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两次世界战争都是德国发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bq-2015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此仅谈一点个人见解。

把一战视为一场殖民主义推动的帝国主义战争是存在问题的,殖民地争夺是欧洲各国基本矛盾的外化而不是基本矛盾本身。也不用复读什么生存空间,原料劳动力的,你猜猜法国殖民地的收益才多少?法国最想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恰恰在阿尔萨斯而不在越南。

战前欧洲最主要的两个火药桶,一个在阿尔萨斯-洛林,一个在巴尔干。

普法战争和割让阿尔萨斯-洛林把德法矛盾变成了两国外交的基石,也由于两国在全欧的地位成为了欧洲外交的基石。三国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而法俄同盟的目的也在于对抗德国。法国的殖民主义的高潮恰恰是在欧陆无法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而只能在殖民地宣泄的结果,如同甘必大所说的,他愿意用所有的殖民地去交换阿尔萨斯-洛林,但是德国人会同意吗?同样你可以看到法国殖民主义的“开化使命”色彩要更加浓烈,这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式民族主义在殖民地的体现。

在奥斯曼崩溃之后奥匈和俄国都想要填补巴尔干的空缺,而巴尔干各国也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分成了不同的阵营捉对厮杀,西欧各国也出于各自的需要在巴尔干支持不同的国家。

虽然阿尔萨斯问题是战前各国外交的主要基石,但是因为德法在19世纪的此消彼长,使得阿尔萨斯问题反而趋于稳定。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本质上都是防御性同盟,而三国协约的性质还要更次一级,法国无法单独击败德国因而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德国忌惮法俄同盟也不会随意地在西线开战

但巴尔干就完全不同了,战前各国泛滥的沙文主义在巴尔干引发了剧烈地反应,因此萨拉热窝的火星把相关国家推向了一个难以转寰的境地,点燃了巴尔干的小火药桶,并进一步引爆了整个欧洲的大火药桶——阿尔萨斯-洛林

在一个各方都存有强烈地消灭对方的意愿的背景下,火星的出现自然大概率引发战争。危机的不断产生恰恰是这种局势的体现,并不是说一场世界大战必定发生,而是在火药桶里的火药终于受潮失效之前,它被成功点燃了

但是火药桶被点燃之后,是否就一定是一场如同一战规模的战争呢?即便到最后总结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它是由多场不同的战争构成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位置和身份,而对于具体的国民,更是如此,试图用整体上的帝国主义战争去概括这许多场不同的战争,试图把它们都归类于“帝国主义狗咬狗”,也同样是对于世界大战的多元面相的忽视。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个段子乐呵一下:

某法学教授到中学做讲座,他说:统计数据显示,在因为纠纷争斗致死的案件中,有95%以上的死者都是挑起纠纷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要是我打死了人,我也会说是对方先动的手。







——————以下是不讲段子的正式答案————————————————

1

先说一个基本上所有人公认的前提:一战中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

然后再说说二战的起点:德国闪击波兰。

其实,德国进攻波兰是二战的开端并不准确。之这时候中国的全面抗战都已经打了两年多了,而日本显然是轴心国的一员。而且,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已经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许多国家收入囊中,凭什么进攻波兰就是二战的标志?此外,进攻波兰的也不止德国一家,还有苏联呢。

不过,为了方便叙述,还是延续传统,就把进攻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吧。

要说德国为什么会进攻波兰,就得了解波兰的建国史。

波兰是一个一战后才独立的国家。在此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里,波兰是被俄普奥三国瓜分的。在一战后,波兰之所以能独立是因为德、奥成为战败国,而俄罗斯在十月革命后为了维护国内稳定也放弃了对波兰的占领。这样波兰才得以独立。

然而,把这个事放在前面的那个前提上,矛盾就出来了:既然大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那凭什么你们英法要把波兰从我们的领土上瓜分掉?

如果再看一下之前的史实,就会发现德国在进攻波兰之前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奥匈帝国解体前的主要领土,而二战中进攻波兰的也不止有德国,还有苏联。

换句话说,20年前英法美逼着俄德奥吐出了波兰,20年后三个国家(或者说两个国家)卷土重来,内心的想法只有一个:吃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

所以,为什么苏联和德国要瓜分波兰?站在这两国的角度看,这TM本来就是老子的地方,老子当年只不过是战败了,现在有了实力凭什么不能要回来。

为什么有些人会说世界上本没有一战和二战,只不过中间有20年的休战期,就是这个道理。

2

说完了二战,再回头说一战。

还是说之前的那个前提,一战中的双方谁都不是正义的。

其实有关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课本就已经说的很清楚,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营模式是靠从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和劳动力,然后进行将生产出商品销售至世界。在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的战争中,从地理条件上来说,最容易抢到地盘的国家是沿海的国家——因为他们航海方便且技术水平更高,所以自大航海以来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就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等。

以1914年的非洲为例,在开战前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分别占非洲面积的29%和35.6%,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只占7.7%和7.7%,并且英国和法国占领的都是埃及、南非、非洲北部海岸等丰饶富庶之地,德国和意大利占领的要么是热带雨林,要么是沙漠,可谓相当凄惨。显然,这样的殖民地面积根本无法满足德国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要求,而德国又具备了挑战英法的实力,不打这么一场仗才有鬼。

其实关于一战的爆发,还可以从地缘政治上去看。

从这个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战的同盟国一方其实是处在被协约国严重挤压的空间中,而同盟国的殖民地面积跟协约国也远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同盟国选择先发制人可能还有点活路,如果选择被动挨打,最终只能死的更惨。

3

当然,欧洲最让人头疼的还有民族问题。

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而导致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就是欧洲的民族问题。

仅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中欧是联通东欧和西欧的通道,但同时也意味着中欧是东欧和西欧个民族的杂处之地,因此中欧面临的民族问题远比东欧和西欧复杂。

当然,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非常麻烦,我把这个事情说简单一点就是奥匈帝国没有处理好自己国家内的民族问题,然后作为盟国的德国以此为借口发起了战争,一战最终爆发。

虽然一战最后结束了,但是欧洲的民族问题却没有妥善解决,这就给二战留下了祸根。

简单地说,一战结束后,英法美等战胜国想以民族自决为原则,让欧洲的主要民族都成立自己的国家,免受其他更强势民族的压迫,从而维护欧洲的和平。

听起来挺不错,然而,你不知道美国人玩得最6的就是双标吗?

就拿德国来说,要民族自决?德国人说,那就让我们德意志人自己投票,成立新的国家。

德国人这么说,是因为跟德国接壤的奥地利、捷克、波兰等国有大量的德意志人,如果他们投票独立,最后再以公投的方式加入德国,那么德国就可以获得这些人口和土地了。

英法美说:不行。

德国人说:你们不是说所有民族都能自决吗?

英法美说:你是战败国,你们的民族没资格。

再比如其他某些国家里有A民族和B民族的人,A民族和B民族都想独立,但是英法美说不行,你们俩必须在一国。

这么玩下去,二战不爆发才是真稀奇。

4

哦,对了,怎么忘了万能的民主。

在一战爆发前,德国和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一战结束时,英法美认为你们这些国家不民主,要把皇帝废掉,然后搞民主选举,搞共和国制度,这样你们就不会发动战争了。

直到今天,不是还有很多人持有“民主国家不会发动战争”这么一种观点么。

当然,如果美国发动了战争,他们会说是因为对方不民主……

于是,按照民主制的玩法,德国人选出了希特勒。

5

所以,在我看来,一战的结束更像是向一锅热汤里倒了一桶凉水,温度暂时降了下来,但很快就会再度沸腾。

这个重新沸腾自然就是二战了。

不过,我觉得对于二战,我们也应该分开看。

所谓分开看的意思是说,把二战这场战争跟二战时的反人类罪行分开。换句话说,由于一战未能解决此前存在的很多政治、民族等问题,二战的爆发是必然,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二战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反人类罪行。因此,对于德国发动二战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可以持中立的态度,但对于德国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则没什么可辩解的。

当然了,做这两件事的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人,因此直接说希特勒、德国犯下大罪在逻辑上也没任何问题。

6

最后,说一下一战和二战的发起者。

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来说,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在这之后才是德国发动的东西线作战。

二战的开端则是德国和苏联共同夹击和瓜分波兰。

当然,如果你问斯大林同志是谁先动的手,他的答案肯定只有三个字:希特勒。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服,确实可以理解,聪明的老实人,连发两回飚才止住。被一个不大聪明的混混和一个大个子混蛋,带着一群聪明的坏蛋,彻底修理了。


user avatar   anastasius.si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觉得部分人的史观歪的可以,是对教材的逆反吗?来用一个更大的视角说,

如果你来到1815-1848年的欧洲,你看不到世界大战的任何可能性,法军大公无私地镇压西班牙立宪派,沙皇的军队和奥地利亲密无间地剿灭匈牙利革命,普鲁士奥地利携手推进德意志邦国的审查,瑞士革命受到全欧洲的警告……全欧的国家不是厮杀,而是手牵手共同镇压革命。

为什么?

