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献了400毫升血被我妈知道了,狠骂了我一顿,我想知道女生献血到底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lang-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之前听过一个段子。

一个意大利的物理学博士,老家据说要建核电站,他跑回去抗议。

别人就问他,你自己学物理的,对核电站的安全性应该有充分的了解,为什么还要去抗议?

他说,我不怀疑核电站的安全性。但是我怀疑我老家那帮人的可靠性。正是因为我对核电站有充分了解,我才不相信他们能搞得好。


血站的问题是一样的。

献血的价值和安全性绝大多数人都认可。

有没有风险?当然有。就跟核电站一样,其实也是可控范围内。

但是,血站那帮人,皇亲国戚一大堆。工作轻松待遇不差,多少领导往这里面塞人?

这帮人的可靠性被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经常被献血人员提出的一个事情,就是献血量。

献血量其实跟体重和身体素质关系很大。

45kg的女生,和80kg的大汉,对失血的耐受性完全不一样。

同样是70kg,一个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的胖子,和一个俯卧撑一做100个的壮汉,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400ml对某些人来说,就像撒泡尿的事情,喝点水就回来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就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甚至晕厥。

但是血站那帮人,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决定献200还是400了吗?

没有,都是一股脑的抽血,抽到献血者受不了为止。

虽然强制规定了女生45kg以下、男生50kg以下不能献血。但50kg不到的女生,让人家献400的屡见不鲜。

关键是,有献血者晕倒了,血站和卫健委也是能压就压,根本没有问责机制。

献血再安全,让这帮人来做,以这种做法来管理,那都是隐患重重。

父母们可能不了解献血怎么回事,但太了解事业单位那帮人成天怎么做事的了。


这个脓疮不捅破,事业单位不做相应改革,把某些人清理出去,不能以献血者利益为核心去开展工作,这个问题无解。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竟然这么多人不知道“献血并发症”,以及相关风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7年,就出台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

  • 作为行业标准,相关从业人员,不说全部,至少很大部分应该是知晓的。

感谢@凌楚眠 医生在回答中,对本回答严谨性的肯定。

一些人口口声声说:我这篇回答让更多人知道了“献血并发症”,所以让人不敢献血影响献血事业。

我就呵呵了。

究竟是欲盖弥彰的、骗取大众信任,在大众不断发现一些客观事实后,造成心理反弹,形成恶性循环,对献血事业的负面影响更加的深远。还是让大众知道风险,并有相应的福利配套更有益献血事业?

  • 看看评论区一些献血者对过往献血经历的感受,这个恶性循环已经在形成了。

这篇回答,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献血并发症”,让行业更加的规范了!

只有风险透明化,且具有相应的福利和行业规范,才让更多人心甘情愿的无偿献血,真正解决中国医疗事业的血荒问题。

  • 就拿福利来举例:例如,根据献血次数,替献血者代缴相应程度或级别的医疗保险或社保,或减免相应程度的大小病医疗费用,或相应程度的折扣或减免城市交通出行、公园景点等费用,或其它。

要解决血荒问题,只谈爱和公益是不够的。这不是我说了算,而是不到1%献血比率的客观现实。大众真正“患”的不是有很低程度的风险,“患”的是,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就像有人在评论区拿退烧药的风险反驳本回答一样,但实际,人家吃退烧药虽然有风险,但免除了发烧的痛苦。只要不是粗心大意的患者,吃药前都会看一下说明书,人家吃药时,已经考量了相关风险。

献血知情书的描述如下:

献血是安全的。血液采集使用一次性无菌耗材。请每位献血者遵照献血前、后注意事项,以减低献血不适发生的可能, 偶尔出现如穿刺部位青紫、出血或疼痛,献血后头晕等不适,都是轻微或短暂的。

但实际,却有较低可能性出现重度和长期不良反应。


◀ 原回答 ▶

  • 已结合《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相关论文进行了系统修改,保证客观性。
  • 《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放在后文附录1,里面有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详细归类。


献血其实是有极低致残风险的。

在中国,往往对献血的风险,几乎避而不谈。献血有益健康的论调,却在民间大行其道。

关于“献血有益健康”,曾在知网上能查询到大量的研究论文(100篇+)。

当然,随着近10年来,国家对供血者健康的关注,献血“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的论文越来越多, 献血并发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但民众对献血“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明显认识不足。一方面民间“献血有益健康”依旧流行,另外一方面,一些供血者发现“献血并发症”现象,造成供血越来越困难。

