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满清入主是必然的吗?明末是否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满清帝国的建立?李自成(或他人)是否有坐稳宝座的可能? 第1页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因为朝廷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对平民剥削过分严重,对豪绅大户毫无办法,财政崩溃。而明末最主要的问题财政崩溃,其直接原因就是朝廷对地方毫无控制力。

张献忠李自成是真的打不死么?当然不是。。。张献忠李自成“打不死”,恰恰反映了明朝对地方的失控,他们才能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躲到山沟里东山再起。而他们东山的力量来源就来自于受明朝残酷剥削的农民小手工业者甚至政府军官兵。

满清崛起是偶然么?当然也不是,满清崛起的原因依然是明朝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权,这样才导致了李成梁这样的军阀崛起养寇自重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试想一下朝廷对地方还有控制力的时候,女真不是没闹腾过,但是被汪太监给犁庭扫穴了。从成化犁庭到努尔哈赤反明,女真的经济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么?也没有。。。所以说如果没有李成梁养寇自重,努尔哈赤根本没机会做大。

所以无论杜松,熊廷弼还是王在晋孙承宗,谁都不可能靠一个对地方没有控制力的朝廷击败努尔哈赤。杜松败在哪里?败在明朝军队低下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后金高效的组织结构的反差。孙承宗步步为营有错没?也没错,错就错在朝廷对于地方没有控制力筹措不到足够的费用,既不足以完成城堡建设,更不足以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野战机动部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圆嘟嘟的五年平辽才尤其显得扯淡。

李自成兵败,恰恰就败在了没有时间整合消化明朝的烂摊子,地盘大但是组织动员能力有限。清朝入关,也恰恰是利用了明朝朝廷对地方失控。而满清入关立国之后,靠奏销案等几个案件杀的失控的江南土豪人头滚滚,暂时稳住了局势,这才有对准噶尔战争的经济基础,但是这一切只是暂时缓解对地方的失控,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自秦汉唐之后,下一次中央直接对乡镇一级有绝对的控制力要等到教员领导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了。。。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灭亡是必然。

清入主中原是偶然。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清兴替的事情讨论得已经很多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也是如此。对于这个事情,有很多角度可以分析。

比如说,把眼光放得高远一点,站在历史的恢弘画卷中,从反面教员的角度来看,清朝是一个优秀的反面教员。

在工业时代即将来临的时候,历史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灾难作为馈赠,痛打了我们所有的人。有的人被打服了,有的人被打改了,有的人被打哭了,有的人被打醒了。

然后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有的人跪着,以为自己跪得很高,成为了跪族,充满了盲目的自信,然后嘲讽别人站着。他们的得意,来自于他们屈服于挨打,变得十分恭顺,除了经常要受到欺负、逢年过节会被打一顿狠的作为礼节,就不用总是遭受痛打了,可以在平时养得白白胖胖的,像一头待宰的猪。有的人不愿意继续跪着挨打下去,干脆转身去做别人,抛弃了自己的姓名,抛弃了自己的一切,从此在历史长河中彻底消失。有的人躲起来舔着伤疤,哭哭啼啼,哭诉着自己的伤痛,恐惧地藏在角落里,恐惧颤栗,无路可逃,然后用得过且过的方式,漫无目的地苟延残喘。有的人选择了奋起反抗,从被动挨打,到逐步争取到更多的基本权益,再到努力争取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合理的权益边界,乃至于尝试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总有人会成为叛徒、逃兵、废物,但是最终留下来的,就只有战士。

清朝是一个优秀的反面教员。他在中国古代史结束的时候,给了我们沉痛的一击。

但是我们并不真的感谢他们。

谁也不想再来一次。

比如说站在较为中立而且比较具体的较低层次来看这段历史(是真的中立,而不是装作中立、实际上在装模作样),那么清朝入关,在军事上和隋灭南陈没什么区别。

努尔哈赤的格局,不过是西夏李元昊。如果清朝继续以此格局发展下去,那么明之辽东将门,不过就是宋之西军,明金战争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开拓河湟而已。只是野猪皮身死之后,后金的政治发生了迭代演进。当时后金朝局发生了激烈内斗,努尔哈赤的夫人被迫自杀,皇太极以残忍的手段赢得了皇位争夺战的胜利。随后重新整理了政权,突破了努尔哈赤的局限。这个真名很可能是叫“黄狼”的“小王子”(皇太极的本来写法就是黄台吉,实际上是汉地的“皇太子”,但是蒙古人扩大了这个来自于汉地的概念的适用范围,用来称呼所有的部落王子。所以按照实际意义翻译成汉语,就是“小王子”。说到底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皇太极”连个真名都没留下来。据考察,他的真名很可能是黑还勃烈。黑还是汉语黄的转写,勃烈是苍狼的意思。所以他的真名应该是黄狼。努尔哈赤的意思则是野猪皮),实现了后金的质的飞跃。

