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山文档为什么没有腾讯和石墨火?明明比腾讯和石墨都好用,是因为金山办公比较低调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山文档的所谓不火只是体现在媒体宣传上,的确没有广告没有热搜也没有社交媒体推广。

但是广告宣传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获取用户,推广一款办公产品最好的推广渠道就是WPS自己啊,用户群精准,场景适合,关键是自己的渠道还不要钱,当然没啥必要去打广告发软文买热搜。

金山文档虽然没啥广告推广,但是用户数是实实在在地多。

产品最终还是靠技术和体验赢得用户的,宣传只是辅助手段。

随便举个证据,这是阿拉丁的小程序排行榜,金山文档一直占据工具类的第一名,已经很久了,超过腾讯文档,这还是在腾讯家的小程序平台,腾讯有主场优势的地方。


user avatar   bei-ming-cheng-hai-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知乎基本法,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一个软件火不火,那它的评判要素一定是比较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在使用软件的时候有不同的适用场景。毕竟有些软件再火,它在咱们这儿使不了不是。因此,下面的问答也仅仅是基于我的工作环境及使用体验,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总体来说论声量的话,我想了想,这个问题提得也很有道理:同为金山办公系的产品,WPS的装机量和品牌知名度太高了,所以金山文档这个在线协作的产品,有点被光芒盖住的感觉——很多用户不管是用的哪个,惯性上都觉得在用WPS,所以“金山文档”这个产品名就显得没那么火了。

题主问到的这几个产品,我最早接触的是石墨文档。

开始是在一些产品经理的圈子里,用这个工具来同步一些需要多人协作的产品和运营文档。应该说,当时这种在微信中可以方便地进行协作的新工具,颇为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使用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不便:

一、对于PPT的重度使用需求难以满足;二、文档按时间分散排列,比较零散,难以归纳整理;三、没有免费的企业版本,试用成本高。

而腾讯文档,我使用的经验不多,从仅有的几次体验来看,在文档方面的基础功能还是有点太弱了,这方面需要再多积累积累。另外,还有过一些使用后被盗号的安全事件,在知乎上也有大量讨论,值得大家注意。

当然,人家毕竟是腾讯的亲儿子,在与微信环境衔接时,原生体验和流畅性可能有一些优势,可以保持关注。

而我本人,一直是PC和移动端WPS的忠实用户。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安卓手机上,凡是微信里收到的那些乱七八糟格式的文件,都可以在WPS中打开查看。而金山文档这个产品,是WPS云端化和协作化后的产物,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重云轻端的使用场景。最近一年以来,我使用金山文档的次数大大增加了,至于原因是什么,我们待会儿细说。

“在线文档”这个产品,从字面意思上看,有两个核心功能,一是在线协作,二是文档编辑。早期的这类产品,从强调在线协作入手,不过随着使用场景越来越复杂,文档编辑的便捷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先来说说“文档编辑”。

我比较多地开始使用金山文档,是在去年初的疫情期间,有几个社区和学校发来的调查表,用了金山文档中的比较简便的“表单”功能,同时又能够方便地让参与者在线填写。年初疫情吃紧的那一波,这个功能应该给金山文档贡献了很多用户。

虽然看起来这是个黑天鹅式下的偶发事件,可是它却反映出在线文档市场长期演进的必然方向:随着文档使用场景越来越丰富,用户对编辑便捷性、模板丰富性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个人体会,比起石墨文档和腾讯文档,金山文档的最大差异化也就在这里:由于背靠金山办公经过多年进化来的、强大的编辑引擎和模板库,它在这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大。就拿几个产品可以新建的文档类型来比一比,就可以发现,如下图所示,一目了然的是,金山文档提供的模板形式是最丰富的。我从“表单”模板入手,逐渐成了“流程图”、“思维导图”这两种模板的重度用户,在手机上划划点点就能完成看起来很专业的图表,这给我日常的工作提供了挺大的便利。

其实,文档和模板类型的多样性只是表象,编辑各种文档的便捷性,才是关键问题。

由于多媒体的文档编辑是个交互非常复杂的产品,如果不经过相当长时期的进化,是很难拿出一个高效率的成熟引擎的。个人感觉,金山文档在“编辑”,特别是多种文档的编辑,这个点上的得分,是明显高于其他竞品的。

对我们码农来说,最常用的莫过于流程图了。在写产品说明文档的时候,插入在线流程图,不用再切换另一个软件,做完的图保存为图片格式,无缝对接成为文档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图片形式分享出去,或进一步邀请同事在线协同编辑。这比传统的viso、xmind之类在文档以外独立的使用,体验确实要好一些。

