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将动物统称为“虫”。
按照体表特征,虫分为五类:
- 倮虫——“倮”通“裸”,指人、蛙、蚯蚓等,无毛、无羽、无鳞、无甲壳。
- 毛虫——指兽类,具有毛。
- 羽虫——指禽类,具有羽。
- 鳞虫——指蛇、鱼等,具有鳞。
- 甲虫——也叫介虫,指昆虫、蜘蛛、虾蟹、龟鳖等,具有甲壳。
凡是五个的东西,都可以套进五行:
- 盛德在木,其虫鳞……盛德在火,其虫羽……盛德在土,其虫蠃……盛德在金,其虫毛……盛德在水,其虫介。——《淮南子·时则训》
- 毛虫属木,羽虫属火, 倮虫属土,介虫属金,鳞虫属水,六气五类,各有相生相制。——《类经卷二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古文中“生”字和“命”字即可代表生命、生物、生灵。
- 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 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者。——《天演论》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陈情表》
“牲”字可指所有野生动物,亦可指祭祀所用的特定动物。
“性”字可通“生”字来表示生命。
- 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
- 民乐其性,而无寇雠。——《左传·昭公十九年》
- 为炮烙以伤民性。——《韩非子·难势》
- 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韩诗外传·卷一》
若是可以显示异体字的环境,可以用
之类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