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浅谈日本江户时代行医者的官衔? 第1页

  

user avatar   haku-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 @蓝果子 回答江户时期的医学方面的回答非常全面。

我这里也想介绍一下关于医学馆的相关内容,毕竟《仁医》也有关于医学馆的戏份,这篇回答就着重介绍一下江户时代医学馆的相关知识。

医学馆——江户时代大学病院

平安时代名医丹波康赖后人世代从医,后代丹波元康改名为仝保元康后成为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医官,之后成为幕医。元康的后四代安元,改姓为多纪,成为幕医最高职位奥医师。这位幕府奥医师多纪安元就是医学馆的创立者。

当时政府对于医生并没有考试认证制度,如果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话。那么就去医生家里寄宿学习打杂。很多学艺不精的医师也出现在城市之中四处行医。多纪安元了解到社会上这种情况认为“医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现在学艺不精医师太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死亡,集合这些学艺不精的医师们集中学习相当有必要”于是四处游说上层,对于医师的培养十分重要。

于是在明和二年(1765)十二月十四日,幕府同意了安元的请愿,设立私塾医学馆进行医学讲义,除了幕医子弟以外,藩医和町医都可来此次学习。医学馆设立在神田佐久间町内的空地上,在当年的五月份幕府已经把这片土地赐予安元作为私塾用地。多纪氏的后代们以医学馆为自己的据点,在医学上乃至在政治上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医学馆的教育

医学馆的馆主多纪氏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手下教师约十人左右。其中三、四人负责医学馆的杂事,剩余的人就要负责教育学生。课程内容包括本道·外科·眼科·小儿科,馆长多纪氏一个月也要进行6次对学生的讲义。一般除了每天专程前来的学生外,寄宿学生大致有30~50人。

除了传授基本知识以外老师,“书籍挂”负责收集和汉医书,并把这些医书借给学生;以及负责处理求诊患者的“调和役”;以及在馆内管理药园的“药园监”。

天明六年(1786)以后每年二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的百日间,都会对医师子弟以及立志在医术上的有志者进行集中的开讲。主要内容包括本草、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六个科目,这些科目都是基于中医传统书籍。在这集中传授知识的期间,寄宿学生禁止外出。对于来这里学习贫困却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学生,医学馆不仅仅会免除其学费,而且会提供餐食。

但是在宽政三年(1802)医学馆成为官立教育机构后,只接受幕医子弟。也就再也没有欣欣向荣的“百日教育”。

医学馆同时还设置有临床医学的课程,学生按顺序对病人进行诊察,提出意见并且开出处方。最后由老师在对于病人诊察一遍,并对学生开出的处方提出意见。开出的药方免费赠与患者。官立后对于这种施药的行为有了一定的限制。


备受上层信任的多纪氏

1765年神田佐久间町开馆的医学馆,在明和九年(1772)的大火中焚毁。这场被称作“目黑行人坂大火”的火灾非常严重,给江户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

多纪安元也很快的考虑关于医学馆的重建问题,于是召集江户城内所有医生,希望以子孙能代代入学的条件换取他们对于医学馆重建的资金投入,但是关于筹集资金的进程相当缓慢。于是幕府正式出面督促医师们筹集资金,可见多纪氏备受上层信赖。

不仅仅是安元这一代,其子多纪永寿院备受老中首座松平定信信任。并且邀请多纪氏参与到了幕府医疗行政改革。

宽政三年(1791)十月二十三日,医学馆正式成为官立机构。最初用地提供、还是建设方面幕府都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成为官立设施也是一种必然吧。于是医学馆每年从幕府得到相当充实的资金支持,运营费用100两、草药种植费用100两(后来变为两百两),获得幕府资金支持的同时,地方医师的资金支持也就被废止。


医学馆的影响力

有了幕府的财政上面的支持,这些修行的幕医子弟们在病人身上的诊疗就没有那么多顾忌,充分的发挥自己所学所用。医学馆也成为了重要的临床试验场所,对于幕医的水平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

推动宽政改革的松平定信赋予了医学馆幕府医官的推荐以及罕见医书阅览权限等,因此医学馆也成为了江户医学界的中心机构。宽政三年(1791)医学馆官立之后,每年的春秋季节幕府御番医和奥医师资格考试。

二十岁到四十岁都有资格参加考试,主要都是小普请医、寄合医师这种年轻医师来参加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医学馆可以决定是否录用这些人成为御番医。

