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诸位知乎网友的回答,我都理解都赞成。因为这是他们的真实感受,无论是从大局观还是个人角度出发。
但作为一个被春节折磨了30多年的人,我对这个节日,只有一肚子的愤懑。尽量让回答不那么戾气吧,毕竟,我很温和。
如果中国人永远不回老家过年:
至于县域和乡村经济,自寻出路吧,转型也好,搬迁也罢,自己负责。春节期间的消费,受益最多的也就是服务业。而支撑起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和一个省份的,是工农业。
以上
终于从小黑屋出来了,没想到在知乎混迹几年牺牲了两个号之后,一篇写了一半的回答一不小心就出息了,先谢谢各位厚爱,然后赶快去补全。
春节返乡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社会一个独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了。一年有那么一个时间,几乎所有人,通过对家乡的牵绊,不分阶层,跨地域流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社会洗牌。
最直接的就是经济资源的流动,返乡消费对于很多偏远地区来说还是当地经济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再就是信息流动,大城市的新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及产业机会,都会随着返乡人流非常快速的下沉到全国各个角落。
中国就像这样一个故事:第一年,大城市的年轻人学会了微信红包,随着这批人过年回乡,大量小城市的年轻人及长辈在红包往来的快乐中,也开始有了智能手机和微信账号;第二年,大城市的年轻人习惯于手机支付,随着他们返乡,做返乡客流生意的小商小贩们也学会了微信支付宝收款;第三年,随着大量网购年货送往全国各地,快递车把电商模式也送到了全国各地;第四年,政府号召精准扶贫,几乎所有参与扶贫的工作人员都把目光投向了电商,这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哪怕是贫困地区,几乎也是人人会上网,人人会用电商。相比之下,发达如美帝,有市值最高的社交软件公司,有市值最高的电商公司,有市值最高的手机公司,但是他们却没有建立起像中国一样覆盖如此多变的地域和人口的电商环境。
再比如,传说中的春运宇宙核心广州火车站。如果仔细观察返乡人群的行李,基本可以知道上一年国内最新潮最流行的商品是什么。从以前的饮料方便面,服装箱包鞋,到后来的足球、娃娃、游戏机、变形金刚,到现在的无人机、平衡车。可以想象这些商品另一端代表了对城市生活何等的期待。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作为小镇上国企子弟的我,曾经就是期待者之一。我们“镇上”还出现过几个下海老哥返乡带的几箱四驱车成为当年春节小孩子们竞相攀比的宝物的奇观。这还是在企业上,如果真的是乡下,可以想象这些现在看来很普通甚至廉价的工业品带来的冲击有多大。当然现在返乡客流的行李越来越少,反而是返工客流带来的商品越来越多,土特产甚至是活鸡鸭都不罕见。在把车厢搞得鸡飞狗跳的同时,侧面说明了城乡差距逐步减小,小城市或者乡下的人民不再渴望甚至崇拜工业品,反而可以想象父母塞给孩子活鸡鸭的时候对大城市干饭人那种充满怀疑甚至鄙夷的眼神。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都可以说明春节返乡作为一种发展不平衡的调节机制的重要性。在全社会都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今天,这种调节作用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回到问题上来,那就是春节返乡这个行为,不管主观意图是什么、客观原因是什么,从结果上来看春节返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平衡,缓解了xxxx。如果少了这种机制,那大概需要对阶层和地域割裂的问题提高警惕了。这大概也是上面一边担心大规模返乡导致疫情失控,又担心各地方加码管控形成事实上的隔绝人员往来。这种情况短期还好,如果长期来看,一旦大家真的放弃了回乡的习惯,后果有可能非常严重。
我们个人对家的牵挂,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社会发展与平衡;国家的发展,又进一步塑造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对国对家的牵挂。这大概就是急切归家的脚步背后所承载的中华特有的家国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