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楚国国君感觉一直叫王,其他六国国君一直叫公 ? 第1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为啥隔壁老王奏事比老公厉害的道理,这里面有个爵位新旧的问题,所以,传了几千年的说法,不是没有原因的。

古人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哈,这个嘛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本文中黑色字体为文言文史料,不想看直接跳过不影响剧情。


《史记 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早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记住周王朝给楚国发的正式牌照是“子”。在周礼中爵位的排序是:公、侯、伯、子、男。楚人获得了一个倒数第二的爵位,不过那时候楚国实力弱小,也就将就将就了。

《史记 楚世家》: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时期的楚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恰逢此时周王室衰微,楚国本身也对其子爵的政治地位不满,于是找了个无厘头的借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一口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是楚国第一次自封为王。

不过后来周厉王上台了,周厉王很厉害也很暴躁,他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荆楚亦不例外。 熊渠看到周厉王确实有些”厉害“,于是主动认怂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

《史记 楚世家》: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武王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楚国乘机在江汉间不断坐大。这一时期楚人越发不满足于子爵的爵位了。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像样的理由直接去找周王室讨要更高的爵位。于是乎,楚国仗着自己的实力开始耍流氓了。

楚国先是出兵,将与周天子同姓的随国给爆揍一顿。随国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觉得很冤啊,于是对楚人说:我无罪啊,你凭什么打我呢?楚人的回复非常黑色幽默:“因为我野蛮啊,打你还要理由吗?”被打完之后,随国的厄运还没结束。楚人紧接着要求随国到洛阳的周天子那里去,为楚国讨要更高的爵位。随国国君真是倒了八辈子大血霉,遇到这么个恶霸邻居,最后还是无奈地带着这个无厘头的任务去洛阳。结果周王室不出意外地,毫不犹豫地,怒气冲冲地拒绝了楚人的要求。

想必随国国君在周王室那边肯定挨了一顿臭骂,骂他居然舔蛮夷楚国的屁股,简直把姬姓人的脸都丢尽了。无奈的随国人没能完成恶霸给的任务,诚惶诚恐地回去给楚武王复命,十分担心再次被揍一顿。出人意料的是,楚武王并没有打骂随侯,反而与之结盟,并且发誓要永远保护随国。楚武王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到周王室身上,并且昭告天下自立为王。由此开始,楚国正式称王,并且历代君主一直沿用,直至楚国灭亡。不过这个时期的楚君称王,还只能算是一种自嗨行为。此时楚王的称号除了随国这样的小弟承认外,中原绝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承认,并且认为这是一种僭越行为,纷纷为之不齿。周王室对此的态度也是采取冷处理,基本上视而不见。

《春秋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进一步强大,他们再也不满足于称霸江汉间了。积极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这样一来齐、楚就直接对垒了。

不过齐国人在了解完楚国在南方所具有的恐怖实力后,也选选择性地忽视了楚国僭越称王这件事。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这一轮齐、楚交锋表明楚国称王已经不再是“自嗨”行为了,毕竟齐国这样的霸主之国都不敢过问“楚国称王”之事,他确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南方之王”。不过中原老牌国家鲁国、宋国、晋国、齐国等还是称其为“楚子”。

《春秋左传》: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但是由于自身实力不足,结果是被楚国狠狠羞辱了一番。本来宋襄公想在天下诸候面前露脸,最终却是露了屁股。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派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此时楚王的称号响彻黄河南北,除了晋、秦、齐等大国外,其他中原诸侯国已经接受了楚国称王这个事实。不过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楚王”想在中原站住脚还尚需时日。

晋国公子重耳经过多年流亡后重回晋国是为大名鼎鼎的晋文公,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晋国迅速强大。晋国同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纷纷向晋国表示再也不舔“楚子”的屁股了。楚王的称号再一次被中原诸国扔到了地上。

事情到这里还没结束,倔强的楚国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满足于称王这个层面了,更是直接对周王室表达了想要取其而代之的想法。不过堂堂周王室还是有人在的,王孙满面对楚庄王的质问给出了充满智慧的回答,楚庄王在洛阳碰了一个软钉子,最终只能怏怏而返。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中描写当时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战后,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用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军功),但楚庄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平息祸乱,这就是为什么“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组成的 。这便是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秦之外,绝大多数国家尽尊楚庄王为霸主,从此以后“楚王”均纷纷被各国所接受,不再反复。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从题主问题中“其他六国”来看,应该问的是战国时期。

