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冷战前期北约阵营的这几辆坦克炮塔两侧的小眼睛是干嘛的 有大佬可以详细讲讲吗? 第1页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叫光学测距仪,一般有合像式和景深式两种,主要用来精确测定目标和自身的距离,目标距离是重要的射击参数,精确快速的测量距离能极大的提高火炮命中率。

苏联是有光学测距仪这个技术的,一般在坦克歼击车/突击炮上面配备光学测距仪,比如Su12254,中型、重型坦克上一般是不配备光学测距仪的,这个可能和苏联人对坦克的定位和使用习惯有关系。

光学测距仪测定距离的时间比较长,以合像式光学测距仪为例,把测距仪观察镜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然后目镜的上半部分影像和下半部分影像是错位的,通过旋钮调节影像使之重合,影像重合之后旋钮处可以看到距离了,光学测距仪理论误差很低,通常的说法是经验丰富的乘员可以在十几秒内完成距离测定。

实际上光学测距仪的用途是比较受限的,当时(50-60年代)火炮精度可以确保在2km左右能够击中坦克大小的目标,太远的目标火炮本身精度就不太够了,坦克炮初速比较高弹道很平直,1km以内的目标就算测距误差大一点儿也不影响命中,这个时候基本目视测距就够用了,所以光学测距仪真正可以发挥的空间也就是1km-2km距离,而且还得是自车不动敌车也不动才行,移动目标用光学测距仪也不太好测定,很多时候敌方坦克的轮廓也不那么清晰(比如有伪装、地形起伏遮挡部分轮廓等等)会影响测距效果,光学测距仪往往测定的距离实际上误差也不低。

苏联中型、重型坦克主要定位是进攻,原地不动是无法进攻的,所以这些坦克当然得运动起来,基本上以短停射击、近距离交战为主,远射不是主要的作战手段,这种情况下光学测距仪用途有限。自行反坦克炮/突击炮定位是火力支援,基本上是定点远射,光学测距仪对于这些车辆是比较有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光学测距仪毕竟属于精密仪器,价格比较昂贵制造和安装的工时也比较高,苏联对坦克成本控制很严格,这也影响了光学测距仪的普及。

北约阵营的坦克主要是防御为主,追求的就是在尽量远的距离上命中并摧毁进攻的敌方坦克,换句话说北约阵营的坦克基本上全员坦歼,先蹲坑黑枪一轮再正面互刚,光学测距仪对于北约坦克是比较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北约不差钱。


user avatar   ling-jie-chao-xi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光学测距仪的观测孔

这东西常见的有体视式和合像式,是继承自战舰的,BB党都很熟悉( ˃̶̤́ ꒳ ˂̶̤̀ )

测距原理,就是在测距仪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镜,以测距仪杆体为基线长度,在已知基线长度和两侧观测角的情况下,计算出距离(三角形求高);

通常来说,基线越长,观测角越小,三角函数计算时的误差越小;因此,舰用型号的基线长度经常布设得很长。

(大和号上的15米观测仪)

(坦克用的,→_→天花板那根管子)

当然,设备上不需要观测手自己计算,一般都是设置成参照读数,观测手只需要校正图像就行;因此,就又演化出两种流派:

合像式和体视式

合像式,从成像上来说,就是两个观测镜的图像,被分成两部分,投射到同一目镜上,常见是上下分划,把两部分图像拼成一个完整目标后,就可以测距读数了。

体视式,就是两侧观测镜的图像,分别投射出两个完整的影像,对应投射到两个目镜上,两个影像完全叠加,看不到重影时,就可以测距读数;因此,体视式通常比合像式多一个目镜孔。


精度上来说,体视式的精度较好,但是观测手必须要专门训练立体视觉,而且长时间观测容易产生视疲劳(一直看着重影),观测手的训练周期、成本也高出许多,所以舰用时通常有多个观测手轮换。

二战后的西方坦克,曾经用过一阵子体视式测距仪,比如m48的早期型号,由于体视式的缺点,m48a2c之后就替换为合像式测距仪。

但是,受限于当年坦克的自动化水平,不管是体视式或者合像式,在测距读后都是无法自动装订射击诸元的,必须由炮手根据读数手动校炮;

