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边是2020年12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一边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上月的下降0.6%转为上涨0.7%。
把时间维度再拉长一些,我们可以看到M2增幅快于通胀(以CPI代替)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M2一直保持高增长。过去四十年,M2年均增速15%,其中1998-2017年M2增长了16倍。M2总量甚至超过美国,稳居世界第一。
而与M2比起来,CPI则要温柔的多。
下图是M2增速和CPI的对比,时间跨度为1988年-2020年。
M2增幅远远高于CPI,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大多数时间都在10%以上。把这个差距直接用图表示出来,会更清晰。请见下图。
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费雪公式:MV=PQ
公式的意思是,货币供应量(P)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商品价格(P)乘以商品数量(Q)。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假设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总量不变的话,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成正比。因此,M2的增幅越高,那么通货膨胀就越严重。
其实,不用公式告诉我们,我们只是凭借常识和本能也会得出同样的道理。货币竞逐商品,商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越多,价格越高。
如果商品总量不变的话,货币多投一倍,购买力自然会减半。货币总量和购买力成反比,或者说,货币投放速度和通货膨胀成正比。
然而,意外的是,现实生活却跟这个常识性的概念不一致。
不同于费雪公式的正相关效果,现实生活是虽然货币狂发,但CPI却长期保持在低位。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未来的通货趋势?我们的大敌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
我的观点是通缩。
1、随着我国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能力过剩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在C端消费领域,可谓是一片红海。
这种情况往好了说,是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者可以追求更个性化更重品质的消费,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而是对消费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往坏了说,就是给供给侧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诸多生产企业竞逐有限市场,企业自身在存量竞争中不断内卷。
在供给大量过剩的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很难得到上涨。
2、CPI统计的是居民消费。它并不包括全部交易,尤其是不包括资本支出。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占比越来越低,而在消费以外剩余下来、用于投资支出的比例则越来越高。
这部分支出集中在房市和股市当中,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货币,而且由于房地产交易的低频特征,拉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大量货币和低流通速度消耗了MV的作用,在Q不变的前提下,抑制了P的上涨。
1、在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背景下,老百姓不用担心CPI的上涨,因为任何价格体现出来的利润机会都会刺激产能迅速释放,从而对价格形成抑制。
所以老百姓不用担心活不下去。你大可以放心,你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足以保证你生活的延续。
2、老百姓要担心的资产价格的膨胀。
货币就是权力,是资源。
你持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决定了你在社会中的话语权重和社会地位。
资产是通过货币购置的。
所以你关注的重点不是你有多少货币,而是你的货币份额在货币总盘子中的比重。
增量份额是存量份额的保障。增量高,才能带动存量份额提高,从而带动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反之,增量低,会导致存量占比越来越低,社会话语权愈趋下降。
逆水行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你被迫要去衡量你每年的薪酬增幅跟通胀的高低比较,甚至还要跟M2增幅的进行比较。
于是整个社会都在不停的竞争中奔跑,停不下来。
不好意思,有点跑题了,我是想说社会焦虑源自经济竞争。咱们回来继续。
3、因为通货的价值是用CPI来衡量的,所以未来通缩会是央行的大敌。但CPI不是好的通货衡量指标。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周小川行长前不久提出可以考虑把资产价格纳入CPI的权重当中。(11月27日,央行《政策研究》刊发了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论文《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和度量》。周小川在论文中指出,目前通胀指标度量忽视了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问题,低通胀对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也动摇了通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
而纳入资产价格的CPI,也就不再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了,而是居民支出水平指数。但跟CPI比起来,新指数确实更有助于居民来衡量自己手中通货的价值。
毕竟老百姓关心的不光是通货的购买力,更是货币话语权。
人们对通胀的敌视是在几十上百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根深蒂固。它作为一种常识种植在大脑之中,短期内很难校正。
尤其进入信用货币体系以来,由于货币发行再无约束,导致中央银行对通胀更加恐惧。