一、1815-1848的世界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向欧洲传播了一个最关键的信息--“自由,平等,博爱”。自由主义蓬勃发展,欧洲的君主们自此丧失了统治合法性。他们联合在一起,用维也纳体系和神圣同盟来维持统治,然而他们仅仅依靠推崇传统社会这种“一纸虚无玄妙的胡言”,对立面一句“人人生而平等”就能将它击得粉碎,连教宗也反对神圣联盟的信条。到了1848年,法国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总统,奥地利梅特涅下台,普鲁士立宪。基本宣布这种镇压政策的全面失败。

让统治者更害怕的是,随着工业时代巨大的贫富分化和早期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纷纷发展,分别对“自由”,“平等”做出了新的解读,自由主义开始推动政治权利和立宪共和,无政府主义开始组建工会互助,马克思主义开始推动公民政治经济平等,都开始强烈挑战社会统治。

那么新的统治者怎么办?

英国作为世界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推进了符合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的多种改革。而大部分统治者不再寻求异国统治者的帮助,而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中拾起了一个维持合法性的有利武器——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本来是自由主义者的信仰“统一和自由”。19世纪后半期,统治者以及身后保守力量已经取代自由主义者,完全拿到了民族主义大旗。路易波拿巴号称最后一位法国皇帝和第一位法国总统。因为在他的统治中,不再强调君权神授,而是强调政绩+民族主义。普鲁士王室更是宣布顺应民族主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而后成为德国。其他国家也是不甘落后,用“争取生存空间”的口号挑动对其他民族的仇恨来缓和国内矛盾。

二、文化民族主义

法国是政治民族主义,把自由平等和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小国,是文化民族主义。由于长期受压迫,无法如法国宣扬自己引领世界发展,转而宣扬传统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优越论”。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特点,1.更脱离自由平等,宣扬国家永恒,2.更加非理性,强调本国传统价值在本质上的优越,3.更相信强权,强调集体认同。

在这种宣扬中,民族主义开始逐渐变为恶之花,演化出了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等一系列思潮,均19世纪末都纷纷出现。

三、一战和民族主义的极端化

资本家需要市场,旧君主需要民族主义,唯一的路是侵略扩张。英法德奥意俄塞,全都是民族沙文主义大行其道。在全欧民族沙文主义的狂潮下,各国外交官都没有发动战争的企图,缺难以抵挡历史大势,一战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评价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说德国是完完全全的发起方当然有很大问题,但德国是民族主义的最大受益方,作为国际地位不足而磨刀霍霍,拥有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容克军官传统等的国家,也算名至实归。

等到一战进行到1917年,各国的普罗大众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统治者们、资本家们欺骗,用自己的生命去帮助他们争权夺利,世界性的兵变爆发了。法国进入动荡不安的岁月,俄国十月革命。一战后,各国旧君主瓦解,正如恩格斯预言“王冠成打地滚到街上而无人拾取”。

所有国家都产生了政治改革呼声,左派社会民主主党和共产党为主的经济平等要求,和右派政党的维持帝国主义的诉求。在这种内忧外患中,右派政党的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宣扬民族主义。贞德被重新奉若神明,两位腓特烈被重新挖掘出武功赫赫。几乎所有国家都被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撕裂,而民族主义在这种撕裂中愈发极端。

四、法西斯主义

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开始盛行,法西斯主义有三个主要表述方面:

1.末世神话

末世论宣扬德国的衰败是极其可怕的,德国一战的失败是由于德皇等人的“背后一刀”,欧洲国家联合绞杀德国的生存空间,只有团结,用法西斯革命可以扭转这一趋势。

2.极端民族主义

民族超越任何个人,民族利益至上的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最主要内容。宣扬民族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天命。违反民族利益的个人行为是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的恶劣影响,都会影响这一天命。全民需要统一在元首下实现民族整体的团结。

3.复兴神话

复兴论宣布,经历法西斯革命,可以将社会转变为民族共同体再生及复兴的基础,创造新民族性格及新国民。

对比各国的历史你也能发现,这种末世-革命-复兴的宣扬,只能依附于苦难民族。各国的统治者纷纷行动,意大利开始宣扬从罗马以来的苦难,德国宣扬一战的背叛,波兰宣扬被三次瓜分,西班牙宣扬近代的衰落,匈牙利宣扬奥斯曼和奥地利对自己的破坏,土耳其宣扬自己受希腊和俄国的侵略,其他巴尔干所有国家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法西斯力量……连远东的蒋介石都宣扬法西斯主义来维护自身统治

当这一力量发动战争时,其理论上的终极目标是重构世界版图,将所有其他民族纳为二等公民。所以二战是带有价值判断的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战争,不是一战的不义之战。

五、二战后

二战后,各国发现了集中营、种族屠杀等一系列罪恶,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终于受到了制约。联合国CPPCG条约-人权宣言之间一系列公约。反对以任何种族/族群/团体来歧视/敌视/危害/灭绝/禁止人人应有的平等尊严及权利。世界对纳粹的全面禁绝,正因为纳粹就是那个导致该系列公约反对的范例。

这些公约归根到底,就是民族/族群/团体之间的“杀人者有罪”,“骂人者谴责”,“自我优越者神经病”,是对所有族群和团体的保护,是从“人人平等”的进一步发展。

纳粹是否有那么种族主义呢?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哪怕希特勒本人也并不完全相信种族优生的神话,很多纳粹的信仰者也不会总想着高贵种族,很多高级将领都对西方并无敌意。德国有那么罪恶吗?其实也不一定,这是一个全球的思潮,意大利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也不是没有那种恶行。纳粹,是当中破坏力量最大的一个,所以作为范例成为了罪恶的代表,但这不代表这种种族主义的红线可以被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可以宣扬共产主义却不能宣扬纳粹。共产主义理论上是寻求平等的思潮,纳粹主义理论上是真真正正的灭绝其他民族的思潮。

六、总结

两次大战德国都参与发起(防止一战不准确)当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不冤枉,德国民族主义在那时期越来越极端,甚至成为了引领世界种族主义的最强大国家,可以说这种偶然性当中也有必然的内在逻辑。

我们既不能宣扬德国的“罪恶内核”,多赋予德国更多的罪行,强调普鲁士军官团的原罪;更不能放大这种偶然性,单一强调西方对德的压迫,忽视德国内部的种族主义倾向。


user avatar   feng-zhong-yun-t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促使一战爆发的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所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谈谈英国,因为大英帝国主宰了世界近代史。

英国是个岛国,地处欧洲边陲,但英吉利海峡并不宽,而且没有洋流和季风阻挡,所以英国不像日本和爱尔兰那样有海外孤岛之感,它与欧陆的联系和交流一直很频繁,得以充分吸收欧洲的文明滋养。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轮番从欧陆入侵,尤其是1066年诺曼人入主英伦后,大不列颠与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诺曼底王朝的首都在法国鲁昂,官方语言是法语,历代君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陆争霸上,只是在需要征税征兵时才想起英格兰,著名的狮心王理查甚至从未到过英格兰。这段时期里,大不列颠的地理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为欧洲大陆的附庸。

历史转折点出现在15世纪,1453年,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惨败,丧失了包括诺曼底在内的所有欧陆领地(加莱也于1458年被法国占领),但因祸得福,英国从此真正成为岛国,摆脱了欧陆的沉重包袱,轻装上阵,军事建设重心由陆军转为海军。这也是英国输掉的最后一场战争,从此以后,英国福星高照,不管过程多么艰难,不管输掉多少场战役,最后都戴上了胜利者光环。反例是西班牙,本来是个半岛国家,有天然屏障比利牛斯山脉与欧陆隔开,国土防御负担不重,很少参与欧陆纷争,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经营海外殖民事业,但哈布斯堡王朝入主后,西班牙为了中欧的领地与欧洲列强大打出手,从美洲抢来的黄金白银白白填进这个无底洞中,最终导致海上霸权衰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更大的好运出现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文明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一个比欧陆更广阔的世界向英国人敞开。在此之前,处于地中海航线中轴线的意大利一直是欧洲最文明富庶的地区,现在扼守大西洋沿岸航线中心点的英吉利海峡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命脉,英国的地理优势终于得以充分发挥利用。与法国血战百年伤亡百万,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而皮萨罗带着百余人去美洲散个步就抢回了无数黄金白银,这么便宜的买卖那里去找,还惦记那吃力不讨好的欧洲战场干什么?强烈的对比反差使英国从此彻底放弃“反攻大陆”的打算,专心经营自己的海盗帝国,除了1704年占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直布罗陀作为军事要塞之外,英国再没有贪恋欧陆的一寸土地(德国统一之时,为了扶德抑法的战略全局,英王还放弃了在德意志的传统领地汉诺威),始终与欧陆若即若离,由欧陆的附庸变成欧陆的仲裁者和平衡器,英国“光荣孤立”由此而来。

