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孙侨潞心梗去世,中青年心肌梗塞比例逐年增加,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第1页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25岁发生的心梗和猝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可能有隐匿或先天的病变,而不一定是中老年常见的传统意义上的「冠心病」。

详见此科普:

所以并不是生活方式健康就一定能避免心源性猝死,有些病因跟生活方式没有必然联系。

在将来大规模强调学生体测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猝死事件会发生得更多。

对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我认为全社会从几个方面推动,可以减少心源性猝死:

  1. 体检筛查前移至高中入学,需要包含心脏彩超和心电图;
  2. 在超声医生中推广规范标准的筛查操作流程;
  3. 以学生、教师、单位人为中心,逐渐扩大至全社会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保证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发生心跳骤停时总会有目击者会心肺复苏,才能有机会抢救成功。至于公共场合安置AED,我认为优先级在给工作人员培训心肺复苏之后。

user avatar   wang-hao-5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节哀顺变!

家人发布消息死于“心梗”,否定了之前饮酒过量的传言。

心梗,是一个被普及的很好的病因,大众比较好理解。

我们临床医学工作中,年轻女性猝死,心梗通常都是顺位放到最后去考虑的原因,除非证据特别明确,且完全能除外所有其他原因。

演艺行业可能还是和普通人的病因有区别,节哀!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梗去世,实际相当于身体内的脂肪在杀人。

本回答将从脂肪消化代谢讲起,详细地溯源心梗死亡的真正原因。

  • 「预警」正文中可能存在引起不适的图片。


脂肪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中最难消化的食物。

口腔里的唾液酶,对它们不会有任何的影响,虽然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可以帮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但胃酸是无法改变脂肪结构的。

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会分解成脂肪酸、胆固醇,以及其它脂质产物。

这些脂肪分解的“初级产物”有两种方式血液循环。

1、以中链、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和甘油,可以直接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

门静脉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把消化道吸收的物质输送到肝脏。

2、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够被直接吸收。它们会和载脂蛋白、胆固醇等,互相结合生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先进入淋巴循环,然后再进入血液。

无论是那种方式,脂肪代谢产物的最终归宿都是肝脏。

肝脏是人体代谢脂肪的主要器官。

它会对脂肪进行分解、合成、以及储存,但当摄入的脂肪过多时,或者身体内脂肪代谢出现一定的问题时,脂肪便会在肝脏内堆积,并最终形成脂肪肝。

  • 注意的是,肥胖不一定导致脂肪肝,但脂肪肝必定和身体内的脂肪相关系。

现在年轻人经常饮食不规律,还暴饮暴食,不仅营养过剩,身体内的脂肪代谢也受到一定影响,出现脂肪肝的比率逐年飙升。

值得说明的说,如果原本肥胖,突然迅速减肥,也会在短期内形成脂肪肝(脂肪本是主要囤积在皮层和内脏之间,迅速减肥时,肝脏大量代谢,进出肝脏的脂肪代谢物过多形成脂肪肝)。

一般来说,肝脏具有相当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轻度脂肪肝并不可怕,因为是可逆的。但如果不顾及自己身体,发展到重度脂肪肝,甚至导致肝脏纤维化,形成肝硬化后,那就可能威胁生命了。

此时肝脏内形成高炎症的环境,将大概率导致癌症的发生。

身体内的脂肪来源,不仅仅来自脂肪的直接摄入。无论糖分还是蛋白质,都可以在身高体内转化成脂肪。

但通常来说,糖分转化成脂肪,比蛋白质更容易。

一般而言,身体内营养不良时,蛋白质才会转化成其它物质。而糖分大多数是营养过剩时,大量在身体内转化成脂肪(源于早期演化的因素,人体内会囤积大量白色脂肪,难以消耗分解)。

西方名词Junk Food,虽然在中国翻译成垃圾食品。但“垃圾食品”其实并非真正的垃圾,而是营养过剩的食品(看看西方的肥胖率就知道了)。

以前中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总是看到美国肥胖,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问题。现在中国经济足够发达了,相关的疾病,也逐渐找了上来。

当脂肪在肝脏内囤积,对肝脏造成损坏之后,相关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来不及代谢的脂肪会在血液中循环,形成乳糜血

形成乳糜血之后,清澈透明的血清最后会转变成淡黄色甚至白色的粘稠液体。

在中国,捐血人士中,已经有1%的比率出现乳糜血。

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一个。

中国的记录中,出现乳糜血的最低年龄为,年仅40天的婴儿(2010年,湖南省儿童医院)

那么,血液中的脂肪和心肌梗死有什么关系呢?