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不缺席医学馆的授课,就可以免除考试。于是幕医们前往医学馆的热情盛况空前,这些幕医进入中枢为达官贵人服务后往往也会为医学馆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便利。直到天保十四年(1843)幕医以外的藩医和町医师无法来到医学馆学习的。


user avatar   lan-guo-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8.27凌晨更新:因评论区的朋友的建议,后面新增了与江户时代同时期的清朝医疗的文章)

只谈江户时代的,江户前的不清楚

江户时代的医生有特权阶级,比如幕府的御医世家,拥有各种位阶,但不是全部医生都是特权阶级,也有普通医生。

江户时代的医生所属的位置,很不可思议,不属于士农工商里的任何一级,但又像武士一样有名字许可与带刀许可(不知拥有这些算不算特权阶级……)。另外,僧侣、神官也不属于士农工商。如果犯法入狱的话,不会被投入平民牢房,而是进为藩士、神官等准备的牢房。

江户时代没有医生资格认证,没有身份制度限制,谁都可以当医生,也有人为了获得名字与带刀的特权而去当医生。感觉是身份制度下农民逆袭的好方法啊。1820年,江户有2500名医生,相当于每400-500人里就有一名医生。医生资格认证是到了明治时代才开始有的,有不少医生世家因为资格认证而断绝了。

虽然医生不属于士农工商,但并不等于医生没有武士阶级的人,比如藩医里有士席医师(拥有武士身份的医生)、轻辈医师(下级武士及平民)之分,大名的主治医则是士席医师里最优秀的一个。初代将军德川家康曾留遗训说要给治疗效果好的医生赏赐高禄与高位阶,因此有很多人从平民逆袭成武士,比如1802年,农民出身的华冈青洲因医术精湛被纪州藩藩主德川治宝封为武士。

医生们多数都剃成了和尚那样的光头,剃发不是强制的,具体为什么剃发,正确原因一直不清楚。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遗留,战国时代的军医为标明自己是非战争人员都剃光了头发。

幕府医生



另一方面,医生的服装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比较随意。医生的出行是可以像武士那样坐轿子的,江户时代的诊疗大体都是出诊治疗,医生可以坐轿子去患者的家里,轿子的钱由患者负担。


轿子长这样




医生的种类,有德川幕府的幕府医生、大名的藩医、京都朝廷的医官、城里开门诊的町医。仕从官府的医生的生活也不是想象那样很好,有不少奥医师、藩医因俸禄少而生活贫困,借修行之名在城里开门诊赚钱。

江户的医学有分科,有本道(内科)、外科、针科(针灸)、口中科(牙齿、喉咙)、眼科、小儿科、妇产科等,其中等级最高的是本道,凌驾于其他科之上。

幕府的医生种类很多,如下

典药头:奥医师团体的上席位置,由半井氏与今大路氏两个家族世袭,位列从五位下,半井氏领1500石,今大路氏领1200石。

奥医师:有工资,一般从医学优秀的人里选拔出来,然后授予法印(僧侣的位阶),其中内科(本道)由多纪氏世袭,外科由桂川氏世袭。

番医师:有工资,出自医生世家,一般给殿中的受伤者、病人看病

寄合医师:从城市里的各医学人才里选拔出来的,平时不入江户城,为预防万一而预备的,没有工资。

小普请医师:为修习医术给武士、平民治疗的医生,受小普请组支配。

养生所医师:小石川养生所里上班的医生,里面也有寄合医师、小普请医师,院长由小川氏世袭。(关于小石川养生所见后文)

等等



医生大部分来自世袭的医生世家,一般要修行10到20年才能独立,如果家族无子或继承人不愿意当医生、医术差的话,则会从弟子里选一个优秀的人或是从别的医学世家收一个人当养子让他继承家族。

因为江户的医学主流是中医,所以医生们除了学习医术外还要学习汉语、四书五经。



日本的医疗主要是中医(汉方),18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的医学开始在日本渐渐地流行了起来。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兴起,与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解禁部分洋书政策有关,吉宗是个很爱学习,喜欢天文历法的将军,他的解禁改革奠定了之后兰学(欧洲学问)的繁荣。

在吉宗治世的三十几年,大量洋书被引进了日本,其中也有很多欧洲的医书。虽然吉宗的经济改革完全没找到问题根本,但他的兰学解禁给日本后世带来了很多好处,尤其是西医的盛行,吉宗功不可没。

