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妇产科的陈大夫为证明麻醉药「一捂就晕」,拿自己做实验后报警自刀? 第1页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情作为麻醉医生我好好跟大家讲一遍,只讲干货。

1. 一捂就晕这种存不存在

好了,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吸入麻醉药开发到现在,七氟烷、地氟烷的效果已经很好了。你如果说“晕”的概念是开始出现意识模糊,那么毛巾浸透七氟烷,盖住口鼻,配合被捂的人因为紧张大口喘气,那么我相信是会出现的。

从七氟烷的药理特性出发,相关研究已经十分完备。如果我们以麻醉学上“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浓度(MACEI)(就是说50%的人肺泡内浓度达到这么多后对气管插管不再产生体动反应)”作为“晕”的分界线,那么七氟烷的MACEI是4.5%左右(正常潮气量呼吸,不用急促或者大口深呼吸)。

这个研究同时也验证了,如果以6%-7%浓度的七氟烷让成人正常呼吸,达到MACEI的时间大约是6min。

毛巾捂住这种,勉强算个密闭回路,6%-7%的浓度也很轻松,甚至远超这个浓度,所以1-2min就出现意识模糊,无力等这没问题。

特别是在捂住口鼻时,被捂的人可能因为紧张、挣扎,呼吸急促加快,潮气量增加,这是达到肺泡有效浓度的速度更快,这也很好理解。

这样说来,一捂就晕似乎没错。

2. 一捂就晕,能晕多久?

吸入麻醉药,能吸入,就能呼出。所谓一捂就晕,晕是能够晕,能晕多久呢?

七氟烷进入身体后,也会随着呼吸呼出,我们常说的麻醉维持,就是为了保证持续吸入稳定浓度的七氟烷,这才是挥发罐的作用,能够稳定释放固定浓度的七氟烷。

陈大夫说这不是什么高科技,的确,挥发罐不是高科技,但偏偏国内没几家公司能做,做了也不一定能适配。

百度直接扒的图,停用后的七氟烷的苏醒时间在8min左右,这是稳定肺泡浓度下苏醒。

按照我们毛巾捂口鼻这个模型,在出现意识模糊后,呼吸频率和幅度显著下降,潮气量下降,七氟烷的有效肺泡浓度肯定下降,也就是一个衰减的过程。

这样时间可能都不到8min。

所以,一捂就晕的确可以,但维持不了多久,不超过10min。

3. 毛巾浸湿,一直捂着或者盖在脸上,能不能一直迷晕?

毕竟把毛巾拿走以后容易醒,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一直用毛巾盖着,这样即使呼吸弱,也能一直吸入,保证不醒。

这也就是想想。

七氟烷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主要是心血管,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并且,所有吸入麻醉药均存在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也就是说,持续高浓度吸入,就不会呼吸了,血压也没了,心脏也不跳了。

毛巾浸湿七氟烷,捂住晕掉以后一直盖在面部,这时大概率七氟烷的量是足够的,患者会持续性吸入高浓度七氟烷,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最终死亡。

那有没有可能毛巾浸湿的七氟烷浓度,放在口鼻处,正好可以挥发出达到镇静浓度的七氟烷,让被捂的人一直晕着,又不至于浓度太高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死掉呢?

emmmm,你说的这种就是我们临床用的挥发罐。。你一个毛巾,抵上我们十几万的设备了?

4. 有没有完美的麻醉药物?

现代麻醉药的研究趋势,是朝着快速代谢、快速起效的方向研制,不论是镇静药、肌松药还是镇痛药,我们的目标都是找到一种药物,一给进去,就瞬间起效,一停下来,效果立即消失。

这主要是为了术中我们可以便捷的调控麻醉深度,帮助术后快速苏醒。

例如,瑞芬太尼、瑞马唑仑(我没有打广告)、米库氯铵等等,都是短效麻醉药物。

现代麻醉药的开发趋势,和犯罪分子追求的“一捂就晕还晕很久”这种是背道而驰的。而以前的长效麻醉药,一方面获取困难,另一方面效果确实很差,不是需要捂很长时间,就是捂着捂着可能就捂死了。

所以,无论你去问哪一个麻醉大夫,有没有一捂就晕的药,他可能都会笑你没文化。

5. 麻醉药是不是都是管制药?