皇太极在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关时,拒绝了直接攻克北京的建议,而是选择了留着朱由检这个臭棋篓子继续执政,以反复入关的方式给明朝放血,从而为最终入主中原制造条件。

这个战略他的确执行了。皇太极先后发动了崇祯二年、崇祯七年、崇祯九年、崇祯十一年、崇祯十五年五次入关行动,兵锋遍及北方地区。与此同时,他还征服了蒙古,控制了明朝北面的草原。

与此同时,朱由检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在敌军已经可以任意横扫腹地、前方防线已经被证明无法保卫后方、毫无军事价值的情况下,一味继续在辽西与清军对垒。朱由检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打法,为后来清军第六次入关以后,在广大的北方地区轻松追击李自成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相比之下,李自成反而没有机会像清军一样在北方地区自如地纵横驰骋。最关键的是,李自成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可以发展培养自己的军事体系,不能够像清军一样每次大战之后都可以继续总结经验做好下一次大战的准备变得愈战愈强。

这直接导致后来清军第六次入关以后,清军比顺军更加适应战场。

可以这样说,皇太极采取隋灭南陈时的疲敌之计,发挥了比隋灭南陈更加突出的效果。

隋灭南陈时,通过反复虚张声势,迫使南陈在农忙时节频繁动员,耽误了农业生产,极大降低了国力。这个战略很聪明,很有格局。南陈的势力较为小弱,隋朝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努力,就形成了足以攻灭南陈的形势,从容灭陈。

皇太极面临的敌人则要强大很多。于是要耗费更大的精力。对此,皇太极通过定期深入袭击明朝腹地的方式,逐渐将明朝的统治核心北京城变成了一座孤城,将明朝的主要防线辽西关宁防线变成了一个无法屏障后方的、孤悬关外的飞地。在他死后,明朝内部发生巨变,多尔衮就带着清军第六次入关不走了。

皇太极的这种战略不但极大消耗了明朝国力,而且还通过保留明朝,利用明朝压制了可能产生的新生力量。

历史上,明朝内部的新生力量都没有来得及成长。李自成的农民军固然没有发展起来,朱聿键的勤王军也没有发展起来。他们都受到了占据着绝对优势资源的明信王朱由检的压制。在李自成终于发展起来的时候,清朝已经完成了对草原的整合以及与内地士绅势力的联合。

李自成在北京这个局部战场的失败也是带有强烈必然性的。这与他是否腐化其实没什么关系。一个多月时间里,纵然是腐化也不至于到影响战斗力的地步。李自成北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他接手的形势实在是太差了。

李自成所打下的北京,并不是明朝统治的真正核心,而是一座腹地早已被掏空的孤城。

通常来说,攻克对方首都有两种比较主要的情况。一个是以劫掠为目的,攻克以后立即撤走,不给敌军反扑的机会。一个是以占领为目的,此前已经完成了对周边的清扫工作,没有可虑的力量造成威胁。前者以掠夺财货人力为核心,后者以建立根据地获得长期利益为核心。

但是李自成的形势却很可怕。表面上看,李自成清扫了明朝在周边的力量,已经可以攻占明朝首都了。但是实际上明朝首都的旁边还有庞大的敌对力量存在,只是不属于明朝罢了。这就导致李自成以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攻占北京的条件,实际上他只具备劫掠北京的条件。

北京在当时已经是一座实际上的空城。长城以外已经都是清朝的属地。山海关以外的关宁军固然始终在坚守城池,但是他们的坚守完全不能屏障关内,不仅仅是屏障关内的山西河北的问题,而是连北京都屏障不了。这就是一把废棋。同时北京的腹地,从山西到山东,从燕山到淮河,全都是清军纵横的地带,别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也早已不成其为腹地,无法支撑一个庞大政权。

这就导致李自成的胜利并没有为他带来实质上的利益。

攻克北京反而导致李自成在远离自己后方的地方,直接遭受了清朝的主力攻击。

在北京的李自成,既得不到来自后方的支援,又不了解周边的军事形势,还来不及获得当地的充分支持,然而却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强弩之末的姿态,去承受一个完成了上千公里完整布局的军事势力的倾力一击。

