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未来。现在搞线上一对一就是纯属外行了,但凡看看目前的市场布局,也不会这么玩。说真的,搞线下班课都比这个稳赚不赔。
总结起来,弊端太多。简而言之,光看出发理念,就是赔本买卖。
教育质量和体验比不过线下班课;
教育渠道竞争不过一二线的线上班课,也打不通五六线的渠道;
考虑教育产品,运营,人力的均价,成本高于当下市场中大部分产品;
价格上,为了保证成本,一对一的价格比起大班课,完全没有竞争力。
既不线上,也不教育。
就教育来看,对于教育的理解就不对。
教育的本质,特别是k12教育,并不是知识传授,更多是引导,体验和激发。
教育教学扁平化是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大问题。
教法互动和情感感知弱化,强化知识环节。
固定坐在屏幕前,不符合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形态。
教师口头的评价无法触及学生,没法监督和转化学生的学习状态。
以及,线上大班课,没法顾及到每个孩子的体验。
以上种种,导致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好。
就线上看,对于线上的理解不到位。线上不仅是传播渠道,它还可以是资源配比的一种方式,是获客渠道。
线上一对一没法达到联通更多的目标。如果要深耕耘,目前一二线线上线下态势已经牢不可破,要向下耕耘。县乡镇村会是未来互联网教育落地的地方。
而新的线上班课或者一对一的铺开,在获客上就得和一二线的机构碰撞,互相撕客源。那肯定是撕不过的。
因为中国在物质条件上和生活体验上,能接受线上的生源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
而互联网产品的低价化是大趋势,这是技术加入,人力合理分配后的结果。
而一对一,低价后,咋算都是赔本。
说真的,现在教培行业里,但凡脑子清醒的,都着手把omo铺起来了,真就有人不分析市场就入局。
北京这边的教育头部,基本都在十年计划里铺了OMO项目,而且初步有了竞争态势。
OMO是李开复提出的一个设想,其实有点像教育产品的新零售。
类似教育范例在李开复的笔下被如此阐述:
语言学习在中国十分盛行,未来的语言学习将会把外籍老师、本地助教、自动化软件和自动化硬件连接起来:由外籍老师负责远程授课,本地助教负责活跃气氛,自动化软件负责纠正发音,自动化硬件负责作业和测试评分。
其实概括起来要点如下:
1.线下——模式为线下大班。
地方助教来还原真实课堂场景,实现个性化辅导和真实课堂体验。
以及,用机构设备解决部分地区学生个人设备缺乏的困难和心理上对线上教育接受的困难,方便公司后期深入村乡镇,全面打通教育市场的毛细血管。
2.对于互联网的深度开掘
不仅止步于简单的,把互联网当电话线。
而是利用大数据和AI,实现教学流程的自动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比如,自动化批改作文和作业;学生数据留存后的自动作业匹配;通过AI识别人脸来记录学生状态,上课随机分配提问。
教师这边,也可以做到数据的全面线上化。
目前,在我的备课端,我可以看到如下数据:
教师个人端:每讲的课件内容,解析,题源,难度配比等。
辅导端:全国范围配合我教学的机构老师,他们的整体备课比率和个人备课评价。机构对我的满意度评价。
学生端:学生的课前预习率,课中互动率,课后作业正确率和修改订正率。
3.就师资而言,omo的理念是集中优质师资。
基本都是名校背景,且线下经验丰富,能协作运营来应对机构招生,协作教研来完成产品共创,才能进入教师梯队。
在未来,教育产品的体验肯定不会是简单把线下一对一,或者把线下一对多放到网上去。
在互联网行业,做事需要想象力,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应用形态的想象和理解很重要。
概念化和前瞻性做不好,再多的钱扔进去也就听个响动。
最后,就个人进入教培行业择业的一点意见:
思:思考这个模式,是否合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如果根底上都达不成产品性和市场性,那铁定完蛋,不用上船。
观:看看公司季度或者年份财报,看公司盈利比率怎么样,增长点在哪个地方,顺带关注大趋势。不行就快跑。
选:了解市场的模式和动向,了解公司的建制。
选择新模式里盈利最多的那个,选择公司部门里效益最好且核心的部门。
我老板今年本来准备投教育机构,还去了好几家的路演,被本人一顿骂(跪劝),现在庆幸了…
几乎所有的K12教育机构统统不看好,K12教育与商业逐利有本质矛盾,所有进入资本运作阶段的k12机构都是换汤不换药,机构越大,效果可能越差,而一旦上市,那就是江河日下的开始,因为已经彻底沦为股东套现的工具,员工老师只能被更残酷的剥削,导致一系列问题。教培业目前来看,只有大学考研职业教育等大班课有戏,要么小作坊小机构上上课赚点小钱。
本质矛盾之一在于,k12教育核心竞争力是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教的好了,积累几年后,完全可以拉走学生自己教,收入不止翻倍还轻松,家长的学费还少了,机构高昂的中间环节收费全是剥削老师和家长的,到最后均衡态是机构里注定只有应届生新手老师和一些老油条,有点能力的都自己单干开工作室了,然而机构刚性成本会越来越高,场租,获客成本,人力都无法避免,一旦转化率和续费率跟不上,破产是注定的。