我国对于麻醉药品的管理有专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仅适用于具有精神依赖和成瘾性的一些阿片类、苯二氮卓类、易制毒类等药物,对应的处方是红处方(阿片类等)和绿处方(精神类),这些药物使用,需要先获得麻精药物使用证书(大概是这么个名,要去卫健委考试),才能开具。

而吸入麻醉药,虽只是处方药,但管理上应该作为高危药品管理,在使用、储存、销毁等流程上专人专管,登记在册。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处方药,说是凭处方购买,实际网上这些买药的app一个个的都是来个网上问诊,然后直接开处方。没有任何审查或者随访。

处方药的处方限制形同虚设。


最后,这个事件从一个医学博主的自媒体中发出来,我觉得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不论是作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大V,还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做这样一个自证,图个啥?

是管的病人少了查完房就没事了,还是闲的没事找事要来网上博个眼球?

退一万步讲,要来个科学求知,这是一个经过了专业科研训练,有科学辩证思维的人能想出来的最好的实验验证办法?

你本科的老师就告诉你证明一个药有没有麻醉的作用就是倒毛巾捂住,能晕就是有用?

怎么,我们麻醉这行是很低贱吗?谁都可以来掺和一脚?

开个玩笑。

希望大家都理性的看待,能自己明辨是非。

有些东西,当当笑话看看就好。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事儿发生在微博,我也在无意之间被牵扯进去…知乎不打算说太多。

对陈医生,我曾直接说过她“傻”。

一方面,对麻醉药品潜在的巨大风险一知半解:过量使用七氟烷有呼吸抑制、循环抑制导致窒息、呼吸衰竭、心跳骤停致死风险。

因为网络上的意气之争把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太虎了…


另一方面,给大家展现出的实际效果,是“医务人员能随随便便搞到七氟烷”…

不管初心如何,这种公众印象已经难以改变了…


也有好的一面:至少大家知道了麻醉气体和麻醉药物目前管理混乱的情况,需要加强管理。


不针对任何人,只想跟大家说:

对各类麻醉药品和麻醉气体,

多点敬畏啊。


以下是微博内容:

用七氟烷能不能“一捂就倒”?

不能

(以下是作为长期接触七氟烷地氟烷的临床麻醉医生的经验看法,实事求是,拒绝被带节奏)

首先,七氟烷长这样:



从原理上说,七氟烷的麻醉诱导,最终作用的部位是中枢神经——大脑。

遵循的路径是:呼吸道(肺泡)——血液——血脑屏障——大脑。

其摄取、生效、麻醉深度改变,以及药物清除与麻醉作用终止,均取决于肺部气体交换和吸入麻醉药肺泡浓度的变化速率。

听不懂不要紧,明确一下七氟烷发挥麻醉作用的几个条件:

1.足够高的药物浓度。

2.(相对)密闭的呼吸环路。

3.足够高的呼吸潮气量(要大口吸气呼气)。

应用在临床上,大致情景如下:全封闭的呼吸道—螺纹管—呼吸机环路;

专门的麻醉气体挥发罐;

半分钟以上的诱导时间;以及麻醉医生紧紧把面罩扣在患者脸上的动作。

影视剧里描绘的:犯罪分子从背后摸上来,掏出浸了七氟烷的手帕对着受害者口鼻一捂,几秒钟就浑身瘫软…

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为啥? 捂脸上的这几秒钟,受害者顶多呼吸两三次,麻醉气体进入肺泡的量不够、血/气交换时间不够、手帕上的药物浓度也不够。