关于献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数据: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1],献血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82.4/10000,而国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在1~2%[2][3]

  • 这里的数据不限献血方式,参考国内数据也不仅限[2][3],而是翻阅了诸多数据后得出1~2%的比率,当然,有的数据稍低于1%,有的数据稍高于2%。

其中占比最多的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VRS,这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中,归为B类,全身性不良反应)。

表现为全身不适、虚弱、面色苍白、出汗、焦虑、 眩晕、恶心。少数比较严重,可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如 发生晕厥和摔倒,可导致意外损伤。

VVRS的确切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产生原因主要为:

因为外伤、疼痛、恐惧等原因,刺激血管内皮中的迷走神经,然后作用于大脑皮层和下脑丘,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剧增,并引起内脏和肌肉内小血管的强烈反射性扩张。最终结果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最快在1分钟内发生,通常来说,在24小时内发生。

一份阜新市采血屋的数据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1.174%,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VR)占比82.3%[4]

其它的不良反应有,血肿(11.0%)、迟发性出血(2.9%)、手臂疼痛(1.5%)、其他(2.3%)

这些主要都是局部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中,局部不良反应归类为A类,有如下分类:

1、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刺入动脉、迟发型出血。
2、痛疼:神经刺激、神经损伤、肌腱损伤、手臂疼痛。
3、局部炎症: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
  • 注:这些反应绝大部分都能自行痊愈的血管损伤,但神经损伤则复杂一些,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永久性局部麻木、手臂多年疼痛,或永久性残疾(具体数据和比率在后文给出)

通过机采成分血的时候,为了避免血液凝固,会采用柠檬酸盐等抗凝血剂。

血液回流进入身体后,抗凝血剂会造成钙和镁离子浓度的降低,出现相应的身体反应:

神经系统:口唇及口周发麻、面部麻木、头晕、抽搐、颤抖、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腕足强直性痉挛、抽搐;
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律不齐、心电图 QT 间期明显延长。

《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中,归为C类:单采血液成分相关不良反应。

虽然单采成分血时,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VRS)的发生率依然最高,但枸橼酸钠反应(低钙血症),也占了极高的比率。

温州市2017—2019年的机采血小板数据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

其中,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32.9%)、枸橼酸钠反应(24.7%)、血管外血肿(24.5%)、疼痛(13.8%)、其他(4.1%)

关于献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严重程度的数据:

  • 轻度(7天以内)

根据各类论文数据,轻度占比区间为:99.1~100%。

  • 例如前文,温州的统计中便只有轻度不良反应。
  • 后文南阳的一份数据,中重不良反应则稍高一些。

初次献血、青少年、女性的不良反应比例偏高。

  • 例如温州血小板采集的那份数据现实,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率4.73%,重复献血者不良反应率0.89%。

轻度占所有不良反应的主要比率,无需就医,大多在两三天就能恢复,不超过七天。

中、重度(7天~1年)

根据各类论文数据,中、重度占比区间为:0~0.1%

  •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数据表明,出现中度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是2.92/10000。

重度反应中,绝大多数都是神经损伤和血管反应(VVRS),占95%以上的比率[5]

  • 国内南阳市的一份数据中显示,中度反应为0.6%;重度反应为0.3%[6]
  • 温州血小板采集数据中,中、重度为0%。

结合相关数据,平均1万人中,大约发生数例中、重度反应。

长期,甚至致残(1年以上)

  • 残疾定义:任何导致工作能力下降>5%的并发症。

根据相关数据,长期、甚至致残比区间为:0~0.005%

这是一个很低的比例,大约10万人有数例。

  • 丹麦奥胡斯大学中,献血导致长期发病的概率是0.5/10000(2575264人中,有126人)
  • 但跟踪调查后发现,出现神经损伤(感觉变化)的比率有90/100000

68例,长期发病(无残疾)的病症类型:

  • 使用时肩膀、手臂、手指疼痛 39例
  • 手臂、手或手指的感觉变化 9例
  • 手臂或肘部疼痛,以及前臂或手指的感觉变化 17例
  •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引起的头痛(意外)2例
  •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导致下肢变形(事故)1例

虽然中国的数据中,暂时没有找到长期发病的具体比例,但在一篇资料中,有这样的描述:

(献血导致)神经损伤较少,但是持续时间长,患者较为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7]