但在目前的这个时代,CPI来衡量通货膨胀的价值已经大打折扣。因此,老百姓不能简单的通过CPI来判断通货的价值。
4、因为经济体存在低通胀和通缩的威胁,央行会倾向于更大规模的货币投放。而更大规模的货币投放则会稀释居民手中的货币话语权。
还是刚才说的,我们要关心的不是手中的货币能不能让我们吃饱穿暖——在物质丰富的当下,你手中的货币足够你活着;我们要关心的是社会话语权——你的话语权是由相对份额决定的,不是由绝对水平决定的。
所以,不要被所谓通胀还是通缩的问题所迷惑,而是要加大对自身的投入,以适应增量竞争。
最后,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2021年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12月通胀数据,CPI同比0.2%,预期上涨0.1%,前值-0.5%,略预期,2020年全年,CPI上涨2.5%。12月PPI同比-0.4%,预期-0.8%,前值-1.5%,小幅超预期,2020年全年,PPI比上年下降1.8%。
1. 拉尼娜现象导致CPI短期回升
上期CPI解读文章中提到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果蔬及畜肉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导致食品项出现阶段性走高,本月数据已经得到验证。
具体来看,八大品类中,四升三降一平。
食品烟酒同比上升1.4%,比上月回升2.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升约0.44个百分点,是CPI回升的最主要推动力。
食品中,鲜菜、鲜果、肉、蛋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行。鲜菜价格上涨6.5%,比上月涨幅回落-2.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6.5%,比上月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
水产品价格上涨1.7%,比上月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3%,比上月涨幅大幅回升11.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6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0.8%,比上月涨幅大幅回升6.3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另外7大类中,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1%,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比涨幅为-14.6%,比上月降幅收窄3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2%、5.8%和3.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拉尼娜现象导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短期逻辑,尤其是对于猪肉,在猪肉供给确定性回升的大背景下,长期看猪肉价格下行是确定性事件,这也是猪肉期货上市两天暴跌超20%以上的原因。
2. PPI快速回升
12月PPI加速回升,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1个百分点。
具体看主要行业。整体而言,上游的采掘及原材料改善最明显。
随着国际油价的走高,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同比-27%,比上月收窄2.8个百分点。下游煤炭的需求持续增加,带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1.3%,比上月收窄4.2个百分点,为年内首次同比转正。
同样的逻辑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12.5,比上月降幅收窄3.8个百分点。
黑色金属产业链继续走高,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17.8%,比上月继续上行5.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5%,比上月上行3个百分点,表明下游的基建、地产投资仍然旺盛。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8.6%,比上月上行1.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8.3%,比上月上行4.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仍然处于涨价周期中,近期美国民主党拿下参议院,实现了完全掌权,拜登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有望更顺畅的实施,带来的影响就是中长期对有色金属如铜、钴、镍等潜在需求再度增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景气度上行, 所以,本轮有色金属的行情,相对黑色金属可能会更长。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0%,比上月收窄3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8.2%,比上月收窄2.2个百分点。
3. 近期股市的走势
最后再聊一下近几天股市的表现。
元旦以来,市场成交量持续维持在一万亿以上的高位,但是市场的表现并不好,大小盘股的走势差异非常明显,同花顺全A指数持续下跌。热门板块轮动很快,基本都是一天行情,第二天跑慢一点都要被埋,赚钱效应比较差。
大小盘股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与资金抱团及注册制即将铺开有关。据观点地产网报道,两会召开之后,有望全面推进注册制。注册制下,上市速度加快,退市也变得更容易,业绩差的股票风险更大,之前所谓的壳资源也失去了价值。
不过最近银行股表现不错,个人在10月份就开始力推,专题文章写了不下于两篇,统计10月份以来银行股的走势,是稳稳跑赢大盘的。如果当时买入,目前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尤其是推荐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等。
操作方面,维持上个交易日的观点,目前板块轮动非常快,虽然成交量大,但是多数个股是下跌的。建议保留部分资金,等待情绪回暖,可以关注的指标包括券商板块的动态,同花顺全A的走势,或者成交量极度缩量横盘。如果想要操作也不建议追热点,毕竟大部分板块都是一天行情,上证A50相关成份股、银行、采掘等低估值板块可以适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