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不通过正规教育就想让孩子成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的观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如今这个社会,作为一个本科生,你还能拿6K的工资,不能说明教育无用,只能说明你没用。

你可能会说“总理说现在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的话。但先不说这6亿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应该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这6亿人很多是老弱病残幼——在如今这个社会,一个正常人的青年人哪怕是送外卖、送快递,只要认真工作,月工资也不会低于三四千。

而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在基本的工资之外,但凡是认真的做点副业,想要达到三四千的收入也并不很难。当然,如果你觉得每月6K的薪资的工作状态还不错,不想突破当下的生活环境,那就别抱怨自己的工资低。

要是你觉得做运营很挣钱,如果你的本科学历是正儿八经的全日制本科的话,想转行也不难。转行之前,先集中几个月学习一下行业的基本知识,复盘几十个运营案例,然后找一家门槛要求相对低的中小公司做起积累经验。你也可以想办法跟行业的人搭搭话,获得个内推机会。只要你的能力过得去,一两年后再跳槽,一线城市10~15K是底线。这个跟专业没关系,你就算是天坑专业毕业,只要不自怨自艾,肯定也能做到。

你本科毕业才两年,应该也就是23、24岁左右的,这个年龄转行完全来得及。也许过几年之后,你的收入一点也不会比你的同学差。

但假如工作几年之后,你的收入还是比不上你的同学,那就别拿学历来说事了——你一个本科毕业的,在有学历加成的情况下,在这个行业内还比不过一个没上过大学的,除了说明你自己的确不行之外,跟学历并没有任何关系。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先讨论什么是正规教育,而讨论在权力中心型的旧大陆社会什么叫人。

如果做个简单的分类,旧大陆社会实际上由有三类精英主义:海洋精英主义(英美精英主义),欧陆精英主义和儒家精英主义。整个汉字文化圈基本都处于两种精英主义的叠加态,中国也处于两类精英主义的叠加态:在儒家精英主义的基础上再叠一层欧陆精英主义。受中国传统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什么被称为卷国?因为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精英价值体系的一切要求,才能被称为全人。只满足一个精英价值体系要求的,可以称之为近全人,而都不满足两个价值体系的要求的,就是半人。半人是什么?生物学意义上的智人,受承认的社会成员,虽然有基本社会权利,但是高阶社会权利一概欠奉。


儒家精英主义的核心是什么?灵活自如地掌握人心,随心所欲地运用权势。所以中国传统的经典,大多是有关人和社会中的不变部分,主要的认识对象是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

欧陆精英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哲学以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学以改造世界,主要的认识对象是整个自然。

而中国引进的列宁主义精英体系,把精英的基本门槛设为欧陆式,进阶门槛设定为儒家式。即必须先成为近全人,才能开始修炼全人所需的一切技巧。

中国的基本精英门槛是什么?基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内容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研究生考试、各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国企招聘测试),通过考试的学生会被纳入到一个名单(本科生在国家干部名单里,研究生在这份名单中的更高等位置,各行业执业名单,公务员名单,事业单位职工名单)中。然后依据名单内部的三六九等,再竞争或者分配名单内个体到对应等级的岗位。名单外的个体,是无权进入这些岗位的。

这个东西在我们苏俄研究界非常的不新鲜,叫罗名制(名册制)和等级授职制

因为这些选拔性考试的内容,是基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的,所以除了一小部分高级知识分子有能力(但无条件,因为需要各国家机关发布的通关证明书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学习)保证可以在脱离国民教育系统的条件下接受到现代科学和哲学教育外,其他人既无能力也无条件。

如果理解了以上部分,就明白为什么姜老师说“不通过正规教育就想让孩子成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因为高知所提的成功,不是赚大钱而是对历史进程产生一定影响。这种观点在高知人群里很有市场,因为他们本身就在创造科学史的新篇章。所以这句话可以部分地理解成:不接受正规教育,你能当高校教师吗?能当公务员吗?能当研究员吗?

既然要对历史进程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就必须从均质单位,即标准螺钉、标准齿轮、标准电池这类标准件开始做起,要学会服从制度,要学会什么叫组织纪律性。这就必须在接受正规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灌输、规训。


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本质上来讲并未超越苏联原本的动员型体制,因此要认识这台巨大的国家机器的设计思路,运行逻辑和动力来源,就必须依靠科学方法和不同位置的标准件的反馈(即信息交换)。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认知隔离。认知隔离是指处于认知带不同区间的群体,对一件事物有截然相反的认知。认知带有两个端点:科学和玄学。

所谓非正规教育的需求,本质上是认知带下部的群体(即处于无知之谷中的群体)对国家机器的设计思路、运行逻辑和动力来源的玄学幻想(比如各类国学班)。他们所处的认知带区间过于接近玄学,已经无法通过信息交换和科学方法对国家机器的设计思路、运行逻辑和动力来源进行有效认知,无法建立科学的联系,起只能通过画符、烧纸、跳大神的方式来撞大运。