中国发生长期病痛的实际比率,也不会相差多少:100万中可能出现数十人。

  •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数据中,致残的比率是0.23/10000(2575264人中,有58人)
  • 这里的致残,主要是指永久性的神经损伤。

58个病例中,52例5%残疾,4例8%残疾,1例12%残疾,1例15%残疾。

永久病症类型如下:

  • 手臂持续疼痛 10例
  • 使用时手臂疼痛 9例
  • 手臂感觉异常和肘关节功能减退 1例
  • 手臂疼痛和尺骨手指感觉异常 15例
  • 手臂疼痛和手部感觉异常 2例
  • 手臂疼痛和手臂感觉异常 10例
  • 肘部疼痛和手指放射痛 2例
  • 肘部疼痛和前臂放射痛 2例
  • 肘部疼痛和肩部放射痛 1例
  • 手指力量减弱 1例
  • 肩关节功能减退和手臂疼痛 3例
  • 导致交通事故:骨折和牙齿损伤 1例
  •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导致脑挫伤 1例

虽然中国有献血致残的新闻,但相关的新闻致残的发生与并发症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现实中发生的事,都可能成为新闻事件。

  • 中国每年献血人数是1500万人,至于可能出现多少致残就不妄加推测了(毕竟单个人致残是很小的概率)。但根据数学概率来看,如果1500万人完全没有人致残,反而又是小概率事件了。

当然,由于致残数据很小,并不排除存在其它因素的影响。对于适宜献血的健康人群,致残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总的来说,献血并发症的风险,是存在的客观事实。

对于献血体系来说,血液中心具有双重责任,除了向血液使用方供血之外,还应该保护志愿献血者的安全。

而不是一方面营造出献血有益健康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却在供血者出现健康问题时逃避责任。

每一位献血者,都应该有对献血并发症的相应知情权。

随着越来越多的献血者发现身边出现献血并发症的客观事实,甚至献血与致残相关新闻的接连出现。如果依旧欲盖弥彰,或者诱惑、绑架献血者,终究会造成献血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

拥有无偿献血热情的人,其实并不在少数。

但多少人的热情,是在第一次献血之后,被血站“压榨式”献血之后,就逐渐冷了下来呢?

现在的小年轻,应该很少有知道当年河南发生的血灾事件。

  • 注:当年尚没有无偿献血制度,所谓“献血”实际是赤裸裸的血液买卖。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随处可见“献血光荣,救死扶伤”的“大字报”。鼓吹,献血越多身体越健康,人们为了40~50的价格,抽出800cc。

当年血站遍地,仅仅河南便多达230家。

1993年前后,血灾发生——因共用设备(针头之类),导致艾滋病感染的多达25万人。

一些村镇甚至无一幸免,全部感染。

  • 注:献血感染艾滋,只是历史问题,现在基本不会发生。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1998年才出台了《献血法》,开启了无偿献血的时代。

无偿献血的出现本身是为了避免出现极端的血液买卖事件。

无偿,并不代表供血者的人身安全都没有基本的保障。

供血系统要建立真正的良性循环,那就必须在无偿献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等效于血液价值的福利体系。

如果相关的价值不能等效,那必然会产生利益差。

有利益差,就会出现中间商赚差价。

当中间商的秘密被越来越多的大众知道,有献血意愿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医院的用血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现今,有多少自愿献血的背后,实际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亲属用血呢?(实际并不一定用得上,无偿献血意愿这两年正在进一步降低)

有些时候,一个问题并不一定是那么难以解决,真正难的是“让利”,哪怕仅仅只是福利的“利”。


本回答坚决支持无偿献血,如果不无偿献血,当年的河南血灾就是血淋淋的惨案。

但只有供血者拥有“不良反应”知情权,才能建立一个更加良性的无偿献血环境。

中国无偿献血率为10/1000,刚刚达到WHO的及格线。

中国献血率低的原因,最关键的恰恰不是因为对献血不良反应是否知情,根本在与行业规范问题。从广大民众的反响来说,有相当部分人,第一次献血的体验并不太友好。

很多医护工作者,对医院血荒有着极其深刻而直观的感受。但真正的良性循环,是让大众乐于献血,“裹挟”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不过,关于献血,近十年来的美国却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8](我引用的这篇新闻中,也有关于成分献血的风险说明)

虽然美国政府一直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但基立福为首的血浆公司,已经在美国有了庞大的产业链,并源源不断得输向欧洲。