地理大发现的受益者不止英国一个,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大西洋沿岸国家也成为了海洋强国,英国想要独霸世界海洋必须搞垮它们,直接单挑代价太大而且没必胜把握,光一个法国就够英国喝一壶,鸡贼的英国佬不会干这傻事。但它们与英国竞争有很不利的一点:都是大陆国家,不能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海上,还要应对陆地纷争,这就为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所以光荣孤立不是坐视不管,它与“大陆均势”相辅相成,只要欧陆有机可趁,英国就会放弃孤立,到处煽风点火,混水摸鱼。欧陆均势政策的核心是“锄强扶弱”,拉一派打一派,让欧陆各国保持均势互相残杀,无力威胁英国的海洋霸权和殖民利益。岛国的有利地理位置可以隔岸观火、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抢劫和贸易得来的资金加强大的海军可以让英国随时随地干涉欧陆纷争,在这一战略的运作下,欧陆战乱不息,各国被英国玩于股掌之间,西、荷、法、俄等强敌一个接一个被玩残(绝不玩死),欧洲搅屎棍之名由此而来。

“光荣孤立”和“大陆均势”是筑就日不落帝国的基石,几百年的海外掠夺使英国海盗的足迹踏遍了世界上所有海水淌过的地方,眼界远比大陆国家开阔(达尔文如果不是英国人,没有海洋霸权的支持,很难有灵感创立进化论),长期的纵横捭阖,盎格鲁撒克逊人煅炼成为世界上最有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民族,“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成为英国的立国之本,虽然这套后来被其它国家所效仿,但玩得最溜的始终是英国。英国人从来不会被什么仇恨、道义、信仰、意识形态等羁绊,外交策略狡诈多变,一切只为利益。比如英国是反苏反共最死硬分子,却同时又是最早与苏联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莫克比空难,英美都是受害者,美国人脑筋一直转不过弯,要求严惩凶手,而英国在与卡扎菲谈妥石油利益后,将仇恨抛到九宵云外,把美国盟友一脚踢开,毫不犹豫的释放嫌犯。

一战前的世界秩序由英国主宰,那时没有全球化,没有自由贸易,像深圳蛇口和上海外高桥这样的出口贸易加工区根本建不起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靠自身的资源条件来发展,“和平崛起”等于痴人说梦。英国除了3000万平方公里的直属殖民地之外,还有大量的保护国和经济殖民地(如中东和拉美),整个势力范围覆盖了大半个地球,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何士运河等世界海上交通要道几乎都在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之下,英国可以随时对除美国日本法国之外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海外贸易进行绞杀,日俄战争和英布战争期间,俄德两个没有直通大洋出海口的大陆国家就深受其害。英国小马拉大车,摊子铺得太大,管理粗放,严重消化不良,广大殖民地一片蛮荒,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极其低下(澳洲的煤铁、印度的铁、中东的石油等都是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后才得到大规模开发,这些质优价廉的资源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爆发式增长,尤其对日本意大利等资源贫乏的国家意义巨大),为了保持“世界工厂”地位,扼制其它竞争者崛起,英国鼓励工业制成品倾销,限制工业原料出口,占着茅坑不拉屎(如英国霸占了世界70%以上的石油储量,本土也有北海油田,但英国迷恋煤炭,长期不重视石油资源开发,在内燃机革命中远远落后于美国),不许他人染指,而其它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新兴工业国如日本意大利则因缺乏工业原料和市场,发展举步维艰。所以,英法的殖民体系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严重障碍,摧毁它是历史大势所趋,那么谁来出这个头呢?

有两个国家英国无法扼制(另一个钢铁巨人苏联要等到一战后才苏醒,英德美苏四大钢铁帝国决定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一是美国,天选之国,多种资源富余,煤炭的储量占世界1/3,石油储量世界第1(由于开发早,后来被沙特超过,但页岩油储量比沙特常规石油多10倍),铁矿世界第5,小麦和牛肉足以养活全欧洲人。二是德国,英国之所以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煤铁这两种资源起了很关键作用,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工业区大都是在煤铁产地形成的。德国其它资源很贫乏,但拥有鲁尔和西里西亚两大煤田,普法战争中又从法国手里抢来了洛林铁矿。依托比英国更丰富的煤铁资源,美德两国后来居上,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体系,领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赶超了英国。

美国有比德国更大的经济总量和战争潜力,但它地大物博,掠夺资源的欲望不强,只希望能好好的做生意,消化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门户开放”政策,自由贸易,全球化),与英国的矛盾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美国人生活长期富足安逸,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人的营养水平就超过欧洲所有国家,从来不知道饥饿和物资短缺是何物,美国远离欧亚大陆是非之地,邻国都是弱鸡,从来没有感到过什么生存压力,历史上打仗的对象是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这样的战五渣,都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战争,所以比较惜命。大英帝国根深叶茂,美国还只是一个瘸腿巨人,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与英国相差甚远,火烧白宫的历史教训也让美国深刻认识到大英帝国不是好惹的,不敢轻易冒险。

德国地处欧洲心脏,地缘政治环境恶劣,周围强敌环伺,生存压力山大,一不留神就会落得波兰那样被瓜分的下场(后来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德国不能只靠着煤铁过活,其它资源的贫乏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最致命的是缺油。二战前,世界95%的石油资源掌握在英美苏三国手上,德国是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但二战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普及了汽车,德国到60年代才普及(英法等西欧国家也是60年代才普及,日本更到70年代才普及),二战德军并未完全实现机械化,被逼无奈,德国研发了煤制油,但成本高产量低,根本无法满足需要。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坦克数量对德军有压倒性优势,为了省油,甚至出现了德军用骡马骆驼为坦克飞机拉油的奇景,这闪电战还打个屁!因为缺油,德国没敢去想研发高油耗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不列颠空战时,英国舰队躲到北方的斯卡帕湾,德国空军就干瞪眼了,只能去找不列颠南部战略意义不大的民用目标撒气,不到一年,德军油库见底就坚持不下去了。到了后期缺油严重时,德军大批先进的喷气式战机只能静躺在机库里等着被盟军炸成废铁。德军虽然占领了欧陆大部分,但整个欧洲大陆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大油田,每年1000万吨的产量用于维持德国及占领区日常运转尚且不够,更无法支撑战争机器的巨大消耗。欧陆周边有高加索、北海、中东三个大油田,北海和中东油田都在英国手里,由于技术和成本问题,北海油田当时无法开发,储量巨大极易开采的中东油田也因不受重视而产量很小,剩下的只有当时世界第二大的苏联高加索油田了,所以希特勒放弃英国掉头去找苏联拼命,斯大格勒战役失利后,第三帝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不重视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反而救了英国。还有镍钨等军事战略资源的缺乏也严重制约了德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和武器生产(由于缺乏合金材料,德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质量低劣,寿命最短的只有十几小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国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但一战前,其人均国民收入只有美国的60%和英国的80%,平时还过得去,一遇上经济危机,各国高筑贸易壁垒,英国可以转嫁到殖民地头上,美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消化,而德国只有打落牙往肚里吞,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德国要想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国家长远发展,就必须向外扩张,打破英国的殖民封锁,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战前的德国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平民。近代德国是扩大化的普鲁士,普鲁士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秦国,立国之初地处德意志边疆(富庶的西里西亚和莱茵兰是后来抢的),土地贫脊,资源匮乏,经济文化落后,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普鲁士被迫发展成为一个斯巴达式的军国主义国家,“其它的国家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普鲁士在扩张过程中夺取的土地分发给有功将士经营庄园,因此诞生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容克地主,容克们具有良好的军事传统和很强的战役战术执行能力,但思想保守、严谨呆板,普遍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这是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最重要原因)。他们垄断了政府尤其是军队的高官职位,世袭罔替,而且极其重视所谓血统,再有钱的商人也娶不到贵族的女儿,成为一个非常封闭且尾大不掉能直接与皇权对抗的既得利益集团,一战后期,德皇威廉二世完全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架空,一切军令政令都出自总参谋部,政府形同虚设。二战时,为了博取容克的欢心,希特勒不得不杀掉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罗姆,即使这样,容克们从心底也看不起这位下士,经常在重大战略问题上与他唱反调,数次想干掉他,希特勒的独裁者帽子戴得很冤,他从来没有像斯大林那样完全控制住军队,要不然也不会搞个党卫军出来,二战时德国陆军26名元帅只有隆美尔1人不姓冯,这位希特勒一手扶植起来的心腹至死不愿加入纳粹党,后来还是投靠了容克集团参与了谋刺希特勒的行动。