也许有些人能够撞到大运,但是大部分人都会成为可怜的civilian。


user avatar   zhang-wang-chuan-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两年的时候,自己很喜欢写点东西发到朋友圈。那时候是从未得到过什么夸奖和认可的,“酸秀才”是写东西唯一带来的附加评价。

后来有一次写了篇稿子,稿费2500块钱,突然间世界全然不一样了。

酸秀才变成了作家。

不务正业成了人生开阔。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很长一段时间想不明白,我依旧是我,故事依旧是那些故事,怎么世界一下子就变了。

后来,慢慢的其实也就想明白了。

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人懂什么才华文学的分量,更多的人只是对钱权名利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绩有度量感,有认知性。

就像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诗人一样,他们的诗,懂得人太少。但是 钱权名利这些东西,普通人都懂。所以,金榜题名时,世人都知道这人可以当大官,站在权力顶峰,自然是毕恭毕敬。但那篇饱含满腹经纶,文韬武略的考卷,对世人来说只是一张废纸,擦屁股都嫌硬。


这种现象,要怎么去怪罪呢?

其实没有办法怪罪,骂世人蒙昧,让遗珠蒙尘吗?

并不能,因为对于大众这个群体来说,能共同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钱权名利是为数不多的只要是人,就能明白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掌握一些小众技能,又期待社会认可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这些小众的东西,交换出“钱权名利”这样普世意义的东西,才能让社会认可。


放到今天,放到这个题目中,对于正规教育的讨论中来。

其实就像姜鹏教授在新知挑战赛视频里说的一样:

接受正规教育,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共同的教育背景下,和更多的人产生相同的认知体系,让我们在求职,工作,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能够更便捷的完成一切。

而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写东西这个事情。

在我自己切身体会下,接受大学教育,学医,从事医生这个行业所能够让我在大众中被接受,被认可,能够实现自我的目标,远比我通过写点东西,再转换成钱权名利这些东西来的容易。

之所以会有这种相比之下来的容易的感觉,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是个普通人。

因为是普通人,所以才要活在普通人里,要思考怎样活的更像一个普通人。


看完姜鹏教授的视频,你会发现姜鹏老师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因为他整个视频都预设了一个前提:普通人。

他并没有因为自身高度而去强行拔高对社会大众的要求,他更倾向于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分析,人这一生如何来进行自我实现。


就像他对于当下教育制度的理解(篇幅过长,大家可以去西瓜视频里,自行观看,新知挑战赛)


其实这是很体谅普通人的一套说辞。

普通人面对的现实情况是,既没有太多的个人特长(比如柯洁这种围棋天赋),又没有足够的家庭资源去培养小众爱好(比如郭麒麟的成长途径)。

在这种各个方面都不太突出的前提下,是当下的教育制度,向大多数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低门槛,低投入,高回报,的 途径。

甚至可以说,只要你有吃有喝,愿意努力,教育体制就一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也许并不能大富大贵,但起码能够让你活着,体面的活着。


我想这才是教育制度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没有办法去发掘每个人都并不多的天赋和特长,所以只能选择一条适用于大多数人的道路,来让尽量多的人,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


就像不是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够理解那篇状元的旷世奇作,但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状元代表的钱权名利。


其实姜鹏教授整个视频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成功。

在当代社会发展下,父母们对于成功是很渴求的。但焦虑的父母在畸形的追求成功时,都忽略了一个前提:我的孩子,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

储殷教授在这“要鼓励孩子争第一么”的新知挑战赛上面也很含蓄的指出了这个问题

当父母们面对孩子在义务教育途径的失败时,企图通过另辟蹊径来获取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和焦虑带来的脱离现实。

我们总期待孩子走上人生巅峰,但其实可能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成功,只要是能健康快乐体面的在社会中生活,就已经是成功了。


基于理性的对成功的认知下,我们不免会发现,当代教育体制下,让一个孩子拥有一项存活技能,让一个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共同认知,能够心态敞亮的活着,是我们对于绝大多数孩子,很普通又很高级的期待。


其实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以思考另一个问题。

是否要让孩子争第一。


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还是那个现实,我们的孩子 真的就是普通人。

如果每个人都把目标定为争第一,那么带来的一定是一个人的快乐和剩下无数人的痛苦。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不仅达不到所期待的成为第一的成功,甚至连活的健康快乐的这种成功也没有办法达到。这观点我看周国平教授也在新知挑战赛上这样说到过“我们要允许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推荐有教育焦虑的家长都可以去西瓜上看看专家学者更专业的解读。

当我们不能完成高级的成功的时候,其实退而求其次,让孩子能够真正的好好活着,也是另一种成功。

不然就像现在的社会状态,每一个孩子都要争第一,都要从各种不同的赛道上超越别人,最好是能够在每一条赛道上都超越别人。

那我们依旧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踩着别人的失败见证自己的成功”的相互轧压的社会心态。

就像现在一样,没有人在乎自己到底幸福不幸福,甚至连怎样是幸福都不知道。

只知道,只要比别人强,我就是幸福。

比较之下,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幸福,和更多人的痛苦。


user avatar   jiang-rui-j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同意高赞的回答

题主这个困惑我曾经也是有过的

因为我也亲眼目睹了这些人的存在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过去了的几十年,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年代。

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造就了一批人

既有的规则跟条条框框的制约其实很少,中国底层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阶层跃迁。

所以有一阵子我们极度流行读书无用论

但是恕我直言,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举出例子来,说不通过正规教育就能获得事实上的成功。

但是呢?