美国采血浆能力占全球66%,血液制品规模达350亿美元(10年时间,暴增了约3倍)。

美国秘密背后却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欠缺,大量的穷人涌入血液中心,献血赚取补贴(1个半小时50美金)。

美国几乎完全靠利益驱动底层献血,采血过程从曾经的规范变得极其的随意。

为了让更多的人献血。

美国血浆捐赠中心的宣传册中都会写道,“捐赠血浆是安全的”,副作用仅限于“轻微的眩晕和瘀伤”。

美国相关机构,一手信息差是玩得心应手。关于成分献血风险远远高于全血,低钙血症的可能负面结果,民众一概不知。

单单靠利益驱动犹如毒品,令底层的民众贩卖灵魂。

我不希望中国的无偿献血事业走上这样的极端。

然而,要改变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两个关键词:福利、规范。


国家为什么出台献血行业标准?

旨在贯彻落实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有关规定,提高献血者安全[9]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也有关于献血者权益的,有详细的规定[10]。一些供血者,可以看看是否有血站对自己违规采血。

很多医务工作者面临血荒,因为感同身受,都希望用爱心来感化人。

但真正能就解决血荒根本问题的,还是规范化的福利体系以及严格的行业标准。


附录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行 业 标 准
WS/T 551—2017
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
Guideline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
2017 - 05 - 12 发布 2017 - 11 - 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卫 生 和 计 划 生 育 委 员 会 发 布

