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5 岁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再发 Nature,已经是第 5 篇了,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什么能这么高产? 第1页

  

user avatar   juan-a-21-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也很正常。如果在一个热门方向做到了世界最前沿(曹原这个算开创了一个热门新方向?),那随便做出点东西,就是大家关心的最新成果,就能发Science或者Nature,所以曹原现在基本就是做出点东西就是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只要魔角石墨烯的金矿还没挖完,曹原就能继续不断地发Nature。

(4月16日,曹原又发了一篇Science,我的看法多么正确。)

至于为什么是曹原,那因素就多了。他老板整个团队的水平、他个人的水平、他个人的工作投入、他老板和他在研究方向选择上的科学洞察力、……我不懂这个方向,就不展开乱讲了。

超导又做回到魔角石墨烯、超高压这样基础理论意义更大的研究上,看来离大范围实际应用距离还是不小。希望这些研究真的能给理论带来明显突破吧。


user avatar   1123jing-ru-zhi-s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爱好者,你必须熟悉他的名字!

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老师一问问题,他就可以在话语结束之前回答。后来全家搬到了深圳。他还喜欢学习电子产品,经常偷偷溜到深圳华强北商业区。他还会购买许多电子元件来研究电子电路。他不仅是个电子天才,而且喜欢做化学实验。出于好奇,他曾经偷了他母亲的银手镯,跑到学校的实验室去尝试用硝酸合成硝酸银。得知这一点后,校长没有批评他,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曹原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和高中教育,然后以699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2010年,14岁时,他被选为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物理基础、精通物理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研究的热情,并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物理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优秀。他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与教授们讨论。就连被称为"物理狂人"的物理学系丁泽军教授也称赞他:"一个很聪明的人。另一位教授曾长干也十分赞赏曹原:"(在本科学习期间),他还在我们的实验室发表了一篇PRB理论文章。当时,我认为他太聪明了。“

曹原从小就是个有才华的男孩在别人眼里他一直是个天才。

早在18年,物理神童,22岁,因发现"神奇角度"而获此荣誉
曹在两年内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18岁时,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位。然后,他前往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巴勃罗·贾里略-埃雷罗(PabloJarillo-Herrero)的学位下攻读博士学位。
贾里略-埃雷罗说,曹先生年轻又害羞,但一个热衷于电子和化学的"骗子",他的爱好包括用自制相机拍摄夜空。他告诉《自然》杂志:"每次我进去(曹的办公室),一片混乱,电脑被拆开,桌上的望远镜碎片都碎了。
贾里略-埃雷罗说,曹先生也表现出了超越他的年龄的成熟,他称赞这位年轻的学生没有因为研究失败或误导而着迷。"他只是卷起袖子, 继续工作。
今年3月,曹先生发现石墨烯可能是一种绝缘体,它能抵抗电——或者超导体——一种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进行电的材料,而根据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他稍微改变了两层石墨烯的排列方式。
石墨烯于2004年首次发现,是一个扁平的蜂窝状网格,由一层碳原子组成。它已成为最有前途的纳米材料之一,其有用的特性,是世界上最薄和最强的材料,比铜更导电。
曹原的一项工作表明,当两层石墨烯被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1.7摄氏度(-273摄氏度),并旋转到1.1度的“魔术角度”时,覆盖层的石墨烯表现出不导电行为。
但是,当在先前的实验室条件之外再施加一个小的电场时,石墨烯夹层中的电子就能打破绝缘状态,无阻力流动。

他后来还被交换到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2014年,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就这样,四年后,他成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人。今天,数以百计的世界级学者正在努力拓展曹原的研究成果。一旦成功,世界能源行业将节省数千亿美元。《自然》杂志在年度文章中这样介绍他:“一位开创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一些报道称,他“可能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面对这些外界的赞扬,曹原自己则表现得很平静。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项目组的每个人都很聪明。

难怪在前两篇论文发表两年后,这个24岁的天才男孩又带着另外两篇论文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回来了,再次震惊了世界。再给他一点时间,我们相信曹原也许能用他最新的成就改变世界。