八代将军德川吉宗



当时的小浜藩藩医杉田玄白与前野良泽等人用了四年的时间翻译了荷兰的医书,即《解体新书》,于1774年十代将军家治时期出版。欧洲的人体解剖传进了日本,很多医生看见书上的解剖图与中医理论不符后都非常吃惊。其实在此书出版几十年前,有日本医生出版的自己研究死囚犯尸体的讲人体内脏的书《藏志》,但…… 和欧洲的比根本没法看…… 比如肠子画得像云朵……

《藏志》


《解体新书》


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些医学词汇来自于《解体新书》的翻译,如“神经”、“动脉”、“处女膜”、“软骨”等


1804年,大坂西医之祖·桥本宗吉的弟子,伏屋素狄,是个信奉实际主义的人,他最初是学中医,后来转向了兰学,素狄曾做了一个实验,给动物的肾动脉注入墨汁,然后封闭动脉,挤压肾脏,发现尿管出了干净的水,因此发现了肾脏的尿过滤功能。


1804年十一代将军家齐时期,纪州出身的华冈青洲,用自己发明的麻醉药·通仙散,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麻手术。1919年大正时代,政府追封青洲为正五位,1952年,作为通过外科对世界人类作出了贡献的医生被供入了美国芝加哥的国际外科学会附属荣誉馆。

顺便说下,华冈青洲的后裔现在是札幌市的麻醉医生·五十岚由香里。

青洲手术图(乳腺癌摘除手术)


这个手术是前所未有的,青洲说很多人听说了他的治疗方法后,都害怕得放弃了,唯有一个妇人接受了这个治疗。

手术后的病人恢复良好,二十天后就出院了。

说一下通仙散,又名麻沸散,青洲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成功研制了出来,用曼陀罗花等多种药草,进行了多次动物试验,甚至在母亲与妻子身上做人体试验。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妻子加惠因试验错误而失明了


青洲的手术用具(部分)



另外,西医大概从吉宗解禁洋书后开始兴起,但和盛行几百年的中医比,势力还是很小,而且路途很坎坷,有很多中医医生一再打击西医,比如幕府奥医师多纪家奉中医为正溯,打击西医。幕府甚至还出台过兰方医禁止令。西医的真正兴起还是得明治以后。

但是,即使是江户顽固派的阻扰,还是阻止不了西医的发展,因为幕府还是很务实的,西医当时在天花预防种痘活动里功劳很大,越来越多幕臣认识到了西医的优秀,所以很快就被解禁了,解禁后有一批西医成了幕府的奥医师。



题主发的图里的人物是多纪元琰(多纪安琢·多纪养春院),幕府的奥医师,中医。十四代将军家茂在位时,是将军正室·和宫亲子内亲王的主治医生。1866年家茂在大坂城病危时,曾与其他医生一起赶往大坂诊疗。这位老兄有个很有趣的逸话,上野战争时(新政府军与德川庆喜军的战争),他坐着轿子在街上行走时,被新政府军里的萨摩藩士拦下了,这位老兄毫不避嫌,直报家门,称是“当时朝敌德川庆喜家来多纪养春院”,然后萨摩藩士给放行了。

多纪家是个古老与著名的医生世家,早在江户开幕时就已经是幕府医生了,从初代将军德川家康开始一直侍奉到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跨越整个江户时代。




一些江户医学的小故事:


有一天,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江户设置了一个意见箱,民众有什么意见可以投进去。

有个町医小川笙船,从医多年,深知民众看病穷困,见将军设了一个意见箱,就把请求为民众设置免费治疗所的意见书投了进去

幕府采纳了笙船的意见,设立了免费治疗的医院·小石川养生所,有点像现代的医院

今天的养生所旧址在东大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附属植物园


江户时代也有类似于现代的医科大学与大学附属医院的东西

就是《仁医》里的医学馆

医学馆是1765年十代将军德川家治时期,幕府奥医师世家多纪元至为培养幕府医生而设置的。平民可以来就诊,因为医学馆学生们需要大量的诊疗锻炼,因为是医学馆的练习,所以是诊疗是免费的。诊疗流程是这样的,学生给患者诊察,然后把写好的病情表与方子给老师看,老师审查是否正确。