WS/T 551—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血液中心、浙江省血液中心、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永建、徐健、郭瑾、陈辉、曾嘉。WS/T 551—2017
1
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严重程度评估和相关性评估。
本标准适用于献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件。
2.1
献血现场 donation site
献血服务工作人员为献血者提供献血服务,包括对献血者进行观察和照护的场所。
2.2
献血不良反应 blood donation adverse reaction
献血相关并发症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
极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者献血后出现的穿刺部位局部出血、疼痛、过敏或者全身性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3 献血不良反应分类
3.1 A 类 以局部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
3.1.1 A1 类 以穿刺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
3.1.1.1 血肿(瘀斑)。因血液从血管穿刺处流出并在皮下软组织中淤积所致。如存在明显肿胀, 即为血肿。如不存在明显肿胀,即为瘀斑。 主要表现有皮肤瘀斑、变色,肿胀及局部疼痛, 随着血肿体积增大, 出现肿胀, 肿胀压迫周围组织, 压迫强度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周围组织的疏松程度。压迫神经时可导致神经症状,如放射至前臂和手的疼痛以及血肿周围的刺痛。血液淤积于前臂前侧深部的肌肉和肌腱组织之间形成的血肿,初期难以被发现, 血肿增大时, 压迫强度加重,常出现神经刺激、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症状。
3.1.1.2 刺入动脉。采血针刺入肱动脉或其分支,表现为肘部轻度疼痛,所采集血液呈鲜红色,采血针随动脉搏动而跳动,血袋异常快速充盈。如处理得当,可不形成血肿,也不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但是刺入动脉引起大血肿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出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概率也较高。WS/T 551—2017
2
3.1.1.3 迟发型出血。在献血者离开献血场所,解除穿刺部位的按压或包扎绷带之后, 穿刺部位重新自发性出血。其原因可能是按压部位不正确或按压时间不够长,或者献血者手臂用力或举重物所致。
3.1.2 A2 类 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
3.1.2.1 神经刺激。因血肿压迫神经所致,表现为与血肿部位相关的神经放射痛和/或感觉异常,但血肿可不明显。疼痛并不是在穿刺进针时即刻发生,而是在穿刺后一段时间,当血肿达到足够大时才出现。
3.1.2.2 神经损伤。采血针进针或拔针时损伤神经,在穿刺进针或拔针时立刻发生放射性剧烈疼痛,常伴有感觉异常。
3.1.2.3 肌腱损伤。采血针刺伤肌腱,在采血针进针时立即出现的局部非放射性剧痛。
3.1.2.4 手臂疼痛。献血时或献血后数小时内手臂出现局部放射性疼痛,但没有其他表现,不宜将其归入神经刺激、神经损伤或肌腱损伤。
3.1.3 A3 类 局部炎症
3.1.3.1 血栓性静脉炎。与血栓相关的静脉炎症,表现为穿刺部位附近沿血管走向的局部红肿热痛,触痛明显。发生在浅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皮下有红色条索状物硬结,触痛明显。
3.1.3.2 局部皮肤过敏。献血者采血部位皮肤对采血过程中使用的医用耗材产生过敏反应,采血部位皮肤出现皮疹、肿胀和瘙痒。
3.1.3.3 局部感染。采血穿刺部位的感染性炎性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炎性渗出。
3.2 B 类 以全身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
以全身表现为主的不良反应,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其诱因包括献血者心理生理因素以及血容量减少等。多数症状轻微,表现为全身不适、虚弱、面色苍白、出汗、焦虑、 眩晕、恶心。少数比较严重,可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如发生晕厥和摔倒,可导致意外损伤。
分组情况如下:
a) 根据是否发生晕厥进一步细分为晕厥和无晕厥 2 个亚类;
b) 根据是否伴有损伤进一步细分为损伤和无损伤 2 个亚类;
c) 根据是否在献血场所发生进一步细分为在献血场所发生(当场)和离开献血场所后发生(离场)
2 个亚类。
注: 在献血场所, 献血服务工作人员能够对献血者进行观察,并对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适当处理。献血者离开献血场所后,献血服务工作人员无法对其进行观察和照护。
3.3 C 类 单采血液成分相关不良反应
3.3.1 枸橼酸盐反应。枸橼酸盐是单采血液成分常用的抗凝剂,通过螯合钙离子而发挥抗凝作用。在单采过程中,较大量枸橼酸盐回输到献血者体内,可引发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神经肌肉系统的表现主要有口唇及口周发麻、面部麻木、头晕、抽搐、颤抖、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腕足强直性痉挛、抽搐。心血管系统的表现主要有低血压、心律不齐、心电图 QT 间期明显延长。
3.3.2 溶血反应。献血者红细胞膜脆性高或在单采过程中红细胞受到损伤所致。主要表现有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3.3.3 全身过敏反应。献血者对一次性单采耗材灭菌剂或者在单采粒细胞程序采用的添加剂发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有荨麻疹、眶周水肿、呼吸困难、唇周发红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低血压甚至休克。WS/T 551—2017
3
3.3.4 空气栓塞。较大量空气通过单采设备或者破漏管路进入静脉系统所致,是单采的罕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胸部不适、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甚至休克。
3.4 D 类 献血相关其他不良反应不属于3.1~3.3所述的其他献血不良反应归入该类。
4 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评估
4.1 根据是否需要治疗和结局,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度不良反应和非重度不良反应。
4.2 具备以下任一条件的献血不良反应可判断为重度不良反应
a) 献血不良反应导致住院并采取以下任一治疗措施:
1) 防止机体功能受到终身性损害或损伤的治疗;
2) 防止死亡的治疗。
b) 献血不良反应导致明显残疾或功能不全, 且在献血后持续存在 1 年以上。
c) 献血不良反应出现后发生死亡,死亡原因可疑、 可能或肯定与献血有关。
4.3 不符合上述重度不良反应判断条件的不良反应即为非重度不良反应。
5 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性的评估
5.1 根据证据的支持力度评估不良反应与献血的相关性。
5.2 不良反应与献血的相关性分为以下 5 级:
a) 1 级: 肯定相关, 支持献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证据确凿,不存在合理的质疑;
b) 2 级: 可能相关, 证据明显有利于支持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
c) 3 级:可疑相关, 证据无法确定不良反应与献血相关还是与其他因素相关;
d) 4 级: 可能无关, 证据明显有利于支持不良反应与其他原因相关;
e) 5 级: 肯定无关, 支持献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证据确凿,不存在合理的质疑。WS/T 551—2017
4
参 考 文 献
[1] 陈辉, 郭永建, 译.献血相关并发症分类与分级标准.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7): 603-604.
[2] 郭永建.国际输血协会献血并发症监测标准( 2014 年修订版) 主要内容及其启示.中国输血
杂志, 2015, 28( 2): 223-229.
[3] Working Group on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 Working Party on
Haemovigilanc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 European Haemovigilance Network.
Standard for Surveillance of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 2008[2009-07-25]
isbt-web.org/members_on
[4] Working Group on Donor Vigi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Working Party on Haemovigila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Haemovigilance Network and The AABB Donor Haemovigilance Working Group. Standard for
Surveillance of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2014-12-11[2014-12-25]
isbtweb.org/working-par
[5] Working Group on Donor Vigi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Working Party on Haemovigilance. Rationale for changes from 2008 to 2014
classification of adverse donor events. 2014-12-11[2014-12-25]
isbtweb.org/working-par
[6] Working Group on Donor Vigi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Working Party on Haemovigilance. Standard for Surveillance of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2014 revision, Summary data collection table. 2014-12-11[2014-12-25]
isbtweb.org/working-par