这是媒体对他的评价

在2020年5月,《自然》杂志连续发表了两篇曹原的石墨烯论文。这不是曹原第一次这样震惊世界。早在2018年,《自然》杂志就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论文。论文发表后,立即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一些报道声称"曹原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问题"。

但是,天才的背后遇到的艰难也是我们未曾想到的

当时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遭到了诸多物理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来自中国的20岁的小孩的幻想而已。当然,这样的质疑也是科学界的传统。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波尔的量子理论,甚至是伽罗瓦的群论。无一不是在提出时被当时学届所冷落。
曹原自然也没有理会这些质疑,顺着自己的猜想,他坚持着做实验。克服了样品无法承受高热等,各种极端困难,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他依旧信心满满的说:“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什么压力。”“吃一堑长一智,做的多了,慢慢有经验了,自然就攻克了。”
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奇迹发生了!当他将两层石墨烯,旋转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叠加时,它们可以在零阻力的情况下传导电子,成为超导体!


10000小时定律,天才背后的真相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有些人的10000小时,是在不断重复低层次的工作。比如许多程序员,不断重复编写业务代码,技术专家水平永远上不去,在现实中,这种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10000小时的努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下一次的努力,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吸取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教训,并非从头开始。

我们的10000小时可能真的就是在重复低层次工作,而曹原的10000小时最大限度地吸取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教训


斯图尔伯格说:“伟大的表演者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也有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却从未达到世界级或国家级水平。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一定是在练习时间上,而是在练习时所做的事情”。简而言之,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更重要的是要看怎么花。


全中国的考生,都针对英语考试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为什么很多人的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

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

因为没有注意方法,

因为都不算有效练习,练习“质量”不行,

因为没有良好的回顾和反馈,

因为没有突破舒适区,

因为目标感不够强烈,你没有足够的激情。


刻意练习


这个1万小时理念的流行存在的问题是,它经常被误解为“花费在技能或工艺上的任何1万小时”。


但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一样的:无意识的重复和科学家们所说的有意识的练习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1万小时规则的一个有趣的例外是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他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最年轻的国际象棋选手。


Carlsen玩电脑国际象棋积聚大量的刻意练习在很短的一段时间,虽然好像他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在一个如此年轻的年龄达到专家水平,他真的是加速学习过程通过专注于正确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反馈。


也许有意识的练习和简单的重复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反馈。任何一个掌握了有意识练习的艺术的人——无论是像本·霍根这样的运动员还是像本·富兰克林这样的作家——都已经开发出了不断接受对他们表现的反馈的方法。


刻意练习之所以如此重要,部分原因是它能帮助我们更仔细地对所学的信息进行编码。


研究发现,高技能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大脑对自己领域的信息进行了很好的分类。


顶级专家可以更快、更可靠地获取相关信息,因为他们会花时间高度投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技能。



承担风险


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精通任何技能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会承担风险,他们不会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变得出色,你就必须把自己放在那里。你很可能会失败。但你只能因为失败而成功。


找到你的动机。做好某件事需要时间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也会经历一些挫折。


这就是为什么找到你的动力很重要:它会帮助你克服困难。


知道如何衡量进度。要想做好某件事,你必须知道如何衡量好。度量标准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你在进步?了解这些会帮助你集中精力。



向成功者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反复试验上。相反,看看赢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你的领域谁是赢家?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


练习。仅仅知道该做什么是不够的;你也必须应用它。如果不练习,你永远学不好英语。


承担风险。要做好某件事,你就必须冒险。不冒险、不舒服就意味着不成长。


user avatar   weikeng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中科大校友。另外我们是半个同行,我是CS的,曹原是EE的PhD(强调)。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高产

高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发现了一个新方向,而且新方向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对新方向感兴趣,所以这类文章相比之下更容易上 Nature 和 Science。期刊审稿人收什么文章,也看这个方向大家有没有兴趣。新东西才是有意思的。