《临床麻醉学》上的数据是:成人,七氟烷吸入浓度至5%,2分钟内达到外科麻醉效果。

我们临床上的经验是:成人,七氟烷开到最大(8%),大概10-15次深呼吸后,患者意识逐渐消失。

匆忙捂一下就昏迷,从麻醉药理上说不合理。即使受害者失去反抗能力,更多是窒息、颈动脉窦减压反射休克所致。

目前犯罪分子进行迷奸的作案工具,绝大多数是经口摄入的中枢神经抑制剂,这块我后面做视频说。

大家不必陷入“路上随随便便会被犯罪分子捂晕”的无谓恐慌中,更多的,是小心防范犯罪分子递来的饮料、酒水、食物、香烟电子烟等。

言归正传,麻醉气体绝对不属于啥可以随便买卖随便使用的普通药物——高浓度的麻醉气体会导致呼吸循环抑制,导致窒息/呼吸衰竭/心跳骤停。

会死人的。

而目前,国内对麻醉气体的管理极其不规范——麻醉气体暂时不属于一类、二类麻醉药品,其实际管理混乱(有的地方按毒麻药品管理,有的地方不是),虽然业内将麻醉气体常规等同于芬太尼等红处方药管理,但很多人能从各种各样的途径搞到七氟烷。

看到治病救人的药被人拿来为非作歹,甚至谋财害命,作为麻醉医生,很悲哀。

无论你是对之一无所知的普通人,还是对之半知半解的医疗从业者,还是心里有数的麻醉从业者。

请对麻醉药品和麻醉气体,

多一些敬畏。


继续说大家关心的一个点:

犯罪分子如果不在意什么“安全剂量”,直接用极高浓度的七氟烷,能不能几秒就倒?

同样不能。

还是从原理上说:发挥麻醉作用的,是作用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气体。

而七氟烷的运输保存形式,是液体

从液体转化为气体(低于液体沸点时),根据中学物理知识,叫蒸发/挥发。

所以各位,要明白你们说的“高浓度”其实是气体浓度(更严谨一点是气体分压),不是液体浓度(七氟烷原液再纯也要变成气态发挥作用)。

来,继续中学物理:气体分压指的是当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一种组分在相同的温度下占据气体混合物相同的体积时,该组分所形成的压力。

怎样提高一种气体的分压?精确一点,怎样提高一种液体变成气体后的分压?再精确一点,怎样提高液体变成气体的效率?

足够高的温度,足够宽的气液平面和足够高的气液平面气体流动速度。

想想夏天吹电扇怎么降温快就行了。

所以,把七氟烷液体浸在布上捂嘴,在口鼻局部的气体分压是不够高的!——因为新鲜气流量和分钟通气量不够!

临床麻醉使用的麻醉气体挥发罐(如下图),是以热源加温、以一定量的载气快速流动来加快液体蒸发效率的。


这玩意儿不便宜,且挥发罐的刻度(就我说的最大8%)指的是补偿范围内的麻醉气体体积浓度,患者实际吸入浓度受新鲜气流量和分钟通气量影响极大。

没有密闭环路里持续补充的新鲜气流,七氟烷的气体体积浓度在短时间内上不去!


想让七氟烷快速起效,需要1:足够密闭的空间(环路),2:足够快的气体流动。

所以我说捂嘴时气体浓度上不去。

这是第一步,以上涉及初中物理知识。

第二步:麻醉气体交换到肺泡里——需要人体大口呼吸,只有潮气量足够,肺泡里的浓度才能上得去。

你看,这和密闭空间是不是又冲突了…

捂太松捂太紧浓度都不够,最后受害者是因为窒息失去反抗能力的…

话说回来犯罪分子要是能短时间内制备浓度极高的麻醉气体(比如俄罗斯军方在处置莫斯科剧院恐怖袭击时使用的那种——卡芬太尼气溶胶),我想收拾他的应该是武警部队了…


最后,我花这么长时间解释是给理性讨论的人听的,您想打quan,恕不接待~



至于早期氯仿/氟烷滴在纱布上捂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继麻醉(维持麻醉深度),单独用效果极差,临床早就淘汰了,使用这种方法的时代连全麻都还在探索阶段…