医学馆



说个系绳把脉的故事

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病卧在床,幕府从城里给家齐请了一个著名的兰方医石川良信来诊疗。良信是平民,没有资格见将军的面,幕府让良信给家齐系绳把脉,良信断然拒绝了,说:“看病是要进行视诊与触诊,如果系绳把脉的话那我就回去了”。幕臣慌了,将军还病着的,于是当场赐良信为旗本,领200石,良信就有了会见家齐的资格,在良信的治疗下,家齐痊愈了,良信也成了御匙医(御殿医之首)。


参考资料:

日本の医学史 江戸時代の医者 華岡青洲 - Wikipedia 多紀安琢 - Wikipedia


————————————————————————————————————

2017.8.27凌晨更新


评论区有朋友想看与中国古代医生的情况,故写写与江户时代同期的清朝医生情况

清朝在医疗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顺治帝入关清朝建立到光绪1901年改制的制度,另一种是光绪1901年改制后的制度,本文就说说改制前的医疗制度

改制前的医疗制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旧制,有两大机构,医政管理机构·太医院,医疗机构·御药房。太医院负责管理医生、培养医生,御药房是医院,负责皇帝家的医疗。

太医院的事务:



御药房的事务:




民间的医疗体制

首先关于医疗资格认证,和江户时代的日本医生一样,没有医疗资格认证,任何人都可以当医生。

下面的是清朝医生的作品《医界现形记》里的一段话语


太医院是全国最高医政机构,虽然有掌管全国医政的权力,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帝家与皇亲国戚的健康,太医院也有向全国各州、府、监狱、边防等派医生的职责,但从未对地方医生的从业有所管理。


虽然清朝对地方一般医生从业资格没有规定,但对太医院的御医、地方医官等选拔有着一定的规定,要参加考试。



西医与清朝

鸦片战争前,清朝是中医独霸天下,西医虽然也来了清朝,但对清朝医疗的影响几乎没有,虽然也有西医医生,但基本都在两个地方,皇宫与澳门,皇宫是因为被请来给皇帝看病。澳门是因为是葡萄牙租借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圣祖偶染疟疾,西士洪若刘应,进西药金鸡纳治之,结果痊愈,大受赏赐 —《燕京开教略中篇》
在澳番医有安嗲呢,以外科擅名久。—《澳门记略》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西医最多与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澳门了。因为澳门,广州也受到了西医的影响。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医医术是种痘法(预防天花),1805年嘉庆时期,东印度公司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传种痘法于中国,在广州行医,又作了一本小册子以说明种痘法。收了一些弟子,其中海官(中国人)很杰出,学成后,成了名医,三十年来四处种痘,人数达百万以上。

1820年嘉庆时期,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利文斯顿与马扎孙在澳门设立了一所小医院,救助贫困中国人

1827年嘉庆时期,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在澳门设立了一座小型眼科医院,第二年建了一所养病院,五年间看诊人数达四千余人。后在广州设立了一座医院,中外人皆可就诊。

1834年道光时期,美国人彼得·派克在新加坡设立了一座中国侨民医院,第二年移到广州,专治眼科。在广州的眼科医院,派克也收了中国人弟子作为助手,这是是中国人学习西医的开始。

之后就是鸦片战争了,国门大开,西医开始大量地传了进来,上海、北京、杭州、武汉、沈阳等地也开始有了西医院。

中国人自办的西医教育始于1865年北京同文馆科学系。

在混乱的晚清里,西医院受到了民众的误解,甚有谣言传外国人挖小孩眼睛做药,但时间久了,西医的功劳民众也看在眼里,也渐渐地获得了民众的认同。



参考资料:

论文:《清代医疗行政管理制度》、《清代医生的行医之道》

书籍:《中国医学史》(陈邦贤)




  

相关话题

  有哪些经典的日剧或日影的截图? 
  如何看待钟南山称疫情恢复常态化的两个前提是病死率下降到约 0.1% 和复制指数约在 1-1.5 之间? 
  推崇文革的人是怎么看待那段历史的? 
  知乎上一些回答是黑国军还是事实如此,国军真的很菜吗? 
  如何评价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Yang Shuping:美国空气清新? 
  为什么小粉红总是要求每个普通日本人都必须精通历史? 
  《夏洛特烦恼》里夏洛是怎么得 HIV 的? 
  中年夫妻间已没有床上一事怎么办? 
  如何评价日剧《金鱼妻》? 
  你亲眼见过的厉害中医是什么样? 

前一个讨论
可控核聚变会因为理论物理有了新突破而成功吗?
下一个讨论
日本天皇德仁立其弟文仁为所谓“皇嗣”,以弟嗣兄难道不是违反礼制吗?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