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找体育老师。
她问我遇到了什么问题?
我说,构思大纲时候,能想出来大致的剧情,但细化到每章要发生具体事件的时候,就全无头绪了,对话也想不出来,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她说,可以试一试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的“戏剧三角形”。
这个理论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由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构成的三角形。
如果我们选择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其余两个角色,与我们进行互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场人间心理戏剧。
换而言之,心理学家通过“戏剧三角形”向我们描绘出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行为。
我问体育老师,这个三角形对我们写小说有什么用?
她回答说,当我们想不出具体情节时,就可以运用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来设计情节。
她拿《水浒传》做例子。
在“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有一场戏是高俅当上了太尉,到殿帅府上任,教头王进碰巧休病假没来上班。高俅新官上任三把火拿王进开刀,要打王进的板子。王进的同事们看不下去,纷纷出头替王进求情,使王进逃过一劫。
在这场戏中,王进是受害者,高俅是迫害者,王进的同事们是拯救者。
王进回到家里与母亲商议,决定逃离东京,去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
在半路上,母子二人借宿在史家庄。王进撞见少庄主史进练武,失口指出史进的棒法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史进自感被人嘲讽而恼羞成怒,要揍王进,史太公及时赶到喝住了史进。
在这段戏中,王进是受害者,史进是迫害者,史太公是拯救者。
随后,在史太公的导引之下,处成王进收史进为徒,使得小镇古惑仔走上了正确的习武之路。
在这段戏里,史进是受害者,迫害者是之前将史进带歪的武术教练,而王进、史太公是拯救者。
随后,少华山出现一伙强人。史进为了防御这伙强人下山打家劫舍,便把民众组织起来,递相救护,共保村坊。
在这段戏中,受害者是少华山下的村民,迫害者是少华山强人,拯救者是史进和愿意跟随他作战的民众。
后来,少华山的陈达被史进捉住,朱武使出计策,带着杨春去跪求史进将他们三人一同绑了送官治罪,好成就他们“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的心愿。史进对他们三人之间的义气甚为赞赏,惺惺相惜,便放了陈达。
在这段戏中,朱武、杨春、陈达是受害者,官府的是迫害者,史进是拯救者。
之后,史进约朱武等人到史家庄做客,不巧有小人报信给官府,官府便派兵来捉拿朱武等人。史进为了保护朱武等人,不惜烧了史家庄,带着庄客杀散官兵,上了少华山落草为寇。
在这段戏里,朱武、杨春、陈达依旧是受害者,官府是迫害者,史进是拯救者。
体育老师说,在《水浒传》第一回里,作者构建情节的方式,就是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这倒不是说施耐庵懂得后世心理学的“戏剧三角形”。
而是说,施耐庵本着作家的经验与直觉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是来自对现实的观察与总结,这使得他们殊途同归。
所以,当我们在创作时,实在想不出具体情节,就可以运用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把出场的人物带入到三种角色之中,使他们呈现出戏剧冲突。
她妹妹忍不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甚至莎士比亚的戏剧、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也到处充斥着“戏剧三角形”,就连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相声、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奔跑吧兄弟也都是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轮番上场。
总的来讲,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精炼的戏剧内核。
我对体育老师和忍不住说,我读书少,千万不要骗我。
体育老师嫣然一笑,说道:“假作真时真亦假。”
忍不住却白了我一眼,说道:“真作假时假亦真。”
卧槽!我突然觉得她们哪里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