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在历史上,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中,居然能够先击败吴三桂,实现对明伪军的军事胜利,并在清军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以绝对劣势之兵力成建制撤退,可以说表现得已经十分出色了。只是在这个时候,战术上的挣扎已经毫无意义,战略上的失败已经难以挽回。

随后李自成做出了新的选择,就是在北面建立以山西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在南面以河南等地靠近自己根据地、远离清军后方、也就是在清军的攻击极限距离上发动反击的战略方案。然后这个方案成功了一半。顺军在河南方面的反击的确击败了清军。但是明伪军在山西发动了叛乱,导致山西防线不攻自破。结果顺军的反击被葬送了。形势变成了顺军主力被清军和明伪军甩到了河南,陕西根据地遭到了敌军主力的直接攻击。吴三桂率领的明伪军在离开关宁地区以后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在沿途明伪军的接应下,配合清军顺利实现了对顺军后方的打击。李自成在这种情况下,在主力在南面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向南方明军发起进攻,以尝试建立新的根据地,获得抵抗清军的喘息之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李自成的东进,很可能会在一场战斗过后,迅速造成顺军与明军的联合。

可是明军这时陷入了决策混乱。明信王虽然已经死了,但是明朝的决策集团表现得个个都像信王。左良玉以东下为名躲避李自成的东进。弘光则在一片混乱中选择了同时北上联合清军攻击顺军、西进抵抗左军的可怕战略。

这就给了清军和明伪军继续追击顺军以及打击明军的机会。

李自成在这个时候意外身亡,又导致唯一有着较好决策能力的顺军集团陷入决策混乱。

这样一来,清军和明伪军变成了除张献忠西军以外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接下来张献忠在与明伪军的战斗中同样意外身亡。于是在一段时期内,清军和明伪军变成了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对手,明军,顺军,西军,全都处于混乱状态。

明伪军后来在吴三桂的统帅下反清,然后吴三桂也是在关键时刻身亡,导致清军在主力被歼的情况下再次成为唯一具备良好决策能力的军事集团。

可以这样说,皇太极的反复袭扰战略,营造了绝佳的战略形势。这使得后来多尔衮(意思是獾)入关时面对的对手都不具备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所以,才会出现明军方面明信王庸主执政全面压制内部人才导致明军毫无决策能力的问题,顺军方面李自成长期难以建立稳定根据地导致一旦身死则顺军立即陷入决策混乱的问题,西军方面张献忠长期难以建立稳定根据地导致一旦身死则西军立即陷入决策混乱的问题,甚至最弱的明伪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这种极限施压反复扫荡地方腹地的打法,等于说一点一点剜去了明朝身上的肌肉,只留下了一个愚蠢的脑袋,所以最后只要凶猛地踹上一脚,这个骷髅一样的明朝就处处崩坏浑身解体全体散架了。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明朝为什么会灭亡的问题。

明朝灭亡并不是明朝内部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

很多人都在讲,明朝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人追溯到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这种追溯显然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形成了很明显的错误归因。

明朝存在问题,与明朝必然灭亡,不是必然挂钩的。

明朝存在问题,清朝放大了明朝的问题,明朝才最终走向了灭亡,

历史上,突厥和唐朝同时遭受了气象灾害。然后唐朝凭借更加雄厚的国力,顶着旱灾打击,出兵攻击突厥。结果在唐军和天灾的夹击之下,突厥灭亡了。

历史上,后金和明朝同时遭受了气象灾害。然后后金凭借明朝雄厚的国力,顶着冰河打击,反复洗劫明朝。结果在清军和天灾的夹击之下,明朝灭亡了。

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唐军的统帅是李世民,而明军的统帅是朱由检。

这里我们注意到,朱由检这一个具体的个人,发挥出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力。这是不是与马列主义的历史观念冲突吗?很多人都问,我们经常说,历史事件不仅仅取决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为什么这里一个人发挥了重大作用。还有的人甚至煞有介事的举出马列主义的观点,表示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明朝必亡”,从而出现了“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论证出了宿命论”的奇观。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个历史结论。马列主义不是这样这理解的。人本身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将人从客观世界剥离出去,然后试图去建立一些“没有人存在的客观规律”,甚至在人类社会问题上,剥离的人的组织性这一关键因素,去讲什么“不考虑组织问题的、最大的人类组织(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这本身就是不客观的表现,也决然不是马列主义的观点。人类存在组织是一个客观现实。组织结构导致必然会出现一些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关键位置。关键时刻的关键领导人,确实可以发挥出历史根本不想给他发挥的破坏作用。这本来就是客观现实的一部分。强行抹去这个客观现实,那就只能是宿命论。