那些通过各种手段发家的人,怎么拼命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较好的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呢?

可见一斑

几十年间通过各种手段成功的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下一代有自己这样的机遇跟运气。

所以回到题目上来

我劝题主放宽心,做自己就好。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类主旨可谓极其古老。不时成为热点话题,引发舆论一波又一波的热议。客观地说,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阐释,其实都没说错,并不是真正的针锋相对。比如姜鹏老师和黄有璨这两个视频,前者其实说的是“正规教育能帮你过上中规中矩的普通人的生活”,后者则说的是“剑走偏锋也可以做出别样精彩”,某种程度上,两者隐含的判断,实际上是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姜鹏老师在新知挑战赛关于“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话题视频中很明确地表示“上大学的确不能确保你的孩子成为千万富翁,成为一个凤毛麟角式的成功人物”,“(正规教育)的设计是针对绝大多数人,设计了一套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制度”,其实大而化之的说,“正规教育”并不是“成功学导向”,而是一个兜底性质、保下限的存在。

同样在这个话题下面我看黄有璨的视频则点出了“通向成功”的一些前提要件:捕捉住眼前一到两年的周期机会,选定一个重要的(好的)赛道——倒是有点“选择大于努力”的意味。西瓜视频上围绕这个新知挑战赛的话题我看还有很多学者教授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对“正规教育”的讨论内容感兴趣也可以去这上面看看。

但从“正规教育”的设计初衷来说,压根就不是为了让你取得世俗意义上的“个人成功”、当享受“红利”的人上人,而是为了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红利”。

大家所熟悉的这种,格式化、强制性的“正规教育”体系,起源于德国。在马丁路德时代就已有端倪,彼时的目的,是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后来,普鲁士国家主义的发展,以富国强兵、培养忠诚可靠的合格公民为导向,逐渐形成完备的义务教育制度,并且被世界上各个追求富强目标的后发国家争相效仿。探究这种历史渊源,似乎并不存在,“正规教育”和“个人成功”的联系,倒是有点培养“中位数的国民”的意图,天然地有把人培养成同质化的“合格螺丝钉”的倾向。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很多困惑和落差:明明日常生活多数人都用不到初中以上的知识,但偏要学、还要刷很多题;明明生物、材料之类专业就业极其困难,大量传统工科对于学生而言投入回报比也很低,但国家却要大量开设此类专业。归根结底,“正规教育”是为了让你适应规则、服从规训、为社会创造“红利”,而不是教你看穿并利用规则、去享受“红利”。

当然,世界上倒是有不少专门告诉你如何取得个人“成功”的“教育”: 成功学、厚黑学、“卡耐基”、“曾国藩”、“胡雪岩”、PUA……


user avatar   wu-jia-zheng-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笔者持续了解到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与众不同,确实是有少数人不适合正规教育,所以硬性让不适合正规教育孩子上学,既事倍功半又害人误己,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除了以上状况,其他能适应正规教育的孩子,务必好好上学,家人父母必须放手让孩子自行成长。

重点在《成功的定义》:凡有计划并依计划认真执行后,能够完成任何大小事都是成功。

结论是:没有所谓“痴心妄想”,只有用心深入了解孩子,必要时寻求专业判断,确定孩子可以进入正规教育,尽心尽力协助孩子成功。

万一,专业判断孩子确实不合适入正规教育,才去量身订做特别教育方式,那又另当别论。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呼和浩特一幼儿园多名孩子身上有不明针眼,涉事三名教师被刑拘?怎样才能避免此类问题发生? 
  当下中国,是否违反规则的人比遵守规则的人过得好? 
  如何在气场强大的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 
  妹妹要一千元的蓝牙耳机当18岁生日,我拒绝了,给她推荐了300的,我做的对吗? 
  如何看待《阿凡达》国内重映不到 14 小时,再度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你去看了吗? 
  中国在西化的过程中,有无类似《最后的武士》中捍卫传统的故事发生? 
  奥密克戎亚变体「奥密克戎的妹妹」已在英发现 400 多病例,传播速度快但毒力弱,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共产主义社会如何杜绝懒汉? 
  如何看待海南省长回应三亚海胆事件:将深入调查,依法处置? 
  如何看待深圳一女生称洗澡时遭自如合租男室友破门而入?与异性合租应该注意什么? 

前一个讨论
林生斌再婚生女这件事你如何看待?
下一个讨论
淮海战役国军号称八十万,按照他们吃空饷的德性绝对大打折扣,是不是实际上咱们还是以多打少的战役?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