枪指挥党的后果很严重,与文官集团相比,军政府手段简单粗暴、激进冒失、战略眼光短浅。比如日本政府原打算是以经济文化涉透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怀柔政策步步蚕食中国,这样既可以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消磨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而且也不容易引起美苏英等国的激烈反应(1931年918事变时,美国深陷经济危机无心他顾,东北军在之前的中东路事件中又与苏联交恶,失去两大强援,张学良和蒋介石指望的国际调停成为泡影,吃个东北尚能接受,但一口吞掉并消化整个中国的严重后果是可预见的,苏美绝不能忍),可少壮派军官急不可耐地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相犬养毅仅仅对军部过激的扩张政策表达一点忧虑就被干掉,军部一味用暴力解决问题,结果适得其反,屠杀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反而激起了仇恨和抵抗意志,让混战的各派军阀结成统一战线,还招来了美苏的介入,最终走向败亡。德国的立国之本就是枪支挥党,所以比日本更鲁莽更冒失。容克地主是一个注定被时代淘汰的腐朽没落阶级,却领导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这种奇葩的局面注定不能长久,但因为它掌握着强大的战争机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起义都撼不动它,所以只能用挑起世界大战的方式来自我了断,这是历史宿命。对于这点,苏联看得很透彻,二战德国战败后,纳粹党被英美拉出来背锅,而斯大林则强烈要求将德国军官团全部枪毙。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地主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19世纪中期之后,美国阿根廷等国依靠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等条件产生的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将廉价谷物倾销欧洲市场,欧洲农业难以抵挡,其它国家的农场主和农民没有话语权,只有大量破产进城给资本家打工,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这种资源优化配置是正常经济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但顽固保守的容克地主掌握着国家政权,操纵政府提高关税加高额农业补贴(结果使工人和市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继续苟延残喘,即使这样,容克地主的财富也被新兴的工业资本家大大超越,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年英法等国的贵族地主也经历过这种阵痛,但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迅速转型了,容克地主们脑袋一根筋死守传统迷信武力,他们想到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对外扩张建立起美国那样的大农场,维持自己的地位,因此将矛头对准了原本关系很好的俄国(普奥友谊曾是欧洲王朝友谊的典范),挑起与俄国的农产品贸易战(开罪俄国是德国一战前最蠢的外交操作,把原本可以争取的俄国推向了死敌英国的怀抱)。容克集团认识不到英国才是德国最大的敌人,仅凭这点就注定失败。

容克地主是贸易壁垒的受益者,而德国的资本家则是贸易壁垒的受害者。德国有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资产阶级又从容克那里学来了严格高效的军事化管理,疯狂压榨工人,建立“血汗工厂”(这套模式被后发国家广泛釆用),加上先进的工业技术,使德国制造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这就必然与另一工业品出口大国英国(美国国内市场广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低,所以英美矛盾不如英德尖锐)发生激烈冲突,在中立市场,英国货竞争不过德国货,但在英属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英国动用一切手段把德国货挡在门外。人有钱后必然会谋求权力,资产阶级对容克把持军政大权十分不满,但有钱人毕竟还有点面子,为了安抚资产阶级,德皇威廉二世大力支持海外扩张计划(这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正确战略),修铁路是当时的暴利行业,而且有重要战略意义,但3B铁路(柏林-拜占庭-巴格达)因为英国干涉而搁浅,还有一些工业原料如天然橡胶等则全为英国所控制,严重限制了德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德国的资本家对英国恨得牙痒痒,他们对外扩张的欲望比容克们更强烈。

英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条件,美俄有广袤的领土和丰富资源,普鲁士小国寡民一无所有。7年战争中,普鲁士受到法俄奥三大国围攻,虽然浴血奋战但首都柏林仍三度沦陷,后来走狗屎运,著名德粉俄皇彼特三世上台放了一马,普鲁士戏剧性的避免亡国。为了弥补物质条件上的巨大差距,普鲁士终于从人身上找到了一条出路:“科教兴国”(最初目的是提高炮灰质量,后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廉价劳动力)。1763年,7年战争硝烟刚散,普鲁士就颂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用枪逼着所有12岁以下儿童接受教育(少年军校),否则其父母将会坐牢或罚款,普鲁士历代国王以寒酸龌龊闻名欧洲,把省下来的每一个子都投入到军事和教育当中,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的学龄前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惊人的97%,而当时最发达的英国只有50%,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扫除文盲的国家,而当时的英法美等发达国文盲率都在10%以上,世界其它国家大多八九成是文盲。1810年,在国土再度沦丧反拿破仑战事正酣时,普鲁士仍在狠抓教育,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世界科技中心由英法转移到德意志,经济落后的德意志在科教领域对英法美实现了弯道超车。“科教兴国”成为自然资源不足的德国崛起的关键,但强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也产生了一个统治阶级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德国屁民成了世界上最早觉醒的群众。德国社会等级森严,除了容克贵族牢牢把持军政大权外,还存在强大的封建行业工会,铁匠的子子孙孙还是铁匠,文科高中和综合性大学(公务员入职通行证)的学位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在普通大学读个博士出来仍是吊丝一个,真正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社会严重缺乏流动性,平向流动也很难,农奴不能换地主,工人不能随意换老板,整个德国就像一个大蜂巢,那些勤恳的工蜂从生到死都被限死在固定的一个方格里(日本社会结构与德国很类似,这可能就是产生所谓工匠精神的土壤)。在这一点上,德国连中国封建王朝都不如,隋文唐宗还知道用科举为寒门学子留出一条上升的通道,缓解阶级矛盾。阶级固化并不是德国的独有现象,但其它国家的精英统治阶层不仅掌握着权力和财富还垄断了知识,可以随意忽悠大字不识一个的愚民。德国就难办了,统治阶级的智商根本碾压不了草根精英,更严重的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奉行开明专制,只要求行动上高度统一,但对思想放任自流,腓特烈二世当政时甚至允许讽刺挖苦他的诗集公开发行,德国大学有自治权,学术氛围比英法美这些所谓民主国家更宽松,大学生在校内打架斗殴发布反动言论骂国王的娘,警察也不能管(这可能是德国产生那么多疯子哲学家的原因)。在思想奴役这一点上,德国又该好好向我大清学习,我大清一方面用文字狱和八股文将中国人整成白痴,另一方面用科举入仕和纵容贪污收买地主知识分子,将整个中国变成了一个大猪圈,社会高度稳定,屁民们安分守己,就算饿死也不懂反抗,争当奴才为荣对大清感恩戴德,直到今天还有不少遗老遗少怀念前朝。而德国这些有理想有追求的屁民们根本不懂“感恩”,思想十分活跃,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各种“反动”思潮暗流涌动,成为社会严重的不安定因素。你们这些呆头呆脑的土包子(容克地主)还想给老子灌心灵鸡汤?我马克思(平民)和恩格斯(资产阶级)分分钟教你怎么做人!所以德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故乡。为了维稳,德国搞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但这点小恩小惠根本蒙蔽不了草根精英,他们要求与知识相匹配的财富和地位。人最痛苦的是看不到希望,在一战前的德国,草根阶层再怎么努力奋斗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现在的中国大学生如果生活在那时的德国,很多人会自杀),虽然容克用枪杆子镇压了数次暴乱,但工业化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压抑、愤怒、绝望的情绪在积聚,一战前的德国已坐在火山口上,随时会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柏林工人起义、汉堡起义、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以平民为主体成员的纳粹党上台执政都是造反行为),早在1891年,德军总参谋长瓦德西在给德皇的备忘录中就强调工人阶级比资产阶级更危险,这些无产者有文化有思想还有理论指导,随时会玩命,德军要做好打城市巷战的准备,1905年瓦德西的接任者施利芬才制订出那个著名的“施利芬计划”,由此可见,德国的内部矛盾比外部矛盾更尖锐,即使不发动一战也会爆发内战。对外扩张是转移矛盾最好的办法,胜利的光环能掩盖一切。乱世出英雄,德国吊丝们烂命一条,生活看不到希望,读书经商都不能出人头地,上战场还有点机会(鲁登道夫就是靠辉煌战功晋升为新容克贵族,连德皇都被他架空),所以只有去赌命了(二战日本出身贫寒的中下级军官那么喜欢赌命,也与日本严重的阶级固化有很大关系)。

一战前的德国是个奇葩的社会,落后的地主阶级领导着最先进工业国,行动上严重禁锢,思想上高度自由。德国的社会结构需要改造,世界格局也需要改造,三大阶级都渴望战争,德国又具备挑战的实力,所以世界大战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能落到德国头上。以往的欧洲战争造成的伤亡与破坏都不算太大,人们还没感受过现代化战争机器巨大的威力,欧洲各国历史上都是靠战争掠夺发家致富的,所以人们都想当然的认为将来的战争也会带来财富与荣耀,加上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煽动,各国人们都已厌倦了和平,热切盼望着战争到来,要说一战是谁挑起的,全欧洲都有份,英德负主要责任。德国其实并未准备妥当,也没蠢到敢忽视英国的实力,1911年摩洛哥危机,英国支持法国向德国发出战争恫吓,德国就退缩了。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向表弟英王乔治五世打探英国的态度,被告知英国不会介入欧陆战争,天真的威廉二世信以为真,吃下定心丸才向法俄宣战。德国崛起破坏了大陆均势,尤其是海军的迅猛发展威胁到了英国的生命线,英国早就想趁德国羽翼未丰之时收拾它了,只是不想独力承担对德战争负担和挑起战争的罪责,摩洛哥危机时向德国挑畔没有接招,这下德国自己把屎盆子扣到自己上正中英国下怀,1914年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英国以保护比利时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一下就占领了道德高地,一战真正的策划者之一摇身一变成了正义使者。没有英国的唆摆,德国不敢这么早应战(一战后,德国政治家赖谢瑙曾感慨:如果能再给我们50年时间,我们将致英国于死地)。