还有人根据给动物做实验时用氯仿等麻醉药物的棉球塞鼻、密闭放置的方法,笃定地宣称这种方法可以用到人身上…

请了解一下,麻醉时为啥要掌握体重这个重要指标…人和小动物如小鼠、兔的体重差了不知多少倍…

用吸入麻醉的方法麻晕体重高这么多倍的人,需要的诱导时间长太多…



最后的最后———我不知道有些人在gang什么?

有这个精力,提醒女性注意自身防护,小心陌生人递过来的酒水饮料不好吗?

我清清楚楚提醒大家注意,看不到吗?


user avatar   ka-li-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自微博大V@崔紫剑

崔博主是个争议人物,对于个人我不评价。以下是全文(删除了最后一段私人恩怨部分):



医疗圈的事儿啊……我基本上不说负面的,因为我自己就是学医出身的。但是,负面的确实是不少了……咋说呢?我洗个地吧:



1.大多数医生都是苦哈哈出身,苦过来的。这是真话,现在家境好学习好的,很少有去学医的了,大多数都是双职工或者再普通些家庭出身,甚至更穷一些出身,因为家里长辈生病看病难,于是立志学医的比较多。我不认为原生家庭穷是后来职业污点的借口,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医生还是教师抑或是公务员,我接触到的出现问题的当中,确实是原生家庭相对穷的出问题的比较多……这个没有科学统计过,单纯的是不准确的个人经验。

而这些苦哈哈出身,学医又很苦,同时,也确实是个付出就有回报的行业,这种通过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自信,是很迷的,会导致医疗行业,尤其是临床专业,很容易钻牛角尖,很容易性格偏执,毕竟日常自己都是对的,其他时候怎么可能错?医生是为数不多,一直处于社会地位优势和为人处世强势的职业。无论有钱没钱有权没权,在病床上,都一样。加之又看惯了生死,人世间什么样的事儿医院看不见?所以,这种职业权威性就会延伸到医生可以接触到的各个领域,就会不自觉的强势起来。

但是,强势,不一定代表正确,对吧?所以,医疗领域之外的事情,有的时候就会尴尬,尤其是互联网舆论领域,就会经常翻车。

所以,有的时候,我看见了一些同行的行为,我可以理解,只是想把这种理解变成更多人理解,我感觉很难。其他行业没有吃过医生那种苦,就很难理解那种表达方式——或许这个大夫本身是个很柔软很暖的人,但是由于职业特性,养成了他或者她就只能是那么个表达方式,如果不是很亲近的是,是无法理解和了解那种内心柔软的——就会起争执,就会开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2.医生的社交圈子其实很窄很窄,很多大夫都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办事很方便,其实这是错觉,绝大多数情况下,哪怕是请吃饭,硬生生拉个局,在桌上都会感觉到尴尬的。但是,由于大家都是有求于大夫的,所以对于这种尴尬都会掩饰的很好,都会小心翼翼的捧着大夫,一来二去,现实中,在其他职业看来,当医生的人,就会有一种迷之优越感。

这种迷之优越感到了互联网上……那必然是水土不服的,因为互联网属于草根,属于平民,不属于精英。互联网舆论的一般规律是:现实强势,网上弱势,医生作为绝对的精英群体,事实上是个职业圈子精英群体,与其他职业的精英相比较,社交圈窄的劣势在互联网上体现的尤为突出——看似抱团的行为,是因为其他的实在是抱不起来团,只能自己抱团。