实际使用中,只有“静对静”才能发挥出明显效果,在“静对动、动对动”时基本没什么用;而且,测距仪的成本并不低。

这也是苏系坦克光学测距仪投入使用比较晚的原因。

当时,苏联陆军奉行的是“进攻战略”,认为光学测距仪,这种在高速运动中用不上的东西并没啥卵用┐(‘~`;)┌;因此直到T-72早期型才配备,而70年代后,激光测距仪成熟化,光学测距仪也就被淘汰了;总体上,苏系坦克上的合像式测距仪只是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并不是没有。


user avatar   li-yang-30-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后随着火控系统的大力发展,弹道计算机以及基于陀螺仪的稳定系统普遍装上坦克,对瞄准,测距,望远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首先以你图上的AMX-30为例,他的观喵设备很多,

首先是车长的10个m268型潜望镜的,全景观测装置,Tourelleau d'Observation Panoramique N°7。

2. 6具m223 潜望镜,驾驶员3具,炮手1具,装填手2具。

3. 两具红外前大灯和驾驶员的OB-16-A红外潜望镜,可以代替m223在夜间观测。可配合m223一起观测,夜间驾驶员用双目模式观测,白天用单目模式工作。

4.两具m282旋转潜望镜,炮手一台,装填手一台。

5.方位角指示器m259(仅前150台坦克安装,后续取消)

6.炮手的单眼瞄准镜M271。 放大倍率x8,视场9度.

7.炮手的红外单眼瞄准器OB-17-A,具有5.4倍放大倍率和7度视场,可以代替或补充M271,以便夜间瞄准。

8.SOPELEM PH-8-B红外探照大灯。

9.车长的M208光学测距仪。×12放大倍率,3度视场,在望远模式下为×6放大倍率。车长可以使用它作为瞄准设备,接管炮手,进行超越射击。

10.车长舱盖上的m270双目望远镜,×10倍率。观测战场和指引高射机枪。

11.高射机枪的PH-9-A探照灯以及和其配合使用的车长OB-23-A红外潜望镜。

下面有一幅更清晰的图帮助你了解amx-30上的各种观喵设备。



那么现在你就知道这是m208测距仪,是车长进行观察,测距,瞄准的装置。在m48坦克上则是m17a1或m17b1c测距仪,在豹一上是TEM-2A测距仪。



那么苏联坦克战后有没有光学测距仪呢,也是有的,例如ТПД-2-49测距仪。


在二战中,坦克普遍采用瞄准镜上的密位测距法,例如虎式坦克上TZF-9瞄具,乘员需要先背诵敌方坦克的长宽高,然后用瞄准器套入敌方坦克,按照敌方坦克占刻度的大小,判断距离。敌方越远,占的刻度越少,越近,占的刻度越多。例如苏联的T-34/76,正面宽度大约3米,若测得目标大约为2.3个密位根据公式则可得:(3/2.3)1000 ≈ 1300。


但是这种观测方法,容易产生较大误差,尤其是在远距离时,敌方坦克在瞄准镜中很小,这时候就要靠炮手经验估算。

二战后,随着弹道计算机和陀螺仪稳定系统的引入,火炮的精准程度开始依赖于测距的精确程度这个木桶的最短板。老式的密位测距已经不太能满足越来越远的交战距离。用这种方法,在900m时,则命中率显著下降。

这时候激光测距仪还没有出现或不太成熟,各国坦克就开始普遍使用测距仪来弥补测距不精确的问题。


60年代初期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组成,并且开始配用了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这种火控系统在1400m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以苏联为例60年代首先在t-10a上实验性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实验解决了激光测距和测量结果输入瞄准器Т2С的问题。但是早期激光测距不可靠。所以加装光学测距仪就变得必要。

1957年,苏联首款ТПД-2测距仪被研制出来,和二战测距仪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测距仪依赖陀螺仪,观测时即使坦克移动,也能保持镜内图像水平和垂直。可测量100到4000米的距离。

测距仪和火控系统相结合,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自动生产瞄准角度,自动修正坦克移动时的瞄准角度,包括对同轴机枪的瞄准参数调整。