附录2: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也有一份关于并发症的一篇PPT吧,应该更易懂一些:

参考

  1. ^ Sorensen, BS; Johnsen, SP; Jorgensen, J. (Feb 2008).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blood donatio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Vox Sanguinis. 94 (2): 132–37. doi:10.1111/j.1423-0410.2007.01000.x. PMID 18028259.
  2. ^ [1]张琼,陈乐丹,陈温茹.温州市2017—2019年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调查[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24):48-49.
  3. ^ [1]高波,郭成城,毕岐勇,孙莉,邱艳.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回顾性分析[J].北京医学,2020,42(12):1238-1242.
  4. ^ [1]黄艳丽,王新颖,张乃千.采血屋献血不良反应的分类和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5):5120-5121.
  5. ^ ^ Yuan S, Gornbein J, Smeltzer B, Ziman AF, Lu Q, Goldfinger D (Jun 2008). "Risk factors for acute, moderate to severe donor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multicomponent apheresis collections". Transfusion. 48 (6): 1213–19. doi:10.1111/j.1537-2995.2008.01674.x. PMID 18346014.
  6. ^ 韩金威. 献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和预防[C]// 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 0.
  7. ^ [1]沙晨军,蒋慧. 郑州地区3000名献血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分析和处理[A]. 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摘要篇)[C].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4:1.
  8. ^ 成都商报社:用血浆换生活费,美国公司让最贫穷人群“自愿”成为捐赠工具
  9. ^ 陈辉, 徐健, 郭瑾,等. 国家卫生行业标准《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导读简[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9):1080-1084.
  10. ^ http://www.gov.cn/banshi/2005-08/01/content_18963.htm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感谢你的善意善举,你的行为很可能给社会上另一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昨天做了台“稀松平常”(术前这么觉得)的妇科切包块全麻手术。

病人40多岁,除了有点轻度贫血,没有什么基础病。

手术前半段一切顺利,后面都快缝合了,突然出血。

凶猛无比,仿佛水龙头被突然拧开的大出血。

手术医生在台上几乎懵逼了,搞不清楚是哪根血管出血,就看着鲜血从截石位病人的会阴部哗啦啦留下来,地板上一瞬间仿佛被鲜血拖了地,台上的人不少袜子都打湿了。

致命的大出血。

病人的血压瞬间就垮了,心率蹦到130多次,妥妥的术中失血性休克。

我们立刻穿中心静脉、疯狂补液把晶体胶体液灌进去、上升压药,吼着让手术医生想办法止血。

然后尽最大可能拿血。

能咋止血呢?出血的是哪根血管都搞不清楚,只能拼命填纱条压迫止血。

我们抽空测了个动脉血气——好家伙,血色素2.5g(正常成人女性11-15g),预估出血量3500-4000毫升,也就是说1.25升的大可乐装3瓶多

病人处于极度失血性贫血状态,脸和嘴唇无比苍白(真•面如纸灰),血再出下去,即使我们把她体内的容量用晶胶体补足,血管里缺乏足够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内呼吸窘迫,一会连氧饱和度都维持不住了。

她才40多,小孩今年刚考上大学。

主任在台上下死命令——拿血!不惜一切代价拿血!


怕常规程序耽误时间,专门下台了个腿脚利索的外科大夫跑到输血科人肉快递。

第一波只拿到了2个单位的B型红细胞——这点血杯水车薪…没办法,这个季节大学生放假,献血主力人群没有了,外加疫情影响,血本来就不够用,血荒

后来我们才知道,楼上心外科一个病人动脉夹层停不了机,同样需要大量B型血。

继续要!没有就调!