当然,对于医生群体自己而言,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其他职业网友看来,这些大夫抱团取暖的时候,实在是吃相不那么雅观。同行同仁之间相互抱团,其实几乎是很多职业都可以看见的,那为啥偏偏对于医生抱团理解不了呢?因为太少了。没错,太少了。医生话语权很大吗?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很大,而在互联网上,医生的话语权很小,甚至很少。虽然有不少大V,但是话语权的确很小。

这么说吧,一个医疗大V对于医疗政策的影响力,可能并没有一个时评博主对于政策的影响力大,这就是话语权。大家日常看见的粉丝多少,金V黄V,只是社会影响力,或者说是社会面引导力——这种只是看着热闹罢了,真正有效的影响力,叫决策影响力,那是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建议的,那就不一样了。

由于医生的职业环境单一,社交圈子窄,所以医生事实上明明看见了人间百态,却又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一个领域——什么时候都饿不死看病的大夫,对吧?医生面临的最大剥削,就是行业内部先达者对于后进者的剥削,以及医药企业、医疗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剥削,剩下的,就是前些年闹腾最凶的医闹,除此之外,医生并不会遇到其他普通人遇到的那些问题,当大夫的,在社会上办事儿相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是会方便很多。所以,常常可以看见一些医疗大V在网上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努力讨受众群体喜欢,却基本上解决不了什么实际现实问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是医生话语权小的原因。这是医生职业特点决定的,而非是其他原因决定的。



3.医疗圈里的各种各样翻车的事情,与其他职业相比,并不是差别那么大,那为啥每次都能引起关注呢?原因很简单:公众对于医生的期待值会比其他职业高一些。这个期待值,包括道德的期待和知识的期待。也就是说:有些错误,例如贪腐,贪官污吏做了,老百姓骂娘之后不会有其他的想法了,因为贪官污吏贪腐是很正常很常见的——然而,如果医生贪腐,那就很难看了,因为这很容易被联想到自身看病的经历……所以,医生在互联网上与其他职业相比,因为期待值高一些,所以要求也就会多一些——不过,也正是因此,宽容度也会大很多,否则一些账号,在我看来,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但是依旧是活得好好的。我与一些同志聊这些问题的时候,曾经亲耳听见的一句话就是:“那就是个大夫,要求不要太高了。”我听完这句话,反正是哭笑不得。我也不知道说这话的这位,到底是尊重大夫,还是不尊重大夫。



4.医生也是普通人。虽然这个职业是个精英职业,但是人肯定是普通人。也会有七情六欲,也吃五谷杂粮,自然也不可能都是圣人、完人。所以,对于医生群体,宽容些没啥。不过,一些害群之马,该清理的还是要清理。要不然,毁的是整个行业的形象。大过年的就不点名了。

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在洗白陈老师是好人呢

1.警方鸟都没鸟陈老师,您就主动报警“自首”碰瓷?也没人要拿你号怎么样,自己主动销号躺地上仿佛被封口迫害了一样,也是经典女权作风了。

这一点是最大的问题,碰瓷公权装作被迫害。

2.女权主义异见者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了,医生也一样。而且医生/科普的专业性,反而能成为其输出私货思想的伪装。

重灾区就是妇产专业,我见过科普“胎盘就是扎进子宫的不断分裂的癌细胞”的反育私货科普账号。您要这么说,那指甲也是“嵌进肉里不断分裂却已经死亡的细胞活死尸”。

当然了另一边,科普什么精原抗体先父遗传的NT营销号也见过一大堆。

3.陈老师的“科普”真是令人无力吐槽,完全是为了佐证“男性用吸入性麻醉药迫害女性”的观点,假装专业的编造一通。

就说七氟烷这东西吧,我一个外科佬都知道这玩意呼吸抑制作用有但是较小、心血管效应更是轻微。作为吸入性麻醉药又没有专业设备,除非长时间疯狂的捂,否则摄入量有限,代谢也偏快,中毒风险并不大。麻师同仁们,已经把这一段鞭尸的差不多了。