明末真正的问题在于,明朝始终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投入资源。

很多人反复纠缠于关宁军的细节问题,却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

在清军反复入关、兵锋已达连云港、整个北方都是战地的情况下,关宁防线早已变成了一个孤悬在战地最边缘、对后方没有实际保护价值的飞地。

这块飞地早已证明没有独立存在的能力,每次受到攻击都需要内地支援。同时,其存在本身就要消耗内地的巨大资源,成为巨大拖累。并且,这块飞地没有攻击敌军腹地干预敌军战略的能力。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关宁防线是毫无正面价值的。

无论你怎么论证关宁防线打赢了多少防御战,只要你不能证明关宁防线可以独立抵抗、可以独立经营、可以独立反击,越不过这几道线,那么你所有的证明都是毫无价值的。

你说你特别会跳高,你懂很多技巧,你练了很多年,你报了很多培训班,你花了很多训练经费,但是你始终跳不过一米,那你就是不行。

你不用跟我说那么多细节,你没达标。

在你没达标的情况下,你花的经费越多,你就越可耻。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你就更可耻。

而作为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反复在你的身上投入大量经费,那么他也很可耻。

作为决策者,朱由检始终在以耗尽民力的方式搜刮百姓维持关宁防线,以至于国力空虚到整个北方都变成战场,这是他的耻辱。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他不应该被称皇帝。什么思宗烈宗之类的称呼都是错误的。朱由检就是明信王,没有资格称帝。

对于这个观点,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论证。我引用几段古代帝王的评价,你们会发现都和朱由检对得上:

1.

政乱于内,兵败于外,其灭亡已有征矣。——《金史 卷十三 本纪第十三 卫绍王》

“政乱于内,兵败于外”,这是朱由检干的事,没问题吧?

2.

在位十余年,每饰情貌以御臣下。——《金史 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在位十余年,整天下罪己诏做样子,但是啥事都干不成,没问题吧?

3.

殚民力如马牛,费财用如土苴,空国以图人国,遂至于败。——《金史 卷五 本纪第五 海陵王》

三饷加派,耗尽民力,是不是“殚民力如马牛”?耗费巨资在毫无价值的辽西而毫不心疼,是不是“费财用如土苴”?穷尽国力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远征辽东与清军交战,是不是“空国以图人国”?

4.

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隋炀帝》

饥民造反,官逼民反,是不是“土崩鱼烂,贯盈恶稔”?臣尽亡国之臣,是不是“左右之人,皆为敌国”?临死还说什么臣尽亡国之臣,是不是“终然不悟,同彼望夷”?最后众叛亲离,是不是“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明朝皇室近支被清朝杀了个一干二净,他的皇子甚至惨到被杀的时候请一个人都被清朝说是假的,是不是“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所以明信王朱由检一个人对应上了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这有什么问题呢?

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的罪过,并不会追溯到他们的前任。明信王为什么就要例外呢?怎么,卫绍王、海陵王、隋炀帝就不讲“没有人的因素的马列主义”了?你们的“马列主义”怎么跟我学的不一样?是我学了一个假的马列主义吗?

严格对照历史,明信王朱由检,应该给一个“绍炀”的谥号。他明明就是隋炀帝第二,而且,还是隋炀帝的劣化版。隋炀帝滥用民力至少还挖了大运河、打了高句丽,明信王滥用民力只打了后金,连个大运河都没挖出来,可不就是劣化版吗?

满清入主在当时本来不是必然,但是由于皇太极和朱由检的绝配,成了现实。

甚至可以这样说,朱由检哪怕早死两个月,让太子有时间逃出北京城,形势都可能没有那么坏。

你就说这个人到底有多无能吧。

我们缺满清这个反面教员吗?让人打一顿得到几百年的沉沦史很幸福吗?一点也不幸福。这样惨痛的事有一次就够了,多少年我们都不愿意再来第二次。

我们历史上反思经验教训,总会说要认真做事。其实看得多了我们会发现,认真只是一个方面。像朱由检这样的人,他不认真吗?他很认真。但是有什么用呢?他只发挥了错误的一面。

李自成封朱慈烺为宋王,这个称号大概是考虑到了韩山童、刘福通、韩林儿的历史。但是参考当时的形势来说,其实封得很合理。明朝在后来朱由检时代的表现,就是一个大号的宋朝。

朱由检简直就是徽钦二帝灵魂附体。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huan-sh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因此去学一门学问显然是不需要的,攻壳提出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思考的话题,而不是一种思想哲学体系。一遍看不懂也正常,因为这个动画在各个方面制作优秀,第一遍往往会更注意在动作场面或者剧情等其他方面的东西。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个剧情点了。所以弄懂攻壳中想说的思想,TV动画2周目以上是必须的。