主任也下台打电话找关系(我发现现在要血都要靠关系了)要血,整个科室动员起来,从其他院区、从其他医院,甚至从其他地区调血。

终于,后续拿到了10+个单位的红细胞外加大量血浆和其他血制品,很多是那个兼职快递小哥的大夫打的去武昌拿的,我后面拎起了一袋血看了下——来自黄石市中心血站,距离武汉有100多公里。

手术室的地面上,一字码开各种空血袋,方桌上还有许多袋血在加温,仿佛重机枪手身侧等待上膛的弹链。

我们怕的,是这些“弹药”还是不够。

幸运的是,填充止血效果慢慢好起来了,趁着生命体征稳定,我们紧急转移病人到DSA介入手术间,那里介入医生已经准备完毕,一上去就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了介入栓塞止血,把出血那一侧的动脉侧枝直接栓掉了。

水龙头终于拧上了。

送到ICU前,我最后查了次血气:4.5g,依然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不到。

送ICU时,病人是平稳的——麻醉大夫的工作就到这里了。


在医院,血液供应是一条生命线——必须建立战略库存,保证在如上述危急时刻,有血可用。

作为医生,我当然是倾向于保证这条生命线的安全,我会告诉你:血液制品保质期短、加工储存运输都成本不低,会劝你体谅当前体制,尽可能勇于无偿献血。

但我同样也是一个普通人,我和我的家人都可能因病因伤住院(其实我前段时间就进了次急诊室…),我能充分感知到一个普通人用血之难,血液制品价格之高——比如上面说的那个病人,光血制品加TEG就差不多要6位数了。

再换一个角度,如果我的亲人突然去大量献血,我也会担忧,会赶紧问道问道情况。


你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她只是欠缺相关知识

对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基础病的年轻女性来说,间隔3月-半年献400cc的血,真的没啥问题。

如果你不放心,献200cc也成。

不过在科普这个层面,我赞同前面 @瞻云 回答中对献血风险的严谨性:

对于献血者,还是要严格告知献血的相关风险:比如迟发性出血、局部感染、过敏、空气栓塞,详见《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卫生行业标准WS/T551-2017)

做任何医疗相关操作时,明确告知风险是必要的流程。我们麻醉医的工作职责之一,也是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麻醉存在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偿献血,就是用对自身健康可控的、低微的风险,降低整体社会,特别是社会上高危病人的医疗风险。


无论如何,这是件善良且伟大的事。


user avatar   mao-mao-55-38-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回答

因为这个社会舆论就是这样,不允许权威人士(著名专家 医生等)将真实情况说出来,是这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不允许。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或者研究所或者研究机构的论文报告论证出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这个事实,也没有进行一个为期几十年跟踪调研来论证献血是否对未来身体健康有影响,那些科普人员一直说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造血能力,这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话,他们从来不会拿出事实证据来说话,只会这样大体上说一说误导人民。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对身体的各个方面,10天内,十年内,30年内,从来没有绝对科学权威的报道过。论证过这件事情,所以说献血有益这句话我是否认的。

而献血后大部分人短期内身体不适,头晕嗜睡身体劳累等等,少数人有更严重的症状,导致长期体寒,身体素质下降等等,这些实际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也没有论证,那我可以说献血非有益,那些所谓科普人员的献血有益的论证我没看到。

最后还要说一句,在如果献血能救人一命,或者与对他人的帮助相比,自己的损伤微乎其微的时候,就要另说了。


user avatar   yu-xiang-rou-si-14-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成年那天我去献了200cc,那个月的生理期只来了几滴血

好处?

抱歉,没啥好处!

说个现实点的故事:

那天是献血车开到学校,鼓动学生献血,说什么献了血,以后家属需要输血能什么来着,我忘了。反正意思就是直系家属需要输血能快速处理/免费输血吧~

我信你个鬼!

跟我们一起献血还是一个女生,献完血后几个月,她父亲出了意外急需输血,她天真的拿献血证去医院,想免费给父亲输血。

院方表示:不可能免费,但是可以以血换血,这边给你父亲输多少,你给我补回来,还必须是同血型。

那个女生回学校就一直哭。

也就我们那班热血男同学冲去医院献血,医院才给她父亲输上血。

也就在校园这种环境才有这群热血少年,出了社会你看看,谁理你?

还以血换血,说白了,你以为你献了血,就能在用血的时候走"绿色通道",想多了!

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如果你为了想做好事,让自己能有成就感,你去养老院孤儿院当当义工更实际

便宜血站干什么?

分割线

我非常排斥以欺骗手段忽悠人无偿献血,有几个拿献血证去医院能优先用血?更别提什么免费用血了。

都是骗人的好吗?

我希望那些以"优先用血""免费用血"为借口忽悠人献血的血站,您良心不痛的吗?

明明白白告诉人家,不管你献多少血,反正你以及你直系亲属需要用血,麻烦给钱!或者给同等的量的血为交换。

反正你献血肯定是无偿的,门口有牛奶面包,你吃点回家吧!

但是你想无偿拿血?