这里得再吹一波英国高超的外交、情报、宣传技巧。一战前的英国盛世危机已露端倪,1899-1902的英布战争中,英军暴露出许多弱点,初期被打得颜面扫地,最后实在没招了,只有撕下绅士伪装彻底露出海盗本性,对同为白人殖民者的布尔人使用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和集中营制度(鬼子和纳粹都是英国的学生,可惜未得老师真传,只学到皮毛),因此受到欧美舆论的一致声讨,德国趁机兴风作浪以军援支持布尔人,英国遭到空前孤立。英国一方面压住怒火用太平洋几座荒岛打发了德国(丢卒保车,先让你德国高兴一阵子,以后连本带利给老子还回来),另一方面在战略目的达到后与布尔人化敌为友,很快化解了这场外交危机。布尔战争释放出危险的信号,大英帝国横行天下百年,以前谁敢说个不字?现在都敢对大英的侵略行径指指点点了,德国更是公然跳出来了,这样的刺头不弄死,大英以后还怎么当老大?政治神经高度敏感的英国人立即放低姿态,主动改善与法俄两个老对手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火力打击德国,可笑的是,威廉二世还做梦想与英国结盟。隔岸观火,待双方拼的筋疲力尽之后才出手收拾残局,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最大利益是英国的一贯作风,德国也是基于这点认为英国不会立即介入欧陆战事才发动对法国的进攻,但一战前英国准确作出预判:法俄两个老流氓制不住德国这个楞头青,英国不能节约成本了,所以英国远征军在第一时间就赶赴西线战场帮法军稳住了阵脚,由于猪队友不给力,英国承受了越来越重的战争负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1916年7月1日这一天,英军就伤亡了6万人,协约国集团中,除法国外,其它国家的军费也要英国支援,大英家底再厚也禁不住这样折腾,英国人受不了了,得找个下家来分担成本。有这个能力的只剩美国,但当时英美关系很冷淡,而且美国人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不想趟欧洲的浑水。为把美国拖下水,英国使出浑身解数,首先利用语言优势,英国开动宣传机器编造德军在占领区烧杀抢掠的谎言,妖魔化德国,收到一定效果。接着英国人想出一条苦肉计:用卢西塔尼亚号邮轮(乘客中有114名美国人)偷运军火引诱德国潜艇攻击,脑袋一根筋的德国人果然上当,激起美国民众的愤怒,但美国政府仍保持克制,英国的计划又一次落空。德国这时应该尽全力补救德美关系,揭穿英国的阴谋洗白自己,但容克们只会打战不会也不愿搞宣传和外交,而是破罐子破摔,既然德美关系已经恶化,美国可能以无限制潜艇战为由对德宣战,那就干脆先下手为强,鼓动墨西哥进攻美国(美国无论那方面都甩墨西哥十条街,德国的战略预判能力与英国相比是云泥之别,墨西哥知道这是鸡蛋碰石头,明智的拒绝了),正以为前功尽弃的英国人对德国主动送人头的愚蠢行为喜出望外,密电被英国情报部门截获转交美国政府并公之于众,这已突破了美国的底线,反战派不敢吱声了,如果咽下这口气,美国以后将无法在国际社会立足,所以只有对德宣战。1917年对协约国来说本是灾难性的,4月,尼维尔大屠杀导致法军兵变,战争机器瘫痪,士兵们拒绝再去送死,10月,德奥联军发动卡波雷托战役,意军一溃千里,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英军硬着头皮承担起一系列主攻任务,又被德军打的鼻青脸肿,战争天平似乎在向德国倾斜。但美国参战改变了一切,200万美军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它的宣传效果极佳,经过西线四年炼狱般的堑壕战摧残脸色苍白神经衰弱士气低落的英法士兵们看到膘肥体壮生龙活虎的美国大兵时,就像看到了救世主,士气大振,而饿着肚子苦撑的德军士兵看到奢侈的美国大兵把巧克力和牛肉罐头随处乱扔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们知道已经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一百万英勇士兵的流血牺牲也抵不过政客的一个愚蠢错误。如果不是美国参战,英法也快撑不住了,德国即使战败也绝不会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一战的结局很不理想,德国如果不是由保守落后的容克地主阶级来领导,本来是有机会打破世界旧格局的,可惜这一历史任务没有完成,除了苏联对人类历史发展有进步意义外,其它都没改变,英法在瓜分德国和土耳其领地后,殖民版图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战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战等于白打了。德国在停战时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占领着法国、比利时、俄国、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大片领土,协约国并未把德国打服,按以前欧洲贵族战争的传统,德国应该得到一个体面的结果。可是德军总参谋部在鲁登道夫攻势失败之后就像一个赌输的赌徒一样自暴自弃撒手不管了,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德皇外逃,容克们手足无措,国内局面完全失控,英法趁机落井下石,逼迫新成立的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签订了世界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凡尔赛和约》,德国人不敢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很多人因此疯掉或自杀,仇恨的种子埋进了每个德国人的心里。英法在此埋下了祸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但忽略了两点:一是鲁尔和西里西亚两大重工业区仍在德国手里,二是德国发达的科教体系没有摧毁,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国民没有死光。要想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对德国发动亡国灭族战争,那必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苏联也会介入,英法没有能力也不敢这么做,苦大仇深又有造反潜力的德国成为国际定时炸弹。

一战后的凡尔赛是个非常糟糕的体系,英法两个老朽把持的巴黎和会仍遵循海盗的绿林法则:论功行赏,拳头大说得算,抢劫德国得来的绝大部份赃物被英法瓜分。美国在英法联军最危急关头傻乎乎的雪中送炭,没有索要任何回报,天真的威尔逊总统抛出14点和平原则被英法嘲笑后扔到一边,美国当世界救世主的企图落空了,美国对英法这种过河拆桥的态度非常愤怒但暂时拳头还不够硬,只能用拒绝承认凡尔赛和约来抗议。意大利由于战场表现太差毛都没分到,日本比较识趣,只要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几座小岛和中国山东的权益,但这点还不够塞牙缝的,已经在暗中磨刀准备向恩主英国动手了,苏德两大强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被排斥在凡尔赛体系之外。这些国家对英法都非常不满,国际秩序比一战前更加动荡,英法德不配位,根本压不住这些国家,造反是迟早的事(现在世界上如果有四五个实力能与美国匹敌的国家也会乱套)。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次该是那个同志来挑头起事呢?

美国一战后更富了,而且有比英国更好的地理位置,可以更好的玩“光荣孤立”和“欧陆均势”,更容易摘桃子,当然不愿去干火中取栗的蠢事。日本意大利尚不具备挑战英法的实力,剩下的就是苏德两国了,苏俄在一战后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历史上俄国就有侵略扩张传统,苏联又背负了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感”,应当是挑战旧秩序的最有力人选,可苏联正全心致力于国内建设,军队经过大清洗尚未恢复元气,暂时还没动手(苏联的“大雷雨”计划是准备在1945年之后推平欧洲),德国就抢先跳出来了。

为什么又是德国,一个战败后被宰割的国家是如何在短短十多年间又东山再起的?除了上文所述的两点自身原因外,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很重要。

法国在一战中被德国揍得最惨,因此情绪最激动,高喊“绞死德皇、榨干德国”等偏激口号,几乎丧失理智,想把德国永远踩在脚下,但英美不允许,所以法国元帅福煦认为凡尔赛条约还不够狠,还不足以致德国于死地,愤恨的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他没有意识到以法国的实力已经不能决定德国乃至法国自己的命运了。

英国最初跟法国一样想整死德国,但法国人太作了,又是出兵占领鲁尔区又是组织小协约国,你法国又做起拿破仑的美梦来了?所以英国很快又回到光荣孤立和大陆均势的老路上去了,不愿再过份削弱德国让法国坐大。

美国在巴黎和会上被英法两个老流氓教育一番之后意识到理想主义政治是行不通的,想成就霸业必须现实一点玩阴的玩狠的。一战前,英国是拉美的霸主,德法在拉美也有很大的势力,这让将拉美视为后花园的美国非常不爽。一战后,利用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马不停蹄的对墨西哥、海地、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巴拿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军事力量孱弱的拉美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但由于国家体制的限制和出于严格控制战争成本的考虑,美国还不能直接正面与英法硬杠。你们英法之所以底气还那么足,是因为德国这傻X把你们揍得还不够狠,你英国能当欧洲搅屎棍,我美国更可以,你们想压榨德国,我美国偏要扶植德国,让德国把你们打残。我拳头没你们粗但老子有的是钱,1929年,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的42.4%,黄金储备占50%,石油产量占70%。法国急缺煤炭发展重工业,吞并了德国萨尔产煤区之后还想搞个受自己控制的莱茵兰共和国(鲁尔区位于莱茵兰,如果没了鲁尔区,借德国十个胆子也不敢发动二战),法国不听美国警告出兵占领鲁尔,美国就动用金融武器让法郎大幅贬值,迫使法国撤兵,美国主导道威斯和杨格计划,暗中支持德国赖掉战争赔款,同时期美国投入德国的资本超过德国支付的战争赔款,依靠美国输血,加之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劳动力,德国经济在短短5年内(1923-1928)就又重新超越英法成为欧洲第一(1937被苏联超过),二战美国打德国跟司马昭杀成济是一个性质。

