去听柴可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这个也可以不听),再捎带手听听瓦格纳、普契尼和理查·施特劳斯......
真正的古典乐迷会热衷于八卦富特文格勒、切利比达凯和卡拉扬之间的恩怨情仇,比较托斯卡尼尼、阿巴多、伯恩斯坦、祖宾·梅塔、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讨论霍洛维茨、鲁宾斯坦、里赫特尔、格伦·古尔德、巴伦博伊姆、阿格里奇、郎朗对于不同作品的表现力,偶尔看看肖赛、柴赛,或者去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
显然,这些“人上人”们没什么闲工夫去鄙视流行音乐。何况“人上人”们手机里的流行歌不见得比古典音乐少,没必要搞一出“我鄙视我自己”。
所以,你以为是“人上人”鄙视流行音乐,其实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厌恶某些水货歌手不知天高地厚且沉迷四处碰瓷的庞大粉丝群。
每当我看一些音乐综艺的时候都特别好奇,华语乐坛什么时候出来那么多“老师”?合着那些搞音乐的都是济南人?
放在以前,乔羽、刘炽、王酩、郭兰英、李谷一是老师,全国人民都不会反对;前两年,那英、汪峰、庾澄庆、刘欢(当然刘欢的水平也是真的高)是老师,多数人也没什么异议;但你们对着霍尊、吴亦凡、鞠婧祎、华晨宇一口一个老师叫着是什么意思?再过几年,是不是把杨超越、王一博、丁真、孙一宁也扔进老师堆里,让一帮初中没毕业的“真·人上人”直接把“老师”变成一个贬义词算了。
一大群粉丝对着一首首口水歌尬吹很容易引起局外人的生理不适,吹点儿什么不好,偏偏吹4536251的和弦。巴赫作品编号1000+,宗教歌曲、康塔塔、各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数不胜数,单单是赋格作品中的对位法就足够那些“专业唱作人”们研究一辈子了。粉丝们如果真有闲钱,下次可以买“巴赫作曲技巧”的热搜,还能显得有点儿品位。
在各方势力的加持下,网易云评论区都快变成垃圾场了,对着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流行歌做花式情感抒发,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尴尬着看客。说到情感抒发,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所做的咏叹调才是真正的天才之作,一首六重唱把马尔切琳娜从错愕到激动和苏珊娜从愤怒到欣喜的复杂情绪充分表达,不同声部演绎不同人物剧情的方式直接影响后世几百年。
还有那些强行吹捧马克西姆和各类日漫主题曲的,差不多得了,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它们因为各种溢美之词已经德不配位了。许多文章,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吹捧对象是岛国作曲家,完全有理由怀疑那群“乐评人”在评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如果打心眼里觉得那些旋律能让您如听仙乐耳赞明,麻烦出门左转搜索“舒伯特歌曲”,不谢。
还有一些看起来既能作词又会作曲的歌手和他的鹰犬们,总觉得自己才华横溢,恨不得在李杜头上踩一脚。暂且不论词曲质量,难道他们就没听说过瓦格纳吗?人家才是正儿八经地又作词又作曲,小莎翁+小贝多芬,《漂泊的荷兰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只要稍微了解过一点儿,就不至于那么大言不惭。
而且音乐人最好别太把自家粉丝的各种赞美或战绩当回事儿,上一个在微博声称自己iTunes榜单第一的那位,此刻正在朝阳区看守所刷锅。
音乐平台上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看着淡泊名利实际上比谁都想要钱的民谣歌手,如果放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德奥,怕是给三流作曲家抄谱的工作都找不着,毕竟那群人里有一半对乐理一窍不通,还理直气壮地懒于去学。
眼见搞音乐的门槛越来越低,饭圈文化越来越猖獗,如果古典音乐爱好者还像以前一样觉得音乐无高低,任由各路牛鬼蛇神冠上历史第一的名号,怕不是哪天会出来某个睿智,仗着流传度广给“挖草搞偷袭”的电音吃鸡更名为“人民音乐”,去碰瓷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
但反过来讲,如果哪天流行音乐都能做到Beatles、黄霑、周杰伦、《汉密尔顿》的高度,或者再写出一首“一条大河波浪宽”,烦不着那些饭圈文化,我自己就去跪着听完,顺带把它们吹上天。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
军事,我因生在中国而骄傲!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430127595298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