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3 月 16 日上海高中招生政策改革,对学区房会有哪些影响?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人邀请,什么都不说也不好,但想来想去,理论性质的东西,之前都已经提到过了。

比如这个是去年的回答,我比较了分层教育和平均教育的优劣,发现将学生混合教育,要比将学生分层对整体更好。

在这两个想法里面,我写到为什么不能用简单的资源转移来平衡公办和民办的不平衡,因为掐尖的正反馈会带来资源单向流动,因此需要用名额到校来让师资和生源负反馈流动——学校成绩越好,资源集中越少;学校成绩越差,越能吸引生源。因此学校间质量总会趋于平衡。

再早些,可以看这个2019年的回答,当时就说过,义务教育的改革从入口和出口抓起,入口是公民同招,出口就是名额到校,双管齐下可完全打破以往的分层教育,将赛道下放到校内,减少内卷程度。

再再早些,看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方案在2018年年初就已经成型: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0%至65%的招生计划采用名额分配的方式下达,由市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分配到有关区和初中学校,并明确这种招生计划其中的70%将分配给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并逐步扩大这一比例,以此促进本市初中学校均衡发展。

再再再早些,2016年,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就有如下要求:

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都2021年了,5年了,靴子也终于完全落地了,该说的也早就说完了,但看到很多人还是如梦初醒,还是写一点罢。

上海义务教育的「公平」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新的高中招生改革政策,能够改善「教育公平」吗?

当然不是。

相反,上海过去二十年来的义务教育最大的优点,大概就是「公平」。

既不是价高者得,也不是有权者得,而是分高者得。你可以有一百种抱怨,但就算挖空心思想到第一百零一种抱怨,那也不会是「不公平」。

你说,我没钱获取好的教育资源,难道不是不公平吗?不,别人会告诉你一百种从网上获取免费鸡娃资源的方法,你没有去用这些资料鸡娃?那你就是懒,你娃活该考不上。

你说,我没钱买不起学区房,难道不是不公平吗?不,别人会告诉你上海的学区房根本不值得买,因为上海最好的初中全部都是民办学校,而民办学校并不需要学区房,只要你娃够牛就行。什么,你娃不牛?那你娃活该考不上。

这话竟然完全没有说错。

上海排名前20的初中几乎全都是民办初中,唯一一所可以勉强排进前十的公办初中市北初级中学,靠的是全市点招的理科班。

在复旦、同济、上海财大等高校云集的杨浦区,最差的民办初中和最好的公办初中相比,前者的中考平均分可以比后者高出30分。

整整30分呐。说难听点,公办学校到了这种xx程度,还有什么资格卖学区房?

而上海的民办学校之强,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遥遥领先其他东亚地区。我们可以在PISA中看到证据。

2012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是大陆唯一参评城市,并且高居全球第一。PISA测试中询问了每一所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我们对每一个参评地区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数学成绩分别排序,结果如下:

如上图所示,如果只比公办学校,那么上海的数学分数仅仅以8分领先第二名香港特别行政区,领先第三名台湾地区26分。

如果只比民办学校,那么上海的数学分数对香港和台湾地区的领先程度将会达到84分和120分。而民办学校中排名第二的新加坡,也要比上海落后整整73分。

到了2018年,又一轮PISA测评,京沪苏浙四地代表大陆参评。可以看到,此时民办和公办的分数对比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陆四地区的公办、民办分数被大大拉近了。公办领先第二名的分数扩大到了30分。与此同时,民办领先第二名的分数减少到了49分。

把其他东亚地区平均,并与大陆参评方对比,可得下列结论:

大陆只有上海参评时,公办领先其他东亚地区42分,民办领先其他东亚地区96分。

当北京、江苏和浙江和上海一同加入后,公办领先其他东亚地区51分,民办领先其他东亚地区74分。

上海的公办学校,将京沪苏浙四地公办学校的领先程度减少了9分。

上海的民办学校,将京沪苏浙四地民办学校的领先程度扩大了22分。

上海民办初中实力有多强,公办有多弱,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教育体制实际上非常独特。

它不是高考定终身——进入四校,前一半人都能去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剩下的最差也是第一批本科。

也不是中考定终身——进入一哥一姐等最好的民办学校,前一半的人都能进入四校,剩下的大部分都能上八大(另外八所优质高中,同样有个别考生能考上清北)。

而是小升初定终身

小学五年级,没考进最好的几所民办初中?对不起,清北复交跟你拜拜。

连民办都没考进,只能去公办学校?那还不赶紧打听打听,看哪一所职校比较适合你娃?