可以说二战后的测距仪是跨时代的。 Т-64А, Т-72 和Т-80上都有装备光学测距仪ТПД-2-49。


随着激光测距仪的成熟,各国坦克用激光测距替代了原来的光学测距仪。例如我国59-1式坦克就是在炮盾上加装激光测距仪


更新一下,查阅了不少其他资料,发现二战期间苏联是没有光学测距仪的,下面简述一下苏联光学瞄具的历史。

1929年12月,苏联通过一项装甲部队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对坦克火控系统的开发,但是当时苏联缺乏光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首先在德国投资研制瞄具,但是并未取得显著成效。

随后1933年召集了一批德国专家在喀山成立设计局,设计生产了第一批70套炮长的瞄准镜和车长的观察镜。但是验收时发生严重问题,图像有明显的误差,且结构复杂,于是军方退回,重新设计。

同年1933年在ЛОМЗ设计局出品了ТОП瞄准器,并投入生产。


这种TOП瞄准器,放大倍率×2.5,视野15度。可以用于同轴机器和主炮。

为了解决移动时瞄准和观测的问题1935年ЛОМЗ设计局在ТОП瞄准器的基础上,引入了陀螺仪,使得瞄准器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保持稳定的视场,不会随车辆起伏丢失目标。

ТОП瞄准器被应用在ТОС瞄准系统中

在同一年,ПТ-1车长潜望镜也投入使用


ПТ-1车长潜望镜用于车长全面搜索目标,指引炮手,而炮手的瞄准方向只能是和主炮同方向,一般由车长搜索发现目标后,调整炮塔方向,由炮手瞄准发射。同样是×2.5放大倍数,但视场达26度。

同时车长РТК全景观测镜一起量产。

在1938年КМЗ设计局设计了一种ТМФ的新式炮长瞄准镜


用于代替原来的ТОП瞄准镜,同时为了增加新瞄准镜和ТОП的可替换性,在光学结构上保持了和ТОП相似的结构,保留了一些没有任何功能的镜头。在三十年代的坦克上几乎都使用了由ТМФ为基础的各种瞄准镜,例如为适应不同型号坦克稍作修改的ТМФП, ТМФП-1, ТМФД-7, Т-5, ТОД-6, ТОД-9, ЮТ- 15.

直到1943年,新的ТШ瞄准镜被生产出来


这种新的瞄准镜区别于之前伸缩式的瞄准镜,由绞链装置固定

新瞄准镜有电加热和清洁机构,放大倍数为×4倍,视场为16度。

为了增加瞄准和测距精度,才用的方法是增大瞄准镜倍数,但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视野变小,所以在1946年苏联研制了新一代的可变倍率瞄准镜ТШ2,可变×3.5 和×7两种倍率。视野为18度和9度。


战后的发展之后更新


user avatar   kgb10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联量产车型中最早使用光学测距仪的不是坦克,是Su-122-54。

光学测距仪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观测航路角,也不能测算目标角速度,静对动射击不便预估提前量。而且,1-1.5m的合像式测距仪有相当的测距误差,58式一米机,6km内测距误差±7%。

纯理论的话,如果全弹道高,低于目标高度,即目标处于火炮直射距离内,是“不会”出现因测距导致的脱靶的。然而现实中,炮目基本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肯定有高度差。所以说五六十年代超过1000m,静对静射击,光学测距仪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对于起伏地形静对动射击,也有一定增益。




  

相关话题

  模型零件之间有缝隙怎么办? 
  如何看待美海军陆战队转型宣布将裁掉所有M1A1 Abrams坦克作战单位? 
  为什么俄罗斯军费仅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总体军事实力与中国相当? 
  研发战机时,选择单发动机和双发动机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琉球王国的军力怎样? 
  印度为何宁花天价进口达索阵风也不愿再买更多的Su-30MKI? 
  解放军和美军装备,哪些方面差距最大? 
  假如法德再次爆发战争,谁会赢? 
  如果59式坦克出现在电影《狂怒》那样的场景里,会有怎样的战斗发生? 
  自行火炮和坦克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讨论
黑鹰坠落被围之后为什么不派遣坦克,阿帕奇,ac130?
下一个讨论
客观地说电影《晴雅集》的影片质量到底怎么样?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