你提到哲学和社会学2个方面,那我也谈谈这2个方面我的看法吧,当然攻壳不只是谈了这2个方面。

其实攻壳抛出的哲学思考话题很简单,就是当处于一个网络极度发达,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当记忆可以复制,转移,消除,修改的情况下。传统的区别人类个体的方式就开始产生矛盾。或者说人类在抛弃宗教影响下,还缺乏一种真实区分人类思想个体的标准。这个问题在现实中还不会产生问题,但在攻壳那种信息科技水平下就会产生问题。攻壳中,区分人类思想个体是GHOST,放到现实中意思是鬼,幽灵,灵魂。但是这些词在现实中都是或多或少含有宗教含义的,科学定义下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大部分字幕组都采取不翻译这个词,直接放出英文,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用现实中的定义直译,太容易联系到宗教意味。而这个词实际想表达的是科学定义下的灵魂,删去宗教定义的灵魂,或者另一个比较接近的词是意识。攻壳就是想谈谈这个GHOST是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个涉及到一些哲学意味的话题并不难,因为现实中每个人肯定都想过。科学上解释大脑的运作,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利用生物神经信号来获得记忆,并且利用记忆进行各种复杂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思考活动。但对比电脑,发现有一个东西是缺失的,我们用电脑,电脑主机CPU对应大脑的运算功能,主板对应各种神经型号的传递,内存和硬盘对应储存记忆的皮层,那么使用电脑的USER是对应什么,没有USER电脑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那么对应到大脑,是谁在作为USER指挥大脑去做事情。一般现实中会想到意识这个词,但是意识是什么科学上现在说不清楚。所以当人脑对应电脑时,就很容易发现这个问题,而攻壳的世界观下,恰恰是一个人脑电子化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下,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攻壳也无法给GHOST定义,只能说是用很多事例来说明必须有这玩意的存在。比如说少佐和笑脸男共享了记忆,但他们并没有变成一个人。

最近上课,老师谈脑机接口,也扯过这些东西,所以谈的比较多,其实上面废话较多,精简下来估计也就几句话。所以另一方面,社会学的方面就不多谈了,直接精简吧。

社会学方面就是赛博朋克作品普遍要谈的东西,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反乌托邦。这种作品包括攻壳,一般都会描述政府,大公司大资本家,会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来加强强权,而主角队,无论是革命者,犯罪者,还是什么其他种类的挑战者,也往往是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科技来反抗这种强权压迫。攻壳的主线,TV1中做微型机械的医疗公司(名字忘了),警察局都是强权的这一方。九课和笑脸男是对他们的挑战者。而TV2中久世英雄是挑战一方,但他们太激进了,实际用的压迫手段让观众更觉得他是强权一方。所以社会方面,谈的阶级统治和我们现实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随着人类普遍认知的提高,上层阶级要维持统治,会倾向于尽量的让下层民众感觉不到自己在被压迫被统治,就是反乌托邦作品中的要反的这种表面理想的社会。而赛博朋克作品作为一类的反乌托邦作品,特别的是,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的发达导致信息可以操控,甚至记忆可以操控,使得思想的操控和反操控成为一个焦点。攻壳也是表现这方面的东西。


user avatar   rizhu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海拔低且大量存在洼地等封闭半封闭地形

排水不畅加之降水量丰富,所以形成大量湿地沼泽地烂泥地

并且由于大量沼泽地洼地长期存在,导致土壤盐碱化,在没有使用深耕和发展水利的条件下

土地产出低,无法养活更多的人口。

—————————————————————————

还有海水对海岸地带的侵蚀和盐碱化

@孙绿

专栏地球知识局的文章——江浙沪是黄河冲积出来的吗

地址在评论里。




  

相关话题

  满桂和袁崇焕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的关系好吗? 
  怎么评价明末起义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等人? 
  如何评价关宁锦防线? 
  为什么明朝末年的读书人无法和灾民互相理解? 
  李自成是否算汉族罪人?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援兵四集,尽皆遣散”的动机是什么?影响如何?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刘邦、朱元璋? 
  曹化淳为什么要把彰仪门打开让李自成进来,结果曹化淳被李自成拷饷损失了大把的银子? 
  李自成军事能力是否很差,在明末能排第几? 
  张献忠血洗四川是否属实? 

前一个讨论
看了如懿传,好奇成年人可以净身当太监吗?
下一个讨论
有什么历史证据或是国际法,来强有力说明台湾是属于我国的一部分?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