假如陈老师真的如自称的一样,受过专业的科研训练,那这些发言就不是失言,而是为了煽动矛盾故意编造,性质可不一样。


user avatar   lu-jia-33-6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陈医生:一些麻醉品容易搞到,很容易被坏人利用。

女拳:看吧,医生说麻醉剂可以让人昏迷,某大v说没有,对,就是你江宁条子

小江宁:我没有,我说的是没有一捂就倒的迷药,没有指向性的撒在空气中的迷药,没有拍一下让你做啥就做啥的迷药。但要注意口服和注射麻醉剂,对于此类麻醉品要加强监管。

女拳:陈医生条子说没有一捂倒的迷药

陈医生:看我以身试毒。

小江宁:这你花了一分钟多才晕,确实没有一捂倒

吃瓜群众:医生你这麻醉剂哪来的?

陈医生删博

女拳:看吧,都在关心一捂就倒是多少时间,没人关心麻醉剂泛滥,女医生又被国男害了我,支持陈医生。


user avatar   jieduc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过年也不消停一下,也真是佩服,只是奇怪这位有点中二的陈大夫在以身“辟谣”的时候,不先了解一下情况吗!在我的印象里,无论是现实中的警察,还是微博上的警察大V(江宁婆婆、 @椒江叶sir ),他们一般是说下面这些情况不存在:

请小心那些拿着香皂或香水去家里推销的人,只要你闻一闻他们的产品(为了防止杠,这里特指“不是捂”),很快就会晕过去,随后值钱的东西都被拿走……

我朋友走在路上,被对向而来的人喷了一口烟(或是抽了别人的烟),意识很快就模糊起来,配来之后就发现自己身上的钱都没有了。

我亲戚在大街上被陌生人拍了拍肩膀,马上就神志不清,不仅主动把银行卡密码说出来,还把身上值钱的东西都给了别人,醒过来之后居然不记得这一切。

再说这位中二精神的陈大夫,虽然并非麻醉专业,但好歹也要有一些医学常识吧!麻醉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都有严格要求,随时要准备做好出现病人异常的抢救措施,虽然她自己说是安全剂量,但问题是医学上哪有什么百分之百的事。

不过有一点,这位陈大夫还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证明连捂鼻子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把人弄“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那说明什么闻一闻就昏迷,拍拍肩就被人控制的“迷魂药”、“拍肩粉”就更不可能存在。

两年前,我写一篇文章(如上),同样是辟谣说闻一闻就昏迷,拍拍肩就被人控制的“迷魂药”不存在,结果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教育”我:“你没见过就不代表不存在”、“只能说你太年轻”、“我老婆(或小姨)亲身经历过”。

你看,这些文章下面的评论,我怎么去反驳他们,总不能像这位陈大夫一样,搞一些“迷魂药”来实验吧!


user avatar   baby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件不仅证明了术业有专攻,更打碎了许多人对流量账号的盲目崇拜。

科普这件事上,我一直奉行的原则是「不利益为向导去做科普,也不视流量多少为权威。」

做科普,最重要的是在知识面前有足够谦卑的姿态。这件事对普通人很简单,对有些人来说很难。

我有一个本科时在社团认识的学妹,她也算是个在某音上有快一百万的医学大V,经常画着很时尚的妆容,穿着白大褂科普一些比较简单的常识,当然,可能只是在我看来是常识吧,但她的点击量就是都很高。

有一次,她来找我代写一篇医学相关的商业稿脚本,我就正好借机会夸起她,「你怎么这么厉害,不仅更新快,还每个都高点击量,我感觉我留学回来找工作也赚得没你多呢。」

那时候我很羡慕,忍不住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可能是出于想拉拢我给她帮忙吧,她兴致勃勃地和我说,