  • 心肌梗死的主要致死因子是血管中的脱落斑块,或者血栓。

血液中的脂肪会被一种低密度脂蛋白携带到动脉壁上,这种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一种运载胆固醇被氧化而成的。

这种低密度脂蛋白常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当人体自然衰老,或者因为抽烟喝酒、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类因素,血管壁会出现老化、破损。

血管壁上的脂肪便会乘机镶嵌在血管壁的缝隙中,造成脂肪沉积。

动脉血管通常由三层膜组成,分为:内膜、中膜,以及外膜。

脂肪在内膜中不断积累,出现病变,便会形成又大又硬的肿块,脂质呈现黄色粥样,故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有研究表明,脂肪沉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新生儿的血管中存在因脂质累积而出现的条纹。

但通常来说,婴儿血脂水平低,脂肪沉积的速度也很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当如果身体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过高。脂肪便会在血管壁中迅速积累。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表现为,动脉内膜中形成1~2mm的黄色脂质条纹。

随着脂质的增多,将引起血管纤维组织的增生,并出现玻璃样变性的灰白色斑块。

斑块突出于内膜表面,形成略带光泽,蜡滴状的纤维斑块。

随着病变的加重,纤维斑块中的组织便会发生变性、坏死,甚至出现钙化。

坏死物最终与脂质混合在一起,使得斑块变得更大更坚硬。一些情况下,斑块的坚硬程度不亚于结石。

斑块更加突出于内膜表面,形成最终的粥样斑块,常被称为粥瘤。

虽然粥瘤会使动脉壁增厚变硬,造成血管腔狭窄。但只要血管不堵到一定的程度,人是察觉不到的。

随着粥样斑块越来越突出,硬化的血管内膜越来越脆弱。当血管进一步老化、或出现高血压、抽烟、外力……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斑块便可能随时破裂。

不仅破裂的斑块有堵住血管的风险,破裂的斑块还会在血小板的凝血作用下形成血栓。

本质上,血栓和皮肤破裂时,血小板结成的血痂,具有同样的产生机制。

但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却对生命安全有着致命的威胁。

其实,粥样硬化的斑块并不那么容易脱落(但一脱落,就凶险无比)。相比起斑块,不断增多的血栓是极其容易脱落的。

动脉血管流速很快,仅仅一分钟便能跑遍全身。当脱落的大型血栓进入狭窄血管,便会发生堵塞,出现急性栓塞。

  • 堵住肺动脉时,发生肺梗死(肺组织缺血性坏死)。
  • 堵住冠状动脉时,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 堵住脑动脉时,发生脑梗死(也叫做中风,或者卒中)。

无论肺、心脏、还是大脑对血液和氧气都极其敏感。一经发生栓塞,便极其容易造成死亡事件。

从动脉粥样硬化到最终病发的全过程:

人们往往谈癌色变,但其实,心血管疾病才是高占榜首。

世卫组织每年都会统计十大致死疾病,每年除了低收入国家,中低、中高,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十大致死疾病的前两位,都是缺血性心脏病中风

  • 以2016中高收入(中国大约类似状况)为例:

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几乎能占到50%。

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足以高达半数。

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势。

动脉粥样硬化是出现动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水平脂肪有着直接关联。

身体内的血脂水平,又和脂肪代谢有着极大的关系。

无论脂肪的直接摄入,还是糖分摄入过高,都能明显提升体内甘油三酯的含量。

不良嗜好、作息,以及生活习惯,可破坏血管,促使身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当身体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99%都没有任何的症状和感觉,脂肪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把人杀死。

  • 虽然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高发病,但实际在年轻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中,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由于老年人心血管是逐渐老化,反而能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有更大概率存在急救的时机。

但年轻人身体机能足够的年轻,往往难以察觉动脉粥样硬化。等到病发时,便来势汹汹,极易造成死亡。

如果本就存在一些隐性的心脏疾病,平时不能察觉,但心肌一经缺血,便会出现突然性功能障碍,危及生命。不一定,必然动脉粥样硬化。

比起老年人,年轻人更容易急性心梗、脑梗死亡的原因,还在于老年人大多存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相关身体器官已经逐渐适应缺血环境。

而年轻人则完全没有适应过程,器官组织难以应对突发情况,直接宕机。

当然,年轻人发生心梗的概率低很多,女性更是十分罕见。越是低概率事件,不可控因素越可能占具主导(不可控性越强,越具有不可防性)。

但从预防的角度来说,需要从动脉粥样硬化这个主因入手。

值得说明的是,粥样硬化一般是不可逆的。

出现之后,只能避免继续恶化,以防止梗死的最终发生。

  • 但营养过剩的年轻人,再加上作息不规律,血管内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粥样硬化。

不过年轻人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又比老年人容易得多。

无外乎老生常谈的以下几点:

戒烟戒酒、生活作息规律、营养均衡(出现营养过剩需低糖低脂)、低盐(高盐和高血压正相关)、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对于营养过剩的人来说,其实体育运动远远比节食更重要。

  • 当然,如果已经形成血栓,要避免剧烈或大量运动。


看完我这篇回答的朋友,不一定会改变生活习惯。

但至少要知道,自己最后是怎么把身子搞坏的吧。


user avatar   yuansu-2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不看版

这几年因心梗猝死的新闻并不少见,对于什么心梗可能大家已经略有耳闻,今天有知友私信问我,既然猝死本身就是“出乎意料”的,那么猝死是否根本无迹可寻?