德国在一战唯一正确的战略是资助列宁闹革命,这笔投资很快见到了成效。苏维埃政权赖掉了沙俄的所有外债,没收地主资本家的资产,将所有反对者劳改、流放、枪毙,灭了沙皇满门。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有乌托邦式的理想,视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共产国际在世界各地煽动工人罢工农民起义推翻现有政府,还鼓吹男女平等、众生平等,反对资本剥削、封建压迫、宗教桎梏,苏联成为世界所有弱势群体心目中的灯塔,世界各国权贵心中的噩梦,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首当其冲,落到容克贵族手里还有活路,落到布尔什维克手里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反苏反共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苏联坚持输出革命也是二战前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的重要原因。由于远隔重洋使不上力,英法美日组织的对苏武装干涉犹如隔靴骚庠,而德国有地缘优势,是最能有力打击苏联的利器和阻止红色瘟疫蔓延的屏障,苏联的存在成为德国的救命稻草,只要英法一逼迫,德国就威胁要与苏联一起闹革命,屡试不爽。面对英法美的封锁和压迫,苏德两国明智的选择了抱团取暖,苏联需要德国的技术,德国需要苏联的原料和市场,例如1926年苏联与外国签订的10项技术援助协定中,有8个是与德国达成的,1926-1932年,德国一直是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苏德经贸合作让双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英法清楚美国的险恶用心,但自己欠了美国一屁股债,吃人家的嘴软,眼看着德国一天天复苏,再对德国发动一次预防性战争?一战让高贵的英法老爷们血流成河,伤亡超过了此前几百年殖民战争的总和,民众厌战情绪高涨,那些以前整日坐在办公室里策划战争的好战分子也有所顾忌,跟德国这二愣子打架可不像去亚非拉旅游那么轻松,英法老爷们不想再吃这个苦头,还有个想起就头痛的苏联,以前最虚弱的时候英法都搞不定它,现在更别做梦了。乱世好夺权,苏联在战火中诞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苏联,所以英法统治阶级都开始惧怕战争而力图求稳。但是英法不可能主动放弃既得的利益与地位,美苏德日意也不可能安于现状,这个矛盾不解决,世界不可能安宁。英国又干起了搅屎棍的老本行,对德搞缓和,放纵德国扩充军备,挑拔苏德关系,强调苏联是西方社会的共同敌人,斯大林野心勃勃,忽悠德国会受到苏联进攻,英国甚至许诺以归还德国所有殖民地为诱饵鼓动德国进攻苏联,企图祸水东引,让德国为西欧挡枪,渔翁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并不愚蠢,而且效果不错,让苏联流干了血,阻止了欧洲的全面赤化)。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法国已经被英国的大陆均势玩弄了无数次,现在又多了一个美国要来玩我?老子不干了!德国崛起已经无力阻止,自己以前也做的太过份了,那就只能寄希望于改善法德关系,别让德国的复仇之剑砍向自己,所以法国后来在对德绥靖政策上比英国走得更远,一战的英雄贝当不愿再流法国人的血让英美获利,而是选择放弃抵抗与德国人合作。(二战后,痛恨英美的法国终于跳出了远交近攻的传统思维模式,向宿敌德国主动伸出橄榄枝,联手创立欧盟,欧洲大陆获得了空前的安定繁荣,1960年,前西德的人均收入超过了英国,1968年,法国也超过了英国,这是三百多年来第一次,后来甚至连意大利这瘪三都超过了英国,欧洲搅屎棍彻底搅不动了,到了1973年,殖民体系瓦解的英国经济跌入谷底,只能非常不情愿的加入欧盟,但自大的英国人无法忍受一个由法德主宰的欧盟,也不愿承担欧盟接收难民这样的傻B义务,加入欧盟后,英国传统产业仍不见起色,但英国人命好,不久就在北海挖出了大油田,当欧盟的二五仔抱美国大腿,在冷战胜利后与美国一起瓜分了前苏联的资产,又搭上了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东风,所以英国经济在90年代后逐渐好转,近些年人均收入赶超了法德,不再需要欧盟了,去年英国就毅然抛弃了欧盟,再度光荣孤立,游离在欧洲边缘)

随着经济复苏,国内局势趋于稳定,美酒咖啡,香车美女,德国人暂时过上了惬意安稳的日子,一战造成的创伤和仇恨逐渐被遗忘,毕竟德国人也不是天生好战的,没有多少人会愿意放下好日子不过去作死。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战德军表现出色是把好枪,很有利用价值,二战前的德国是世界各大势力关注的焦点,英法希望德国去搞苏联,苏联希望德国去搞英法,日本和意大利也希望德国去搞英法,自己好跟在屁股后面分点肉吃,美国则希望德国把英法苏统统搞掉,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各大国心怀鬼胎勾心斗角,魏玛共和国充分利用国际形势,保持中立,左右逢源,加入国联(联合国前身)重新恢复了大国地位,从这点看,资产阶级的执政能力比容克地主强多了。但德国资产阶级天生软弱,魏玛共和国命运多舛,成立伊始就当了背锅侠,被迫签订了凡尔赛卖国条约,受到千夫所指,被称为“十一月罪人”,一战后德国政局极度混乱,涌现出上千个政党和武装团伙,示威游行、罢工、街头火拼、武装暴乱、政治暗杀此起彼伏,温和的民主政体对这些反对势力镇压不力,纳粹和德共活动尤其猖獗,甚至公开扬言武装夺权,容克仍掌握着军权对德国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魏玛共和国秉乘学术高度自由化的传统,舆论阵地完全沦陷,像《我的奋斗》之类的反动书籍和言论没有任何管控,任由滋生蔓延。脆弱的繁荣是建立在美国的贷款和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之上的,德国没有英美那样的地缘优势,也不是瑞士那样的小国可以长期置身事外,骑墙政策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美国在德国身上砸这么多钱也不是来让你享受生活的,所以魏玛共和国危机四伏,只差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打碎了德国人的美梦,深刻的改变了世界。为求自保,各国都釆取了自扫门前雪与邻为壑的极端经济政策,国际贸易形势变得非常严峻,法国采取了“输入限额制度”,英国与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缔结了“帝国特惠制”,即内部自由流通而对外闭关锁国,除了传统的关税战之外,还出现了货币战,原本统一的世界市场被强制割裂为“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最严重的是原料资源的封锁战,资源雄厚的英法美把德意日几乎逼至绝境。在这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中,英法由于拥有广大殖民地作缓冲,日子相对最好过,德国最惨,原料进口被卡,工业品出口被挡,美国断了贷款,英法还要逼还赔款,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工业生产下降了40%,外贸萎缩了70%,一半工人失业,德国人在痛苦中挣扎,乱世当用重典,重病当下猛药,温和的民主政体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德国各阶层都把希望寄托在公开鼓吹战争的纳粹身上。美国对德国的惨状感到很高兴,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相对过剩”,美国生产力最强大,过剩最严重,一战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完成,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英法闭关锁国,出口不畅,生产过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战美国发了横财,但对外投资也被英法封堵,积累的大量资本只能囤在国内进行证券投机,最终泡沫破灭引发危机。美国对英法的不满情绪日增,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不敢对英法来硬的,还与苏联眉来眼去,这令美国深感痛心,而纳粹党叫嚣要撕毁凡尔赛协议坚决反苏反共,这一切都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摩根、洛克菲勒、福特、杜邦等财团大力资助纳粹党,美国主流媒体也为纳粹党摇旗呐喊,1931年6月1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写道:“如果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那就让华盛顿更孚众望了。”

二战前,与共产主义同时泛滥成灾的还有极端民族主义,许多多民族大帝国都被它搞垮了。德国表现得最颠狂,希特勒的那套乱七八糟的种族理论其实都不是原创,而是有着深厚的的历史背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过长期被异族征服、统治、同化的历史,当今世界五大流氓美俄英法中都经历过大规模民族融合,很多国家已经物是人非,主体民族都换了好几波了。德国历史比较特殊,自有文字记载起(凯尔特人没有留下历史文献),日耳曼人就一直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虽然无数次遭到入侵,但最终都阴差阳错没有被异族征服统治。罗马帝国曾打过莱茵河东岸,但当时的德意志一片蛮荒,土地气候也不适宜耕种,没有占领的价值,于是恺撒和卫青霍去病一样转了一圈就回去了。9-11世纪,维京海盗横扫欧洲,丹麦人千里迢迢远征英格兰和法国甚至绕欧洲大半圈去抢富裕的意大利,但对近在咫尺的德意志却视而不见,因为北德平原是块烂地,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没什么可抢,丹麦人还在边境修建了长城以防止这帮穷鬼来骚扰。30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为一千多个邦国,极为孱弱,欧洲列强肆意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征战厮杀,但只把它当垃圾桶,没人想去征服统治它。拿破仑终于成了征服德意志的第一人,但它的政权短短几年就垮台了。由于没有被异族征服统治的历史,严重缺乏交流与融合(日本这点与德国又极为相似,唯一的一次蒙古入侵被“神风”拯救了),保持了所谓的“血统纯正”,形成了德意志保守、自负、狭隘、偏执、排外的民族性格(迄今为止,德国仍是欧洲排外最严重的国家,只是在几大流氓压制下不敢表现出来),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提供了绝佳的土壤。一战战败后,英法用凡尔赛和约羞辱德国人,连波兰捷克等小国也在民族主义的驱使下趁机迫害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这令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刺激,彻底陷入疯狂。希特勒是个典型例子,他出生在民族大杂烩的奥匈帝国,不愿与那些斯拉夫和犹太“杂种”为伍,兴冲冲地跑到德国当兵,在竞选总理时连德国身份证都没有,当时的总理巴本企图以此打击希特勒,但他很快便被民族主义者骂得狗血淋头,绝大部分德国人认为这根本不算个事,由此可见当时德国民族主义的狂热(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台湾人要任中国总理,肯定不会如此顺利)。