「我在临床药学室啊,我们医院不在一二线,可闲了,不然我怎么有时间化好妆拍视频。视频这里还是比较看脸的,医学内容讲的没有错就可以了,只要标题起好,形象好,没讲错,即使是讲最普通的吃药也能有很多点击量的,你和我一起呗。帮你开个号,广告利润我们一起分」

我当时很惊讶,她一个药师真的了解那么多临床上的内容吗?我时常害怕自己的临床经验不够,只敢说说科研方面的内容呢。

学妹很理所当然的说,「都只说自己专业上的内容,那都不用写了,我才工作没几年,又没做什么研究,自己专业上的内容就那么点东西,很快就被写完了。专业深度不够,那就得宽度来凑啊,医学科普这个很简单的,洗一下文献就可以了,重点是更新要快。」

「那我要是一直做不起来怎么办?」

「不会做不起来的,我们几个大号带,账号前期质量好的话,然后再推给平台的运营,会帮忙灌粉」

学妹很热情,还和我说了她的商业利润一个月有五位数,不断地向我抛来橄榄枝,若不是我当时忙着实验室的工作,可能就心动了。

其实我一直很佩服那些什么都能写,天天更新,甚至每个平台都能见到的医学大V,我佩服的是他们的精力以及他们的底线。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要在这个知识上归一个医学的学科,这块知识依旧很广。要怎么能够用有限的时间从无限的知识里不断捞出沉淀的精华呢?而且还是每天。

对我来说,钱不在多,够用就好。你可以偶尔接个商业稿,但你得开头标注清楚是商业稿,不要明明爱流量爱甲方给的几个饭,却又假装对这些不在乎,以专业的形象去圈羊。

表演式做科普,和真正垂直自己专业做科普是两码事。远的不说,你就看看微博上真正专业的子陵在听歌和其它的对比下你就会发现区别了。

在国外,很多科普,哪怕是涉及医学的新闻,都能在文章下附上对应的文献,而且,很多大V可能只有七八万粉丝,但那些粉丝质量都很高。

但是在国内,低质化的科普太多了,虽然有像子陵在听歌这样的专业人士,但更多医生在跨专业讨论时,既懒得去找依据,更懒得去和没有粉丝的用户讨论,虽然每个都是十几万起的号,但是没几个号能凭一己之力获得真正大量的有效点击量。

基本上好的数据,要么得靠平台推,要么得抱团互相转,才能让百万嫁衣之下的千根毫毛,以指数增长呈现。

所以在这个事件中,你看到微博上非医学大V和医学大V割裂的很明显,医学大V出奇的团结,为什么?因为他们真的必须是一个医联体。关于抱团这点,我的观点和 @咖喱鸡 转载的内容一致。

如果这次事件不最后以和谐温和的结局收场,那后果就是一场地震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她已经证明了“一捂就晕“的药品是存在的。

再继续狡辩没有,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吃饭嘛,不可耻,为了吃饭说假话还死咬着不认错很可耻。

我这种口才差劲的,遇到很认真找上门辩论白马不是马的人,都会说一句“你说得对……”


user avatar   zhu-jing-zh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相关话题

  西安各大医院已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什么是出血热?该怎样预防和治疗? 
  如何看待贵州一女子在群内骂社区支书是「草包」,对方报警后,她被跨市铐走拘留 3 日? 
  你听过哪些商标被抢注的“糗事”? 
  如何评价「四川小伙因查出艾滋被辞退起诉公司」? 
  为什么医生会被「噫~网上可不是这么说的」激怒? 
  如何看待武汉两医生感染后被 ECMO 奇迹救回,满脸变黑? 
  如何评价上海实习律师季宏伟在知乎收费回答咨询? 
  从 92 年南医大杀人案告破案看,96 年南大碎尸案还有希望吗? 
  如何看待韩国「31号病人」参加邪教活动成「超级传播者」,导致 1001 人被隔离? 
  如何解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有哪些变化? 

前一个讨论
华为是不是走三星的老路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2021 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