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让5岁的孩子理解“不是她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或者拥有”?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eng-x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难道不是因为之前他想要什么就一定能从你这得到吗?你拒绝过吗?


user avatar   qing-jia-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几天出去玩,我两岁大的儿子要坐商场的观光电梯。

我说:“但是我们要回去吃饭了,妈妈肚肚饿了。”

他说:“我要坐观光电梯。”

我说:“你肚肚不饿吗?”

他说:“我不饿,我要坐观光电梯。”

我说:“那你再坐一次我们就回家好不好?”

他说:“我要坐两次。”

两岁多的小孩子,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对数字的概念一般不超过二。那些数得很流畅的大数字,其实都是在学着大人发音而已,不能真正理解。所以,当他说两次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要坐很多次。

我说:“那好吧,我们坐两次,一边坐一边数,两次坐完就回家哦。”

他说:“好。”

我就带着他走进电梯,对他说:“这是第一次,这次坐完再坐一次就得走了哦。”

他说:“错了,坐上去还要坐下来。”

他的意思是,上去再加下来算一个来回。我本来想忽悠他一个来回就算两次的,结果他没上当。

我没有和他争论,也没有对他说:“不行,不能这样算。”

我用特别认真的语气说:“好吧,那你要边坐边数哦,不要数错了好不好?”

他说:“好。”

于是我们坐了一个来回,我问他:“刚才我们坐了几次啦?”

他说:“一次。”

我说:“那我们还有一次,坐完就回家了哦。”

他说:“好。”

于是我们又走进观光电梯,一边坐我一边说:“耶,我们坐了两次了,坐完了就可以回家吃饭饭了,饭饭好香啊,我好想吃啊。”

他不说话。

等到坐完之后,我就抱着他走出电梯,一边走一边说:“回家家,吃饭饭。”

于是他也高兴地跟着唱起来:“回家家,吃饭饭。”


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而且语言功能发育得还不够完善,按理说是最难带的。相比之下,5岁的孩子还能深入沟通一点。

但是我的两岁孩子,一直以来都很好沟通。

因为我相信他是可以沟通的。

我不会告诉他:坐电梯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停止坐电梯。

虽然这样坐电梯的确不太好,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讲大道理,他能感受到的只有你的拒绝,进而产生挫败感。

我告诉他,我肚子饿了,他肚子应该也饿了。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能本能地感受到。

但是他说他不饿。其实他不是真的不饿,他是太想坐电梯了,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去坐。

如果孩子这么想做一件事情,那家长就要重视他的愿望。

在他的概念里,他希望坐电梯,一直一直坐下去,那将会是很快乐的事情。

但其实小孩子概念里的“永远”是很模糊的,当孩子的心愿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你再引导他去关注另外的事物,他就不会那么反感。

孩子的心很大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事,坐电梯是其中一件,吃饭饭是另一件,还有玩玩具,捉迷藏,拿着笔乱画……

家长担心他在一件事情里出不来,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太焦虑了。

比如我老公,如果那天是他带,他就会和孩子拧巴在这里:孩子非要坐,他就会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别坐。当孩子发现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他的“铁石心肠”时,就会哇哇大哭,然后他立马怂下来,无条件妥协……于是别看他刚开始态度更坚决,反而无法把孩子带回去。

这样一来,有两个坏处:第一,孩子意识到你并不在乎他的感受,于是每次都要跟你急,因为潜意识里他就不信任你了;第二,孩子意识到哭泣可以绑架你,他就会放弃理性思考,渐渐习惯依赖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在带着孩子坐两次观光电梯的过程中,一边陪着他欣赏电梯外的景色,一边和他聊天,引导他注意自己坐电梯的次数。

我不是直接告诉他:“坐完这次还有一次我们就回家了哦。”

我先问他,我们坐了几次啦,还有几次啊。当他回答了之后,我这才说,哦,那么坐完之后我们就该回家了哦。

有什么区别呢?

后者其实是在和孩子探讨,引导他思考,他会觉得,“回家”这个决定是他自己做出来的。

他才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其实我的孩子在孩子爸爸和孩子奶奶那里,并没有那么好说话。

原因如刚才所说,他们太急于和孩子讲道理,他们不相信孩子会形成自己的道理。他们不会把事情的完整面貌描述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而且他们也吝于让步,又或者一旦决定让步,就无底线地让步。他们把让步当作安抚孩子哭泣的手段。只要孩子不哭了,这让步就成功了。

让步只是开始,家长不该在孩子“得逞”之后就做个无奈的败兵,而应该加入到孩子“得逞”之后的细节里,和孩子一起分享“得逞”的快乐,并且不放弃和孩子的理性探讨。

要相信孩子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只要你愿意让他成长。


因为我自己的职业是教师,而且从工作以来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过教学经历,所以得以观察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他们也许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那么他就会慢慢拥有成年人的担当。

举一个也许你们会觉得比较夸张的例子:

前几天我和老公探讨一个社会科学类纪录片的内容。我儿子忽然问:“你们在说什么?”

老公说:“我们在探讨纪录片。”

我说:“不如我们详细地告诉她我们探讨的具体内容、我们的疑惑和思考吧。除非是少儿不宜的内容,否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哪怕是量子物理这样的东西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的,只要他想听。”

孩子能听懂吗?当然听不懂。

但他会认为自己能听懂,他会思考,会抓住一些奇怪的词语自己发散。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氛围让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自己被信任和尊重了。

他会慢慢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今后,即使偶尔和别人有什么误会,他也很容易往更光明的方向去想,而不是焦虑,怀疑,不安。


假如我生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一个姑娘,我不会让她发展到哭着闹着要每天穿裙子、化妆的地步。因为当我发现她的确非常非常想这么做的时候,我会陪着她做一做。

一边满足她的愿望,但同时也一边告诉她我的担忧。

尊重她的感受,但也引导她去思考。

是“引导她”,而不是单纯地“讲道理”。

这不是一次两次具体的问题处理方式,这是和孩子相处天然应该形成的氛围。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的。

但这个道理,是在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的,而不是家长通过种种欺骗手段或者话术“教育”出来的。

当家长刻意地制造某种障碍去“教育”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时,孩子更多可能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拒绝。

只有在大家风雨同舟、共同承担时,孩子才会真正地意识到总有事情不能顺遂心愿这个道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早就形成了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而不需要家长再去提另一个问题:

如何让一个充满挫败感的孩子坚强起来?




  

相关话题

  宝宝喜欢的礼物一定要让给别人吗? 
  南京一 12 岁男孩凌晨去坟场找妈妈,在面对生离死别问题时,如何帮助孩子抚平创伤? 
  如何看待未婚母亲魏圆圆争夺孩子抚养权的结果?(初审时孩子判给了男方)? 
  教师的学历不如学生家长,教师该如何调整心态? 
  如何看待孩子对父母说「我都接受了你的平凡,你为什么接受不了我的平凡」? 
  孩子 6 岁了,今天亲戚来家里做客,教育她要把好的东西让给客人吃,孩子不肯,这个观念对吗? 
  婴儿每天都在想什么呢? 
  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如何看待父亲负债送 12 岁儿子去欧洲知名足球俱乐部马德里竞技,你认为值得吗? 
  想让孩子成长,是“穷养”还是“富养”呢?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你 20 岁之前不信,30 岁后深信不疑且奉为圭臬的话和道理?
下一个讨论
国务院发布通知「设立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此举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