既然本题重点说防范,那么跳出对新闻中病因的探究(这里也不说新闻没提及的诱因,毕竟新闻中也无太多关于死因的描述)。这里我就拿旧稿来聊聊一部分知友,由新闻想到的防范问题。即心源性猝死前几个月乃至前几个小时的情况。

猝死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猝死并非无迹可寻,这还得看情况。据我国一般资料报道,猝死约占死亡总数的2%~10%[1][2]。常见的猝死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而对于青年,从一些尸体解剖的研究中可以知道,藏在健康外表下的心脏疾病,近年来也不少见。

由于很多人并没有细致地筛查,(一些体检并不包括心脏超声等检查),我们甚至无法知道有多少人是带着随时可能爆炸的心脏病炸弹在生活。

而关于非心源性的猝死原因,比如癫痫、脑出血、哮喘、中暑、过敏性休克等相对是少数(当然一旦发生了也很危险),而且这些很难从解剖上找到死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得知非心脏因素对造成青年人猝死具体影响。

对比起来,对心源性猝死的探究会清晰一些。近年来,在心源性猝死中,绝大多数有心脏基础结构异常,包括冠心病、心肌肥厚、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其中冠心病是“”头号杀手“,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在20-30岁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病因构成比是 37%,在 30-40 岁患者所占的比例更高达8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等“老年病”开始在青年人群里盛行,同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缺乏运动、熬夜、吸烟、饮酒、作息不规律等,让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越来越大。

大多数的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冠心病引起的冠脉痉挛、血栓或者斑块破裂出血等,进而使心肌急性缺血或者心肌坏死,其他情况如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 电解质紊乱、过度劳累 、情绪压抑及服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等,都可触发心源性猝死。

平日里,合理规律的作息,不暴饮暴食,健康的饮食(低盐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适度运动,定期体检,筛查有无心脏疾病(包括一些之前不知道的先天性的心脏疾病,尤其是家族中成员发生过猝死更要尽早检查)

如果平日里没有控制住,死亡开始向你靠近了,你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要知道,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4]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个月

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一旦经常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尽快到就近的医院进行诊疗

明确这些症状的原因并及时干预,可能能救你一命

如果是挂着诸如“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牌子的医院自然更好。

但也存在无前驱表现,瞬间发生的心脏骤停,对于后者,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办法很好预防。

2.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

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

一旦你或者周围人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建议立即停止手边活动,冷静放松呼吸,并立即拨打120,以及尽快就诊。如果在平时的筛查中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恰好又有类似阿司匹林等药物,也可以在告知120指挥中心相关症状后,询问其是否需要立即口服或嚼服阿司匹林,这些很可能是让你避免迎来心跳骤停的最后机会。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还是发生了

前面的补救并没有避免这一步的到来,心脏骤停后器官供血包括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摘,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白或变得青紫色,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如果此时患者身边恰好有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在看到这些症状会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而对于没啥急救经验的人而言,这时候切忌手忙脚乱,通过快速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来判断是否心跳骤停,大声呼救求援,立即拨打120,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寻找周围有无AED,以上是最紧急的部分之一。

时间是越快越及时越好。

4.心脏骤停发生后

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最后,总结一下。

我这里可真不是特指该新闻的例子,只是对防范心源性猝死进行一些补充性回答。

对于猝死,最好是通过预防让它不发生,一旦发生,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我们可以通过平日里自主学习或是参加一些心肺复苏的培训(很多地方都有开展),了解到第一时间该干什么,不手忙脚乱,很可能就可以很好地救自己的亲友一命。

参考

  1. ^ 吴杰.亚洲和中国心脏性猝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31(03):189-191.
  2. ^ Al-Khatib, S.M., et al.,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2(14): p. e91-e220.
  3. ^ 易光兆, 罗素新, 周泓羽,等. 10308 例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病因及死因构成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11):1378-1381.
  4. ^ 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user avatar   xiaoyaos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张亭栋砒霜治疗白血病获得生命科学奖这件事?对于现今中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如何看待印度发布本土灭活疫苗中期数据有效率81%? 
  女子吃冰箱剩饭感染脑炎,高烧 42℃ 险丧命,吃剩饭很常见,怎样避免它的风险呢? 
  如何看待「租客退房后垃圾如山无法下脚 :从疫情开始没扔过」一事? 
  印度是如何减轻新冠病毒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做肠镜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租客退房后垃圾如山无法下脚 :从疫情开始没扔过」一事? 
  新型肺炎预防导致口罩脱销,还有哪些购买途径或替代方法? 
  外科医生私生活乱吗? 
  继大连、厦门海关后,江西萍乡、重庆在进口冻南美白虾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你怎么看?会产生什么影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纽约时报》记者称中国扶贫项目「耗费高昂、不可持续」,被多国网民反驳批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外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啃硬骨头,比如说航天,alpha go,我们国内的巨头都在做小贷?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