基于此, 大机构会限制老师发展,即平庸化,只讲一门学科里的一部门,反复讲,最终变成一个重复劳动的工具,再也无法自己单干。同时采取加大营销:雇佣更多的销售,班主任,学管,督导,教辅… 其实全是销售,天天围着家长转,讨好学生,低年级的往往给学生买吃的,带学生看电影,和学生一起打王者…只为家长早日把钱掏了,完成销售kpi。再从门户网站买关键词,做网页搜索优化,做流量渠道,地铁站买硬广,一直贴到居民楼电梯里… 这些钱全是学费出的,你要是和家长说你交的学费有一半去买广告了,给你孩子上课的老师拿不到1/3,家长不知作何感想。
另外,我没有见过任何一家教育机构创始人是真心做教育的,所有的一切操作,全是为了盈利,很多甚至就是为了融到B轮,B+,然后套现跑路,比如我之前揭露过的某个号称AI教育的公司…这里边的操蛋事,几天几夜寡人也说不完。
这也牵涉到本质矛盾之二,即学生是消费者,但学习的过程与普通消费享受有本质区别,这个本质矛盾会导致负责的老师很可能还不受资本喜欢,机构注定只能走讨好型教育,而小作坊可能还能硬气一点。关于教学是个超级难题,当付费的客户又是受教育者时,一个全盘商业化教学过程里的不可协调性甚至关乎到中国历来的文化基因和理念,此处根本难以展开,深层次的内容写出来吃力不讨好,有体会的自然会有共鸣。
总之,有这两点根本矛盾,教育行业的资本扩张会和用户利益不可调和,每次看到教育机构创始人在台上侃侃而谈什么教育,未来,能力,思维,师资,学习革命,AI赋能,激发孩子,解放家长,成就老师… 寡人就一阵反胃恶心,丑恶嘴脸就差没把祖国的未来人类希望也加到ppt里去了。
教育产业化有它好的地方,但是弊端会不断显现。
PS:在金融投资和教育培训领域尽量别和寡人杠, 倒不是不允许讨论,实在是明白人太少。本人毕业后先去昂立教了一年,之后在XDF讲课的时间大概都快1万小时,自己单干招生后赚的钱估计抵得上程序员10年工作,在投资运营校区,基金投前调查,投后管理见过的大小机构不下百家,线上线下的,国内国外的,传统的,AI的,什么翻转课堂,慕课模式,双师特色,可汗学院,乃至教育B端SAAS系统,螳螂科技等等等等,见过的pitch book,路演报告,财务报表堆起来有几米,所以你要是杠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还口出狂言的,只能请走了。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我真搞不懂为什么上网买个球拍,还能牵扯出来这种糟心的事?有规定必须双一流学校才能买吗?还是说我们河南人不能买?
听完老板的回应,我这个河南人火更大了:
客服他们20多岁做这个工作不容易,因为别人投诉,情绪不好才说出这话的。
明显是这个客服素质不行,就别在这装委屈。
好多人还会说断章取义,那我先把事情说清楚:
一个学生买了球拍,对赠送的礼物不满意,过来询问,之沟通中客服就开始魔幻操作。
地域歧视,这句话没得解释,但是常年经受地域黑的我已经习惯了,我还真是感恩,谢谢你让大家知道我们河南人很穷;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人就只知道种地,每年调出 400 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可偏偏发展最不好、最不受重视、最不怎么见起色的就是农业。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1,搞不动教育,全省仅有一个211的高校,好几个从河南大学独立出去的院系都已经是211高校了,河南省委屈啊,没有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河南每年高考都是数一数二的内卷大省;
2,不懂得搞经济,没有好的教育环境,就留不住人才,人口外流严重,自己没有人才就缺少经济头脑,就更难以发展经济。
所以河南确实穷,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专门讽刺我们,只会让大家觉着你这个人没素质。
除了这些,恐怕作为名校毕业的你,早就忘记了初中历史书上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
没错,四川大学作为双一流学校,确实比河南理工大学好,但是买东西没有必要歧视一本的学生?并且人家现在已经考上郑州大学的研究生。
大学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没有任何大学教育可以说是浪费时间的大学,你没学好,只能说是你自己的问题。
四川大学马克思毕业的,真是验证:不管受过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学过多少理论思想,永远启蒙不了屁股歪的人。
话说:阿迈威运动专营店的客服,为什么我都给你主动发信息一个多小时了,你还不回复我??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