所以民办初中便成了每一个家长的选择。

若要进入最好的民办初中,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以上海一姐兰生复旦为例,在小学五年级时,考初三的中考英语试卷,如果能考个接近满分的水平——恭喜你,在英语方面你有入学一姐的资格了。

是的,不是提前一年两年,而是提前四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就是这样,不怪你没钱,不怪你没权。要怪就怪你娃不够聪明,怪你不肯鸡娃,所以你娃就是与民办初中无缘,就是活该考不上大学——这一切在11岁时就确定了。

所以,每一个家长都在奔走,从幼儿园之前就开始鸡娃,鸡拍皮球,鸡跳绳,鸡英语,鸡奥数,鸡乐器,鸡体育,体育还要分单人体育和团队体育各鸡一项。所有人都在被迫参与这项十分「公平」的游戏。

这种令人窒息的「公平」,已经持续近20年了。

我当然不能代表所有上海市民,谨代表我自己说一句:上海娃苦教育之「公平」,久矣!


斩断确定性的链条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是由投入产出和双向选择共同带来的。

从家长角度,愿鸡娃必上好学校。

从学校角度,有牛蛙必有好分数。

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学校还能选择学生。

明明看起来都是非常合理的条件,但他们一旦结合起来,必定会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结果。

比如有两所入学平均分和毕业平均分完全一样的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会在毕业时参加考试进行筛选,前百分之五十可以考入大学。

但在某年,这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由于意料之外的原因出现了微小的分数差距。但天平并不会自己摆回来,它会的失衡会加剧,优秀生源会向这所分数略微高一些的学校聚拢,导致这所学校的考分越来越高,使得优秀师资和生源又再进一步集中,直至最后和另一所学校完全分化成两极。

于是,筛选被提前了。原本应当在毕业时才被决定的筛选结果,在入学前就已经被确定好了,踏进那所因意外而「优秀」的学校,你就等于提前锁定了大学名额。

上海就是这么一步步踏踏实实毫无波澜地走到了「小升初定终身」的境地。

在初始阶段只需要一点点推动,后续完全就可以自动进行,直到完全分化,每一个马太效应都是这么进行的。但我们现在要停止这种效应,怎么办?

只能打破马太效应的初始条件。

1,斩断投入产出的确定性。

鸡了五年的娃,原本能上好学校?结果摇号没摇上,不得不和弄堂里的「差生」呆在一所学校。

好不容易录取到了最好的初中,指望考个好高中?结果中考分数比别人高出一截,还只能去更差的高中。

花大价钱买了学区房,想要争几个对口初中名额?每年抽签,今年对口初中名额分配突然减少,多花的学区溢价打了水漂。


2,打破双向选择的确定性。

好学校选择好学生?不行,你得摇号,摇进来的学生都是来撞大运的。

好学生选择好学校?不行,好学生为了那几个名额,可能会选择差学校。


减少投入产出的确定性,打破双向选择的确定性,这两条不由得让人想到每年的NBA选秀。

上海之前民办掐尖的规则,就是每年的总冠军先选状元秀,然后这比赛马上就没得打了。

但直接让每年的成绩最差来挑状元也不行。比如NBA之前战绩最差的球队选到状元秀的概率太大,导致赛季末时成绩垫底的球队会竞相摆烂,这比赛也不能看。

对应到上海的高考招生,让成绩最差的来挑状元,就相当于固定名额到校的规则,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规则一旦固定,就会出现很强的「追跌杀涨」现象。一旦某所学校分数低了,好几个名额没用满,那么这一年入学的学生可能就会非常强,导致四年后他们又内部倾轧,把分数推高。

所以2019年后NBA选秀规则进一步修改,倒数三名有同样的可能获得状元秀,再用14个球摇出数字组合来确定花落谁家,进一步增加不确定性,那么摆烂争倒数第一的动机就消失了。

现在上海高中招生的规则,就和改革后的NBA选秀规则类似,既有确定性,也有随机性。总体来说还是成绩差的学校有吸引力,但学生到底什么时候挑,怎么挑,还是得看抽签。

上图可以看到,四校名额,肯定得抽签;市重点名额,如果名额不够多的话,也得继续抽签。那么多初中呢,有时候名额是你的,有时候名额是我的,有时候我们俩什么名额都没有,让那些不做凤尾争当鸡头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吃个大闷亏,一切都有可能。

这种复杂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跟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别择校。

以前的民办掐尖,是鼓励学生永远挑最好的学校。

如果按照固定名额,则是鼓励学生永远选择有名额的最差学校。

但把随机性加上以后,挑选学校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大了。选择最「差」的学校,并不一定能获得最好的机会,说不定四年后它一个名额都没摇到呢?