希特勒从一个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摇身一变为德国总理,权力基础并不牢固,他是靠在国内外各股势力中巧妙周旋,对社会各阶层许下种种承诺,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支持才成功。因此,纳粹上台之后必须兑现这些承诺,希特勒不同于一般现实理智的政治家,他有浓厚的艺术家气质和严重的理想主义化倾向,有时意气用事,他不敢也不愿意让德国人失望。这个饼画得很大,承诺如下:一、对军队承诺将陆军从10万扩充至800万,给军官团成员一个美好远大的前景。二、国家财政对容克地主进行补贴。三、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为了这一点,纳粹德国直到1943年才宣布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之前大量的资源被用来生产民用消费品,严重制约了军工生产,导致德军技术兵器数量不足,相比之下,苏联从战争一开始就砸锅卖铁全民皆兵,连一贯养尊处优的英国人都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在1944年之前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总而言之一句话:要让所有德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希特勒一直在努力的兑现这些承诺,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不是经济天才,也没有那个国家的财政能长期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资本家地主和工人农民本来就是矛盾对立体,双方是此消彼涨的关系,要让双方都满意,只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生产力有革命性突破(只要把蛋糕做的足够大,工人农民分一小块也能吃饱,二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阶级矛盾也就逐渐淡化了),二是矛盾转移,让那些垃圾种族替德国人充当劳工,当时的纳粹只能选择后者。除此之外,纳粹还肩负着民族振兴、向英法寻仇、反苏反共、为东欧的德意志同胞出头等重担,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么多高难度目标,除了激烈的战争手段之外别无他法。








user avatar   yi-li-li-ya-de-ma-k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战和二战,德国作为“始作俑者”,其实某些地方比较冤。

比如,一战其实是塞尔维亚挑起来的,是你先刺杀人家奥匈大公的啊!有人说那是“黑手会”的事,但是,你怎么解释塞尔维亚首相尼古拉.帕希奇接到了情报机构的消息,说“黑手会”要干票大的,结果你通知奥匈官方的时候,却言语不详呢?还不是因为怕“黑手会”清算到自己头上,毕竟上一任国王和王后,就是因为亲德亲奥,被这帮家伙干掉后,扒光了丢到了贝尔格莱德大街上(极度残忍!)。你杀了人家大公,不能不让人家报复吧(当然,你要硬说波斯尼亚属于塞族,那么我觉得克族,穆族可都要有意见了。)

塞尔维亚“黑手会”,点燃一战导火索的元凶

时任塞尔维亚首相的尼古拉.帕希奇

至于德国是怎么卷进来的,这是一个long story,简单说,自从19世纪末,俾斯麦的“五球游戏”破产后,德国已经丧失了在欧洲继续施行平衡政策的手段。新上任的国王威廉二世是一个热血,天真的青年,内心极度自卑敏感,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把老皇帝老首相积攒的战略缓冲丢的一干二净。

“柏林体系”,或者说俾斯麦的“五球游戏”,成功将法国隔离在欧陆一隅

威廉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和英国亲近(毕竟人家是英女王的外孙嘛),武断的结束了俾斯麦联合俄国,平衡奥匈,制约法国的政策。草率的介入英-俄矛盾中,给了法国喘息的机会。在热脸贴冷屁股后,又转头去示好俄国,给了英法亲近的机会。最终,得到的却是俄国的不信任,英国的疑虑,和法国外交环境的大幅好转。

到了1914年,德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被逼到了死胡同,德国在欧洲大陆除了一心想要绑架自己进火坑的奥匈帝国外,已经没有了什么铁杆盟友。而过去20年,欧洲各大国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中结成的战略同盟,和蜘蛛网一般迷幻的互保条约,让任何两个国家的冲突都可能变成世界大战。正如下图所示,塞尔维亚和奥匈的冲突本来是很小的事情,这种事情他们在过去40年内重复了无数次,死掉的费迪南大公本身就不得奥匈皇室的喜欢,老皇帝甚至很是开心,但是,俄国的介入,让事情复杂起来。德国和奥匈的互保条约,又让德国不能置身世外,最终,法国和俄国的互保条约又把法国拉了进来。而搅屎棍英国最终押注了弱势的那一方,毕竟,均势最重要。

这个漫画完美的反映了当时欧洲各国的外交困局

那么为什么德国要进攻比利时呢?因为自从上任参谋长施利芬死后,德国总参谋部就没能再拿出一份像样的战争计划。一堆人在固有的思维“法俄一定会同时向德国开战”+“俄国太大,一下打不败”+“干掉法国,俄国就会退缩”的线性推导下,固执的执行“西线策略”。

从左到右:德国两任参谋长 施利芬伯爵和小毛奇

那么,到了1914年8月,当俄国开始动员后,德国总参谋部发现自己手里竟然没有单独的对俄作战的计划(法国那时候仅仅表示对俄的支持,但是为了不刺激德国,法国并没有总动员,而且还把边境的兵力后撤了15公里)!这简直是灾难。

我在文章 1914的夏天--阴谋,虚伪和无知的交响曲 里,描绘了8月1日那个疯狂的下午:

“(在收到英国可能中立,并愿意协调法国和德国关系的虚假消息后),德皇威廉欣喜若狂,霍尔威格也非常高兴,在这个紧要关头,这种消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威廉立刻命令毛奇,停止部队向西集结,将所有部队调往东部边境。毛奇面色惨白,不得不依靠在桌子上,他很坚定地告诉威廉:陛下的计划技术上不可行。一边的法金汉耐心的告诉威廉,目前德国正在有140万军队前往西部边境,尤其是卢森堡和比利时边界地区,集中了110万部队,所有这些部队,都依靠军列运输,每趟军列的行进,停留时间精确到了分钟。现在如果将这些部队全部调到东部,则原来的计划将会全部被打乱,在后勤上将是一场灾难。“陛下,如果坚持调部队东进,军队将变成一大群持枪的暴民。而且我们背后就是法军62个已经准备好的师,他们正按照早已详细安排好的计划准备攻击德国。英国怎么有可能保证法国不打算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毛奇补充道。威廉差点从地上跳起来,他指着毛奇吼道:“如果现在你叔叔在这,他一定会给我一个不同的答案!””

最终,德军的动员计划犹如僵硬的钢铁,向着既定的西方边境发动,德国被自己可笑的战争计划死死的绑定在了毁灭的战车上。

关于德国是怎么堕入一战深渊的,请参考我的文章:迈向战争之路 - 德意志帝国的修昔底德困局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至于二战,其实没有一战爆发这么可笑。德国发动二战,在我看来,从魏玛德国成立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除了凡尔赛合约施加的耻辱外(当初德国不是无条件投降,而且威尔逊提出的和平纲领,最终被克莱蒙梭等人篡改绑架,这让德方深感受到了欺骗),还有魏玛德国畸形的经济形态:背负巨额赔款,严重依靠外贸,内需不足,依赖外债(主要是美国)。叠加29年开始的全球大萧条,给了纳粹上台的良机。

下图第五列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借贷给德国的钱占其对欧投资的大头

希特勒上台后,面对糜烂的经济局势,急于向选民兑现自己的承诺(老马认为,川普和希特勒非常像,他们都急于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哪怕对国家造成深远的伤害也无所谓!),于是采取了亚尔马.沙赫特的经济策略:凯恩斯主义。

纳粹德国经济构架的奠基人-亚尔马.沙赫特,堪称经济学领域中的“鬼才”

通过对经济的大规模介入,加大基建,吸引外资,强化军备投资,政府控制外贸等手段,迅速的降低了失业率,兑现了自己当初上台的承诺。

但是这些经济策略也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外债高企,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一张非常好的表,系统列出了德国从32年-38年各领域投资的情况,货币单位是十亿帝国马克

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继续加大投资,沙赫特发明了梅福券(MEFO bill),一种类似表外融资的结构。结果这彻底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纳粹德国的财政在依赖梅福券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当沙赫特希望减少军事投资,减少基建,转而扩张民用需求的时候,希特勒,纳粹内部的一些高层,以及在扩张基建和军事过程中受益的那些商业军火巨头(西门子,亨克尔,克虏伯等),联合把这位经济学“奇人”赶了下去。

到了38年,纳粹的财政情况恶化到了极点(具体图我们下面放),政府赤字暴增到超过100亿帝国马克(这里还算入了梅福券)。

叠加37年开始的第二轮全球萧条,德国依赖的外资开始撤离,希特勒失去了正常弥补亏空的手段,只能寄希望于非常规的手段。

于是,从37年开始,陆续发生了德奥合并,吞并苏台德,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开始驱赶和清洗犹太人等等激化全球矛盾的事件,本质上是德国为了弥补就要破产的财政,进行的最原始的掠夺。

但是,到了39年,5年到期的节点时,天量的梅福券到期需要兑付(累计发行额120亿马克,估计中间略有偿还,但是到期的差不多也超过100亿)。纳粹失去了一切可以周转的手段。

图注意Mefo bill这一栏,38-39年就没有新发行

所以,为了避免刚性兑付,为了再赌一把,德国开始了最大的赌局:侵略波兰!