再说回“在线协作”这个功能。

最早的在线文档产品,其“协作”功能往往就是大家共同编辑一份文件,并且能实时看到结果。也就是说,大家的沟通过程是异步的,是通过操作文档本身进行的。而在工作中经常需要的同步沟通,则要求助于远程会议这样的产品。

在这方面,我只讲一个最吸引我的产品功能:大家可以在一个文档的界面上,发起远程会议。这个功能在日常工作中,简直太有用了!比方说,我在审一份研讨会文档,发现有问题需要同步沟通,那就马上发起一个会议,大家对着文档讨论,有问题就直接在文档上修改敲定。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时,我们用这种方式沟通讨论方案,大大提高了远程协作的效率。

实际上,这是把“同步沟通”和“异步协作”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无疑是金山文档的一大产品亮点。

从协作办公的场景来看,文档协同、屏幕共享与会议交流这几种常见的沟通场景,很可能只是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遗憾的是,现有的产品,在这些沟通方式上都比较割裂。而金山文档的产品方向,是把这几种方式无缝衔接起来。

说一个我的实用场景,我们日常的的产品评审,是这样的:首先,产品经理准备好初步的产品文档,大家可以做异步协作,把反馈标记在文档上,还可以@相关的人,他会实时收到提醒;产品经理基于文档,在金山日历上约好会议,到时直接在文档界面上发起同步的远程会议,这样讨论的主题可以特别聚焦;而讨论的的结果,又可以实时反馈记录在文档中,这比起后续在整理会议记录的方式,效率和效果都好了太多。

用过的话就会知道,这种结合了多种手段的编辑和协作功能,比起比单纯的文档共享编辑,要更加方便、也更加实用。

再扯远一点儿,在线文档这件事儿,乍一看起来,只是像代码管理工具那样,把大家的输入同步到一起就完了。可是这个领域的长期竞争力,还是要回到文档本身,我说点自己的经历。

当年,我在微软研究院上班,写论文和做技术报告的时候,总是爱用Latex。确实,Latex对科技文档排版的精美程度,我一直认为是远好于Word的。可是,市场的情况完全相反:看起来不那么精美的Word,却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后来,跟Office部门的产品经历打交道多了,我才恍然大悟:看起来功能庞杂的Word,有着Latex无法匹敌的极大优势,那就是无论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档、做一种什么样的排版,都有简单的模板可以快速实现。

其实,最核心的文档引擎,用户感知到的差别没有那么大。而丰富的模板、快捷的编辑这些外围生态,才是一个文档产品占领市场的关键。其实,最近这些年金山系的产品在桌面和手机端覆盖率的快速增长,已经说明了其核心引擎和外围生态都具备了替代微软的能力。

那么,如果我们对“在线文档“这个产品的视角,由最早的通信、协作,转变为文档、办公的话,金山文档在这方面的积累优势就是巨大的。个人感觉,它在支持文档类型的丰富性,灵活便捷的云端协作这些核心体验上,让我找到了当初使用翻墙Google Docs时的流畅感。而且,由于金山文档在适合国人的操作习惯、与微信生态的结合等方面远远好于Google Docs,可以说是如今的在线文档产品中,最值得推荐给大家使用的。

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在企业使用的场景下,结合管理上的业务流程,金山文档提供了很多团队协作使用的文档模板,用起来特别顺手: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从数据来看,2020年可以说是金山文档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而作为用户中的一分子,我相信,支撑这样高速增长的动力,来自于金山扎实的文档引擎、丰富的模板生态和对办公场景的深入理解。


user avatar   morgan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要尊重领导? 
  如何看待株洲一公交司机被女乘客持刀划伤?犯罪嫌疑人将会承受何种惩罚? 
  (被)光速打脸是种怎样的体验? 
  长得丑怎么办? 
  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大学找工作,而不太喜欢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短平快」项目? 
  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求推荐适合职场通勤的耳环,佩戴起来有气质、有颜值? 
  喜欢做饭但是不喜欢洗碗和打扫厨房怎么办? 
  如何看待李佳琦云直播逛进博会,搭档王冰冰卖空 12 万罐阿富汗松子?直播带货会成为国际贸易新方式吗? 
  如何高效地睡眠? 

前一个讨论
程序员界有哪些经典的笑话?
下一个讨论
在做程序员的道路上,你掌握了什么概念或技术使你感觉自我提升突飞猛进?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