所以,就选择离家最近的吧,至少离家近的收益是能确定的。选一所离家步行10分钟的初中,每天多睡半个小时,比什么都强。

斩断确定性,就像是原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现在规则改变了,种瓜,你有一定几率得豆;种豆,你也有一定几率得瓜。你同时种了瓜和豆,你还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你可能要问,这难道就是不让我们种吗?

是的,这就是给家长和孩子们传达的第二条信息——

别鸡娃。

不是完全别鸡娃,而是别单纯为了升学而低水平鸡娃。比如小学知识点,就没有必要重复高强度鸡了,鸡了也没用。种瓜种豆可能都没有好结果,但你可以种菜啊。

鸡点别的,鸡一点能给整个人生带来回报的东西。人生不止十几岁,现在种下的种子,又不一定非要在11岁、15岁或者18岁收获。确定性的链条,在未来几十年里还多的是呢。


哪些地方会受到新政影响,成为新的价值洼地?

回到本题的主要疑问:学区房会怎么变动?

我的观点是,忘记传统的「学区房」吧,在新政之前和之后,上海的义务教育将完全是两个世界。

小升初、初升高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和负反馈的生源冲击,将使得上海所有的区域都处于动态均衡中,今年的学区,到了明年可能就不是学区。今年受优秀学生欢迎的学校,明年大家可能就避之不及。学区的溢价,将无从变现。

加上上海目前的师资流动越来越大,原本硬件落后的学校也在补齐短板,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在区块内部流转,我认识的许多小学、初中优秀老师,几年来都换了几所学校。这样的强制性均衡教育资源,也是学区无法提前预知的。

一些人还在用老办法计算各类区县的得失,比如什么杨浦区和徐汇区的四校名额下降,学区房房价将会遭到重大损失什么的,这完全就是刻舟求剑。

稍微研究一下就知道,杨浦区和徐汇区原本超高的四校名额,全都是那几所民办初中贡献的。而这几所最好的民办初中,有一半以上的生源是全市掐尖的,他们根本不住在杨浦/徐汇!所谓的四校名额减少,本质上只不过是原本外区考生在杨浦/徐汇考上了四校,现在回到自己居住的区,在家门口上学并且考上了四校。这当然会减少杨浦/徐汇的四校名额,但对于其他居住在杨浦/徐汇的考生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

但是,上海的义务教育资源一旦平铺,也不是不能看到洼地。不是学区洼地,而是考区

我们知道,目前的政策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中招报名人数加上一点随机性分配的,这里的基本假设就是上海各地报考学生有同样的天资分布,因此在每一个区域都用相同的筛选比例。

但当我们仔细研究子女成绩时,又会发现家庭因素实际上会显著影响子女成绩。我之前也写过不少回答,说到父母的语文、数学成绩会对子女的成绩有显著影响。

按照人口分配的名额,与和父母教育程度高度相关的子女成绩,就形成了一组矛盾——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他们的子女竞争也会更激烈;反之则越温和。

因此,当我们按照这个理论选择「考区」洼地时,就必须规避那些学生的父母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我用上海市的2010年人口普查计算了25-35岁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这批人口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录取迎来子女的中考与高考,结果平均教育年限最低的20个街道如下:

在以上街道,考虑到父母教育——子女成绩的传导机制,这里的竞争可能会相对不那么激烈。虽然看起来好像都是上海比较乡村的地区,但这就像高考移民一样,大家第一选择的一定是青海和西藏,而不会是北京和上海。

反过来,适龄子女教育程度最高,也就是可能在未来竞争最激烈的20个街道如下所示:

如果名额到校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全市统考的比例降低,那么按照人口分布名额,教育的溢价会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从以上两表中就可一目了然。

当名额完全跟着人口走后——这一定是未来的改革趋势——高人力资本集中的街道,内卷会更严重,因此考区的价值更低。

何不如离开静安曹家渡,搬去崇明新海镇,现在就出发?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这个回答就明白了

划学区的权力根本就不在买学区房的人手里,一掷千金买一个不确定性?