做梦吧!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献血都快成为月经贴了。

尤其是某些人莫名的归因法:

我献了血,后面出现任何事都和献血有关。

和现在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打了疫苗,后面出现任何事都和疫苗有关。

造成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恐慌。

首先如果对献血本身就带有恐慌的,就别献了,因为这是自带压力,献血之后由于自身的恐慌,没病也能整出来病。

接着,如果没有自带恐慌,我们接着来聊聊

献血对献血者有什么影响

德国维特/赫德克大学对110名献血者(DON)和109名没有献血经验的人(CON)进行了问卷调查:[1]

  • 多维情绪问卷(MDMQ)结果显示,DON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如心情明显好转,警惕性和放松感明显;与CON相比,DON在捐赠后15和30分钟后放松感有所增加,这对初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首次捐赠者和重复捐赠者的MDMQ结果,尽管初始放松水平较低,但首次捐赠者在捐赠后24小时保持更好的情绪。
  • 在压力评价上,DON压力评分明显高于CON的,体内皮质醇激素(压力较高时会增加)DON也明显较高,首次捐赠者也高于反复捐赠者。但是24小时后就没什么差别了。
  • 开放式问卷调查(OEQ)结果显示献血后的主观感受如下:
    • 32.4%的DON认为献血没有影响。
    • 约26.5%的受访者报告了积极的影响,如“感觉快乐”、“感觉更警觉”、“感觉更放松”、“感到自豪”、“身体能力和心理更健康”或“轻松感”。
    • 17.6%的人表示,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还伴有“头晕”、“疲劳”、“恶心”、“循环系统紊乱”、“手臂疼痛”、“冻伤”、“口渴”等负面感觉。
    • 23.5%报告了单独的负面影响。
    • 性别分布表明,女性献血者似乎比男性献血者更容易受到献血的影响(73%的女性献血者vs. 62%的男性献血者)。

其实目前献血之后对身体的影响目前并没有太多可以从指标上体现的内容,大多是上述的主观感受。

研究这种指标性的论文局限性就挺高的,样本量小、缺乏对照组、干扰因素较多等等。——有些人看不懂,补充一下,前面说一堆的意思是这种论文没价值,结论基本不可信。

比如美国富兰克林广场医疗中心与土耳其厄扎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6名健康人进行了献血前后的自身对比:[2]

  • 与献血前相比,献血者血清中献血后24 h的pentraxin-3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并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一氧化氮水平在统计学上显着降低。

题主的妈妈和题主都做得对

基于各自的立场,两个人做的都没啥错的,建议题主打个哈哈,这事就过去了。

然后女性由于先天的不同,肌肉含量较低,新陈代谢也较慢,整体而言会更怕冷,也就常常对这些改变更敏感。

而在我们的传统健康观念里,女生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做了就是下面这一句:

等你老了就知道了。

大可不必,与其「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不如坚持适量运动,从现在开始。

参考

  1.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279191/
  2.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089416/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性别为女”不是判定献血是否危害健康的条件,因此是无法回答的。

但我会在连续一个月不饮酒、连续一周保持每日6.5小时以上睡眠和三餐定时足量进食、并未处于生理期、未来两三天没有高体力消耗计划的基础上,再去献血。

基本上来讲,对于一个过往体检没有发现异常的人来说,对比献血站的健康问卷去判断,我觉得就差不多了。

利益相关:累计11次献血的定期献血者,每天保持30分钟快步走以上运动量,摄入肉类200克以上,摄入淡水2升以上。




  

相关话题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如果磕头求医生再抢救一下,能不能救活? 
  美国疫情如此严重,他们的 ICU 还够用吗?一旦「击穿 ICU」怎么办? 
  切菜被刀割了一个小口子,去医院包扎下要 190,这收费合理吗? 
  紫外线消毒灯真的有用吗? 
  为什么在中国传统医学只推广中医不推广印度医等其他医学? 
  大学生献完200cc血后 去打篮球比赛会 发生什么? 
  零度可口可乐热量为零吗? 
  为什么在新冠疫情面前,美国的医疗体系如此不堪一击? 
  如何看待计算机科学几乎渗透到所有学科的研究当中? 
  如何解读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对抗寄生虫病上的成就和影响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帝国的毁灭》里戈培尔夫人在杀死自己孩子之后为什么玩起就扑克牌?而且之后没有和戈培尔说一句话?
下一个讨论
毫无预兆地遇见知名人物是种怎样的体验?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