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之前从来没买过/也不会考虑买中国乔丹的产品。
国乔的恶心抄袭和打官司时的说辞够丢人了,产品没有专业度不说,几乎完全靠抄袭打板为生,并没有任何去使用欲望和研究价值。
但近年国乔也开始交出一些不错的产品,起码与此前的认知是有区别的,在这些产品上也开始有自己研发的核心科技。一边打官司同时一边国乔也在准备B方案——兴许过不了多久一个全新的“乔丹”品牌和更有竞争力的好产品会慢慢出来。
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希望国乔的产品继续往当下的方向转变,希望这旷日持久的丢人官司早点结案。以前不要脸,以后把脸拾起来。很多消费者印象也会有改观,钱包也会很诚实。
说两件事,一个肯定一个批评。题目中法律角度我不懂,只说说怎么看国乔。
先说肯定的。
国乔这几年在跑步领域动作不小,也交出了一些不那么“乔丹”的答卷。比如签约了焦安静、管油胜等国内顶尖的马拉松选手,并推出了自己的专业厚底碳板跑鞋,飞影PB。
焦安静这几年的全马成绩稳定在233左右,自身颜值也很高,算得上非常优质的代言人;
管油胜前几年是hoka oneone的签约选手,这两年转投国乔。管油胜以前跑超马和越野比较多,现在路跑赛事参加的非常非常频繁,堪称是中国的“川内优辉”(日本以前的公务员跑者,现职业选手,在运动员里是高频参赛的代表,完成过100次马拉松跑进2小时20分)。
——乔丹签约的焦和管两人,主观觉得都是非常有个人特色、也可以借着他们说说故事,推推产品的。
而今年推出的厚底碳板竞速鞋,飞影PB,先不说性能,起码算是做到了这几点:
这个向日葵配色,是乔丹给焦安静做的个人别注版。美丑不说,也算是有自己品牌的特点,且开始为代言选手出pe版鞋款这件事了。管油胜透露自己也有pe版,后续也会问世。
我没穿过飞影pb,说心里话觉得它不好看+嫌弃这个logo……但性能上,飞影pb交出的成绩是很好的。国外跑者世界rw shoe lab之类,对这双鞋的测试数据都很高,并不输给当下那些热门鞋款。
比如巭pro中底使用了超临界流体发泡,这种工艺和设计,对技术的要求极高,成本也较高。目前具备自己研发设计这类超临界发泡的品牌并不多——这里要给国产品牌点赞,国产品牌不少都在搞,很多都交出了完成度极高的产品。
其中一个关键数据,巭和巭pro的回弹率都达到了80%,与peba泡棉的代表,李宁的䨻、nike的zoom x泡棉都是相当接近甚至还稍有优势。
对应的,很多人奉为神的boost,回弹率只有55-57%左右。
所以说,
国产乔丹这种以往给人感觉抄袭上瘾、产品没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品牌,其实最近几年一直在默默的改变。真心想做好产品,即便完成度还不是很高、依然是有实力做出来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些。
我对国乔没有什么好感,就飞影pb这双鞋和国乔在跑鞋科技的研发上面来看,国乔做的很不错,我也很期望能看到穿着国乔的选手能跑出更好的成绩——包括在未来,比如马拉松之类的比赛,精英选手的比赛用鞋能重新回到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的状态。
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如果乔丹换了logo外加下一代产品给力,不出意外它的专业产品我都会买。
另一件否定的。
2016还是17年,跑过兰州马拉松,赞助商就是中国乔丹。
乔丹赛前发的比赛服是件背心,用料和做工都非常非常非常好——但实际上一眼就能看出,完完全全是打板抄袭耐克给里约奥运会推出的比赛服。除了logo,其它的一模一样,像素级的照搬……
衣服倒真是下血本,用料并不差(和动辄5、600+的原版也很接近)。
我纠结了一会,要不要留着自己穿。最后还是扔了。
品牌自己对赞助赛事有一定重视、也拿出了比较好的产品,在做工和面料上都很下血本,结果设计却很拖后腿,变成完全模仿抄袭别人的一眼假。
这很可惜。
不光乔丹,中国的所有国产品牌,包括如今已经是龙头老大、在世界都市值排名第二的安踏,依然有无数的产品,身上太多太多其它品牌的身影。
——这当然是种最讨巧的方法,可以轻易在国内庞大的三四线市场快速且方便的赚钱。不用投入研发设计的费用、不用冒风险不用交学费、只需看准广大市场的喜好推出一个廉价的相似版就赚的盆满钵满。
几天前发了条想法也说了下类似的事:
「…国货当自强,如果不够强也得抓紧强起来。兴许过不了几年,那些没自己核心技术的国产大牌,会以很快的速度倒下。退一万步说,即便强不起来,也别窝在三四线城市的温暖市场里、靠抄袭打板轻轻松松赚着钱。有点危机意识,多鼓捣鼓捣真正自己的东西,哪怕一开始完成度低些,被装备党们看不上,都不丢人,都好过不要脸。」
国乔过去和当下的一些事物,比如与AJ的官司、比如近年推出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在一起看很魔幻。
说句糙话,
不要脸可以赢在过去,要脸说不定未来能做得更大更强。继续不要脸,过去积累下的家底也很可能说没就没了。
这些年很多曾经不可一世的服装品牌,倒下的速度都很惊人。对运动品牌这种极需要“专业性”背书的垂直行业,更值得警醒。
商标和名称禁用这件事,中国乔丹应该几年前就在着手准备了,对这种已经在很多城市线下店铺扎根、也已有很大知名度的品牌,更换和转型都是一个大开销大工程。如何最低影响的完成转型、是不是能借此机会改变形象,也是后面值得关注的点。
真心希望国产品牌能做好一些。和AJ的那些官司说辞、最终法律界定,确定了就赶紧翻篇。自己做好了,以后整个市场都会认可你都会为你买单。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