还有比这更蠢的投资吗?

大部分买学区房的,不是赌政策就是赌运气。你再赌政策,能比得过一些中学免中考直升吗?

能比得过一些中学国内国外双学籍,毕业出国连语言成绩都不需要吗?


user avatar   pan-rui-36-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政策是南京指标生的翻版,详情可以参考南京的指标生的定义。

不同之处是指标生的比例比南京高很多,所以实施结果不能完全参照南京。

目前南京的效果很一般,确实有在菜校的孩子考上顶尖学校,但更多的是因为菜校的生源实在太差,连指标线都考不上,很多指标都浪费了。再叠加小升初公办保底,所以仍然是学区热。

但从本次两会的风向上看,上层是对教育问题很重视的,所以上海这次政策是很大标志,以前的漏洞大概率会相继补上。

那么会有什么结果呢?我预测如下:

1:学校方面。对一线线学区房是利空,对二线学区房是利好,对以前不入流的学校没有影响。

2:对于学生而言,顶尖的孩子没有影响,太差的也没有,影响最大的就是中上的学生,究竟是到一线学校当分母,还是到二流学校当鸡头,真是很难决定的。

3:民办学校方面。利好公办学校,对民办很大利空。

4:学区房方面。一线老破小会有很大的降温,序高的价格下降是一定的,对带有二流学校的品质小区则是非常大的利好,能同时解决居住和学校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确实会对学区房有很大的降温。但这是以很多中等学生的不确定性为代价的。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是指标到校生吗,安徽都实施十几年了。

前30%的名额大家凭分数考,后70%直接分配给各个学校内部竞争。

指标到校生的理论依据是,不同学校的生源,其天资智力水平在统计学上不应该有太大区别。城乡和不同学区之所以中考成绩有差距,是来源于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的不同。而教育本应该平衡这种不公平。

对学区房有什么影响我不懂,但对教育公平肯定是有好处的。


user avatar   she-xiao-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全国人民广为知晓的事实是,上海的高考太TMD简单了

一个全国人民不广为知晓的事实是,上海的初升高太TMD残暴了

上海初升高残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初高中教育脱节,初中优等生初入高中秒变智障儿童的案例比比皆是,显性表现就是中考成绩无限美好,高一成绩全科扑倒;造成这一问题很大程度归咎于上海的中考考题本身难度毫无区分牛娃跟普通娃的作用,俗称:同样150分,有的人是因为努力考到了,有的人是因为满分只有150分,导致仅仅通过中考是无法达到掐尖作用的;而众所周知掐尖是全世界范围内优质学校力压普通学校生存的唯一法门,俗称:教导处栓条狗当主任也能吊打周边其他学校。

于是头部高中为了保证生源必须通过中考以外的路径猫准真正牛逼的小朋友,一连窜连锁反应后造就了今天上海整个高等教育前阶段严重分化的学校梯队,头部高中(四校八大)垄断本市几乎所有清北复交名额(从我一位刚刚入驻黄浦(上海真正的市中心,但黄浦没有顶级头部高中)的土豪朋友那边得到恐怖信息是,去年黄浦区上FD的孩子一共是12个,嗯,作为复一代的她现在非常方)。这堆头部高中的生源当然来自对个别几所头部初中的掐尖,而按照以前的规则,头部的名办初中的牛蛙几乎都可以避免到中考和普通人拼仔细和运气,靠自己的牛逼就能被头部高中掐走。而金字塔基上的一大票公办学校能出个把上到市重点(现在好像叫全国示范性?)的也得烧高香。

想象一下黄浦这种宇宙中心的高中们都饱受被外区掐尖之苦,全上海其它教育洼地还不得联合起来抗争么,新政策下似乎头部高中想要尖子还是给你的,但是不能只对着个别初中掐,得全市范围雨露均沾,那好了,我们家门口第二菜场中心附属中学理论上也是可能得到上海中心临幸的。于是乎,头部民办初中好像就是最大受害者,原来稳上的名额得交出去一批,其次是头部高中,原来稳获的第一等牛蛙变成一堆靠努力和仔细的表面牛蛙,未来高考升学率可能要分出去一批。

