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被这位高先生不止一次掀桌,我觉得BBC的理由只有一个:故意的。
“如果BBC相信这样指控,那么BBC没有在报道真相。你们真的需要好好做一做功课。”高志凯指责BBC伪造中国实际情况的不耻行为是在向全人类编造谎言,他表示,BBC应该做得更好,调查清楚事实,而不是听信他人之言。
然而主持人似乎并不买账,咬着“100万人”的数据不放,询问高志凯是否不愿承认这一数字。
“何人凭空编造的100万人数据?”“他都做了些什么功课?”“做了什么研究?”“你去过新疆吗?”
四连问一度让主持人卡壳,为避免直面回答问题,BBC主持人赶忙转移话题,重使旧招“别人说...”,并指责中国的“透明度不高”,把矛头重新指向新疆,抛出她认为的真相,“毕竟不是所有记者都能进入新疆地区”。
显然,这一陈述立马遭到了高志凯的反对,“不,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新疆向所有外交官、国际组织和记者敞开大门。”
他强调,“我们非常欢迎真实、客观的人来到新疆。反之,对于那些本就抱有偏见的记者,我们并不欢迎。对于那些只想去指责中国政府、指责中国人民的人,很抱歉,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记者,他们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在向全人类撒谎!”
我见过30多岁,军飞各种理由退役的。就是为了去通航赚钱。
军飞一年20多万,也就比民飞委培的飞行员高一点。其实很合理!
所有的军飞其实和民航委培生(航空公司出钱培养,卖身契还在航空公司)差不多呀,你所有的学费都是部队出的。投入至少5年,1000小时,几百万学费。当然要从后面收回来。
所以很多军飞都觉得手艺练出来,分配的房子到手或者户口转好,子女教育无忧了。开始各种作妖,体检不达标、身体慢性病、闹情绪等,甚至关系还没转出就已经在外面飞着赚钱了。大多40多岁也算是还了部队的情意,两不相欠了。有少数30岁就闹着出来的,确实有点那个。
其实主要是部队不缺飞行员,外面没卖身契的机长一年百十万的眼馋。
我觉得价格合理,飞行员40多岁走不上管理岗位,出来转民航通航,挺好。
部队不养老。
另一种,在部队受委屈,被穿小鞋,家庭照顾不到,长期冷板凳这类情况更多。出来自谋生路很正常。我老板(准确说是租客)是家庭照顾不到,我教员朋友长期冷板凳只好转业回家。
******
回答喷子,
我10年前帮助一些陆航飞行员转到地方,他们现在大概都50岁左右。要么在国网、珠海直、中信飞行在国家建设第一线,要么在各通航公司当总飞。 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比在部队做冷板凳更好,不是么?
我单位现在的老板和教员,同期生,都35岁。也都是部队飞行员专业出来的。
说实话.......视频开头那老和尚刚一开口,我就有了一种yes indeed的既视感......
也理解也不理解。
十几、二十年前左右,我还在大学里混日子。那时候也没啥智能手机,晚上熄灯后,要么睡要么就是听收音机。忘了是北京广播电台的那个频道了,节目之间有段音频片花,大致是这样的:古典的北京,“一句京剧唱腔”,现代的北京,“几句英文词儿的Rap”。好像还有几个排比句,不大记得了。
相信网友们都看出来了,问题还是在于“现代的北京”。它赤裸裸的向包括我在内的听众传递了这样的文化现代观——西方的、流行的。
也因此,网上对文科生的那种模糊的偏见我也有。你想,这些专门从事文化传播行业的人尚且如此,既不打算创造、也不打算引领,既没文化,也没有志气。
所以,我在网上碰到那些鄙视理科生没文化的观点时,我都轻轻翻过页面。毕竟,对于一个搞技术的人来说,如果鄙视我们的人能创造出有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咱也是乐观其成呀!
这就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按理说,文化的创造者理应在未知的、未曾到过的地方探寻不一样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陈旧的、充满偏见的形式上展现自己的文化品味,看起来就像是几年前有人搞出来的比基尼京剧。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文化心理简直不要太普遍,这也不只是文化领域的问题。你看,我们搞个篮球真人秀,现场DJ都要用飙英语的方式烘托气氛。这早就是大众心理了。
所以我说,这又是能理解的。说白了,这是文化落后这个基本事实的果,而不是因。