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叶帅常年担任各种参谋长职务,就在内部得了一个雅号“参座”。
而且解放前国共两党军队内部都会把X座用于正式行文,没有党派特色,一直到后来国内文化革新才逐步摒弃建国前或封建时的一些用语,转为更为平等的用词。
朝鲜战争时期刚建国,军队的习惯应该还不会那么快调整过来。
之前写过一个回答,跟本问题相关:
X座一词典出明代《幼学琼林.文臣》: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X座乃是古代对官员的尊称的。根据官员职位不同便有个各种引申,如“委座”“总座”“军座”“师座”之类。我军早期领导者与国民党军是同处一个时代的,自然也接受过同一时代的启蒙教育,因此曾经拥有相似行文用词方式是正常的。退一步说,共产党军和国民党军源同于大革命时代的国民革命军,较早的那批军事干部接受了相似的军事教育养成,在正式公文中有相似行文理所应当。
其次,我军使用X座之称谓比较少,且以标准的“钧座”为多,职位+座之称呼较少,且时常限定于非常受尊重之人物特定。即不同的人物在同一个职位上,也未必会被称为“X座”。例如题目中的参座,有且只有叶剑英会被称为参座,其他人做到总参谋长未必会被称为参座,也不一定喜欢被这样称呼。
以粟裕军事文集为例:
1)一九三八年发给叶挺的电报,称叶挺为“军座”,当时叶挺为新四军的军长
(一)受领之任务余于十一日午后,奉军座命令并转来司令长官顾①电令开:着该军派兵一部,挺进于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以阻京沪之敌,务于三日内完成任务,否则严厉处分,并将敌情随时具报。等因奉此,着该员即率先遣队及一支队各一部(共四个连),并电台一架,即由现地出发,务于三日内达到镇江、龙潭间完成破坏该段铁道之任务,并将战况及敌情随时具报。此令。
2)一九四八年 《淮海战役统一指挥的建议》,这封电报里称陈毅为“陈军长”,因陈毅长期担任新四军军长而有此尊称,但是对比可发现,叶挺和陈毅同样担任过新四军的军长,但两人的尊称一位是军座,另一位是军长。
(二)淮海战役当遵命于十一月八日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八日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
(三)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3)《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十五时报军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中原局、华东局电》这封电报里尊称军委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钧座”,可见,对受尊敬之人皆可用“钧座”。
(二)邱、李兵团连日来,除以小部出击甚烈外,其主力不敢猛进,我正面阻击及歼灭黄兵团均无问题,请钧座放心。我今日令正面之七纵、十纵坚持,苏十一(胡)纵稍向后撤,诱敌东进,但邱敌尚无动作,而李兵团之八军反向后收缩。为不让邱、李退往徐州,已令韦吉率四个纵队,于今晚即向徐州以东及东南,攻占侯集、赵南圩、六铺圩之线,尔后向东攻击,以撕开邱、李与徐州之距离。为辅韦吉来不及,未经刘陈邓许可,我们即已令三纵(孙、丁)今晚即向徐州以东及东南攻击,请求批准。明(十六日)晚一纵即可赶到褚兰以西。因此,中原之四纵即可南调,徐州方面估计无甚问题。同时明晚六纵及十三纵亦可解除对黄兵团之作战任务(因地区小,挤不下),而转用于他方(视机再定)。
仅就以上三例分析来说,在共和国建立以前,我军中确实存在“X座”之称谓,该称谓可见于正式公文,而非一般雅号。但该称谓是对人不对职的。
“叶参座”是叶剑英的雅号,从教员往下都这么叫。如1944年林伯渠的诗:
酬叶叁座寄瓜果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
飞来瓜果三千里,
消却秋炎八九分,
这是最高之赠品,
遥情分溢锦江春。
香江气侯似延安,
扇子经秋未许捐,
苦忆何时收失地,
依然橙露一尊甘。
然似乎此外都称“X参谋长”,偶尔开玩笑有称“参座”的,但“X参座”的记录还没看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