但是但是,无论教育改革怎么变,大逻辑从来没有变过,FD和SJTU本市招生就大几百个人,985以上(+财大纽大之类)大概是全市前10%多点(放在全国范围看俨然天堂我懂的),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分名额的蛋糕,最后还是会引起所有人一起研究政策然后找到最佳路径,以前这条路径叫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四校八大,现在这条路径是什么,需要这两年的小朋友们去摸索,但是很快也会有新的套路,配合上新的产业链,最后还形成新的稳态,俗称内卷路线。

当然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家长的认识,就我们这批30+的土著既得利益者,很多人脑子里是无法接受娃不是人中龙凤这个现实的,要晓得,我们毕业的时候FD跟SITU加起来跟本市输送了毛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的第二代打个折扣也八千人吧,FD跟SJTU在本市招生夯吧啷当一千个,给你们复交二代包圆了还是有七千个落下的,所以搞搞清楚,大部分孩子是做不了复二代的,早点认清现实早点放过孩子放过自己。

还不如多研究研究政策多存点钱想办法给娃留套房子不好么


user avatar   huang-min-da-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期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改革,都明确指向未来的大目标:尽可能实现教育平均主义。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再鸡娃了,再鸡也没用,老老实实听安排随便找个学校上吧。

纵观过去几次争议比较大的改革,严格实行多校划片,学区房的不确定性剧增价值锐减;公民同招民办摇号,曾经风光的民办学校顿时受挫;再到今天的区属市重点高中大部分名额分配到校,学区的概念都可能被颠覆——

新政策似乎在奔脸嘲讽疯狂鸡娃的各位虎爸虎妈:你们把小孩鸡得再厉害又如何呢?学习好不如择校好,优秀初中的前二十名不如菜场初中的前五名,在优秀初中考650可能不如在菜场初中考580。

理论上通过这样的博弈,生源最好的初中可能逐渐受到冷落,溢出的生源会移向区域内次好的初中,实现生源的平均分配。

长此以往,名校不再是名校,或许能够减缓家长对名校的追捧,实现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一样好的远景目标。

听起来很美好,但唯独有一个问题:不公平

从科举时代制定的同一张考卷、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择士规则,发展到今天的中高考制度,不论技术细节如何变更,考试终归是一场智力选拔赛,以录取成绩高者为原则。

但现在的新政策把高中录取名额分配到每所学校,只要能做本学校的第一名就能上好高中,至于在全市范围内排名如何,因为分给各区的名额较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这和美国白左议员提出的,按照各种族人数比例分配大学录取指标,又有多少分别呢?

到最后,中学的竞争不再是同班或同校同学努力学习,争取超越更多其他学校的对手,而将变成学校内部为了一两个名校指标而你死我活的终极内卷。

在中考前给同桌下泻药这样的故事,在过去可能是损人不利己,但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有现实意义。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强行通过行政手段搞教育平均主义是违反人性的。鸡娃的压力不会因为新政策而变小,反而会因为新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博弈难度而增加。

在未来,哪所学校牛娃报的少,更容易争取到名校名额,将会成为新的学区,并且随着每年不同的行情剧烈变动。

当然,教育部还有釜底抽薪的一招:极度扩张大学规模、大幅降低考试难度,确保人人有学上,七分就能上大学。这套政策已经在我国宝岛台湾实行过了,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对家长的考验,这才刚刚开始。


user avatar   mustafakem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上海考生,说两句吧。

先介绍一下上海以前的中考录取流程:

提前批-零志愿-名额分配-普通批-征求志愿

提前批就是自主招生,分为推优和自荐,大概6:4,每名学生二者只能择其一。

推优每所学校都有7%的名额,可以填两个志愿,均不中也可以选择调剂。而自荐只能填一个志愿,不中就进入后续流程了。也就是说,推优可以确保你有市重点可上,前提是分数要超过自主招生控分线。

零志愿可以报考市教委直属学校(四校和上师大附中)以及外区市重点,只能填一所。分数也必须超过自主招生控分线。

这个控分线不算很高,大概是全市25-30%的样子,在大部分区考不上区内最差的市重点。

名额分配就是区属市重点分配到区内初中名额,校内竞争,只能填一所,没有控分线。和外地的“校额到校”是比较像的,只是比例较低(市重点招生的5-10%),范围较窄。

一般来讲,民办和好的公办,想在名额分配里考区内最好的市重点,分数不会低于普通批。而民办学校报考区非头部市重点,分几乎肯定会低,好公办则因为内部差距很大所以不见得会低。