这是很多其他学生没有的机遇。当然,大家做传统领域,基本上套路都很成熟,难度和做一个新领域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流星花园》/《花样男子》这样的剧在当年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有创新性的,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的,是可以上 Nature 和 Science 的电视剧。怎么写对白表现总裁气质,怎么表现女主角的个性,都是全新的问题。大家是不知道答案的。但是做好了,票房很高。换句话说,曹原在这一个角度有点儿像郑爽:郑爽和其他演员一样都是演戏,而且她不需要飞檐走壁高空跳伞,但是她同样的劳动时间收入大啊。

但是二十年后,这类的剧做的很完备了,女主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模版了,再拍一部可能只能上湖南台。这让我想起冷冻电镜。

实际意义

国内比较看数量,比如 5 篇,10 篇。国外倾向于看代表性工作。那么曹原是有很强的代表性工作的。其他学生,如果也发很多 Nature 和 Science(比如使用冷冻电镜),影响力不一定有曹原大。

这个找教职是很有优势的。有代表性工作,有名誉,大学招人也是要招有名气的人的。所以他的导师让他继续在这个方向上面做,是符合在国外找好的教职,争取好的科研资源,以后招好的学生的目的的。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做法。

这个工作做扎实了做具体了,诺贝尔奖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如果有了实际应用。这可能需要很多年。

一些人的顾虑

知乎的许多同学是寄托很多希望在曹原上面的。这里有很多可能的原因:给华人扬眉吐气,以后招一些中国优秀的学生给大家更多机会。所以,大家对曹原是有期待的。

比如,核心的一点:很多人不确定曹原以后是否会扩大自己的研究兴趣,还是说可能会一直做魔角石墨烯。

如果曹原是台湾偶像剧教父,拍了《流星花园》/《花样男子》以及类似的剧之后,是否能拍《建国大业》,是否能拍《大鱼海棠》?毕竟前者不可能拍 20 多年。

这个问题问一个博士生确实是太早了。

另外,因为研究组的原因,大家也有顾虑曹原的理论功底如何。因为这些文章主要是实验物理,他所在的组也是实验物理为主。大家可能希望曹原在材料理论上面也有建树,这样可能可以走得更远。

这些也是科大一些物理教授对曹原的评价。说到底,就是感觉评价的有点早,还是想再多看他几年的。万一不止会做魔角石墨烯呢?

另外,魔角石墨烯是有潜力的。有可能后面会在超导以外的方面还有应用,这是不知道的。魔角材料的很多反常特性,可能暗含了许多可能。

总结来说,知乎的一些同学目前是把曹原当作美国六大教授的位子上面来评价的:如果他已经是一个教授(更正:他目前是一个在原来的人组里的博士后,感觉主要是缓过COVID导致的hiring freeze),那么大家会希望他在多个方向上面都有推进,而不是只做一个方向。大家会希望有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贡献,只是做实验,虽然也行,但可以更好。大家希望曹原能走的非常远。

因为他的博士生的工作比较集中,所以这方面的顾虑是有的。但是前面也说了,对于博士来说,做好一个方向,目前来看收益比较大。

跳入新的方向,即使是教授这个级别,也是很常见的。以信息安全为例,David Wagner 在对称密码学有很多工作,后来转做 AI Security 和其他领域。Dawn Song 以前做软件安全很多,后面转做 Adversarial Learning,现在也是大佬。仅仅凭博士期间做的工作来断定后面怎么样,还是太早了。

万一曹原二十多年后,提出了曹原-米尔斯理论呢?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不足以估计一个人的未来的。但是,曹原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有好的教职,好的实验设备,足够的资金支持,好的学生,这些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相关话题

  观测事实何以为事实? 
  什么情况下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第一次发表一作 SCI 论文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一个基础的电学问题请求解答,谁可以回答一下? 
  如果把一艘核潜艇移动到外太空会怎么样? 
  黑洞能吸收光,是不是意味着能量能转化为质量?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呢? 
  如何看待从北京大学生物系退学转学到北京一家技校的周浩,成功拿到北京户口与教职?是否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未来,秒的定义是否应该以光速为标准? 
  数学和物理中这些符号到底念什么?来源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安徽六安两医生擅自接诊发热患者获刑 1 年 3 个月,如何评价该判决?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化学生才懂的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