关于德国是怎么堕入二战的深渊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我的文章 迈向战争之路(2)- 1939:纳粹德国的“自爆”宿命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最后,安利一下老马最近的两篇文章,肯定会把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期间的4个要塞战役写完:

1944夏的末日剪影(2):奥尔沙-风暴之角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1944夏的末日剪影(1):维帖布斯克-燃烧的要塞 - 伊利里亚的马库斯的文章 - 知乎


user avatar   xiao-duo-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和德国的民族性无关,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深究为什么是德国或者说日耳曼什么的,归根结底是因为殖民地体系发展到极致,历史与自然规律相互挤压处于中心的德国,最终酿成的结果,如果一战前要平分殖民地的不是德国而是英国,那么这个问题问的就是英国。

德国本来就是欧洲后起之秀,一战前夕正是殖民地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德国国力蒸蒸日上,但殖民地太少,自然就想借军事实力平分,英法能答应吗?所以德国发动一战是很正常的事儿。

一战德国打输了,英法把德国直接敲骨吸髓,好死不死赶上经济大萧条,当时德国的惨状已经无解了,希特勒应运而生。

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来讲整个西方都要谢谢德国,德国把很多曾经被认为没毛病的体系最终酿成的苦果一次性集中爆发出来了,最终形成一部错题本,所以二战以后,整个西方都在竭尽所能规避德国犯过的错误。


user avatar   zhang-yi-da-69-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Schlaflied


我比较赞同你的前半部分的一些观点,但对于后半部分,尤其是对二战波兰的描述,我不敢苟同。其实你说的都是事实,但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或是根本不知道,你忽略了许多波兰政府做那些事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左右一件事的意义。


先说说这幅画,这幅画显然并不是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让人给自己画的,这很明显是当时的人画来讽刺他的。爱德华其人早年参加过苏波战争,立有大功。二战前夕担任波兰全军总司令,战败后主动卸任元帅和一切职位,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回国参加波兰反抗军,一个月后病逝。他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他是一位称职的军人。


后面你对波兰的描述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说得难听一点,或许你不想承认,但你就是先天的对波兰怀有极大的偏见和厌恶情绪,将这种极端的个人情绪代入历史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正如我所说,你列举的几个都是事实,这本身没毛病,但你忽略了很多因果关系,我举例说明。


波兰刚刚复国时入侵内战中的俄国,这是确凿无疑的侵略行为,但这个侵略行为的行为动机是沙俄帝国是1795年三瓜波兰的主导国,我们不讨论三瓜的历史,那更复杂。这就好比元朝末期,元朝衰落内战,朱元璋最后以光复河山的名义赶走了元朝皇帝,中国得以复国。毕苏斯基发起苏波战争的行为逻辑是一样的,从元朝的角度说,朱元璋也是个逆贼,是个侵略者。但无论朱元璋造反的正义性怎么样,他是具有造反的合理性的,而毕苏斯基也有充足的理由以光复千百年来的波兰祖地的理由对苏俄宣战。


而你的措辞是“借着俄国十月革命趁火打劫入侵苏俄,被打的头破血流逆推到华沙城下差点再次亡国。”这句话忽略了苏波战争的历史逻辑,把历史国家脸谱化,简单化了。这种说法很容易理解,也很爽快,但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后面你列举了不少波兰的错误决策和黑历史,也是同样的,你忽略了许许多多历史逻辑和前因后果,两个大国的政治较量被你说成小孩子打架一样。

你干了一件非常爽的事,我确信,当你打完这些字之后,你沉浸在一种报复性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和快感中:“请允许我向你介绍全欧洲最卑鄙,最无耻,最下流,最低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国家:波兰。”阁下如此痛恨波兰,令我感到非常好笑。现在波兰和德国关系密切,两国民众互相交流,工作,合作,在历史发生惨烈的战争和屠杀的两国人民尚且可以互相体谅,你一个远在半个地球之外的人,可以对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波兰如此痛恨,这是一件很荒谬和荒诞的事。

你后面对德国的描述不得不让我想到希特勒,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战争贩子兼种族屠杀者兼把德国人民拖进地狱的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喜欢把德国包装成一个受害者的样子。德国在凡尔赛条约被制裁的很惨,但这是因为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穷兵黩武的发展军备,扩充海军挑战英国海上霸权,与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最后借着奥匈帝国与别国宣战的由头,悍然发起对周遭国家的侵略的报复。你自己也提到一战前德国因为扩充军备搞得欧洲人心惶惶,怎么到后面又把德国变成白莲花了呢?


“自古以来就缺乏政治头脑的德国人的确没忍住打了第一枪。但那真的仅仅是第一枪而已”

这句话看的我目瞪口呆,最为狡猾残暴的希特勒的纳粹政府被你说成了缺乏政治头脑,你把德国无辜化和对侵略战争的合理化的说法真是太低级了。您看的是历史还是小人书?还是对你来说,历史就是小人书?


这篇月经贴的题目是“为什么两次世界战争都是德国发起的?”

我的回答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主导角色是有着历史逻辑的,正如我之前所说。伟大的政治家俾斯麦黯然下台后,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不顾一切的穷兵黩武,把德国绑在战争马车上,成为英法等列强的不可调和的对手。从这个角度看,一战的爆发是必然的。


二战的爆发,这个话题在各种领域的研究是汗牛充栋的,抛去一切大道理,二战欧洲战场的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英法坐实德国吞并邻国而不履行凡尔赛条约真正对德开战的直接恶果。而为什么他们要绥靖政策,因为一战实在太惨烈...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的贼把世界偷完了,他也有这个能耐但是没赶上偷盗分赃大潮,一分好处没捞着还夹在众贼群中受人制约摆布嘲讽炫富,心里憋屈,拳头大了就要他们把赃吐出来分他一份,别人又不是傻子,你谁呀,哦,我认识你,村东那个瘪三嘛,凭啥你说想要我就得给你?

于是就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简单因果关系还是很清楚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似乎塞尔维亚并不属于协约国,协约国起初是只有英法俄三国的。但是由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经营是众所周知,所以此战爆发后,俄罗斯就开始总动员,但暂时还并没有宣奥匈。接着德国对俄罗斯发布最后通牒,要求立刻取消总动员,否则就宣战,俄罗斯没有理睬。14年8月1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过了两天之后,3日又连续对法国和比利时宣战。直到8月4日,英国才反手宣了德国。


1939年4月6日,英国与波兰结盟,宣布将保障波兰独立(见en.wikipedia.org/wiki/A),随后德国与波兰的但泽领土冲突爆发,8月25日英、波正式签订了攻守同盟。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战争爆发两天后,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所以总得来说,首先宣战了或者实际打了对方军事联盟的成员国之一的的确都是德国。一战首先发动对其它国家入侵的是奥匈,但在7.28-7.31的四天内当时还是局部战争。




     

相关话题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刘邦、朱元璋? 
  昭陵陪葬名人那么多,为何现今昭陵景区除了李勣墓、仅有不知名的韦贵妃和长乐公主的陪葬墓对外开放? 
  怎么感觉荷兰是突然在16世纪冒出来的,它和弗兰德斯什么关系,之前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如何看待 8 月 11 日普京称他的一个女儿已经接种了俄罗斯注册的首款新冠疫苗? 
  清朝被列强强行“自由贸易”时,出现了很多为外国商人做买办生意的人,为啥这些人成功富了没让清朝富起来? 
  在敌军扫射,督战队扫射的情况下冲锋的战术是否合理? 
  张作霖强盛时兵马越过长江,他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实力有多雄厚? 
  有哪些对中国历史还原度比较高的影视剧? 
  有哪些「他们居然认识,甚至还见过面」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被)殉死或殉葬的人? 

前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高考取消英语这一呼声?
下一个讨论
94年央视版连续剧《三国演义》,俗称老三国有哪些bug或不尽人意的地方?





© 2025-01-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