中等水平的公办学校考市重点,总体分数会低一点,但有不确定性。差的公办学校,会低很多。也就是说,名额分配对于中差水平的公办,以及民办里较差的学生,是有利的。

普通批就是十五所学校(包括中专),可以选择是否同意调剂。只能填三所市重点。

若选择调剂,还可以填报范围内没有招满的学校,主要是民办学校。

1.2024年及以后,民办毕业生都是摇号进来的,也可以享受校额到校。这对于23-24毕业的民办学生是大利空。

2.未来的自主招生是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6%,而非占这所学校的。考虑到民办普高和绝大部分区重不能自招,那些市重点和四校还是会有不少自招的(文中也提到了四校和“特色普高”可以比其他市重点比例更高),但统招名额要将会少很多。

以前的自招,太偏向嫡系初中。

3.上海并非没有好公办初中(即便是民办摇号前),尤其是浦东,如建平西校,进才实验,进才北校等。很多公办初中在以前是会分班的,好班不比民办差。

4.高中录取率不是50%,而是67%,还有2%的中本贯通。 公办高中录取率差不多50%或略高。

5.上海以前也有“校额到校”,名字叫名额分配。不过仅限于区属市重点(也就是四校除外),也仅分配本区的初中,且并非每所初中都能拿到每所高中的名额。分配的比例大概10%不到

6.市直属的市重点,四校和上师大附中,以前是放在零志愿里面的,零志愿还包括外区市重点。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政策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推行,

北京早就有类似的指标到校政策。


这个政策对中等偏上学生影响大,

对特别优秀和特别差劲的影响小。


特别优秀的学生总是能考进名校,

特别差劲的学生去哪里都无所谓。


中等偏上的学生以前要冲击名校,

自己考考不上,不去上又不甘心。


家长只能花大价钱买学区房上学,

通过学区房把孩子送进名校上学。


现在去普通学校上学也能进名校,

只要在普通学校考进前几十就行。


以前只能做凤尾,现在能做鸡头,

让中等偏上的孩子多了一条路走。


这个政策利好普通学校家长孩子,

也利于政府,只是不利于学区房。


以前买了学区房的人现在麻烦了,

进名校的路多了,学区房贬值了。


但是普通学校周边的房子升值了,

因为它们也有了进名校的可能性。


一小撮名校周边学区房贬值很多,

一大片普通学校周边的房子升值。


这个政策最利好的是政府它自己,

那么多普通房子现在都是学区房。


整体房价和地价全都因此上涨了,

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都变多了。


还因为促进了教育公平校际公平,

而被老百姓表扬收获了好的名声。


消息灵通的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

在政策出台前及时甩掉了学区房。


只有还没卖掉学区房的人倒霉了,

他们高价接盘以后只能割肉离场。


这政策对课外培训机构是大利好,

因为需要补课的学生一下子变多。


以前总排名高的孩子要努力竞争,

后面的学生基本上可以放弃努力。


现在总排名不高的孩子也要努力,

因为只需要战胜同校学生就行了。


别的同龄人考得再好也和你无关,

只要他和你不同校和你就没竞争。


打个比方假如全国高考是一张卷,

上海自然考不过河南河北山东等。


现在改成招生名额分配到各省市,

上海孩子战胜本市同学就能胜利。


这样竞争的压力就会无处不在了,

最差的学校内部也会竞争很激烈。


想要提高成绩自然要靠课外补习,

于是课外培训机构和老师会大赚。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立与私立。没有私立,公立一个高中名额都捏成金蛋子。没有公立,私立收费也能吓死你。

都不是什么好货!


user avatar   weng10-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相关话题

  老师的什么话和行为对你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为何看重基础教育,却忽视高等教育? 
  如何看待美国黑人男子在上海商场疯狂辱骂中国人二十多分钟? 
  8 月 21 日上海新增 3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居民生活有影响吗? 
  如何看待两条不拴绳的狗发情,母狗主人用刀划伤公狗主人获刑7个月? 
  4 月 1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 260 例,无症状 6051 例,目前当地防控情况如何? 
  女生发现长得漂亮的人有捷径后,三观发生变化怎么办? 
  「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支教保研时辱骂、歧视农村学生」,被取消研究生入学资格,是否合理?支教老师有哪些责任? 
  西安各高校封闭管理暂不放寒假,提前启动春季学期的教学工作,会产生哪些影响?你会如何安排学习和生活?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英特尔回应杨笠代言争议:多元、包容是公司文化重要部分?
下一个讨论
你能接受自己普通,甚至是平庸的活一辈子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