可以说,本题不成立。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魏、赵三国之君的尊号使用过子、侯、王,从未有称公的情况,秦、燕、田齐在谥号上虽有称公的情况,但在战国中期以后均已称王。

除此之外,宋国、中山国也有称王的情况。

相比之下,越国的称王更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另外,还有一个邦国君主也有王号,就是盘踞在洛阳盆地的周国,称王可以追溯到商晚期。

总之,楚君的王号在战国时期并不特殊。

2,

有关楚君的尊号,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即:

子、公、王。

子,具体释意较多,此处原意似乎指东方对氏族首领的称呼,在西周外爵系统下是一个级别的尊号。不过,从考古来看楚君在商代就拥有该号,此号或许是源自于商代诸侯系统的延续。

子号应为楚君在进行外爵系统事务中使用的尊号。从春秋后期会盟中的言论来看,楚君在会盟的盟誓中以“子”号而非“王”号。

公,为西周外爵系统及内爵系统均存在的尊号,此外也出现有国君在当地称公的情况。

楚君称公的例证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金文当中,大抵可以看出楚君至少在本国亦或南中国地区称公。至于周室是否允许这么干笔者的了解比较有限,欢迎有了解的朋友进行补充。

王,原意为拿着大斧子拥有杀伐之权的武力首领,在周爵的内爵系统和外爵系统的最高一级。在周爵系统之外,周室倒也允许王号的存在,比如一些戎君、狄君、夷君是拥有王号的。

楚君在西周后期正是以蛮夷之君的名义给楚公子加以王号——理论上似乎是合法的,但似乎也有不合法之处——需要注意,这次被冠以王号的是楚公子而非楚君本人,而且之后楚人迫于周室的压力又给去掉了,可见这么搞在当时是不大合适的。

到了春秋时期,楚君称王的理由有点模糊。他先是自称“蛮夷”,要参与周廷政务,以此要求周室增加自身的尊号。在被周室拒绝后,楚君又强调历代楚君在朝廷及地方做出来的贡献,以此为由自行称王。至于以上言论中蛮夷、功绩、尊号三者究竟是什么一个逻辑,似乎怎么解释都不大成立。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来楚君本来说话就乱七八糟,也可能是史料有误,还有可能是楚君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周室真给他加尊号,单纯找点一些看上去还可以的理由走个过场,目的还是为了给之后自行称王做铺垫。

总之,楚君在春秋时期的王号具有一定程度的“蛮王”成分,其他诸侯乃至周室也未对这一尊号太过计较。

但在这里要注意到,当时楚君的子、公、王三号并没有排斥关系。楚君无论使用公号还是王号,都不影响其在特定场合使用子号。

3,

吴、越的性质与之类似。

至于其他诸侯国,大部分是在本国或谥号中称“公”,在使用外爵系统时通常还是使用自身的外爵之号。

比如,晋文公、秦穆公在处理一些事务时被记作“晋侯”、“秦伯”。

至于王号,北中国地区在相王运动以前只有天子和蛮夷之君才有,北中国地区的诸侯似乎认为像楚国那么乱来不是特别合适。

所以,你会看到东周时期很多的“公”,有很少的“王”,一直到战国中期才变成了一水的“王”。


user avatar   luo-xie-92-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wait...這個地方不是割讓給蘇聯了嗎?現在屬於俄羅斯啊。

說話確實硬氣,一般來說俄羅斯也不會去打芬蘭,但是上趕著當小醜這不好吧...

還有,蘇芬戰爭主力不是烏克蘭人?

不會忘了和蘇聯簽的協議內容了吧?主動撕毀協議,美國也不會當你是正常人啊...要是俄羅斯先背刺也就算了,主動搞事情是瘋了?就不能悶聲發大財?

當領導人不用學歷史和地理?


user avatar   ha-ma-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如何解齐国围魏救赵的计策? 
  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啼笑皆非刷新三观的事? 
  孟尝君为何会被灭族? 
  如何评价「长平之战」? 
  如何评价魏安釐王? 
  为什么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就可以拿出50,60万兵力,大统一之后的朝代拿出战国时期一个国的兵力都很困难? 
  为什么先秦诸子讲故事喜欢埋汰宋国人? 
  战国时期的楚国和楚汉争霸的楚国有关系吗?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由摆布? 
  春秋战国时候有几个虢国?有几个申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我自己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可假设成立,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委屈,抱怨?矛盾不?
下一个讨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天然的差异么?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